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學會哭泣

哭泣是一種正常不過的情感,每個人也有表達情感的權利。 謙謙是一個很少哭泣的孩子,不是他天生堅強,而是他一直「想太多」。害怕為家人帶來麻煩、相信男孩子不該哭泣、覺得哭泣對事情沒有幫助、不想面對事情並接受自己的軟弱…哭可以有很多理由,不讓自己哭,也有數不盡的理由。謙謙很少哭,但每當他哭的時候,總是覺得特別委屈,也許因為哭這與生俱來的能力,越是想隱藏,在情感決堤時便更一發不可收拾。 渴望孩子能全面、健康地成長嗎?每一種情緒,無論屬我們眼中的「好」或「壞」,也是成為完整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前,在孩子哭泣的時候,我會覺得手足無措,看著對方的眼淚,總感到心碎,覺得要說點什麼,教導他們怎樣做,也許,因為我自己也害怕這樣的氣氛吧!當我拋開自己的害怕,反而能靜心地等待,真正聆聽對方的想法和需要。其實,讓孩子哭,安靜陪伴,簡單地拍拍膊頭、大腿,或是給他們一個輕輕的擁抱便以足夠。孩子需要明白,哭是正常不過、有助宣洩情感的健康途徑,父母也要正面看待哭泣。 大人和小孩同樣擁有傷心的權利,哭泣不是軟弱,而是容許自己正常宣洩情感的途徑。哭過了,再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便要擦乾眼淚,積極尋找方法解決問題。 哭和笑,也是表達情感的正常途徑 學會哭泣,才能笑著面對挑戰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當攢夠失望怎麼辦?

失望,是因為對方與我們的期望有落差,他的行為和回應與我們腦海所幻想的不一樣。 不要後悔、責怪或生氣,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沈澱後,便要審視自己的內心。「什麼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要相信自己的育兒選擇,既要有調整的彈性,也要有等待孩子成長的堅韌性,縱然現在感到失感,但我們作為父母,能為孩子帶來正面成長的影響。讓孩子愛自己的方法,就是我也愛自己。 雖然我從小已很乖巧,但小時候、青春期,甚至長大成人後,我也犯過很多或大或小的錯誤,跌倒過不少次,也讓父母擔心過不少次吧!只是成為大人的我,忘記了當初的小插曲吧!靜心等待孩子的成長吧! 有一本書叫When our grown kids disappoint us,它的封面寫著Letting go of their...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合格的英文默書

今天童童派了英文默書,不短的篇章,竟然只錯了四個字。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只要有認真溫習,90分以上沒有什麼難度;但對童童來說,就算作為英文老師的我親自為她溫習,也總是不合格。還記得小一的幾句英默已溫了 20 小時還是不合格,感激當時的英文老師柯老師的體諒,還為她畫上打氣畫。努力被看見,對孩子來說別具意義!別人待你好,從來不是應份的,所以我銘記於心。 後來嘛,無論多努力,童童的測驗、默書一直是慘不忍睹,面對升學的壓力,我還是堅持童童只要努力嘗試過便好了!面對強差人意的表現,最不開心的人,是童童本人,作為母親,我只要好好守護她,而不是落井下石。 升學壓力很大,就算我堅持孩子玩耍的權利,接納她不一樣的學習能力,但童童還是感受到自己在學業上有多不濟…作為老師,我體諒老師的困難,但孩子不是檔案編號或機械人,每個人也有不同的天賦,不能強迫孩子像某某某吧!老師多次提醒我帶童童到補習班、操練試卷,我還是婉拒了。孩子是我的,學業、品格的教導責任也在我,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出生以前,我已承諾盡我所能一生守護她。守護,是尊重她的與別不同,也信任她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為何童童突然會合格?也許尊重孩子的成長速度,以愛靜心等待,奇蹟還是會出現的。這個奇蹟,不是成績,而是孩子突破自己的限制,看到自己的進步。 讓孩子看見自己的成長 成長的路很漫長,你願意以愛靜心等待嗎?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孩子,感謝你讓我重新愛上自己

相比起懷孕期因身體不適的困難,孩子誕生後,才是真正困難的開始。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每一個時期也有不同壓力,同時害怕自己不稱職…當父母,恐怕是世上任期最長而且壓力最大的挑戰吧! 無論是因教養孩子的壓力,或是不滿、擔心孩子的行為,偶然,我也會質疑若重新選擇一次,我還會當母親嗎?完全按自己喜好而活,或是二人世界的生活也好,想去旅行只要說走便走,把薪金、時間、精神全花在自己身上,我應該可以過得更優雅、更富足吧! 但,孩子的出現,除了給予我旁人永遠不會明白的幸福感,也給予我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一個真真正正愛上自己的機會。 孩子們多是父母的2.0,不但相似,更是加強版!孩子擁有我某些優點,同時也放大了我的缺點。教養孩子的同時,我好像再一次檢視「我是誰」,尤其在面對那些缺點時,我能接納並擁抱它嗎?生命無 take 2,但成為媽媽,看著迷你版的自己,讓我多了一次機會,好好去了解及接納那些曾經被自己否定和討厭的部分。 「假如我改變了某個選擇,我會活得更好吧!」別故思亂想了,人生不能重活一次,珍惜當下,不要被其他人的想法或繁重的生活拖垮,想想令你感到幸福的每個瞬間,享受你已作了的最好選擇吧! 孩子們的笑臉是我最大的幸福 你已作了的最好選擇,好好享受吧!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重新定義「贏」

