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分享】假如我是犯錯的孩子
說謊、發脾氣、駁嘴、爭執…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我們常感到無力,雖說我們聽過不同的育兒理論、嘗試過建立不同的紀律和規則,但實踐的時候總是很容易碰釘。 其實,成年人也同樣會說謊、發脾氣、駁嘴和與人爭執,不是嗎?回想一下,那刻的你真的完全不清楚自己態度差劣嗎?還是因著面子,唯有在明知犯錯的情況下硬撐下去?無論知錯與否,你期望對方用怎樣的態度和情緒面對你? 易地而處,便不難明白怎樣面對孩子有意或無意的失誤了。 處理孩子的問題最好是「即時」,但處理的方法不一定是「即時」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處理自己的情緒。成人的感受受孩子影響,但孩子的反應又何嘗不是被成人牽動?當成人能夠冷靜下來,孩子才能收拾心情去聽!以前的我在謙謙、童童犯錯是總是急於糾正,連珠炮法把問題、感受、改善方案一一向孩子說明,但在憤怒的時候,總是很容易做錯決定或說了傷害性的話,我的態度和情緒也會加劇了孩子的攻擊性和防禦性。現在的我會試著代入對方角色,怒氣自然減少,亦能輕鬆找到最合適的說話和態度。 正如之前所分享的:「我們是自己情緒的主人,不要把問題推諉給孩子」 換個角度,便能消減怒氣
【心聲分享】解決「問題」而不是「孩子」
對你來說,管教的目的是什麼?喝止孩子的爭執?停止孩子的壞脾氣? 有一點我們要緊記:「要解決的是問題本身,不是孩子。」 上星期和大家分享過一些關於管教的看法,「管」和「教」是缺一不可的,但千萬別把「管教」與「懲罰」混為一談!懲罰是短暫和負面的,管教則是長遠和正面的。管教包含了引導、指導的意思,為了糾正孩子的行為,引導孩子將來作合適的選擇,而不是針對單一事件的懲罰和回應。 「管」就是設立限制,亦要清晰告知孩子後果。不用每件事也告訴孩子怎樣做,只要提供清晰而且一致的規則便可,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亦可稍作調整。 你要培養的是有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孩子,還是言聽計從的傀儡?除了「管」,「教」也是重點。提醒他們什麼不可以做,更要引導他們知道什麼可以做、應該做。 「教」包含了聆聽孩子的想法,無論是讓他們自己決定,還是由你決定也好,最重要是孩子必須明白背後的原因。孩子做對時,不妨鼓勵一下,具體的讚美能讓孩子向好的方向成長。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從錯誤中學習,同時,對於你自己,也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學習機會。 「管」與「教」缺一不可 培養優秀的孩子,而不是言聽計從的傀儡
【心聲分享】管教
剛畢業我便當上老師了,忘了是入職第一年還是第二年,學生會首次舉辦「最受歡迎老師」選舉,入職不久的我,竟然能成為其中一位當選老師!那時除了受寵若驚,還有少許沾沾自喜,不是因為我自覺勝過其他老師,反而,因為我任教的學校有很多令我敬仰的老師,能在云云良師之中當選,我的沾沾自喜是來自覺得自己選對了與學生相處的模式。獲得學生認同,被學生視之為朋友,為初出茅廬的我打了一枝強心針,自覺當時的教學方法和方向是正確的。 可是,由學生選出來的「最受歡迎老師」真的是好老師嗎? 22歲當上老師的我,與學生只差幾歲。相比起「師生關係」,我更喜歡與他們建立「友誼」,把他們視為朋友。我會為他們準備生日蛋糕,也會一起打球,我認為作為學生們的朋友,會讓他們更樂意專注於我的課堂,也更樂意與我分享心事,所以我在學生面前的形象是「朋友」多於「老師」。這樣的老師,難道不該是最受歡迎的好老師嗎? NO!當教學年資漸長,我明白到好老師可以「像」朋友,但最多只能是「亦師亦友」。老師的職責是「管教」學生,要先「管」後「教」。老師不該高高在上,自以為是,但絕對需要畫好自己的底線,在適當的時候嚴厲,也在適當的時候堅持,才能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方向。當初的「受歡迎」,可能因為我不強迫學生在限期前交功課,上堂讓學生有較大的自由度,下課時亦不太管束他們的錯誤行為。這樣的受歡迎,並不能為學生帶來最好的學習和榜樣。 曾經我以為「友誼」是最好的師生關係,但後來我明白,若只能當朋友而未能給予方向、成為模範,那麼便是以「維持良好關係」推諉了該承擔的責任,沒有做好本分了。 老師從不是學生的朋友,家長也不是孩子的朋友。師生、親子能像朋友般敞開心扉,互相支持固然是好的,但無論是老師或是家長,除了陪伴的角色,也需要成為能指引孩子的明燈和榜樣。 「管」和「教」是缺一不可的,你對孩子有多嚴厲,則需要投放更多的愛。另外,「管教」(discipline)與「懲罰」(punishment)也是大相徑庭的概念。篇幅所限,下次與大家分享管教的想法和小貼士。 親子關係可以如朋友般開心坦誠,但絕不可輕看作為父母的指導角色 「管」「教」並行,缺一不可 成為孩子可以信靠的對象
【心聲分享】挑戰,不是問題!
