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媒體專欄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建議」,而不是「有意見」

某天和外國朋友分享中文字,我說女兒的名字叫「童」,有兒童的意思,而與「童」字有相同的發音的中文字包括「同」、「桐」、「銅」、「潼」、「瞳」、「彤」等,而每個字均有不同意思,外國朋友們聽到後分分嘖嘖稱奇。 中文的確博大精深,廣東話則更為複雜,最近與孩子論的時候,我不斷反思自己到底是在給予孩子有建設性的「建議」,還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有意見」。給予「意見」當然是好事,但「有意見」則只是對孩子評頭品足,而沒有真正聆聽孩子的需要和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人生。 典型的亞洲社會,表現上我們渴望孩子有獨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但骨子裡這是帶條件的,當我想他們獨立時,他們便要表現出獨立;但當我想他們聽我命令時,孩子便不能爭辯,否則是不尊重的行為。父母本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如果孩子不能在我們面前敞開心扉,作父母的我們是否該反思一下呢? 孩子駁嘴的一瞬,雖不好受,但至少,他們仍試著與你溝通;但帶上耳機、關上房門的一瞬,連溝通之門也關上了。 在「有意見」之前,先停一停,用心聆聽孩子的分享,當你樂意花時間聽,孩子定會同樣樂意用心聆聽你的「建議」! 「用心」讓事情變得不一樣 溝通從來也是雙向的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橡皮擦

橡皮擦是筆袋內的必備文具之一,如果我問你:「橡皮擦是為誰而設的?」大部分人也會回答「當然是為寫錯答案的人而設啦!」,但,真的嗎?文末給大家另一個答案。 育兒路上滿挑戰,我的人生閱歷的確有四十一年,但打從孩子出生我才擁有「母親」這身份,「媽媽」這角色只有十三年,屈指一算,十三歲還只是個剛剛開始思考人生、似懂非懂的小女孩!如果教養孩子像工作中處理的任務和文件,十三年也許能夠做到熟能生巧,但偏偏孩子的成長總是變幻莫測。剛剛學懂如何協助孩子適應幼稚園,孩子便已升到小學,要處理學業上的衝突;當掌握了協助孩子學習的竅門,又要面對青春期的反叛,我的學習速度好像怎樣也追不上孩子的成長,有時會令我頗沮喪。 一開始,我問大家橡皮擦是為誰而設的。和大部分人一樣,我覺得橡皮擦的出現是因為有人錯了。但有沒有想過,答錯的人不少,但使用橡皮擦的人其實不多!不是每個人也能發現自己的錯誤,只有「能察覺錯誤」並「樂意修正」的人,才會使用橡皮擦的。 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你會不斷審視自己的選擇嗎?在發現錯誤之時,有沒有修正的勇氣? 「修正」需要察覺錯誤,也需要承認和改變的勇氣 錯了,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W.A.I.T.