「贏咗場交,輸咗個家,值得咩?」 雖然這是一段社會福利署在十多年前宣傳停止家暴短片的口號,但相信大家仍然記憶猶新。短片所提及的是家暴,但其實每次親子間的小衝突也可視為「一場交」(爭執)。你眼中的「贏」是什麼?是孩子乖乖聽話隨你的心意而行,還是孩子心悅誠服才算贏?在過程中若你也要有所讓步,這樣又算不算是贏呢? 避免衝突,凡事以孩子的想法為先,便是家和萬事興,雙贏了嗎?當然不!面對孩子的不是,妥協讓步是放棄教養孩子的責任。孩子若以不當的方法達到目的,父母一定要堅持與孩子周旋到底。 父母可以發脾氣嗎?提高嗓門、指手劃腳、聲淚俱下,我全都做過,筋疲力竭,然後孩子屈服了。我們贏了嗎?我可不想誤導孩子,生氣、指責、哭泣、耍手段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衝突是親子關係之間的角力,我們常把它視為洪水猛獸,處理不當足以令關係破裂,但處理合宜,爭執可以讓彼此更了解對方,成為提昇親子關係的助力。要贏,並不能用強權,「我是父母,所以我決定」,要讓對方思考,心服口服。養育子女是長遠的事,不用執意在每個小衝突中獲勝,經過雙方表達想法和期望,孩子真正了解背後原因,甚至需要父母恰如其分的退讓,只有雙贏,才是真正的贏。 要達致雙贏,可能你也需要讓步 不要在意一時的贏,親子關係只有長遠的贏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媽媽的 Me Time

無論我曾多次提醒自己,我的世界不能亦不應只有孩子,但孩子嘛,永遠是孩子,我哪能「自私」地只顧自己?作為負責任的媽媽,我當然要凡事以孩子為先!犧牲我的時間、喜好、社交甚至健康,又算得上什麼呢? 大部分時間我是雙職媽媽,誇張地說,是忙得連呼吸也沒時間。有一年的時間,我當上兼職代課老師,在不用工作的日子,我算是全職媽媽吧!但那時我更沒有 Me Time,畢竟犧牲了我最愛的教師工作,怎能不好好用盡每分每秒為孩子而活?但榨乾自己,真的能換來「最佳母親」這殊榮,以及養育出優秀快樂的孩子嗎?當一天只有 24 小時,而育兒是一天 48 小時也不能做到盡善盡美的事,那怎麼辦? 接納自己的限制吧!我們無法成為超人,孩子需要的只是快樂的媽媽,而不是無敵的女超人。讓孩子知道,在愛他們的同時,你也需要一個人安靜獨處的空間,可能是好好看幾頁書、安靜上洗手間、享受泡泡浴等只需半小時的 Me Time 活動。你的世界不能只圍著孩子轉,讓孩子學習等待,讓孩子明白你的感受。要對孩子有信心,相信他們同樣地愛著你,希望你快樂!雖然時間可能很短,但每天有些小確幸時間,已能舒緩不少壓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害孩子的方法