你喜歡接受挑戰嗎?年輕時的我試過和朋友到訪尼泊爾攀山、玩激流,也常到偏遠山區做義工,可是人長大了,顧慮多了,安穩慣了,現在的我反而不太喜歡挑戰。可是對於孩子,我還是希望他們能勇敢嘗試,在挑戰中成長。 小孩子(甚至成年人)也很容易混淆「挑戰」(challenge) 和「問題」(problem),把令人成長的挑戰視為令人苦惱的問題。若能把次序倒轉,學習把「問題」視之為「挑戰」。你會發現,心情會大大改變。 當孩子拒絕挑戰時,父母很容易覺得孩子懶散或是在找藉口,總是急於催促孩子一定要立刻接受挑戰,但有沒有想過孩子的做法背後的原因?謙謙和童童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例子。 曾經,童童的口頭禪是「我做不到」,不是因為她懶惰或是不願意嘗試,而是她「相信自己做不到、做不好」。既然註定會失敗,那為什麼還要做?失敗的經歷還不夠多嗎?她的不嘗試,不是不想做成功,反而比任何人更想擁有成功經歷,拒絕只是她缺乏信心的表現。後來,我試著把步驟分拆,變成不同的小任務,當成功感提昇,她會更樂意多走一步。若最終任務「失敗」,她還是能在最初的小任務中「成功」。記住「成功」乃成功之母,有些孩子需要多些成功經歷,儲到足夠的能量,才敢接受挑戰、接受有可能出現的失敗。 有時可能只是時機不對,有些孩子像思考型的謙謙,不是百分百拒絕,而是需要時間消化。在成人的世界看似簡單的決定,孩子有自己的運算速度。作為父母,面對思考型的孩子,不妨給予多些時間孩子思考,也可邀請孩子把想法說出來,由父母幫忙整理、引導。不但能增進親子關係,孩子的思維模式也總會給大人很多驚喜。 無論是幫手做簡單的家務,或是挑戰艱難的任務,謙謙、童童常常會問:「為什麼是我?」,我現在試著鼓勵他們,以 ”Try Me!” 取代 “Why me?”。接受挑戰,無論結果成功與否,「挑戰」並不是讓我或別人找到他們的弱點,而是讓他們變得更強,更了解自己的過程。...
【心聲分享】育兒就是攀山挑戰
你喜歡行山嗎?我自己不是運動愛好者,但也知道行山的基本知識。行山的時候,總不能穿拖鞋、短褲吧!我們會穿上合適的運動服和波鞋,帶上足夠的食物和水補充體力,同時也會帶上指南針和地圖以防迷路。 有沒有想過,你的育兒路和行山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呢? 每一位孩子也是獨特的,有些如簡單的家樂徑,在照顧孩子的路上總是順境,孩子的性格就是乖巧,也較聰慧;但有些孩子卻像充滿挑戰的高難度星級路線,滿途荊棘,明明我只是初學者,卻硬是要我攀山涉水,受盡苦頭。 我有一位胖胖的好朋友,從未聽過他會做運動!但當他下定決心要改善體魄後便堅持每天跑步、攀山,初時當然是辛苦的,但後來,跑山已成了他的日常,變得駕輕就熟,行山對他來說不再是痛苦,他也漸漸懂得欣賞困難路段不一樣的美麗風景。 當初跑山,他又怎會想到自己會愛上運動呢? 有留意「童你去玩」專欄的朋友會知道小時候的童童是一個非常固執的孩子,她的心地不壞,只是,不善表達的她往往會罵人、躲藏兩小時,或是推人、打人。以前我會感到很憤怒,誤以為她在對我發脾氣,但其實,她只是因未能清晰表達想法和感受而對自己發脾氣而已。溝通,讓我和她也成長了,現在的她是可愛又貼心的小天使,我也變得更有耐性。 育兒路上挑戰大,很少人喜歡挑戰,畢竟小朋友的變數太大,常讓我們感到無所適從。坦白說,當初要面對的時候,我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做得到,但就像那位愛上行山的朋友一樣,我們每一個也有戰勝困難的能力,也能在回望的時候感謝自己當初有堅持下去。 孩子像不同難度的路線,在育兒的路上,我們也難以有確實的地圖,畢竟每位孩子也不一樣,而我們的教養方法、身邊人的影響、孩子的自身經歷等等也會影響著孩子。雖然沒有地圖,但我們仍要裝備好自己!之前和大家分享過好幾篇關於「不想秒變怪獸」的文章,我明白知易行難,但仍希望可作大家的小貼士。別單憑「感覺」、「情緒」作你的指南針,否則你很容易會迷失的。 孩子像不同難度的行山路徑 登上高山,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回望便會感謝一直堅持的自己 以「感覺」和「情緒」作你的指南針會很容易迷路的
【心聲分享】不想秒變怪獸的秘訣(3):把你的想法和感受告訴孩子
相信大家不會懷疑自己有多愛孩子,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孩子有多愛你? 之前兩星期分享了兩個平靜情緒的小貼士:「當自己情緒的主人」和「預先彩排不同場景下我們對孩子的反應」,今天再和大家分享另一個很有用的方法:「把想法和感受告訴孩子」。 母親總是愛孩子的,但別忘了,孩子也深愛著你!孩子把你的愛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當你難受的時候,孩子也感同身受!就像你願意作出任何犧牲以換取孩子的幸福,孩子也渇望令你變得更幸福、更快樂,孩子對父母的愛,從不比父母對孩子的微小。 但到底是哪一點出了錯,令親子間出現磨擦? 讓我先分享我的故事! 有一段時間,我和童童的關係很惡劣,她常做出令我憤怒的行為,我甚至覺得她是故意招惹我的!我的想法是:「明明已經多次提醒,有心記住的話又怎會重覆犯錯?童童絕對是故意挑戰我底線的!」但,有時,孩子太年輕,我們常以成人的角度去評價孩子,覺得孩子一定明白父母為何發怒。但其實,每個孩子的敏銳度不同,當我心平氣和地問童童(甚至較年長的謙謙)錯在何處時,原來很多時候孩子只看到事情的表面,而不太明白父母發怒的深層原因。例如:當謙謙、童童爭執時,他們總以為錯在搶了玩具、推倒對方之類的「行為」,但我在意的,其實是兩兄妹的關係,以及害怕他們將來與其他人相處也會出現類似情況。指出孩子錯誤時,他們總是著眼「被發現的壞行為」,而不明白父母真正的憂慮。以前的我總是集中火力「處理」孩子的「惡行」,結果卻因焦點錯誤而加劇了孩子的不當行為。但後來,我試著放下「問題」,先問謙謙、童童的看法,再把我的想法和感受告訴他們。漸漸,我便不用提醒謙謙、童童每一個不當行為,而是他們從心底裡、主動自動地決定要做好行為,因為他們也希望我開心。 當然,羅馬非一日建成,孩子也不是一時三刻便能改變,但找到正確的方向,便會漸漸看到曙光。 溝通,從來也是雙向的。與其覺得對方一定明白,甚至應該要明白,不如好好坐下來談談,孩子的腦袋也許未如成人般成熟,但孩子對你的愛,加上你對孩子的耐性,絕對能填補空隙。 孩子也渴望令你幸福 別低估孩子對你的愛 溝通有助親子關係
T · PARK [源 · 區]
T · PARK [源 · 區]是本港首個使用先進焚化技術的轉廢為能設施。 園區很優美,但到訪前記得先要到網站預約:https://www.tpark.hk/tc/visit/ T · PARK [源 ·...