當了老師十多年,同事間常戲言,不用預備我們也可隨意演講一小時。「多言」是老師的職業病,同時是不少父母的毛病。 某天,我和做錯事的謙謙、童童談了近兩小時,當我覺得剛經歷了一場愉快的「談心」時,老公卻說,孩子只是在聽我說,並沒有「對話」。 我相信,孩子有用心聆聽,但他們的沉默不語,也代表著未能整理的萬千思緒。解釋、教導讓我表達了我的想法,但孩子的呢?並未有機會表露出來。有時是基於不服,但更多時候是腦海裡仍未能疏理感受和思緒,更遑論以言語表達出來。可惜的是,我根本沒注意到這點,自以為我說了便是溝通、交流。 Wait有等待的意思,有人說,這四個字母也代表著Why Am I Talking?在真正對話之前,停一停,想一想對話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怒氣和教訓?還是引導孩子思考和相互溝通? 具體說明時、人、地、事,簡潔扼要地表述你的想法,多餘、重覆的句子會阻礙孩子吸收你的核心信息;冗長的教訓,不及少說話多聆聽;試著理解並認可他們的感受,畢竟行為有對錯,但感受沒有;鼓勵孩子分享,「你覺得我們在擔心什麼?」、「你怎樣看這件事?」、「換作是你,該怎樣做?」,讓孩子有思考空間,也有說話的機會,再邀請他們一同訂立合適的處理方法吧! 傾談前問自己Why am I talking?...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你怎樣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句說話? 小時候沒有太多煩惱,最大的煩惱,可能是與朋友相處有爭執,或是沒完成功課、成績不夠好之類;但長大了便會發現,成人的世界複雜得多!爭執可能引致變為敵人而被誣蔑並惹上麻煩,工作沒做好可能引致失業甚至財務困難,與家人、伴侶、朋友、同事,甚至路人的關係如果攪不好,問題便不只是爭執這麼簡單。 初時以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近代的說法,但原來最早見於《晉書·羊祜傳》,原文是「天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故有當斷不斷」,重點不在於表達人生大多不如意,反而是想鼓勵大家,挫折、困難既是常事,何必為此灰心喪志?做事不必顧慮太多,活在當下、堅定向前便可! 喜歡聆聽孩子的看法,也許稚氣,也許不周全,但未經社會殘酷洗禮的他們總能給我滿滿的正能量,下雨天會想到踏水氹、留在家也可有無限創意,在我看到「困境」之時,他們總以另一角度看到「希望」。 悲觀地聚焦常發生的壞事,還是樂觀地接受逆境本乃常事,選擇更珍視順利的一二事?人生本就充滿不如意事,把它看作日常,多向孩子學習,也許能令你釋懷。 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原來很有鼓勵性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放手是更好的選擇

抑鬱是最常見的情緒病之一,除了工作壓力大,我想,「成為父母」也是令我們沮喪的原因之一。 不要誤會,有幸成為謙謙、童童的媽媽,我感到無比驕傲光榮,「當媽媽」也是我最感恩而且從沒後悔的事!但無可否認,當父母的快樂,與當父母的壓力是相連的,應該沒有只感到快樂而完全沒壓力的父母吧!我的生活雖然充滿未知,但尚算可以掌控一部分,對於想達成的目標,只是「暫未做到」而不是「永不可能」,努力、努力再努力便可。但孩子嘛,無論我多稱職,他們的成長、性格和選擇總像脫疆的野馬,捱過了發掘自我的 trouble 2,又要經歷升小學的適應期,由高小開始便進入反叛期,長大成人便要擔心他們的經濟和家庭,「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一點也不誇張。 這十多年的「媽媽生涯」,令我從抑鬱走出來的其中一個轉捩點是「學會放手」。「放手」是退後一步而非一直按自己的目標向前衝,是努力做好稱職母親的本份後的順其自然,是明白孩子不是我的附屬品,我該尊重他們擁有活出自己人生的權利。 我曾害怕我的「失職」會令孩子「誤入歧途」,但撫心自問,過慮並不會令孩子活得更好,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健康的母親,而不是時刻責怪自己和他們的壓力來源。 放手對你和孩子來說也是更好的選擇 給自己和孩子多一點信心,相信彼此能一起成長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尋找「美好」?

有一段時間覺得生活很「沉悶」,乏味的早晨、忙碌的工作、重覆地為孩子檢查功課和溫習,好不容易捱到周末只想倒頭大睡,補充工作日失去的休息,為了迎接下周又一次的循環。長假期時只想便瘋狂旅行花費玩樂,以填補心裡的缺失。拖著疲乏的身軀,難道還要花精神時間「尋找」生活中美好嗎? 焦點錯了!生活中的美好本來就存在,只是我們聚焦在「追趕生活」而錯過了它的本質。 追趕孩子的功課、測考,令我忘記了第一眼看到孩子的感動和初心,就算學業未如理想、偶有反叛和爭執,相比起這些失意,單純地看到孩子健康成長,便是我最大的欣慰; 為工作疲於奔命時,很容易忘記,工作只是為了「支撐」我的生活,而不是讓工作「支配」我的生活,但當然,在我埋怨工作勞累的同時,其實我也感恩有工作的能力,也感激工作帶來的收入和滿足感; 在抱怨生命為何不讓我少吃一點苦頭時,回首一看,原來我已跨過每個我以為自己會倒下的難關。而這些經歷,也令我成為更堅毅勇敢、值得引以為傲的自己—一個我從未想像的我! 當你相信,「美好」一直在身邊,記錄美好而不把它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你便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現況沒變,只在於你有沒有發現。 美好的事其實一直在身邊 你所拼砌的現實是怎樣的?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學習享受被稱讚