網上看到一篇分享,談及「害小孩的十大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求必應物質無盡供給。 做錯任何事都幫他擋。 從小到大幫他安排好所有的事情。 努力控制他,不准他有自己的想法,全都聽從你的安排。 說他不如人、說他爛、說早知道不要生他。 跟他說因為有他,所以你的人生不得志、婚姻不美滿。 告訴他做什麼都要讓爸媽有面子、可炫耀。 教他人生以贏過別人為最終目的。 從不跟他聊心裡話,懶得聽他說話。 拿兄弟姊妹和朋友的表現來刺激他。 第四至第十項,一看便知是不對的,但我在想,第一至第三項,其實是不少愛孩子的父母的寫照。...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不夠動力的孩子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常常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學校或生活中不夠努力?為什麼他們總是缺乏動力?」是因為孩子的意志力不足或不夠聽話嗎?研究指,孩子表現不如父母所想並不一定源於缺乏動力,反而在於他們內在的真正渴望和感受。 腦神經學家指出,大腦天生就會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能表現出色。當父母的期望與孩子的能力或實際表現有差距,問題真的只在於孩子的動機嗎?在成長的過程中,探索自我身份是一個必經的重要階段,了解「我是誰」,尋找自己的聲音尤其重要。孩子有自己成長的時間表,與父母的時間表未必一致,這種落差可能會增加孩子的壓力,令孩子感到挫敗、無力,若未能滿足父母的期望,可能會出現焦慮、恐懼等情緒,更甚的,是令孩子誤以為自己「將來也不會做得到」,以致影響表現,甚至放棄嘗試。 別期望孩子凡事聽你的,當孩子開始問:「為什麼我要這麼做?」的時候,你會感到被冒犯,還是能欣然接受大腦天生就具有的自主性?孩子需要尋找自己的身分,而不是你對他們的期望來探索世界。真正的動力,出自於他們內心的渴望,而非外在的期望或壓力。 你準備好聆聽孩子的想法,縱然有機會與你所期望的不一樣嗎? 縱然有別於我們的期望,也要學習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感受 讓孩子在探索自我與世界的過程中找到真正的自己及屬於自己的動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改變的是

自問很努力成為優秀的母親,但育兒路上的挫折總叫我們感到沮喪。 無意間在網上看到一首叫 “Please, Mom and Dad” 的詩,大致翻譯如下: 「我的手很小,我無意把牛奶打翻; 我的腿很短,請放慢速度我才能跟上你; 當我和你說話時請看著我,讓我知道你在聽; 我的感情很細膩,別整天嘮叨我,令我在犯錯時感到羞愧愚昧; 不要指望我舖的床或畫的畫是完美的,試著欣賞我的嘗試。...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培養孩子的情商

當我們不理解某種行為時,我們往往會認為孩子是故意這樣做的,為了發洩不滿,或挑釁他人,總之是不負責任的惡意表現。 要培養孩子的情商,首要是面對自己的恐懼。「孩子不尊重我」、「孩子做得不夠好」、「我處理得不夠好」反映的未必是事實,而單單只是父母們內心的恐懼而已。 父母的選擇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但同樣地,孩子的表現和情感也感染著父母。當孩子出現不耐煩、無禮、不安、挫敗等情緒時,父母自然地想要透過改變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去掌控局面。但身為父母,你的責任不是控制孩子的情緒,而是掌控自己的情緒。試想像,當孩子發脾氣時,平靜的你,和心情不好的你會有相同的表現嗎?別因自己缺乏安全感而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負面的結論,然後以負面的言語及態度回應孩子的情感需要。要記住,無論處境如何,你也是自己情緒的管家,別把一切歸咎於孩子的行為。 孩子總是在模仿父母的行為,當我們對孩子展現同理心,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而不是按父母的選擇做決定,孩子也會模仿。教導孩子抑制情緒並不能讓他們平靜,別讓他們對情感麻木。讓孩子接受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忽視。「冷靜」、「高情商」是孩子學會感受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忽略情緒後發展出來的技能。 情緒商數(EQ)比智慧商數(IQ)更重要 「高情商」是孩子掌控自己情緒後的表現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把最壞的情緒留給最愛的人

很多人覺得數學困難,但無論算術能力優劣,數學有特定公式,答案是定律。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事情。 求學時,「讀書是本份,談不上辛苦」,同時也礙於年紀輕或是身分只是學生而不可亦不敢亂發脾氣;工作時,要表現出專業,薪金包括受氣,也怕丟了工作,總會控制自己情緒;在朋友面前,礙於面子也好,基於形象也好,很少會表現出最壞一面。 但在最愛的家人面前,我們總會最「真」。肆無忌憚批評,任意表達負面情緒,說出最具傷害性的話,做出最令對方難受的事。為什麼他對我總是忟忟憎憎,對朋友卻笑意迎迎?明明我給他滿滿的愛,為何他總是為小事動怒?親密的關係,總是令人不解又苦惱。 有人說:把最壞的情緒留給最親密的家人,不是因為「討厭」,而是家人的意見太重要、影響力太大,正因為重視家人的想法和感受,所以壓力更大,更容易發怒。也有人說,在家人面前,最有安全感,可以安心表達最真實的自己,因為縱然犯錯也一定會得到諒解。 但撫心自問,這是把壞情緒留給最愛的人的「好理由」嗎? 年輕時,生活上遇到的,多是結婚生子、升職喬遷等喜事;年紀漸長,由婚禮常客變為安息禮拜,更常遇到的,是生離死別,願我們在更懂得珍惜身邊一切時,能把愛好好表達出來。 情緒有起伏,是正常不過的事,但別把最壞的情緒留給最愛的人 珍惜所愛的人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怒氣