【心聲分享】不想秒變怪獸的秘訣(2):彩排
上次和大家分享過,育兒路上我們常會秒變怪獸,但如其怪罪孩子是導致我們難以成為優雅媽媽元兇,不如學習「相信自己才是自己情緒的主人」。我們雖不能控制孩子的行為,卻能決定自己如何回應!作為曾經的怪獸,今日希望再與大家分享另一個小貼士! 大家也知道「彩排」的重要性,但有沒有想過,育兒也可預先彩排呢?我對孩子不夠耐性,容易發脾氣,但也常在向孩子發脾氣後感到內疚,「如果有機會可以重來,我一定不會這樣做」。不妨試試問問自己,不會這樣做,哪會怎樣做呢? 媽媽總是秒變怪獸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行徑「不似預期」,這份期望的落差容易讓我們瞬間崩潰,忍不住向孩子開火。但「不似預期」的行徑不代表「我們沒想過孩子會這樣回應」,作為照顧者,我們熟知孩子的性格。發生過的事,的確不能重新再做一次選擇,但我們卻可為未來預演一下!試試在孩子發脾氣之前,先預想一下自己想怎樣回應、該怎樣回應。「假如孩子不肯做功課」、「假如孩子再次說謊」、「假如孩子在該安靜的時候尖叫」,在這些與孩子相處的日常衝突中,想減少自己情緒失控的情況,不妨試著在腦裡彩排一下對應方案。 雖說「計劃未必能趕上進度」,孩子的反應是千奇百怪的,而我們也不是機械人,難以預設程式作出恰到好處的回應。但在腦裡預先彩排一下「若孩子做了A,我會怎樣回應?」,就算當刻我們被情緒左右,未能百分百作出預想中的理想反應,但至少,也不會完全失了方寸,秒變怪獸。性格使然,我應該不會成為溫柔媽媽,但我想,我也不用強迫自己成為溫柔型的母親,只需要成為合理型便可。 不過,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善待自己」。我們要當自己情緒的主人,不然即使孩子沒有做錯任何事,當我們受情緒困擾,也會把壓力發洩在孩子身上。照顧孩子從不是易事,「父母」這個沒有下班、沒有假期的身分,很容易把我們的耐性消磨。累了的時候,別害怕給自己一點喘息的空間。當你能夠停一停休息一下,為自己充充電,便不會成為怪獸了! 快樂的父母能養育出快樂的孩子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父母和孩子的笑容同樣重要
【心聲分享】不想秒變怪獸的秘訣:當自己情緒的主人
我從不是溫婉型的女性,但至少我情商不錯,面對與自己不同的意見也樂意講道理。可是當上媽媽之後,面對孩子們的「不可預測」,我總會秒變兇猛的怪獸!有時,旁觀者(尤其是爸爸或朋友)覺得孩子是可以原諒,我有點反應過度。但其實情緒是累積的,作為孩子的長期照顧者,一件小事已可壓倒最後一根稻草,把我的理智消耗;作為媽媽,也長期活在「若我沒有好好教導孩子,孩子將來可能會因我而變壞」的夢魘中。24/7可不是說笑的,長時間的壓力讓我總是處於作戰狀態。 不過,我是失控,真的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嗎? 「因為孩子頑皮,我才會發脾氣!」、「如果他主動做功課,我才不會罵他!」這些說話看似合理,但想深一層,真的是孩子的行為「決定」了你的情緒嗎?孩子的行為會「影響」你的情緒,但「你」才是決定情緒的關鍵!試想想,兩個孩子在玩耍時突然起了衝突,悠閒時的你和正在忙於煮飯的你會有什麼反應呢?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是罪魁禍首,是我們情緒失控的「元兇」。但其實,當我情緒平和的時候,我總是有更多耐性,也會尋找有建設性的方法引導孩子下次做得更好。可是,當我被那一刻的情緒主導,視孩子為破壞我心情的主因,便會變得肆無忌憚地發洩「我的情緒」,令事情變糟。 可能你會誤以為我的脾氣很好,所以能控住情緒。錯了!我的改變,源於太多太多的失敗經歷,每次的失敗也加重了我的無力感,令我更容易發脾氣!有一天,我不想再次墮入惡性循環,所以試著做出改變,先提醒自己才是情緒的主人,不能輕易怪罪孩子,把自己的脾氣歸咎於孩子的行為。雖然間中還是被孩子影響,但當想法改變,自然沒有這麼憤怒了。 育兒路不會一帆風順,我們一直在跌跌碰碰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合法。曾經我與孩子甚至丈夫的關係也很緊張,但正如愛迪生把失敗的電燈設計視為發現不可行的方法一樣,曾經的失敗只是告訴了我們哪些方法不適合。在育兒路上,每一天也可以是新的,行不通便改變方法吧你,的育兒會漸漸變得更順利的! 不要讓自己變成怪獸 Pikachu 可愛,但怪獸就會令身邊人難受啦! 我們不是火山,別讓情緒失控
【心聲分享】一對一的約會時間
拍拖的時候,男、女朋友總是渴望兩人獨處,不想有「電燈膽」。有沒有想過,孩子也渴望與你有單對單的約會時間? 最近因為二人限聚令,我們一家四口外出食飯的話,便需要分開兩枱,雖然感覺不太方便,但同樣造就了我和童童、老公和謙謙獨處的機會。大部分時間,我們也是一家四口相處的,一直以來,謙謙較健談,腦筋也較靈活,年紀較大的他會更快回答我的問題,現在回想起來,可能剝奪了童童的機會。短短一小時的午餐,我成為「專屬童童的媽媽」,而不是與哥哥分享的「半個媽媽」。與童童單獨談話,她有充分的時間思考,也有足夠的時間回應,我的眼裡也只有她。我眼中的童童一直是「妹妹」,但原來妹妹的成長速度遠比我想像中快,感覺很奇妙。 以前讚賞其中一個孩子的時候,我總會擔心另一個孩子的感受:會否感到被忽略?會否因兄弟姊妹受讚賞而自己沒有被讚而感到不開心?今次與童童單獨相處,讓我可以單純地讚賞童童,而不用顧及謙謙的想法或回應,讓我能更專注。兩個孩子的好處,是父母可分別專注地與一個孩子相處,確保另一個孩子不會打斷對方的交流,當然,也需要願意付出的神隊友丈夫啦! 