每個人都渴望被稱讚?也許這是我們心底的渴望,但面對讚賞,在喜悅的同時,你會否感到尷尬或不安? 一項研究中顯示,68% 的人表示他們將「尷尬」與「被認可、被稱讚」聯想在一起。雖然部分讚美是為了得到好處的恭維說話,或是言不由衷的客套之詞,但大部分來自家人、朋友的讚美也是發自真心的,但為何聽到對方的讚賞,我們會難以接受呢? 我便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從小便被學校、家庭教導做人要「謙遜」,「做得好」只是基本的份內事,不值一提。被讚賞時,我總覺得別人的稱讚只是基於未發現我不濟的一面。每當有人欣賞我的優點時,我總是急不及待地否定,生怕別人會高估了我的能力。對於別人的厚愛或厚望,我容易感到不安,懷疑自己會令人失望。 坦白說,我真的不習慣被稱讚,但為了成為孩子的榜樣,以前總是急於否認的我,慢慢學習以微笑和「謝謝」回應。久而久之,我不再胡亂猜度別人真誠的稱讚,害怕自己不夠好會令人失望,反而在學習享受被稱讚的同時,我更能好好發揮優點;有些事是相對的,當我能優雅地接受稱讚,適度地評價自己,欣賞自己的長處時,在我發現自己的缺點後,反而更能坦然面對及改善。 自尊心低的人最難接受讚美,他們堅信自己不夠好 優雅地回應別人的稱讚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你不需要心理學學位才能了解你的孩子

「不需要心理學學位,才能了了解你的孩子;你所需要的,只是花時間和用心觀察。」 看到這番說話,覺得很感動… 某天我正在看如何正為更好的父母的育兒資訊,內容大概是「不亂發脾氣,多向孩子表達關懷」,在我正對文章內容點頭稱是的時候,童童呼喚我到她的房間,我讓她多等一會。而大家也知道,對等待的人來說,「等一會」是數十秒,但正在忙的人來說,可以是十五分鐘甚至更長。當童童再追問我時,我忍不住向她發脾氣,說我正在忙,指責她為何不能靜心等待。發脾氣後感到內疚的我走到她的房間,原來,她為我準備了小禮物,不停呼喚我,是因為為我預備了驚喜,她的滿腔熱誠,卻被正在專注地學習「如何對孩子付出更多的愛心與耐心」等育兒技巧的我打擊了,這是何等的諷刺! 孩子有不同的天性,但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法和態度對他們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了解孩子,當然不是易事!了解自己已經夠難了,更何況是可塑性甚高的小人兒!但比起批判他們的行徑,試著從孩子的視角體驗他們的情緒,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吧。除了父母自己需要認清,也要協助孩子認清行為背後的感受,也是十分重要的。 你不需要心理學學位,才能了解你的孩子 最珍貴的,從來也是時間和用心才能體會到的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即食麵與自製麵

