Tag Archives: 心聲分享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鄰居的孩子

有一種冷,叫「爺爺嫲嫲覺得你冷」;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你餓」;而有一種優秀,叫「鄰居的孩子」。 喜歡看兒童繪本,總覺得很多兒童繪本其實是為成年人而創作的讀物,提醒著已被社會標準同化的家長再次回歸初心。其中一本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繪本叫「完美小孩」,故事中的父母在百貨公司挑選了一個完美的孩子,哪有孩子不吃甜點以防蛀牙?哪有孩子自動自覺起床還懂得叫醒父母?但這位完美小孩就是這麼乖巧、聽話、成績優秀,十項全力的他,豈不正是每位父母心目中的完美型嗎?可是有一天,完美小孩「竟然」因著父母的失誤而發脾氣。雖然錯在父母,他們還是覺得孩子不完美,要把完美小孩退回百貨公司。當店員問及孩子喜歡新家嗎?我以為他會說不喜歡,畢竟他的父母是如此的不濟,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說他還是喜歡父母的!故事的結尾,完美小孩有禮貌地問了店員一句:「能不能請你把我賣給完美的父母?」這絕對是值得作父母的我們反思的地方。 每位孩子也是一份禮物,有些禮物本身已很優秀,有些卻像是上天給我們的挑戰。在教學的生涯裡,見証過千孩子六年間的成長,有些明明得天獨厚的,卻因父母的溺愛或疏忽而糟蹋了。猶記得中學的一位師姐,貌美、人緣佳、學業好,是學校的明星寵兒。著迷表演藝術的她,卻被父母強迫修讀法律。的確,她考上了父母心儀的學系,最後卻以自殺終結了她燦爛但短暫的人生。 有優秀卻不快樂的人,同樣也有不算出眾但自信幸福的人。幸福,未必取決於自身能力,而是如何被身邊重視的人看待。孩子總是很簡單,真正愛笑的孩子,身邊一定是100%支持他的父母!也許先天的性格和能力各有不同,有影響也有限制,但孩子最後能成為怎樣的人,很大程度還是取決於父母怎樣看待他。 鄰家的孩子,只是結集了各種優秀的幻想,並非真實存在,好好珍惜眼前這位不算優秀的吧!優秀與幸福,本來就不是同義詞,如果只能二擇其一,你會作怎樣的選擇? 你有什麼心底話想對告訴孩子? 看著梳乎蛋,有時覺得很治癒,也許每個人也需要放鬆的時光 在優秀與幸福之間,你會怎選擇?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以「鼓勵」灌溉孩子

A child needs encouragement like a plant needs water. (孩子需要被鼓勵,如同植物需要水一樣。) 孩子上一次被你稱讚,是什麼時候?而你上一次被鼓勵,又是什麼時候? 在華人社會,我們偏向內斂。記得小時候被別人稱讚時,父母總會輕輕帶過,然後指出我有待改善的地方。小時候不太明白,為何簡單的稱讚,總要附帶缺點?只是,久而久之,我「深信」我有太多缺點,別人的稱讚也許只是客套說話,未必是真心的;而且,別人對我的欣賞,只是暫時沒有發現我的缺點吧,我的缺點遠比優點多呢!所以,當我長大後,面對別人的欣賞,我總是頗有保留,就算入讀名校、成績優良,「我不夠優秀」對我來說是根深柢固的觀念,改變不了。...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給孩子一個機會