每個人也有情緒,在盛怒之下,我們很容易說出傷害人的話,縱然很多時是無心之失,但傷害並不會因此而減少。 關於控制自己的言辭,我喜歡和孩子分享這個故事,對我自己也是很好的提醒: 「有一個小男孩,他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即使會傷害到別人,他還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他的父親希望他有所改善,於是請他一生氣就在後院的柵欄上釘一根釘子。 一開始,他用了很多釘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到釘滿釘子的欄杆,他開始了解自己有多容易發怒,也想作出改變。隨著怒氣減少,釘子的用量也在下降。 然後父親要求他開始每天拔一顆釘子,他沒有生氣。當他把所有的釘子都拆掉後,父親請他看看柵欄上的洞。父親提醒他,說『就算釘子被拔掉,柵欄還是無法像從前一樣,傷痕無法被抹去。同樣,孩子你的怒氣和說過的話對別人的傷害也是永遠無法抹去的。』」 故事的道理顯而易見,但孩子永遠不能發怒嗎?當然不!情緒總要有抒發的途徑,「完全不發怒」不健康也不可行。只是,孩子要學懂「負責任地」表達情感,也希望孩子能明白,怒氣帶給別人的傷痕,並不會在你肆意發洩後,隨著自己的怒氣消退,別人的傷痕也能消退。 有人說:憤怒像火一樣,當你不停加添木材,它會變得更強大,甚至傷害你;但如果你注意不再為你的怒氣加添燃料,它漸漸便會變弱然後熄滅。 可以發怒,但要好好控制,別讓行為被情緒過份牽動 父母和孩子也要學習控制怒氣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令人想念的可愛小孩

水汪汪的眼睛、愛意滿溢的甜美笑容、真誠地分享每天瑣事、總是往你身上黏的孩子,隨著年月增長,好像變了手機和相簿裡的回憶,甜蜜的場景好像不復再。 不再需要你的貼身照顧,更愛與朋友分享喜怒哀樂,在你回家時連頭也不會抬起,只顧看手機的孩子,你會傷心難過嗎? 「渴望孩子長大,但同時不捨得孩子太快長大」是父母們的心聲。面對離開你也能獨立生活的孩子,不用沈溺於悲傷中,這一切,是這個看似陌生的青少年正在不斷成長中的証明。 渴望被視為成人,被尊重,主宰自己的生活,是孩子的發展需要,尋求自身的價錢和意義,不再是家庭的依附者,這是裝備孩子成為獨立、健康的成年人的必經階段。我樂意見到謙謙、童童裝備好自己,讓我預見他們能活出自己渴想的人生。 我不介意自己的重要性變低,孩子在同輩間尋找認同和身份,的確比在父母面前要輕鬆自在得多,一來他的朋友們也正在經歷相同的事,二來父母太了解他的過去,他的優點、缺點、軟弱、尷尬的往事你全都知道,要在你面前扮酷,也太難了吧! 我懷念那個總是傻笑,甜得能融化一切苦澀和困難的孩子,但我對他的愛足夠強大,強大到我樂意放手,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就像放風箏一樣,願意放鬆手中的線,風箏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你懷念那個笑意盈盈的孩子嗎? 「渴望孩子長大,但同時不捨得孩子太快長大」是父母們的心聲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學習怎樣愛你

上星期和大家分享過,孩子最需要的,未必是你的愛,而是你的理解。 從沒有質疑自己對謙謙、童童的愛,但有時我也會覺得,我會以自己覺得是愛的方法去愛他們,而不是以他們渴望的方法去愛。你有沒有聽過五種「愛之語」?愛的語言分為五種:肯定的言詞、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精心的時刻、身體的接觸,我不需要禮物或別人照顧我,但卻極需要對方用言語肯定我;所以我很少送禮物給小朋友,也沒有儀式感,很少為他們精心設計活動,但原來謙謙和童童的愛之語也是「精心的時刻 (Quality time)」,對他們來說,精心時刻隱含的意義是:「我在乎你,你也在乎我。我們喜歡兩人在一起的感覺。」。兄妹兩人第二重要的愛之語是身體接觸 (Physical touch),如果一個擁抱更勝千言萬語,如果輕輕拍一拍膊頭便能傳遞鼓勵,愛既然那麼簡單,何樂而不為呢? 我想,就算用「錯」愛之語,謙謙、童童也不會懷疑我不愛他們。只是當我以自己的方法愛他們,總有些時候,孩子會誤解自己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吧!既然渴望讓孩子知道我愛他們,就好好花時間了解孩子的想法,用他們眼中的愛去愛他們吧! 有落差的愛,有時會令人感到窒息,也會令人感到委屈,明明我那麼努力愛你,但你卻感受不到…愛包含理解,學習以對方感到被愛、被尊重的方式去愛吧! 愛,需要學習 了解對方眼中愛的表現,也是一種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孩子最需要的並不是愛