有人覺得照顧孩子的時間不能使用電子產品,這點我個人是有保留的,畢竟這世代工作很忙,不是人人有放低電話的資格,而且身心疲累時,看看電話也是放鬆的一種方法,只要用得合宜,便不用太妖魔化這行為。我在謙謙和童童面前會看電話,孩子也需要了解父母工作的不容易,只要孩子仍是重心,我也沒有完全迴避電子產品。我甚至會把電話的內容分享給孩子看,我最愛分享的是 Facebook 的「動態回顧」,謙謙、童童出生後,基本上我整個 Facebook 記錄的也是他們的童年,一起看看這些大家也遺忘了的美好回憶,其實也是一件樂事。 以前的我是「無飯煮婦」,疫情這兩年多之間,大家也變了廚神。作為幼稚園級的廚師,有孩子在旁只會令事情變得更糟,煮飯的時間會更長。但煮飯的時候,不妨讓其中一個孩子和你一起煮,不是為了節省時間或提昇他們的生活技能,只是單純地在一起,把食材轉為食物,享受彼此,共建回憶。 一家四口的相處重要,但也不要忽視一對一相處的重要性 以拍拖的心態與一個孩子相處,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得著! 簡單的活動也可得到極大的滿足
【心聲分享】治癒一生的童年
有人說愛的邏輯很簡單,就是沒有邏輯。 「有些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些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常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它令孩子有更健康的大腦發育、增強建立正向關係和抗壓的能力,也能令孩子有更強的免疫系統。很多人也知道海馬體(Hippocampus)是大腦中控制記憶、學習能力和對壓力反應的重要部分,但原來親子之間的關係影響著海馬體的大小,若孩子的情感被忽視,海馬體會變小。親子關係對孩子的一生從來都是影響深遠的。 「無條件的愛」是什麼?當孩子犯了錯誤或達不到期望,而父母仍然接受、愛護和表達對孩子的愛,這種愛就是沒有附加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是一種妥協,但沒有失落的感覺。相反,有條件的愛則需孩子透過滿足父母的期望才能「贏得」父母的愛和認可。 有人說,有條件的愛令孩子更易取得更高的成就,但同時帶著深遠的負面影響,甚至遠超這些表面的「好處」。一系列針對大學生的研究表明,獲得有條件的愛的大學生更有可能會按照父母的意願做決定。但同時他們亦傾向於埋怨和不喜歡他們的父母。此外,他們亦經常感到羞愧或內疚,質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 但別扭曲「無條件的愛」!如果誤解了它的本質,可能會變成不健康的惡性循環。 第一,不要忽略關係上的衝突。「衝突」在人際關係中是正常和健康的。無條件的愛並不意味著你需要避免衝突,而是尊重彼此不同的想法。真實地分享,同時用心聆聽對方的分享,試著以開放式的模式溝通,才是真正的無條件的愛。 第二,無條件的愛可能涉及「犧牲」,但犧牲不等同於放棄自己需要和想要的一切。就像我上次分享過的,喜歡孩子先由喜歡自己開始。忽視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對你的身體和精神也有不良影響,而敏銳的孩子也總能體會到父母的情緒和感受。教導孩子在接受無條件的愛的同時也給予父母無條件的愛,關係從來都是雙向的。 「衝突」和「犧牲」是很容易被曲解的兩點,父母不完美,但可以在孩子成長的同時一同成長。 衝突並不可怕 「犧牲」和「付出」是雙向的 讓童年治癒孩子的一生
【心聲分享】喜歡孩子由喜歡自己開始
你上一次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或打從心底裡欣賞自己、讚美自己是多久前的事? 之前與大家分享過,小時候的童童脾氣很大,差不多每天我也會被她的固執和壞行為弄哭,有時是憤怒,有時是內疚,但更強烈的感受應該是不知所措吧!在我感到絕望,甚至想放棄的時候,其中一句激勵我重新振作的話是:Love me when I least deserve it because that is when...
【心聲分享】錯誤就是經驗值
課室內,總有不同類型的學生,一些自信滿滿,一些則害怕失敗、害怕做錯。害怕做錯的學生在面對挑戰的時候,多數會採取兩種反應:「逃避」或「不相信自己做得到」。前者未開始嘗試已放棄,只要拒絕接受挑戰,便不會輸了!後者好像好一點,至少會踏出第一步呀!不過,就算剛踏出的第一步是成功的,他們也會急急否定自己成功的機率,結果中途放棄,或是因不安而做不好,以致難以成功。 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學生,也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人生總是充滿著無數決定的時刻,年輕的時候不怕做決定,反正年輕就是本錢,只要沒有影響別人,犯錯也是承擔得起的。可是,當上父母後,我們很怕在育兒路上做錯決定,影響了孩子的未來。我以前常渴望有人能向我指出「正確的育兒方法」,我便能少行些「冤枉路」。 但育兒有著千萬種可能性,我渴望孩子發脾氣時我能有耐性安慰,可是總忍不住自己的情緒;我渴望時間夠用,自己也能一人分飾多角做好母親、輔導員、教師、廚師、陪伴者等角色,還有數之不盡的時刻,我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在沮喪之時,我想起當在孩子缺乏信心時,我們會鼓勵孩子「錯誤是經驗值」,而我自己在育兒路上碰釘,難度不是也能提昇我的經驗值嗎? The point of parenting is not to have...