初執教鞭第二年,我只有二十三歲,中二的班上來了一個十八歲的孩子,高高大大的,但眼神總是透著一股不該屬於中學生的戾氣。我是他的英文老師,從同事口中得知,十八歲的他本是我校的學生,卻因家庭問題及誤入歧途而中途輟學,離校數年。我並不知道他在輟學這幾年間的故事,但我明白,要重返校園,並帶著警司警戒要守行為的身份回來絕對不是一件易事。 雖然孩子的眼神中偶意會散發著殺氣,但只有十八歲的他間中也會流露出傻氣。 第一天上課,孩子們需要在校簿上寫下名字,有些會隨意寫下中文名,畢竟錯的機會較少,孩子們亦不在意這是一本英文習作簿,但他卻努力地默寫自己的英文名。「默寫」是正確的形容,因為他連填寫自己的英文名也有困難。當他得知自己寫錯名字的時候,露出了尷尬的神情。但「微笑」和「鼓勵」從來都是溝通的最佳方法,漸漸,他打開了心扉,對於老師們的付出,同學們的接納,他比一般學生加倍珍惜。有經歷的人,總有不一樣的價值觀。 事情當然不是一帆風順,有一次,他和一位老師發生口角,在走廊上,他正要衝去揍老師一拳!正在守行為的他,若然在學校犯事,便有機會被送進男童院…當時我正路過走廊,未及思考便撲了上去阻止他,這是我第一次也算是最後一次如此緊緊地抱住學生吧。 升上中三後,無緣再教他,得知他憑著努力考入大學,為他感到欣慰。多年後他再回校,也笑著向其他老師提起我當年給他的「擁抱」,現在回想,雖然不該與學生有身體接觸,但這個突如其來的舉動,也許適時地提醒了他做事不要太衝動吧!多年後的我倆也記得這件「小事」,也許,就是人生中的小事,成就了我們的成長。 我想,絕大部分孩子也不是打從一開始便放棄的!縱然有些孩子嘴裡會說:「我沒救了,你放棄我吧!」但當成年人堅定地相信,並承諾絕不放棄時,孩子便看到了希望。在這十七年的教學期間,教過的學生超過一千人吧,每位學生也是有名有姓有獨立故事的。無論是教學生涯,或是育兒之路,孩子同樣需要成年人的一個擁抱、一次機會、一份信任,試著把精力用於發掘孩子的優點和可塑性,你的態度也許改變孩子的人生。 發掘孩子的優點 或許不明顯,但孩子其實蘊藏著無限可能 你的一個小舉動,可能改變了孩子的人生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相信孩子能獨當一面

一直以來,我希望公平對待謙謙和童童,所以每次外出玩樂,他們總是一起參加的,印象中很少只帶其中一個。最近,朋友邀請童童參加小鼓班,成為迪士尼Rex Music小鼓隊表演的小隊長,我的第一個反應當然是謙謙也會一起成為小隊長啦!但謙謙已快 12 歲,超齡的他不太適合,所以只有童童能夠參加活動。從來形影不離、在哥哥陪伴下參加不同活動的童童,能否自己擔大旗,成為小鼓隊的小隊長呢? 童童沒有哥哥的自信(雖然有時我會覺得謙謙不知為何能這麼自信啦!),當我邀請她成為小鼓手時,她是拒絕的,理由是「我不懂音樂呀!」、「只有我自己一個隊長帶領其他隊員嗎?」。連番鼓勵後,終於說服了她。 你以為成功在望嗎?別太天真了!第一次的練習,不懂樂理的童童真的有點混亂,作為同樣不懂樂理的媽媽,我沒有什麼能幫上忙的地方。坦白說,我也懷疑過到底五堂的練習能否讓童童在小鼓隊內擔任隊長的角色?謙謙的話,是絕對沒問題的!但,這是童童呀… 如果連我也對童童沒信心,又怎能期待童童對自己有信心呢?硬著頭皮,不停鼓勵她的努力。但對於做事總是慢半拍的童童,我真的沒有太大的信心。在所謂的鼓勵中,我也夾雜著懷疑和複雜的心情。在練習的過程中,看到童童的進步,但她總是不太樂意在我面前練習,應該是沒有太大信心。 表演的日子終於來到!當天可算是烈日當空,小鼓隊中亦只有童童一位小隊長,雖然有老師從旁協助,但整個迪士尼的小鎮大街也是等待看表演的遊客,一直很少機會單獨行動的童童能獨當一面擔大旗嗎?說來有點慚愧,但我不敢確定她會不會怯場。 表演開始了!童童表現淡定和專業,絕對令我目定口呆!表演時出現了錯漏,例如:她的口罩歪了,又或者有段時間行得太快,但,完全沒影響整體的表現!她的自信和在汗如雨下的情況下仍保持著微笑的專業,實在遠超我對童童的理解。 我想,表演場上專業自信的小隊長,真的是我認識的童童嗎?還是,童童一直也在不斷成長、不斷進步,只是我的狹隘限制了我對童童的想法?她不樂於在我面前練習,我誤以為她做得不好,但其實,可能她是對自己有信心的,只是因為我會找她的錯處,過度期待完美的表現才令她不想在我面前練習吧! 完美,是否真正的完美?也許「成長」才是每個孩子甚至父母最需要的。謝謝童童讓我上了寶貴的一課。 「成長」遠比「完美」重要...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讓孩子更喜歡自己