最近看了一篇心理學家的研究文章,指出孩子最需要父母的,可能並不是愛。 不是愛,難道是時間?又或是陪伴? 也是對的!研究指出,孩子多數覺得父母愛他們,但卻未必被父母理解。心理學家指出,孩子需要父母理解,與愛他們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理解,不代表認同他們的行為。縱然謙謙、童童已踏入青春期,已不再是小孩子,但在我心目中,孩子永遠是孩子吧!但,為了建立孩子,我總是不斷提醒自己,就算我的方法比謙謙、童童更佳,他們也需要被尊重、被認可,試著以自己的方法去解難,建構自己的經歷,而不是經歷我的選擇。在孩子犯錯,或是傷心失敗的時候,不用急著評批,也不用立刻檢討孩子可以怎樣改善,被接納、被理解,才能建立安全感,有助面對未來的壓力與逆境。 孩子被理解、被接受,才能夠有信心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和需要。這並不代表他們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重點是,他們有足夠的信心,足夠的安全感,去表達自己,即使答案是「不」,或結果是「失敗」。 「當孩子認為你的首要目標是同理和理解,而不是警告和糾正時,你就為未來的對話敞開了大門。」 你渴望孩子能與你敞開心扉嗎?除了愛之外,記得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和同理心。 孩子需要你的理解 理解孩子的行為,打開溝通之門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盡情哭吧,孩子!

我們喜歡把情緒分為好與壞,從前,我害怕孩子哭,總是急著說「沒事的,不用哭」,一來覺得「不再哭」代表孩子已沒事,二來我視流淚為負面情緒,害怕自己沒能力處理。 哭泣是中樞神經系統對情緒的有益反應,可以減少壓力荷爾蒙。「別哭」看似是在安撫孩子,教導孩子別為「小事」而傷心懊惱,實際上否定了他們的情感需要,會令他們感到不安。若沒有正確的方法疏導情緒,最後有機會釀成憤怒、自責與不安。 不要再說「別哭,You are ok」,試著說「好好哭吧!This is OK」,這個 this 是指哭泣,也指事情總會變好。 學習與哭泣及其他情緒共處,是孩子甚至成人畢生的功課。強行對孩子說”You are ok”,其實是否定他們在這刻的情感需要,混淆了孩子的真實感受。在孩子不...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固定思維與成長思維

當面對超越孩子能力的困難時,你的孩子會說「我做不到」,還是「這件事很困難,但繼續努力和嘗試的話,我有機會做得到」? 這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分別。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總是害怕犯錯,不喜歡嘗試新事物,也容易感到沮喪並放棄。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則樂於接受新挑戰和喜歡學習新事物,從不說「我不能」。失敗只是另一個學習機會,總能學到新知識,有助下次成功。 我們都渴望孩子是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但我們自己是不是成長型的父母呢? 小時候的童童,相信自己不夠聰明,沒有改變現狀的能力。覺得事情很難或沒有能力做到時,就會放棄。嘗試過很多方法,我也變得沒信心成為能幫助童童成長的好媽媽…但,放棄的話,我岩不成為了固定思維的媽媽?若我不能調整自己的心態,又怎能透過我的身教言教建立謙謙和童童? 面對挑戰,失敗是常有的事,但失敗可能是成功的過程;經歷失敗不代表輸,放棄才是。不要只在孩子成功的時候才給予讚賞,讓孩子誤以為我們只看著結果,或以為只有成功的結果才是唯一的目標,而忘卻了在過程中令他們成長的甜酸苦辣。建立孩子的逆境情商很重要,放棄了才會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若父母和孩子自己懂得欣賞孩子有努力令事情變得更好,定能與孩子一起共創成長型的家庭。 共創成長型思維的家庭 大膽嘗試便好了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反思

每天我也會寫日記,除了因為喜歡文字,喜歡回顧生活,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希望整理思緒,透過反思每天所發生的事,經一事長一智。 自我反思是需要學習和鍛鍊的。我也是急性子的母親,再加上生活忙碌,當謙謙、童童遇到困難,我總是急於給予他們答案;無論事情是完滿結束,還是失敗收場,我很容易立刻為他們總結賽果,不知不覺間,孩子們只會跟著我的思維走,失卻了自己尋找答案和整理經歷的能力。值得感恩的是,當孩子漸長,我也成為更有經驗的母親,反思過後,從早幾年開始試著放慢腳步,拋出問題引發孩子思考,由「我認為應該/可以怎樣做」,變為以好奇和開放的態度把話語權和責任拋回給孩子,「你覺得呢?」、「你會怎樣做?」久而久之,孩子也懂得該問自己什麼問題,試著去處理,而不是只會把問題拋給我。 反思不是嘴上說說,用文字記下來,手寫也好,電子記錄也好,當孩子記不住的時候,把寫下反思和目標,貼在門口、鏡子或雪櫃,每天也能給予自己提醒。 對孩子來說,學習了解自己的真正想法並不容易。讓他們以自己的步速成長,間中在旁扶一把,給些小貼士便可。時間和耐心,是孩子建立價值觀和信念的關鍵。 從「我認為」到「你覺得呢?」 建立孩子需要時間和耐心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Fathering 父愛