【心聲分享】「同理」傾
四隻健康又可愛的小狗誕生不久,在主人忙碌之際,身旁出現了一位小男孩,希望買下其中一隻小狗作伴。主人吹了一聲口哨,四隻小狗便興奮地跑了過來,這時,男孩注意到狗屋裡有一隻弱小的跛腳小狗,正蹣跚地走出狗屋。 小男孩對主人說:「我可以要那隻小狗嗎?」 主人好心地提醒男孩:「千萬不要選這隻小狗,牠永遠無法像其他狗那樣和你一起奔跑和玩耍的!」 說著,小男孩捲起他的一條褲管,露出代替小腿的鋼鐵支架,說:「我自己也跑得不太好,懂我的伴便足夠了。」 童童的口頭禪是「我做得不好」,她總覺自己不夠聰明,記憶力不佳,學習速度慢。的確她不算天姿聰穎,但也不至於愚笨。以前當她做不好的時候,總是以抱怨的口吻怪責自己;但現在的她開始明白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強項、弱項,現在當她說「我做得不好」的時候,總是眼角偷偷望向我,嘴角微微向上翹的,大部分情況是渴望我在她失敗之時給予她一些肯定。 從沒自信,到懂得接納自己,其中一大轉變是我們由「同情」她的能力不如人,到在她失敗時展示「同理心」。 「同理心」和「同情心」從來不是同義詞。同情心是頭腦上的認知,我們可以對社會上的弱勢社群予以同情,覺得他們很可憐。以最近的烏俄戰爭為例,有些人只停留在「無家可歸的難民真慘,幸好我不是他們」的層面,在情感上保持距離,僅此而已。但相信還是有不少充滿「同理心」的人,設身處地試著感受他人的感受,從他人的角度而不是你自己的角度來理解對方。 怎樣才能讓孩子「學到」同理心?讓我再分享一個故事。 祖母帶著孫女來到嘉年華,孩子們也滿心期待地等候藝術家為他們塗上面部彩繪。排在後面的男孩卻告訴臉上長滿雀斑的小孫女:「你的雀斑太多了!面部哪有地方可以畫彩繪呢?」 女孩尷尬地低下頭,祖母卻跪在她身邊,一邊摸著女孩的臉頰,一邊柔聲說:「我很喜歡你的雀斑,你是獨特的!」 女孩抬頭問:「是真的嗎?」 得到祖母的肯定後,女孩凝視著祖母的臉,輕聲說:「我也很喜歡奶奶臉上的皺紋。」...
【心聲分享】假如這個世界是100人的村落
與香港的學生和小朋友分享「地球村」的概念並不容易,在相對富裕的香港,「貧窮」也許是不能吃自助餐,或隨心所欲購物,而不是因飢餓、疾病或戰亂而死等課題。 2022 年的這一刻,全球人口已超過 79 億,對成年人來說,79 億並不是一個容易量化的數字,孩子更難消化。當google “world population clock”,看著每秒增長的人口,總覺得自己很渺小。 希望孩子理解世界,可以先從簡化的概念入手,假如這個世界是100人的村落,全球的狀況又會變成怎樣呢? 假如世界是 100...
【心聲分享】情人節的西蘭花
剛過去的星期一、二是情人節和元宵,大家是怎樣渡過的呢?疫情關係,大家未能外出晚膳,但相信也無阻大家和愛人共渡佳節的決定。 每年的情人節也會勾起我和丈夫共渡第一個情人節的回憶,你以為他為我送上昂貴的禮物或到了米芝蓮餐廳食飯嗎?當然不是啦!和很多人一樣,最難忘的情人節並不是由金錢堆砌的,逛超巿的時候,他笑著為我送上正在特價的西蘭花,從此以後,西蘭花便成了我們的專屬回憶,每次想起也會會心微笑。這棵正在特價的西蘭花,絕對比 99 朵玫瑰花更難忘! 快樂的時光並不需要太多花巧的東西,味道上,名店蛋糕當然比自家製的優勝,但一家人製作蛋糕的過程,卻是最令人回味的,最重要的,是願意為彼此騰出時間吧! 曾經問過謙謙、童童喜歡在戲院看特大屏幕、立體聲的電影,還是一家人躺在梳化看那個小螢幕,在成年人眼中,「客觀的質素」最重要,但在小孩子眼裡,最佳的影院不在乎配備,有所愛的人的地方,便是最好了! 我和丈夫喜歡帶孩子旅遊,但疫情之下已很久沒有外遊了。孩子也喜歡外遊看世界,但他們曾說:「一起在家看電影、焗蛋糕、玩遊戲,甚至閒聊一下,其實也很開心。」在疫情下我們失去了自由,已經很久未能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歡的事。以往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例如外出和家人食飯、與朋友歡聚變了奢侈品。成人容易抱怨,但看似單純的小朋友總是很有智慧地提醒我們,簡單也可以很快樂。 “In family life, love is...
【心聲分享】不做虎媽,來當海豚媽!