「我不喜歡自己這麼蠢,但我總是沒記性…今次又考不好了…」 又到測考季節,作為媽媽當然是忙著幫孩子溫習,大家也知道謙謙、童童的能力和性格也截然不同。你的孩子是像謙謙那種對自己充滿信心、能好好管理學習的孩子,還是像童童一樣,深信自己記性不好,甚至因低分數而誤以為自己是一個蠢孩子呢? 坦白說,試卷上的分數是很客觀的數字,無論我怎樣安慰童童,試卷上的分數都是真實的,當童童說討厭自己學習不佳時,我習慣說:「不是呀,其實你也做得不錯。」但漸漸發現,當事實擺在眼前,這樣的安慰其實連自己也說服不了。考試成績也好,性格亦然。怎樣才可以讓孩子更喜歡自己呢? 著眼期待的改變而非不足之處 與其否定事實,不如好好面對這就是自己的弱項吧!認清自己的「弱點」後,便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期待」上。在某些方面對自己不滿意是可以的,但不用否認整人。每一天,我們也在改變和成長,當我們對自己不滿意的時候,我們也要想想自己喜歡什麼。不要給自己貼上「壞」或「好」的標籤,我常常邀請謙謙、童童幻想一下自己渴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想想自己期待成為怎樣的人。想像的力量超乎你所能想象。 以身作則成為「喜歡自己」的父母 一直有留意我的專欄的朋友,也知道我對自己要求頗高,就算做得不錯,我也能在雞蛋裡挑骨頭,找出自己不夠好的地方。的確,這些想法令我進步,但同樣地也令我過得不開心。試想想一個時常對自己嚴苛的人又怎會接納自己的不是、欣賞自己的全部?當母親後,我因著想成為孩子的好榜樣,所以也試著喜歡自己,包容自己的不足。以前以為「完美母親」才是孩子的好榜樣,現在我明白到有喜怒哀樂的「真實母親」才是孩子的同行者,在我學習喜歡自己的過程中,孩子也一同見証、一同成長,變得更喜歡自己。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世上很多事情是附帶條件的,例如:成為第一名的條件是得到最高的分數,做到某些事便能換來某些名利和益處等等。但親子關係中的愛,卻是不能以條件作交換的。孩子很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別讓年紀輕的他們以為愛是等價交換,考到一百分才能得到認可、做了家務才是媽媽眼中的好孩子…小朋友的心很單純,當他們被你的愛充滿,便會成為好孩子,而不是成為好孩子才能被愛呀,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希望孩子更愛自己?我們要先成為懂得欣賞自己的父母 笑著與孩子一同面對挑戰吧! 代入現實場景的正向思想有助孩子成長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把愛分給最不可愛的人

喜歡可愛的,不喜歡不討好的,很正常吧!但有沒有想過,孩子在什麼時候最需要你無條件的愛?是乖巧的時候嗎?還是,當他最不可愛,甚至出現行為偏差的時候? “Love someone when they least deserve it, because that is when...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感恩我是媽媽,更慶幸我是媽媽的女兒