大學最後一年,住在學校宿舍的我埋首在畢業論文中。為求方便,曾經經常吃即食麵。不難想像,除了長胖以外,我的身體狀況也隨之變差。 明知選擇速食快餐要付上沉重的代價,但當年的我還是會走捷徑。當時年紀輕,沒有想太多,也恃著自己年紀輕,覺得不用自尋煩惱。但隨著了解即食快餐對身體有多大影響,也隨著年齡漸長不能有恃無恐,便大大減少了吃快餐的次數。 在育兒的路上,「知識」和「經驗」有改變你的選擇嗎? 在這個「速食」的年代,我們習慣追求快捷便利,誤以為這便是「有效率」,但在速度背後,你有沒有想過犠牲了什麼更重要的東西? 陪伴孩子一起看故事書,可以由真人發聲的閱讀筆代替;教導孩子功課,可以由補習班、功輔班負責;家務嘛,有工人姐姐代勞。但你清楚知道,「你的陪伴」是無可取替的!看故事、做功課、做家務真的是為了完成任務嗎?還是讓你在陪伴當中更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讓孩子更了解你的價值觀? 即食麵的確很方便,但大家知道它對身體不好。這幾年,我們試著自製麵條。由麵粉開始,攪拌、製作、煮麵等過程需時很久,但那份經歷卻是無價的。不用強迫自己常做,忘了初衷又累壞自己,但要記住即食快餐並不能取替正餐呀! 花時間和心思會獲得不一樣的樂趣 有些快樂是無法被取替的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用心追隨音樂才能走得更遠

小一的謙謙曾學過長笛,當時我沒有好好了解課程便隨便報了名。長達九個月的課堂,謙謙連單音也吹不到。學期結束,導師為家長安排了表演,看到濫竽充數的謙謙和部分學生,這真的是好的音樂之路嗎? 聽過不少父母抱怨孩子不練習樂器,令我思考到底孩子是純粹懶惰,還是填鴨式的枯燥教學令孩子興趣缺缺? 謙謙屬於「什麼樂器也不感興趣」的類型,童童則是「什麼也想試但只有三分鐘熱度」。無論你的孩子像謙謙或是童童,千萬不要從「我想孩子能彈奏什麼樂器」出發,最好的出發點,總是透過親身體驗不同樂器,找到啟發孩子的老師或課程。自己發掘最有共鳴的音樂,熱誠才能維持! 放下樂器多年的謙謙和童童,在參加了音樂體驗日、工作坊,竟然喜歡上我從未想過的小號和單簧管!短短幾星期已能奏出簡短曲目,還會自發練習呢! 與其由你替孩子選擇你喜歡的樂器,不如讓孩子沉浸在音樂體驗中!有興趣的話可以留意Prestige Music Academy,除了幼童班及樂器班、他們會透過組織坊間罕有的講座、工作坊和音樂會分享,幫助孩子全面地了解音樂,啟發他們對音樂的喜愛。 「興趣」是很有趣的東西,也是孩子最大的動力來源,能啟發孩子興趣,也是重要的教學能力。 用心追隨音樂才能走得更遠 你渴望孩子擁有彈奏樂器的能力,還是能夠享受音樂的樂趣?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耐性

我常渴望自己對教導孩子有耐性。可惜,越發渴望對孩子有耐性的我,越刻意壓抑怒氣的我,越強迫自己即時接納孩子的我,卻令情緒越發容易失控,變得更易怒。 後來我明白,因為我過份在意「在這刻抑壓怒氣」,而忘了「處理我的感受」,也忘了「關係提昇」才是我最渴望的結果。 我很喜歡A moment of patience in a moment of anger saves...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犯錯=壞孩子?

孩子犯錯時,我總期望自己有耐性,能以溫婉的語氣與孩子對話,但可惜總是事與願違。一次性的小事如「倒瀉水」、「忘了做功課」等,我還能控制自己,但「態度不佳」、「說謊」等有機會週而復始發生的情況,我的怒氣便會倍增! 但我所說的「週而復始」不代表「每一次」或「經常」,而是指有機會重覆發生的事,那怕已相隔很長的日子。對於孩子的好,大人有時很「健忘」,或視之為理所當然;但對於孩子犯錯,就算是偶一為之也好,我們總是牢牢記住他們「曾經」的不是。就算孩子已改變,就算已做好九十九次,就算他的錯誤是一時失手,也會觸發「N年前他曾犯錯」的回憶。 孩子犯錯,不一定刻意為之,甚至可以說,大部分的錯誤也非刻意釀成的。兄弟姐妹間爭執,不一定是自私,更多的只是不明白為何要讓步,處理得好的話,只是成長的過程和階段,畢竟經歷過後「選擇良善」遠比「避開衝突」有意義;說謊,可能是不夠信心做錯了仍能被愛,可能是害怕受罰的自我保護機制,未必等同於「學壞了」,更不是要刻意傷害和疏遠你;欺負別人,可能是不懂事,或不懂正確處理方法,家長及早留意及介入,便可避免將來的不幸。 無意為孩子開脫,但我確信,家長看待「犯錯」的態度,決定孩子將會有怎樣的成長。 孩子的未來取決於你的態度 犯錯是人之常情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新年新願望?