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為父親,但學習成為好父親,卻需要一輩子的時間。 老公常覺得,孩子比較親我,也更樂意與我分享心事,所以他的重要性不及我高。但我常說,雖然與我給予孩子的不一樣,但爸爸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孩子來說同樣重要! Dad is a son’s first hero and a daughter’s first...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爭吵的日常(二)

因著無聊事與孩子起爭執,可算是育兒的日常。上星期和大家分享過,以前的我總是疲於奔命,忙著處理一個又一個湧現的「問題」,現在我的懂得先找出孩子當刻的情緒,並接納它。我們可以不認同孩子的行為,但情緒無分對錯,不應否定。當協助自己和孩子正確解讀當刻的情緒,而不是著眼於當刻的不當行為,孩子自然會打從心底裡明白自己的行為,並作出合適的回應。 怒不可遏的時候,真的可以如此冷靜嗎?我的答案是「當然不能!」,但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要鞏固自己立志打破這循環的決心! 雖然處理孩子的爭執時很累人,但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停止這個「孩子爭執、我感到憤怒、看似沒事、孩子再爭執、我再感到憤怒」的循環。當刻我還是會感到憤怒,但當下定決心要改變,十分鐘便可調整自己的情緒,不再執著,減少怒氣。 當我的情緒不被孩子的行徑控制,當我知道自己擁有控制大局的能力,當我在了解孩子在不當行為背後的情緒後,我便能和孩子一起解讀行為背後的想法和需要。 孩子也是理智的,並不會無緣無故無脾氣。不當行為要立刻處理,但不要急於指責,父母若能與孩子一起解開謎團,爭執的次數和強度自然會減少。 自我反思,永遠比旁人的指責更能改變心態和行為。 教養孩子需要有堅定的信念 弄清問題所在,不要急於生氣或指責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爭吵的日常

與孩子一起回家,只是獨自到信箱取信的兩分鐘,打開家門聽到的不是孩子的「歡迎回來」,而是童的飲泣。原因嘛,童踏上謙的床,謙以牙還牙「反擊」,童隨手拿出晾衣架打了謙,換來的,當然是反攻。 無聊得不得了,但育兒之路好像總由這些無聊事組成。 因著小事爭吵,是家庭之中的日常吧!曾經,我因此而疲於奔命,不停靠一己之力處理一個又一個的「小問題」,罵也罵過,按捺自己的脾氣和感受,先關心孩子的情緒也試過,軟硬兼施,結果事情只會重覆發生,舊的問題未處理,已湧現新的問題… 原來,我用錯了方法,所以無論多努力,也無功而還,甚至加劇了爭吵出現的頻率。 第一步,並不是急於處理「問題」,而是指出並接受孩子的「情緒」。以剛才分享的爭執為例,我不用急於指責雙方的錯誤,或分析案情然後判刑。Name the feeling to tame the feeling(「說出感覺來馴服感覺」),面對衝突,孩子也有怒氣,家長的反應,有可能引發孩子更大的怒氣,向外表達出來的駁嘴、指罵、負面行為,或是向內埋藏心裡的憎恨憤怒,對誰來說也不是好事。與其指罵或忍著怒氣疏導,不如大家一起說出感受,再接受這份情緒。面對孩子的無聊爭執,雖然不是每次也成功,但我試著不當判官,而是幫助孩子找出當刻的感受,當孩子感到被理解,孩子(甚至我自己)的怒氣消散,自然能作出合適的回應,包括道歉,以及與自己復和,減低再犯的比率。 篇幅所限,下星期再繼續分享關於爭執這個大課題。...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孩子的友誼

小學時寫畢業紀念冊,對著自己的好朋友,總會寫「萬里長城長又長,我倆友誼比它長」或是”My pen is blue, my friend is you.”,雖然很老土,這些小學同學也未必會再相見,但回想起曾經的點滴,其實很窩心。 小學同學較難維繫,但中學同學卻是我生命中的摯友!我也渴望謙謙、童童能擁有真摯而長久的友誼。謙謙的英文名字是Alvin,含意是「可靠的朋友」;而童童的中文名字是晞童,我希望她能成為每日把希望帶給身邊人的孩子。 交朋友不是易事,怎樣鼓勵孩子成為值得信賴的好朋友,則更困難。 與其他品格一樣,若父母渴望孩子某些事,最重要的一點,一定是「父母樹立良好的榜樣」。我與本身的好友相熟,孩子見証著大人的友誼,便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朋友。另外,因著成了母親,本身較內向的我「選擇」主動與其他家長交朋友,也會與孩子分享與家長交友的過程,順利的、不順利的,真實呈現當中的快樂與掙扎,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朋友,對自己和孩子來說,是很好的學習過程。 為孩子安排機會也是重要的,童童是社交能手,但對謙謙來說,結交朋友並不重要,適度地協助孩子融入新圈子,給予鼓勵,聆聽孩子在交友時的甜酸苦辣,對孩子來說實在意義非凡。...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為了孩子好