你應該聽過這道智力 IQ 題:「三個人去食飯,為何會有兩位媽媽,以及兩位女兒呢?」 答案是她們是外祖母、母親和女兒的關係。母親的身分,既是女兒的媽媽,同時亦是祖母的女兒。 媽媽這位照顧者,同時也是媽媽的寶貝女兒。 常聽說,當媽媽之後才懂得媽媽的心思,我自己對這句沒有太大感觸,畢竟爸爸因病早逝,作為長女的我親眼見証著媽媽如何獨力把祖母和我們三兄弟姊妹撫養成人,所以或多或少我也明白她所選的路的箇中辛酸。一直以來,我也很感激媽媽的犧牲,成就了我們三兄弟姊妹,「犧牲」不是誇張手法,一時三刻對你好的人,也許不少,但堅持每天每時每刻為你付出的,那就是無條件的愛了。我的媽媽教育程度不高,不懂什麼高深哲理,沒有育兒資訊,也沒有 google 的年代,卻默默以身作則,教曉我們做人處事。讓我明白到,是否一個好媽媽,不取決於學歷、出身或成就,以身教、言教作孩子榜樣的,就是好母親。 我是一個時常把自己的時間表塞得滿滿的人。也許不是刻意的,但總是常常也忙這忙那打點著家庭、工作和孩子的事,我想,很多媽媽也是這樣的,Me Time 是什麼?當在家好好地上廁所,或是不被打擾喝完一杯水也是奢侈的,Me Time...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以惡制惡?

曾經我是一位勞氣媽媽,很難相信吧! 復活節假期後又是忙碌的開始,大部分小學生的課堂也是交織著實體課與網課。謙謙的自學能力不錯,平時上學總能準時起床,網課本可遲些起床,但他常常提早一小時起來看看 google classroom 有什麼功課!發現了老師準備在當天發放的功課後,他便急不及待開始做功課,還開開心心地告訴我能提早做功課便可以提早玩,那時可是早上七點呢! 童童嘛,網課太久,每晚九點多便睡覺的她仍然很難在早上六點半爬起床。拖著疲乏的身軀上課,放學後仍然有點神不守舍,當我放工回家,看到未完成的功課,還有未收拾的書包,再加上完全不在狀態的舉動,我崩潰了!把童童訓示一番,當然是不歡而散啦! 以前的我,會在「不歡而散」後停止與孩子的討論;現在,我們會先讓大家(包括我自己)各自安靜一會再討論。我家沒有冷靜區,也沒有限時 time-out 之類,就按自己需要的時間去冷靜吧!心情平伏了,才不會亂說傷害對方的話。 我曾試過「以惡制惡」或是試著以「因為我是媽媽,所以你要聽話」之類強迫小朋友服從,謙謙、童童年紀還小,效果尚算不俗,但我一直疑惑,以「強迫」的方法解決得了一時的糾紛,但又是否能解決長遠的問題呢?當問題重覆又重覆出現,這個能「即時處理問題」的方法又是否真的「有效」?以前的我為了節省時間,總是以命令的口吻要孩子服從,這樣的確能很快「解決當前的問題」,但由於只是行為上的改變,並未有處理孩子內心的想法和疑惑,所以,錯誤的行為總是重覆發生,加起來的話,其實處理的時間更長呢!因為失敗次數太多,所以,我試著改變策略,平靜情緒,以引導的方法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會令對方有什麼感受?」,取代以往用命令句指示「不准這樣那樣」。當討論的方向改變,我的情緒也不再在指罵孩子時崩潰。現在正學習「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討論。什麼是「心平氣和」?就是不再針對這件已發生、不能改變的事,而是承認過錯,並向前看,希望未來有改善。 每一次的爭執,每一個錯誤的行為,也是父母教導孩子的機會,亦是父母成為更稱職的父母的機會。雖然「這刻」會辛苦一點,但長遠來說,孩子會漸漸變得乖巧,你也不用再勞氣的。 以惡制惡只會令關係變差...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不要成為丈夫和孩子間的橋樑