兔年第一篇,祝大家「兔」氣揚眉,老師們名師出高「兔」,做生意的人鴻「兔」大展。 無論是西曆或是農曆一月一日,對很多人來說也是新的開始,大家喜歡分享願望和打算作出的嘗試。「新一年」代表去舊立新,重新給予讓我們「改過自身」的機會。 某天和朋友們談起新年願望,當大家興致勃勃地分享新一年對自己的期望時,其中一個朋友默不作聲,當大家邀請她分享時,她說:「我從不在新一年想想自己的願望,因為對我來說,每一天也是新的,每一天我也能下定決心改變和調整人生的方向,根本不用等到新一年呀!」 對呀…為何只能在一年之初才能有新目標、新改變?每天也是新的,甚至每刻也是新的!改變是一個念頭,最好的時刻就是「這刻」了! 不要祈許「新一年與伴侶和孩子更親密」、「新一年多做運動令身體更健康」、「新一年…」,任何時刻也可以開始行動! 明白「新一年並不重要,這刻便是最好的一刻」,不單令我更有行動力,也令我得到安慰。想做的事未必會成功,但縱然效果未如理想,也不代表「失敗了」,因為「每一刻」我也可以重整旗鼓,重新向更好的自己出發! 生活態度如是,育兒態度也如是,共勉之。 每一天也可以去舊迎新 孩子期望今年多看書,但不用等待新年,任何一刻也可作出改變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記錄美好、感謝美好

有人說,在社交網站「放閃」的人,現實生活不一定過得好。的確,網上世界是虛擬的,亦只節錄了某些片段,日常24/7才是真實的。也有人說,正因為夫婦關係不好,才要在網上放閃刷存在感、扮親密。 但對我來說,記錄美好的小事,是再一次提醒自己活得幸福!家人提你天氣將變冷,記緊要多穿衣的短訊、孩子在你辛苦工作後遞上一杯水、別人隨手的小幫助…沒有人是完美的,同時,在忙碌的生活裡,我們很多容易錯過和低估並非必然會發生的小確幸。 有時人與人的關係變得疏離,是因為「我覺得對方應該/已經知道,不用親口說」,「表逹謝意實在太尷尬/太誇張」,但對於怒氣、不滿,我們卻很容易表現出來。久而久之,少了溝通、交流,也少了認可和被認可。我相信,若身邊人知道做了某些事(尤其是小事)會令對方開心,大部分人也會再做的。 當然,每個人的選擇不同,你可以選擇在社交媒體表逹到伴侶、家人、朋友的謝意,也可在私下感謝對方的陪伴和付出。不要把「愛意」和「謝意」隱藏,覺得對方一定知道。不知試過多少次,對方眼中的「小事」對我有著深遠的影響,真誠致謝,總會令我們的關係更上一層樓。 簡單的自製小禮物蘊含滿滿的心意 為所愛的人預備小驚喜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從N到Z的育兒秘訣

上星期分享了A-M的成功秘訣,不如今次以N-Z談談育兒秘訣吧! Nurturing(培育):常有人把孩子比喻為「白紙」和「海綿」,的確,性格和能力是如生俱來的,但後天的培養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Objectives(目標)和Passion(熱情):育人的困難在於投放了大量時間和心力,卻未必見到即時效果。在沮喪的時候,不妨回想孩子名字的由來和嬰孩期的片段,找回你的初心。 Quality和Quantity(質量):與孩子相處,質素當然重要,但教養孩子沒有捷徑,渴望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懷?投放時間也十分重要! Resolve(解決)和Strategy(策略):育兒是「問題天天都多」的大學問,但作父母的我們沒有「放棄」這個選項,尋找解決的策略,定能一天比一天進步! Team(團隊)和Useful(有用):不要單打獨鬥,丈夫、長輩甚至朋友也可成為你的伙伴,坊間也有支援的。 Vision(願景):遇到困難想放棄時,想像若能堅持下去,孩子會成為更快樂的人,便能重拾動力。 Weird(奇怪)和X-factor(X因素):天馬行空的育兒點子,不同的嘗試,也可成為與孩子打成一片的契機! Youthful(年輕) 和Zestful(熱情):年齡上我們當然會不斷增長,但心態上我們一定要保持活力,與孩子一同成長。 你仍記得育兒的初心嗎? 你的育兒秘訣又是什麼?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從A到M