我們常說「這是為了孩子好」,但這些「為了孩子好的決定」是從你的期望出發,還是從孩子真實的需要出發? 從小打好語文基礎當然重要,但期望幾歲的孩子精通三文兩語,甚至及早學習四文三語,到底是為了孩子好,還是因為我們恐懼孩子未夠好?學習音樂能陶冶性情,但苦練到演奏級到底是孩子的喜好還是父母的堅持?孩子是獨立個體,不是我們的「第二次人生」,我們兒時未能擁有的物質、未能追逐的夢想,孩子並不用負責完成。 育兒的第一步,其實是了解自己。我們的選擇是出於真正的愛?還是出於害怕孩子未夠好的恐懼?打著愛的旗號,有機會令孩子窒息。什麼是「訂立教養孩子的目標」?其實不是「為孩子設定目標」,而是在於父母如何身教言教,成為榜樣。 在資訊氾濫的年代,周圍的聲音太多,要認清自己的目標更為困難。當生活已被日常小事困擾,很容易失卻焦點。教養目標不一定越大越好,反而建立好穩固的基礎,訂立短期的小目標,才會更容易成功。 當設立目標後,可以堅定地努力求進步,但別忘了自己和孩子也不是機器或程式,成長的過程有進有退,在「失敗」的日子不用感到沮喪,調整心情再出發便可! 育兒的第一步,其實是了解自己 什麼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SMART育兒目標

有人說,最好的育兒目標是 S.M.A.R.T.。 S (Specific):具體而不含糊的目標,能讓你與孩子的目標更明確。相比起告訴謙謙、童童我希望他們能獨立,我會按他們的年齡和能力和他們分析獨立的孩子該做和能做的事,簡單如收拾衣服、幫助烹調晚餐,清楚的指引不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M (Measurable):可衡量的目標讓大家有更確切的方向進步。想花「更多」時間在孩子身上?想孩子「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半小時也好,一小時也好,與孩子共同訂立渴望的確實時間,並把每天真實時間記錄下來,有助了解怎樣繼續改善情況。 A (Achievable):理想很完美,但現實是否真的能做到?作為雙職媽媽的我曾渴望自己成為完美母親,能包攬心理輔導員、五星級廚師、陪玩專員、補習名師、美術老師等職位,也渴望自己溫柔體貼、不發脾氣,但不設實際的目標只會令人徒添煩惱!訂立能實踐的目標,慢慢進步吧! R (Relevant):目標應該推動你朝著你的價值觀、夢想和抱負的方向前進,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在這個育兒資訊氾濫的年代,認清你對孩子的真正期望,也認清孩子真正的喜好和優點、缺點,才能讓孩子過得更快樂。 T (Time-bound):訂立目標時,同時要訂下期望達到目標的時間。沒有人喜歡「死線」,但人是有惰性的,沒有期限的目標如同空談,設立時間的限制,更能推動我們達成目標。...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育兒這回事