橋樑,比喻能作為溝通聯繫的人或事物。一直以為我是丈夫和孩子之間的「橋樑」,幫助他們傳遞彼此的愛和想法。但越來越明白,我這個所謂的「橋樑」,其實是丈夫和孩子建立親子關係中的「障礙」。 我不算特別溫柔,但畢竟懷胎十月誕下孩子,加上餵哺母乳的時間頗長,自然對孩子多一份關愛。作為老師,亦較理解不同孩子的各樣需要。謙謙、童童一直也頗乖巧,但人總有情緒,面對孩子的「不聽話」,大部分情況我也能處之泰然。 我不喜歡性別定型,但或多或少,女性偏向感性,處理孩子相對較有耐性,一直以來,我也是丈夫和孩子之間的和事佬。直至幾天前發生的事,讓我反思到底「橋樑」這角色到底是「幫忙的橋樑」還是「幫倒忙的障礙」。 幾天前,謙謙、童童為了誰負責在晚餐前抹枱而爭執,丈夫一氣之下,大罵他們連小事也不願付出,看著已哭成淚人的孩子,我不算心痛,但覺得指罵不是教導孩子的好方法,畢竟我不喜歡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處理手法,孩子一時三刻的屈服,只是短暫的,唯有他們從心底明白何謂正確,才會真正改變。於是,我也指出丈夫的態度不當,丈夫憤然離開了客廳,一走了之進了睡房。我也提高聲線,要求他不能這樣走了,一定要立即出來處理這狀況。硬碰硬的後果?當然是他沒有理會啦! 無論多憤怒,我和丈夫也堅持「不在孩子面前說對方壞話」的守則,對著丈夫留下來的這爛攤子,我只好硬著頭皮處理。我是不滿的,是為母則強,不能逃避。然後我卻對逃避了的丈夫十分不滿,覺得他留下我成為他們的「橋樑」去處理他引發的問題。 晚上,平伏了心情,和丈夫好好傾談,我發現,當每次也是我處理爛攤子,其實並不是在修補丈夫與孩子間的問題,是而「剝奪」了丈夫與孩子建立關係的權利。所謂的和事佬,可以協助舒緩氣氛,但要真正解決矛盾,需要當事人親身討論,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丈夫和孩子之間並不需要妻子作為橋樑,不要奪去父子、父女之間建立關係和信任的機會,舒緩氣氛後,要讓他們面對面好好處理呀! 不要剝奪丈夫與孩子建立關係的機會 你是在「幫忙」還是「幫倒忙」呢?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擁抱不夠好的自己

“No one is perfect, that’s why pencils have erasers.” 無意間看到這句說話,突然心頭一暖。 面對挑戰,你會感到十分興奮,還是滿腦子焦慮呢?幾年前,我一定是後者。我不喜歡面對新挑戰,之前和大家分享過,我在第一間任職的學校當老師,一做便是十五年。我很喜歡這間學校,但工作環境要求很高,坦白說,這個安舒區(comfort zone)並不安舒!我想出外闖一闖,但卻因害怕面對新環境而一直停滯不前。...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別吝嗇你的善意

大家還記得上星期那位爸爸嗎?他是我十七年教學生涯中遇過最令人難堪的家長。好不容易才能送走那位爸爸,我把學生留下來,這位平時十分倔強的學生已經哭得無地自容。 陪伴,是不能等待的,我怎能隔幾天才回應?我把她帶離課室,找了一間空課室,聽聽她的心底話。 初出茅廬的我,其實不太懂得以輔導員的身份處理學生的家事。有別於學生的個人成長、社交需要,「家庭」的限制甚至傷害對孩子來說太沉重。 她是一個不善言辭的孩子,第一句話,是哭著說:「望著窗外,我總想跳下去。」寥寥數字,卻真實得令人心痛。 原來,她在傷心的時候,會把頭撞到牆上。痛,但不可以哭,否則讓爸爸知道,情況會更糟。小小年紀,為何要承受著這麼多?與她的爸爸相處十多分鐘已令人尷尬,很難想像孩子每天面對怎樣的歪理。作為班主任,我可以做到的,又有幾多?若非今日「有幸」見到她的爸爸,否則面對平日沉默寡言的她,我不會知道她的境況。 聽話的她,單純得很,她誠懇地問我:「老師,你說過我們要孝順父母,但,面對這樣的爸爸,我可以怎樣對他好呢?」 我沒有說教,也沒有欺騙她一切會變好,我只是給她一個緊緊的擁抱,也和她一起禱告。我告訴她,錯不在她,她在一定被否定的環境成長,討厭自己、輕看自己是正常不過的事。但,改變和成長是必需的,也許很痛苦,但我確信她定能做到!也承諾會陪著她一起走過。那天,她沒有說話,但我知道,改變將會發生。 Crisis(危機)這個詞語看似負面,但除了「危」險,也包括了「機」會,家庭環境不容孩子選擇,更遑論憑一己之力改變….但若有正面的經歷,在愛她的長輩或朋輩中,孩子仍可漸漸認可自己。我的這位學生,在老師和朋友的鼓勵下參加了不少個人成長的活動,她的自卑讓她能虛心學習,她的固執成就了她的堅毅,負面的條件在正向的引導下也可成為優勢,讓她在多元智能挑戰營成為傑出學員,讓她考上了飛機維修員,讓她找到幾位知心好友。雖然不是別人眼中的人生大贏家,但在我和她眼中,這份簡單的幸福絕對得來不易。 孩子不能選擇在怎樣的家庭出生,但在他們成長的路上,每一位陌生人也可給予幫助,也許,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你的善意,可能會改變別人的一生 不是每個孩子都擁有良好的成長環境 有些幸福,得來不易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你是孩子的絆腳石嗎?