新年第一篇文章,回歸基本,和大家談談A-M的成功秘訣! Action(行動)和Best(最好):每年大家也有不同的大計,新一年,不要再讓「想做的事」停留在「想」的階段,試著做吧!這刻便是「最佳時刻」,不用再等了! Change(改變):改變是成長的必經階段,離開安舒區當然會感到迷失,但我們的潛力比想像中要強得多呢! Determination(決心)和Energy(力量):年初我們總是雄心壯志,但能否下定決心堅持下去才是成功的關鍵!「困難」不是最大的挑戰,最大的挑戰是我們有沒有堅持下去的力量! Focus(專注) 和Goals(目標):生活忙碌時更需要認清目標,別被無關痛癢的瑣事影響你對達成目標的渴望! Hardwork(努力):每個人的能力、運氣、際遇也不同,但努力是絕不可缺的一環!別為自己找藉口,從今天便開始吧! Inspiration(靈感)和Joy(快樂):在努力的過程中,別忘了成為一個更快樂的人,快樂是堅持下去的動力,在生命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Knowledge(知識):財富能被偷走,但知識是屬於自己的!知識不是學校成績表的分數,而是對世界和人際認知的深度、闊度。 Leadership(領導能力) 和Mastery(掌握):Boss和Leader的分別,在於後者能了解各人的優點、缺點並加以善用。成為自己的領袖,掌握自己的強項、弱項,好好與自己傾談吧! 成為自己人生的leader...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小事也要讚美嗎?

上星期和大家分享過,孩子需要父母的讚美,可是在傳統的觀念下,父母較少表逹欣賞。無意指責父母,畢竟每種經歷、每個場景也是第一次,亦只有一次,不用陷於「我做錯了,假若可以再做一次,我一定不會這樣…」的內疚,要記住我們總有「現在下定決定,將來會做得更好的」的選擇權!「缺乏表逹欣賞」並沒有對、錯之分,就像我的父母並不是刻意令我沒自信,只是他們選擇了以「提醒我有什麼改善之處」來激勵我,卻忘了先讚賞我做得好的地方。 我很喜歡在網上和在日常與朋友見面時分享伴侶和孩子的好,當然大前提是「真心」。回想孩子第一次喊爸媽、第一次畫畫給你、第一次在你生病的時候照顧你時,你有多感動?但當我們習慣了對方的好,便很容易把對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就像做家務一樣,家庭主婦常說:「有做家務的日子,別人看不出來;但沒打掃兩天,便所有人也知道了!」其實,對方的付出並未必然,認真幻想一下「失去」的情況和感受,你對「小事」可能有截然不同的體會。 為你做小事的孩子,給你一個擁抱的朋友,陪你看電視的伴侶,一切也不是理所當然的。真誠的讚美是免費的,卻能為對方甚至你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何樂而不為? 別輕看每一件小事,待失去了才懂珍惜 小小的心意也是基於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讚壞孩子?

