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是一位勞氣媽媽,很難相信吧!


復活節假期後又是忙碌的開始,大部分小學生的課堂也是交織著實體課與網課。謙謙的自學能力不錯,平時上學總能準時起床,網課本可遲些起床,但他常常提早一小時起來看看 google classroom 有什麼功課!發現了老師準備在當天發放的功課後,他便急不及待開始做功課,還開開心心地告訴我能提早做功課便可以提早玩,那時可是早上七點呢!



童童嘛,網課太久,每晚九點多便睡覺的她仍然很難在早上六點半爬起床。拖著疲乏的身軀上課,放學後仍然有點神不守舍,當我放工回家,看到未完成的功課,還有未收拾的書包,再加上完全不在狀態的舉動,我崩潰了!把童童訓示一番,當然是不歡而散啦!


以前的我,會在「不歡而散」後停止與孩子的討論;現在,我們會先讓大家(包括我自己)各自安靜一會再討論。我家沒有冷靜區,也沒有限時 time-out 之類,就按自己需要的時間去冷靜吧!心情平伏了,才不會亂說傷害對方的話。



我曾試過「以惡制惡」或是試著以「因為我是媽媽,所以你要聽話」之類強迫小朋友服從,謙謙、童童年紀還小,效果尚算不俗,但我一直疑惑,以「強迫」的方法解決得了一時的糾紛,但又是否能解決長遠的問題呢?當問題重覆又重覆出現,這個能「即時處理問題」的方法又是否真的「有效」?以前的我為了節省時間,總是以命令的口吻要孩子服從,這樣的確能很快「解決當前的問題」,但由於只是行為上的改變,並未有處理孩子內心的想法和疑惑,所以,錯誤的行為總是重覆發生,加起來的話,其實處理的時間更長呢!因為失敗次數太多,所以,我試著改變策略,平靜情緒,以引導的方法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會令對方有什麼感受?」,取代以往用命令句指示「不准這樣那樣」。當討論的方向改變,我的情緒也不再在指罵孩子時崩潰。現在正學習「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討論。什麼是「心平氣和」?就是不再針對這件已發生、不能改變的事,而是承認過錯,並向前看,希望未來有改善。


每一次的爭執,每一個錯誤的行為,也是父母教導孩子的機會,亦是父母成為更稱職的父母的機會。雖然「這刻」會辛苦一點,但長遠來說,孩子會漸漸變得乖巧,你也不用再勞氣的。



以惡制惡只會令關係變差



和孩子一起笑著成長



從另一個角度看,你會見到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