你經歷過多少次家長日?我嘛,以謙謙、童童媽媽的身份出席的家長日不多於十次吧!但作為擁有十七年教學經驗的老師,見家長的次數便數之不盡了。家長日發生的事絕對可以「光怪陸離」來形容。 見過無數的家長,最令我震撼的一次發生在十六年前。初出茅廬的我,只是第二年當班主任的新人,清楚記得那年的家長日風和日麗,我也懷著興奮的心情會見中一級的家長。有一位我特別喜歡的學生,她正低著頭與爸爸一起步入課室,低著頭的她穿著整齊校服,緩緩地進入課室,與動作誇張、趾高氣揚卻不修篇幅、滿身煙酒味的爸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為了舒緩氣氛,我報以一個特別親切的微笑,並說了聲「早安」,豈料這位爸爸竟然大喊:「十點都黎啦,仲早鬼晨!」我尷尬地陪笑,說今天第一次見面還可以說聲早晨的。當年二十多歲太年輕,面對四十多歲進擊的大叔當然不懂反應,現在如果遇上不禮貌的家長,我應該會給予溫馨提示的,笑著應對是一種氣度。 我習慣先問孩子自覺表現如何,因孩子的自我醒覺遠比家長、父母的囉唆有助成長。女孩低著頭、輕聲地說應該只屬一般,我興奮地告訴孩子,考了中上的成績,從國內來港的她,初入學連colour也不懂得串,憑著勤奮與努力,考了好成績,當然要讚賞啦! 豈料這位爸爸說:「你地唔係攪錯呀!我諗住佢考四十先黎睇下!你地比佢再考過丫,我肯定佢考唔到!老師,坦白講,佢呀,我真係覺得佢低低地!」我把他的一字一句記下,成為我教學多年的提醒,有些孩子,每天也在承受著他們的年紀不該承受的痛。 以為這些話已夠傷害人?從這位家長身上,我完全體會到一山還有一山「低」的道理,蠻不講理的家長,可以橫蠻得完全超越你所能想像。 他繼續說:「我們是講道理的!不似她那麼蠢!老師說一定要去教育營也不一定要去的!她是女的,如果和同學發生關係,蝕底了我再追究就無意義啦!教育營是免費又如何?學校是否也會幫我家交水、電費!」然後,他對女兒大喝一聲,叫她站起身轉一圈,說:「你看你看!她就像一個男人婆,哪裡像女孩子?」 我不能對這位爸爸發難,不是怕被投訴,而是這位爸爸必定有本事令孩子更難堪,我一時的逞強,極有可能會毁了孩子。看著飲泣中的學生,我終於明白她為何總是戰戰兢兢,我的心在淌著血,為自己的無能為力不忿,也為孩子的處境心痛。字數所限,下星期再與大家分享後來的故事。 孩子的世界本該是七彩繽紛的 抬頭看,等待孩子的是美麗的景致還是灰暗的黑夜? 你能為孩子遮風擋雨嗎?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我不是孩子的朋友