朋友的女嬰眼大大,可愛又標緻,看到她的時候,我不禁讚美她太可愛!但想起中國傳統習俗:「不要讚孩子,否則會變醜」,轉頭我便問友人會不會介意我誇讚孩子。 「讚了孩子便會變醜」當然只是無稽之談,我們也不會真的相信稱讚嬰孩會令他們變醜,但這些傳統概念和習慣,是否正有意無意地影響著我們在育兒時的取態和每一個選擇呢? 我的父母對我愛護有加,但他們對「讚美」總是很吝嗇。試卷上的九十九分,父母只看到失去的一分,是因為他們對我的學術成就抱有極高期望嗎?不!只是在他們眼中,指出不完美的地方是為了「幫助」我更進步,是愛我的表現。為了讓我成長,不會自滿,「欣賞」只能埋藏在心裡。我的父母很愛我,但深藏心底的愛太內歛。我不算優秀,但性格和能力也不俗,但我一直對自己沒有信心,因為當我做得好的時候,很少人告訴我做得有多棒;而做得不夠好時,大家會急不及待給我提醒,以「鼓勵」已經很好的我成為更好。長大後,欣賞我的老師、同學、同事、朋友多了,我也漸漸知道自己的優點,但因從小很少得到父母的認同,我著實花了很多時間調整心態,才能相信自己。 把「最好的」留給孩子,這份「最好」包括了你的欣賞和認同。 父母的認可對孩子尤其重要 讚賞是提昇孩子自信的重要一環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Life is tough, but so are you.

最近看了一首詩,其中有一段令我很感動,大概的翻譯是「我希望你每天過得開心幸福,但當令人悲傷的事發生,我希望你明白生命想對你說的話。」 大部分父母也會把最好的奉獻給孩子!我當然希望孩子每天也活得快樂,希望他們有微笑和感到幸福的能力,也會盡我所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東西!但同時,因我不能為孩子打造「完美人生」,保証一切順利,所以在細心呵護之時,我常提醒自己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在展示世界美好的一面的同時,也要讓他們認識世界的真實。 世界有美好的地方,同時存在苦難、不公,作為孩子的母親,我寧願由我陪著他們了解真實的世界,並讓他們感受光明的一面,希望將來他們會作善良的選擇。我的任務不是掩飾世界的不堪之處,而是在好與壞、悲與喜之中,我仍能以身作則,讓他們找到美善。 Life is tough,生活總要面對不同的挑戰,尤其長大成人後,孩子的世界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天也毫不容易。但我希望在孩子仍小的時候已裝備他們,雖然 Life is tough, but so are...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你是老闆、朋友、旁觀者還是權威?

在孩子面前,你的形象是「專制的老闆」、「寬容的朋友」、「毫不在乎的旁觀者」還是「嚴而有愛的權威」? 看過不少教養模式,其中一種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以「愛」與「管教」兩大範疇為分類的四種養育模式。 一)少愛多管教,如同「老闆」的獨裁型(Authoritarian) 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下,有些父母相信「棒下出孝兒」、「玉不琢不成器」,父母是不可侵犯的存在,孩子的生活和未來也需要按著父母的規劃嚴格地執行。 二)多愛少管教,如同「朋友」的寬容型(Permissive) 這類父母與之前提及的 Authoritarian 完全相反,孩子不用守規則和紀律,父母不會限制孩子的行為,也盡量避免與孩子發生衝突。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仍會無條件包容接納。 三)少愛少管教,如同「旁觀者」的疏忽型(Neglectful) 沒有參與孩子成長的父母,這類父母是令人憤慨的!但多是基於自身的童年創傷及心身健康問題。 四)多愛多管教,友善但對孩子有要求的權威型(Authoritative) 曾經我以為第二類的「朋友型」是最好的,但原來除了愛,適度的「限制」、「指引」和「要求」更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和方向。這類父母視不合適的行為為自己和孩子的成長機會,在提供情感支援的同時,也對孩子予以高期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孩子的愛