記得上星期第一位誕下虎年BB的父母說期望自己不要成為「虎爸」、「虎媽」,我想這是很多新任父母的初衷,很少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已立志成為專制的虎爸媽吧! 相信大家都不會對「虎爸媽」這個詞語覺得陌生!虎爸媽的特點是「專制地命令」孩子,強迫他們跟從;有些虎爸媽則是「專制地保護」,像直升機父母般監察著孩子的一言一行。但無論是專制地命令或專制地保護,虎爸媽也會篡奪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 虎爸媽純粹為了自己,完全不愛孩子嗎?未必!只是成功凌架於一切,包括孩子的情緒和快樂。不能否認,在這種嚴格的養育方式下,父母為了確保孩子未來能成為「成功人士」,他們的確投放了極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這些孩子們在學術、音樂、體育等各方面也多數能取得極高成就。如果「成功」與「成就」是同義字的話,孩子的一生是成功的,但成功除了成就,也包括了充實而獨特的經歷、從挫折中成長、體會愛與被愛的快樂。 沒有人期望孩子的一生是平庸的,但平凡也可以是笑容滿滿又精采的。相比起能培養優秀孩子的虎媽,我更期望自己成為能培養快樂孩子的海豚媽。 虎媽深信孩子是要迫的(Parent-driven),玉不琢不成器,表面上期望孩子成為有獨立思考的個體,實際上是假民主,孩子並沒有選擇的權利;海豚媽則重視引導孩子(Parent-guided),隨著孩子長大,樂意會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度。海豚父母重視規則,但同時重視創造力和獨立性,把孩子視為獨立個體。就像海豚的身體一樣,這些父母既堅固又靈活。 謙謙、童童出生的時間,正是社會鼓吹「贏在起跑線」、「你不愛競爭,競爭也會找上你」的時間。就算我和老公一心只想建立簡簡單單的快樂家庭,也難免常被身邊人提醒社會是現實的,我們的選擇正在剝削孩子的未來和競爭力。我也試過因著社會的壓力而當上虎媽,給予謙謙、童童不同的練習,帶他們參加不喜歡的畫班、鋼琴班,可是當他們不再喜歡分享、面上的笑容減少了、小小的身軀變疲累了,我和老公便明白,別人眼中的成就不是我們所期盼的生活。 一家人的快樂,從來也是由自己一家定義的。 新一年,你的初衷還在嗎? 「成功」和「成就」並不是同義詞
【心聲分享】栽種希望
經歷失敗時,大人總是告訴我們「失敗乃成功之母」,但不斷經歷失敗真的能讓我們變成功嗎?三年前和大家分享過「成功乃成功之母」這個想法,孩子擁有成功經歷,才能建立自信,更容易成功。 除了「成功的經歷」,是否充滿「希望」也是決定孩子能否經歷成功的重要一環。 希望(HOPE)是什麼?有人說,H.O.P.E. 就是 Hold On, Pain Ends(堅持下來,痛苦會結束的)。有人認為「樂觀」與「希望」是相同,但其實兩者有很大的分別。「樂觀」是期望未來會有好事發生,也許會否定負面的資訊,只聚焦正面的訊息;「希望」包括了相信我們有實現目標的能力,也影響著我們怎樣計劃和行動,以達到正面的結果。 希望不是一廂情願,而是一種心態,是可以培養的。 既然希望包括了實現目標,所以如果想培養小朋友的希望,我們便需要由設定目標開始!除了設立明確、可實現的目標外,還有兩點小貼士想和大家分享: 多談未來:我喜歡聽謙謙、童童分享「未來」,童童還是天馬行空的年紀,熱愛畫畫的她渴望成為漫畫家,也想成為與動物相伴的動物園護理員。謙謙嘛,年紀漸長,他想成為工程師,也想成為 LEGO...
【心聲分享】早已脫落的臍帶
這個年代的孩子擁有太多。常說這年代是「七星伴月」的年代,相比起以往一個母親照顧幾兄弟姐妹,現在的父母選擇「優生」,孩子一出世便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及工人姐姐無微不至的呵護,為孩子提供最佳的起居飲食。當工人姐姐已經變成「必需品」的年代,還有多少孩子懂得煲水、煮飯、做家務?升上中學的孩子,連收拾書包也不懂,還記得我在教育營的時候,看過用淋浴的凍水煮杯麵的孩子呢! 到底是什麼導致孩子不能自理?其實我們也心知肚明,問題從不在於孩子本身缺乏能力,而是父母和長輩的溺愛或疏於管教,窒礙了孩子的身心成長。 表面上,孩子是萬千寵愛在一身,實際上,這份溺愛卻把孩子害慘了!溺愛從不是真愛,口裡說:「給孩子最好的」、「尊重孩子的獨特性」、「不想傷害孩子心靈」、「不想破壞親子關係」,其實只是大人貪方便,不想承擔孩子的管教的藉口。易地而處,孩提時代或青春期的你真的渴望長時期不受管束嗎?數星期甚至是數月的放任也許會令你覺得自在,但我們總要學懂生活充滿限制。在內心深處,我們也期望父母能恰如其分地給我們管教和指引。 當謙謙、童童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他們所吸收的養份,是透過我的身體供應的,所以我要多吃健康的食物,讓孩子有足夠的營養茁壯成長。我的肚子曾經是孩子唯一的保護,臍帶也曾經是孩子獲得養份的唯一途徑。可是,當孩子出生後,他們便成為了獨立的個體,作為父母的我當然有責任為孩子提供優質的食物,甚至教育孩子在長大後選擇健康的食物,但,「吸收營養」這一環,還是需要孩子靠自己的身體機能去做。孩子也要學習保護自己、照顧自己。我的角色已不再是唯一的供應者、照顧者,孩子總要自己選擇合適的,也要承擔自己的責任。而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要教導,但在孩子長大之後亦要學懂放手,千萬別本末倒置。 讓孩子成為自己的照顧者 幫孩子建立強健的身心靈 寵愛而不溺愛
【限時親子活動】LEGO雲霄虎城
作為 LEGO 迷的謙謙、童童,新年當然要到東港城的「雲霄虎城」朝聖! 大中華區首位 LEGO 專業認證大師洪子健(Andy Hung)主理的展品「福虎靈動賀新禧」 生猛的老虎全部由人手砌成,共用了超過3萬顆 LEGO 6米高的「樂高虎運當頭摩天輪」超吸睛! 摩天輪上有3D造型的可愛老虎坐鎮 全新虎年造型...