為什麼不能與孩子成為朋友?我渴望成為孩子喜歡的人呢!請別誤會,我所指的「不是朋友」不代表我們是敵對的關係,而是在「朋友」這身份以外,我有更重要的身份:「母親」。 孩子可以有很多位朋友,但「母親」的角色只有你一個,如果你成了孩子的朋友,母親的位置又可以由誰取代呢? 友誼,嚴格來說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沒有誰可管束誰。朋友之間可以平起平坐,但親子關係不一樣。我可以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我可以像朋友般與孩子談心,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但我的首要身份仍然是一位母親。 臨床心理學家警告:孩子的不當行為是因為父母不敢管教孩子。的確沒有人喜歡被管教、被規範,但同時,年幼的孩子的確「需要」被管教,尤其在孩子心智未夠成熟,或未懂得分辨對錯的年紀,父母「有責任」指出孩子的錯誤,並引導孩子做正確的選擇。當父母設定限制時,小朋友可能會不喜歡,但面對限制是人生必修科,孩子日漸成長,別人並沒有責任要遷就他。 有人誤以為,對孩子說「不」會破壞親子關係。有留意我專欄都讀者都知道我不是虎媽,寧可孩子多點時間玩也不會溫書,畢竟學習從不受「場地」和「課程」所限制。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對謙謙、童童的行為和品格,卻是凡事也會管,有時也會被自己煩到呢!雖然隨著謙謙、童童漸漸成長,我對他們的管教也會放鬆了些,但我從不當他們是朋友,我要贏得孩子的尊重,不是贏取他們的友誼。因為愛孩子,所以我要成為他們的母親,而不是朋友。 有趣的是,原來孩子喜歡有權威的父母,因為在迷茫的時候、不知所措的時候,他們知道會有一位可信賴的牧羊人,給他們指示和方向。當然要緊記,權威和嚴肅並不一樣呀! 父母需要成為引領孩子的人,而不是朋友。或者會有衝突,也許你不想承擔領導者的角色,又或者不想被孩子討厭,但要明白,作為父母最重要的責任是牧養孩子,把孩子養育成健康、獨立的成年人,而不是喜歡你的人。當你認真牧養孩子,孩子漸漸長大成人,親子關係最終會升華為友誼,但千萬別把次序倒轉呢! 父母的責任是把孩子牧養成健康獨立的成人 因為愛,所以要管制,所以要磨鍊 比起「朋友」的角色,「父母」的角色更為重要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快樂,不用等待

上次與大家分享過,以前的我總是追趕「媽媽該負的責任」的日程表,眼裡只有 to-do list 而不懂愛惜自己的我因不能兼顧家庭和工作而患上抑鬱。能夠變成現在的我,也走過一段不容易的心路歷程,當中最大的體會,是「千萬別因過分著眼能否完成所有事情而忘了對自己好」。 以前我常對老公抱怨:「我已經把自己的需要放在最不重要的位置!食飯、上洗手間全是衝衝衝的,連睡覺也只有四、五小時,就算我忽略自己的基本需要,但時間還是不夠用!我已經為家庭付出了全部,完全漠視自己了!還可以怎樣!」 你聽得出背後的不忿和埋怨嗎?其實,我不是受害者,也無人要加害於我,只是我把自己迫進死胡同裡。 除了憤怒,有時我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哭著埋怨自己做得不夠好。 面對照顧家人、人際關係、家庭和工作的角力時,媽媽很容易把「照顧自己」放在最後的位置。因著愛而為家人付出是正面的,但是,過度燃燒自己,漠視自己的需要,為家庭過度犧牲便不是健康的行為了。雖然口裡說樂意為家庭付出,但心理總是有一點點覺得家庭是枷鎖吧!但無論是把矛頭指向家人,或是指向自己,也對情緒帶來負面影響。 當謙謙、童童沮喪、失落,覺得自己有所不足,或是不懂得欣賞自己的時候,我會怎樣安慰他們?總不會是「對呀,你就是沒有能力,別人就是比你強」或者「你失敗當然是因為你不夠努力」等等的指責吧!當孩子自覺做不到時,他們需要的,是你的信任和鼓勵;當你自覺做不到時,也需要給自己多點信心和欣賞。快樂從來也是一種選擇,不要誤以為「情況先改善,我才能快樂」,而要相信「當我變得快樂,身邊的人也會被感染,事情就會改善」。這刻,你可以決定成為愛錫自己的媽媽,而不用等待每一件事也變得美好才感到快樂。 Happy mom, happy...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媽媽的日程表:只有一項重要的事