「養育孩子是世界上最艱難、最有成就感的工作之一,也是你可能感覺最沒有準備的工作。」看到這番說話時,百般滋味在心頭。 「育兒是最艱難的工作」,我知道很多人害怕數學,但我卻很喜歡數學,中學年代的數學就像解謎一樣,有既定答案,反覆運算,最後總能破解。但育兒不一樣,充滿著未知數、變數、概率…沒有一條可以應用於所有處境的方程式,我、孩子、身邊人的說話、性格和經歷能影響每一步,令人舉步維艱。 「育兒是最有成就感的工作」,把孩子從「一舊飯」養育為獨立自主的小人兒,不容易吧!沒有薪水,也沒休假,唯一令人堅持下去的,就是對孩子的愛吧! 「育兒是感覺最沒有準備的工作」,有人說,在綜合身體、經濟、閱歷等各方面條件後,二十八歲的母親誕下的孩子是最聰明成熟的,但無論你的學歷有多高,生活條件有多優厚,心理上有多準備好孩子的到來,他們的出現總是會打亂你的節奏、顛覆你的認知、挑戰你的底線… 承認吧,我們沒有可能成為完美父母!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們有缺點也有優點,並可以與孩子一同成長。曾經,我只看到自己的缺點,直至把眼目專注在孩子那愛意滿滿的眼神中,我才明白,我要接納自己的限制,喜歡自己多一點,為孩子樹立正向的榜樣。 多看看孩子那充滿愛意的眼神 讓孩子的笑容讓你學懂愛與被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回應頂嘴的孩子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面對駁嘴的謙謙、童童,初時我的確感受到被冒犯或不滿,但後來明白到,相比起緘默的孩子,我寧可孩子能安心自在地展示真正的想法,包括黑暗面。 別誤會,我的意思並不是讓孩子肆意駁嘴,而是可以把它視為教導孩子的契機。 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教導出情緒穩定的孩子,俗語說:「一隻手掌拍唔響」,當孩子失控時,我們可以嚴加斥責,但情緒不能被孩子帶著走,否則雙方也會失了方向,變為互相謾罵。 先忍著怒氣,思考孩子駁嘴的原因,會否是太累、太無助所致?有時他們不是為了挑戰你,而是另一種求救,沒有表達感受和想法的技巧,才會沮喪地發脾氣。當孩子駁嘴時,未必需要急著指罵或反駁他們的投訴內容,輕輕問一句:「你今日過得好嗎?平常的你不會這樣的。」可能已能改變氣氛。 不要連珠炮法地責罵孩子,有時我也怕氣上心頭的自己說了令自己後悔的話。面對駁嘴的孩子,若真的動氣,便很容易被他們的情緒牽著走,也容易被他們帶動談話內容,一同走往錯的方向。嘗試心平氣和地應對吧!「你」才是決定性的一位! 就像其他育兒守規一樣,怎樣回應駁嘴的孩子並非只有一種方式,按著孩子的性格、年齡和情況調整吧!愛和溝通才是親子並肩成長的重點。 駁嘴是孩子尋找自己身分的開始 你會以怒氣回應駁嘴的孩子嗎?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愛與內疚(二)

上星期和大家分享過,我對謙謙的愛,總是夾雜著內疚感。 內疚,因為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沒有察覺表面像個沒事人、乖巧聰穎的謙謙內心的真正需要;縱然到後來我明瞭他的需要,也因著工作或家庭的需要而未能及時給予。有一段時間,內疚感佔據了我的內心,令我不停責備自己不是一位稱職的母親。 某天,我決定改變想法!內疚,是因為我愛孩子,所以才「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但我必須要認清,這種建基於害怕的愛對自己和孩子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反思,對父母來說是很重要的功課,但當我把焦點放在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便難以享受與孩子的經歷;當我不停質疑自己是否一個好媽媽,擔心自己不是一個好榜樣,我便不能發現專屬自己的優點;當我深信其他父母做得比我好,便會耗盡我的自信,並忘記了自己和孩子也是獨一無二的。 研究表明,母親大腦的某些區域(例如負責管理情緒的杏仁核)會出現增長,以增強母親對嬰兒需求的敏感度。但若對自己的懷疑和內疚正影響著你當父母的幸福感,那麼,也是時候該改變了! 因為愛,所以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會感到內疚,這些感覺是真實又正常的。但作為父母,我們要變得更強大,建立更多的自信。改變,未必會立刻見到效果,但堅持下去,你會發現,臉上的喜悅和幸福感會越來越多。 讓愛戰勝恐懼 相信自己的能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愛與內疚(一)

我很愛謙謙和童童。對於童,我只有「愛」;但對謙謙,則是「愛,卻帶著內疚」。 從小,童童在情感、行為和學術上的需要也很明顯,我總是給她百分之二百的關注和體貼,自問我已做得夠好。 但對謙謙卻不一樣。 他的聰穎與乖巧,讓我從不需要擔心。但正因為這樣,我總是把本該屬於他的時間和心機給了童童、工作、家人、朋友、學生。他不爭也不吵,只是一直在各方面做好自己。因著忙碌,因著他一直看似沒問題,因著他從不會讓我擔心,令我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他只是不到十歲的小孩子!在不爭寵、不惹麻煩的背後,心思細密的他對家人的關注和渴求絕對比同齡人多,只是他不懂也不願說出口罷了。可是,因著表現出比同齡孩子的成熟和乖巧,竟換來較少的關注。原來,我們是在「懲罰」他。 直至這三、四年,他對我仍然好得無話可說,但出現了偷偷玩遊戲機、急躁、不信任身邊人、常放大別人缺點的情況。他沒有什麼真正的壞行為,也把我寵上天,但總覺和他疏遠了。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好媽媽這個角色,也為未能及早發現他在情感上的需要而內疚… 這份內疚曾令我無所適從,但內疚同時也是自我反省,有助關注他人的情緒和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並產生同理心。下一篇,再和大家談談我們的關係如何由內疚變得更親密。 你曾對孩子感到內疚嗎? 心思細密的孩子,可能有更多的情感需要
Site is using a trial version of the theme. Please enter your purchase code in theme settings to activate it or purchase this wordpress the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