【心聲分享】黑與白之間
小時候的我,覺得大部分的事情只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我是那種非黑即白的人,沒有灰色地帶。長大後,閱歷多了,便開始明白世界不單有灰色,更有不同程度的灰,在單純的對與錯之間,存在著很多值得商榷的空間。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孩子說謊」這個課題。 說謊當然是不正確的,但你知道嗎?為了避免傷害人而說的「善意的謊言」,它的英文翻譯正正是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也不算是什麼壞事吧!孩子是聰明的,一個小小的謊言可避免受罰,同時也避免父母因得知真相而感到不快,不是一舉兩得嗎? 但這種善意的說謊,到底是為了不讓父母傷心,還是為了保護自己呢? 在我心目中,謙謙、童童一直是乖巧的小朋友,但最近我發生他們有幾次偷偷地在網上看漫畫、玩遊戲,還試過因此向我說謊呢!明明正在玩遊戲機沒有溫習,卻告訴父母自己在看網上教學和做網上練習!的確,有些時候,說謊是為了避免傷害別人,但千萬不要把「善意的謊言」合理化,為自己所犯的錯誤找擋箭牌。 面對孩子的謊言,沒有人會感到高興。作為教師,滔滔不絕地分析利弊,口若懸河地給予改善方法絕對難不到我!但無論是作為教師,或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我說了多少」而且「孩子願意說多少、聽多少」。試著傾聽孩子的想法,讓他們表達自己。溝通是雙向的,當你不樂意聆聽孩子,怎能期望他們會用心聆聽你的教導? 冷靜聆聽孩子說謊背後的想法,千萬不要在聆聽期間急於評批,之後再與他們分享你的看法吧!「說謊」不一定是惡意的,可能是基於「慣性」,也可能是出於「害怕」,或是「不懂其他更有效的方法」。想改變說謊的習慣,要先了解孩子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同樣重要的,是讓他們在撒謊後學習說出真話和承認錯誤。真相,或者不討好,會令別人不快,但誠實是一種選擇,孩子們必須學懂選擇,才能以正確的價值觀面對各種問題。 孩子像海綿,在模仿你的言語和行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吸收了你的價值觀。不要期望孩子按照你所說的去做,孩子只會按照你日常的待人處事跟著做。多溝通,他們越能了解對與錯的區別。 真相未必不討好,但卻是成長的關鍵 了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心聲分享】我們的想法並不會一樣
2022 年的第一篇分享,我一直在思考該分享哪一個育兒課題。今年,謙謙和童童分別升上中一和小五,感覺孩子突然變成「小大人」了。面對日漸長大的孩子,我常問自己:我能接受孩子的意見與我不同(甚至相反)嗎?如果單純是午膳的選擇,或是衣著的品味,那當然不是什麼大問題啦!但如果,孩子對學業、交友甚至品格的看法與我南轅北轍呢? 「成長」從來也是雙面刃,除了孩子長高了,在行為上也變得成熟和更勇敢等優點,隨之而來的,亦包括與父母在想法上的衝突,以及父母不認同的行徑。 我常說,謙謙和童童是老公和我的 2.0,即是我們的進化版。除了樣子與我們相似,性格更是強化版,謙謙遺傳了老公的超強思考能力,加上科技的幫助,學習知識遠勝我們當年;童童遺傳了我愛與人相處的性格,但比執著的我更硬頸固執。「孩子就是我的 2.0」相信是不少家庭的寫照,試想想,就算「自己」也未必懂得和「自己」和平共處,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親子間還是會發生不少衝突。 當謙謙、童童和我持不同想法的時候,我常提醒自己不要立即以「高一等」的姿態對孩子的想法予以否定。沒有人喜歡孩子反駁自己,但有時孩子只是想把真正的想法告訴你,而不是刻意要和你處於對立面。不停被拒絕或被控制的孩子,又怎會傾訴內心想法呢?。「我不在乎」、「對我來說什麼也一様」、「無所謂」是一段關係裡最壞的狀況。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不再在乎。 理想是理想,現實卻總是殘酷的,意見不一時會有機會出現爭執。在爭執之時,你所否定的,單單是孩子無禮的表達方法,還是和你不同的理念?撫心自問,「你」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在你眼中,是「父母的話便是真理」,還是把孩子當為一個理性的人,好好與他們討論?要記住,你怎樣看孩子,孩子便會成為怎樣的人。 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正確來說,能在「你」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代表著孩子的成長,也代表著對你的信任。不過不要斷章取義,在表達不同意見的同時,當然要保持禮貌啦,絕不能縱容孩子以「勇於表達」之名對別人無禮呀! 「想法不同」是壞事嗎?是「必然會發生的事」 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把孩子當為一個理性的人,好好與他們討論
【心聲分享】你可以向我傾訴嗎?
不知不覺,謙謙和童童已步入雙位數的年紀,陪著他們走過十多個年頭,我們仍然維持親密的親子關係。每天,他們仍像「開籠雀」般與我和老公分享生活上的瑣事,這是當父母最感恩的事。 朋友問,孩子總是「惜字如金」,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守口如瓶」,可以怎麼辦? 其實,孩子很單純,他們的分享,不像是我們工作時「事務性的交代」。某刻看到喜歡的卡通、想到無聊的點子,便想立刻告訴喜歡的人。回想當初,我還是全職老師的時候,我總是說自己很忙。雖然是事實,但當我一遍又一遍在孩子殷切地渴望分享生活點滴的時候「要求」孩子等我先忙完手頭上的工作,孩子便「明白」到他們不及你手頭上的工作重要,或是擔心自己成為你的絆腳石。有人說應該要立刻放下手上的工作,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重要性,但這樣對工作中的我來說實在太困難了!慢慢我學會請謙謙、童童等一等,也會告訴孩子我大概還需要多久的時間,通常孩子是樂意的。他們害怕的,不是等候,而且得不到回應。 