我想,世界上變數最多的日程表,並不是日理萬機的億萬富豪的日程表,而是媽媽們的日程表。 明明可以準時出門,孩子總是突然要上廁所;明明預計在六時煮好晚餐,孩子間的爭執卻要你關掉爐火先處理;明明打算早點睡,孩子一句想傾計、想聽故事你便不得不強行睜開已半合的雙眼,噢,還有孩子的功課、通告等等、回到溫暖的被窩卻已是凌晨時分了,好像什麼也沒做過便過了一天了。 有感而發,源於有讀者問我有沒有為自己設計一個時間表,她說我沒有工人姐姐,卻能兼顧工作與家庭,也可以追求自己的興趣寫個人專頁,到底我有什麼秘訣呢? 實不相瞞,作為一個不夠堅毅(否則已減肥成功),同時是「可以hea的話不會郁」的支持者,我不比大家厲害。我的專屬時間表嗎?明知自己跟不上,就索性不寫了,免得自己因做不到而沮喪、失望甚至責怪自己! 但讀者的問題讓我回顧了自己的心路歷程,曾經,我也是一位因不能兼顧家庭和工作而內疚得每晚哭泣的媽媽,每天被困於自責之中的我患上了抑鬱,也許是我演技太好,也許是我外表太硬朗,身邊的人並不知道要為我伸出援手。他們眼中的Loretta仍然是最強媽媽!但那時的我並不快樂,肩頭上只有責任和壓力,我討厭我的家庭,令我從快樂的小女孩變成只有負擔的女人。我的情緒時而低落,時而高漲,忍不住的時候會亂發脾氣,卻在發脾氣後陷入深深的自責,這個循環,大概是三、四年的時間吧,結果,我錯過了謙謙、童童幾年的成長,也讓愛我的家人受了不少苦頭。 轉變,不在我苛求自己變得更強,我沒有為自己訂立一個更嚴格的生活日程以致能追趕得上家庭和工作對我的需求;讓我成長,變得真正享受當媽媽的契機,是「容許自己放鬆」。從前的我,總因時間緊迫而不停往前衝,我的眼中只有一個又一個待完成的任務,而看不到身邊愛我的人,充滿怒氣、怨氣的我真的能把握時間把時間做好嗎?只有壞情緒的我只著眼沒時間完成手頭工作!反而容許自己放鬆後,笑著面對,效率竟然大大提高了,身邊的人也更樂意與我一起向目標進發。 今次分享了我的故事,下次再與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小貼士! 「善待自己」是媽媽送給的最好禮物 你記得上一次對自己好是什麼時候嗎? Happy Mom, Happy...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為孩子預留專屬時光

試想想,如果謙謙、童童說他們很愛我,但卻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自己的事情上,然後對我說:「媽咪,我現在有 30 分鐘時間,我們一起做些優質的親子活動吧!來吧!我先分享一下今天發生的特別的事,再來一段深情對話!快呀!我只有30分鐘而已。」我真的會覺得自己被對方所愛、受對方被重視嗎? 幾年前,有專家便指出,quality time (優質時光)比 quantity time (時間長短)更重要。我想,當初專家的意思是希望父母重視親子時光的質素,父母在餐桌上花十多分鐘與孩子分享生活趣事或煩惱,當然遠勝花數小時「陪」在孩子身邊看自己的手機啦!但漸漸 quality time 成了父母的擋箭牌:「專家說時間不用多,最重要是質素呀!」但,「不論長短只談質素」真的是專家們想帶出的訊息嗎?...
Site is using a trial version of the theme. Please enter your purchase code in theme settings to activate it or purchase this wordpress the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