另一個我曾經犯的錯誤是太專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忘了孩子需要的只是一雙願意聆聽的耳朵,一個信任的眼神,以及一句「你能做得到」的認可。當孩子向你表達所遇到的問題時,你是屬於「立刻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的行動型父母,還是「用心聆聽來龍去脈」的聆聽型父母?以前,我總愛給予建議,甚至秒速為孩子處理問題,還不忘補充一句:「OK,還有其他問題嗎?」但當你放下「拆彈專家」的身分,化身為「傾訴對象」,孩子便會在需要的時候主動找你了! 等候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孩子像童童,良久也未能疏理問題,又或者,總是要一段很長的熱身時間(數小時或是數天也不一定呢!)試想想,作為大人的我們,不也是需要時間熱身,才能與朋友敞開心懷,分享自己的感受嗎?孩子雖然單純,但日漸長大的他們也有自己的顧慮,尊重孩子的時間表,好好等待他們樂意說出來。明知「揠苗助長」是愚昧的,但我們就是太急進,以致容易出現反效果。 孩子們的性格不同,有些會很主動,有些很保留,但親子關係就是一起成長的過程。我相信當我成為優秀的聆聽者,總有一天他們一定會樂意向我傾訴的。 要相信孩子是樂意和你分享的,但可能需要時間 不用急於解決問題 「等待」是親子關係中的必修課
【心聲分享】惜食堂回收小義工分享
剩餘的食材,會成為堆填區的垃圾,還是能讓有需要人士飽腹?全取決於社區是否樂意攜手同心,實行源頭減廢,每人多行一步把食材重新分配。 之前為大家介紹過惜食堂的惜食堂粒粒皆辛館,讓大人和小朋友體驗「惜食」的意義。一直知道,惜食堂有一個名為「惜食全方位」的食物回收及社區關懷計劃,於領展旗下的鮮活街市、商場回收箱及流動惜食實體店回收商戶的食材,製作成熱飯餐及食物包,免費贈予有需要人士。不說不知,這個計劃每年回收到的食物超過 60 萬公斤,而過去三年的實際受惠人次超過400萬呢! 今次,謙謙、童童有機會跟著惜食堂的兼職回收員儀姐,體驗到領展街巿回收蔬菜和生果的過程。 惜食堂提供熱飯餐的時間是逢星期一至五,所以逢星期日至四,職員也會到街巿收集捐贈的食材,以便製作食物免費贈予有需要人士。每天大約五、六點左右,他們會穿上粉紅色的職員衫,手推車上也會貼上惜食堂的貼紙,以資識別。 初時以為檔主只會送贈較差劣的食材,應該是快腐爛已賣不出去的食材才會無條件送贈吧!但在今次的收集過程中,我們發現檔主送贈的食材其實頗新鮮!在好奇心驅使下,我們問了檔主楊太,明明可以用來賺錢的食材,為何要免費送贈呢?她微笑著說自己一早已參與捐贈計劃,能夠幫到其他有需要人士,已是最大的快樂。分享的時候,楊太沒有覺得自己很偉大,就像說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一次性的捐贈也許沒有什麼可自誇之處,但以「年」計算的善舉,令我們很感動。 回收的過程大概是20分鐘左右,但原來單單是樂富這個街巿,已經有十多個攤檔願意無條件捐贈食材。惜食堂每次出動,根據已編排的路線在39個領展的有鮮活街市回收食材,數量不容忽視! 2019年都市固體廢物的棄置量為平均每日11,057公噸,單單是廚餘已佔了3,353公噸。位於大城巿,大家也很懂得「計數」,但當社區每一環也樂意多行一步,把仍然有用的資源重新分配,絕對可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領展願意成為中間人,協調商戶與惜食堂的回收計劃;檔主樂意無償捐贈食物;惜食堂亦樂意進行回收,並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免費膳食,一小步的付出,讓整個社區也多一點溫暖。 一小步的付出,也能為社區帶來改變 社會上總有很多不計較付出的好心人 這次當惜食堂小義工,讓謙謙、童童感到社會的美善
【心聲分享】信任是一種選擇
當你以為對孩子說「你可以做得到!」是在鼓勵他的時候,孩子接收到的,竟然不一定是正面的支持? 研究證明,當父母說「你可以做得到!」的時候,孩子接收的訊息不一定是鼓勵。孩子的成長經歷影響他們能否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內在價值,也決定了他們怎樣看待資訊。原來,在嚴厲的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只會聽得「你為什麼做不好!」的指控而不是鼓勵,很可惜吧! 上周末參加了OHMYKIDS 舉辦的童遊九龍城,活動內容是由孩子當「童遊小領」,帶領家長游走不同景點。雖然謙謙、童童已經長大了不少,但在我的眼中,他們還是孩子。就算是孩子很熟悉的路也好,平時也總是由我們帶路。今次我們要學習完全放手,跟著孩子走。很欣賞主辦單位為這個活動設計的「靜音咭」,提醒家長要進入靜音模式。 活動初期,謙謙憑感覺走,沒有仔細研究地圖,結果走了十分鐘也找不到目的地。我和老公明知他們走錯路,也沒有給予提示,不是因為「靜音咭」的限制,而是,「安靜等待」也是信任的一環。 我很喜歡這句話:Don’t handicap your children by making their...
【限時親子活動】OHMYKIDS童遊九龍城
今次謙謙、童童為大家介紹OHMYKIDS 全新策劃的「童遊九龍城」,小朋友繼續做「童遊小領隊」 領隊當然要有領隊旗啦! 平時總是由父母做領隊帶路,但今次父母要進入靜音模式,全程跟住孩子走 小領隊的任務是帶領家長們限時勇闖九龍城,由城寨時代走入小泰國 當中有不少神秘任務! 開始前當然有簡短 briefing 任務開始,謙謙、童童便一個箭步衝去尋找第一個地點 看著孩子們充滿幹勁的樣子,總是很治癒,的確平時的我們太習慣做孩子的領隊,而不是讓孩子自己尋找方法 雖然走錯了一段路,但很快便找到文物探知中心了 你對九龍城有多少理解?...
【心聲分享】別讓孩子成為「活火山」
父母不會喜歡孩子頂嘴,但如果在「頂嘴」與「沉默」之間只能二擇其一,我寧可選擇前者。 It’s not when my voice is raised that you should worry....
【限時親子活動】維港癲噹聖誕遊樂園
今次為大家介紹荃灣海濱的癲噹碼頭 海旁放了不少癲噹 Deco 歡迎來到 DinDong Happy Village 其實整個海濱長廊也擺滿了癲噹 Deco,但今次主要為大家介紹較近荃灣西鐵站的聖誕 Deco 《癲噹》由「貓室」原創於2008年,故事取材自作者有過度活潑症的家貓,搞笑又治癒,大家都好熟悉 癲噹與阿讚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