某個平凡的下午,童童把手袋的繩帶扭成心型,然後說:「媽媽,我愛你!」 人大了,總會忘記當初單純美好的小確幸,年紀漸長,很容易被既有思考模式綑綁,「表逹愛」的方式變得複雜,很容易與「消費」拉上關係。到貴價餐廳吃一頓、買一份昂貴的禮物等等,但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孩子們沒有錢,但總會不時送出「禮物」:順手拈來的白紙,來到他們手上,便會變成畫有父母在一起笑的畫作,配上窩心的「I love you!」;帶孩子到海邊,在成人眼中平平無奇的石頭和貝殼,卻是他們用心為父母挑選的最美禮物。在成人的世界,我們當然可以花錢買昂貴的禮物,但孩子們的行為卻提醒我,珍貴的東西從來不是用金錢衡量的。 孩子們表逹愛的方式很簡單,和你分享他們手中僅有的一塊朱古力、在你忙碌得忘了渴水時遞上一杯暖水、小小的人兒拿著和他一樣高的掃帚幫忙打掃…當孩子毫不吝嗇地給我們一個擁抱和親吻,我們有好好回應他們的愛嗎? 成年人口裡常說「心意更重要」,但對於孩子表逹愛的行徑,我們卻很容易輕視忽略。若好好觀察孩子的每一個動作,你一定會發現背後那份濃濃的愛! 用心觀察孩子的付出 孩子的真誠能成為父母的人生導師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Say NO to your kids

常對孩子說「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但「不對孩子說不」所造成的傷害可以更嚴重! 有些父母不敢向孩子說「不」,害怕傷害關係,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但父母就是父母,有作為父母的角色和責任,並不是是非不分、盲目認同孩子行為的「損友」。 有些父母不願向孩子說「不」,試圖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或補償未能陪伴孩子的內疚;但這種不健康的遷就,並不會為孩子帶來快樂。 有些父母覺得不需要向孩子說「不」,反正現今物質條件豐富,把最好的全給孩子並無不妥;但孩子總會長大,除非你能確保孩子一生富足,將來所遇到的人也會一直遷就他,否則別把他們培養成嬌生慣養、難以適應成年生活的超齡嬰兒! 你的「不」並非出於憤怒、疲倦或擔心,而是在情緒穩定下所說的話;你的「不」並非出於拒絕,而是相信孩子在你不斷的教導下,懂得思考及作合適的決定;你的「不」並非出於恐懼,而是對於作為父母這角色的認真! 適度地容許孩子探索,同時不要害怕對孩子說「不」。讓孩子學懂等待、忍耐,也知進退,比任何時間也能輕易獲取所需更重要! 當然,在拒絕的同時,也要反思自己是否常有說「好」,「好」與「不」同樣重要! 學習say yes,也要學習 say no 「不對孩子說不」所造成的傷害比你想像中更嚴重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孩子的獨特性

童童喜歡恐龍,也喜歡畫漫畫,她設計的漫畫角色中,有恐龍小文、恐龍飛飛、三角晞、小劍等等。在我看來,有些角色的外貌很相似,我看她的漫畫時,有時會弄不清角色,但童童總能指出細節上的分別。 童童是漫畫的創造者,她熟知每個角色的外貌和特性,旁人沒注意的地方,她卻能如數家珍地分享。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之中,總給我很多提醒。我作為謙謙、童童的媽媽,我有多了解我的孩子呢? 別人眼中,童童愛助人的性格是顯而易見的,但旁人不會知道,曾經的她有多難相處,也不會知道她有多努力去改善;別人眼中,謙謙聰明自信,對答如流,但旁人不會知道,謙謙內心的脆弱,在剛強的外表下,他有多渴望別人的認同。 童童對她的漫畫角色瞭如指掌,每一個故事也按著角色的性格去設計。她掌握著漫畫角色的經歷,但在現實生活中,謙謙、童童的經歷不由我掌控(也不應由我掌控)。在他們的成長中,我總是問自己有多了解孩子,不是為了控制,而是渴望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我能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合適的支援和鼓勵。 漫畫角色會不斷成長,與謙謙、童童相處的過程中,我也見証著他們的成長。 了解孩子的獨特之處 見証孩子的成長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投資

投資可升可跌,但如果有一項只賺不蝕的投資,你會選擇盡快入巿,還是愛理不理? 當老師是我從小到大的夢想,但工作太忙碌,尤其對弱勢基層學生來說,老師是他們唯一能夠認識語文的機會,所以一直以來我的工作量也很驚人。某天,發現謙謙、童童總是要等待忙碌的我完成工作,才能擁有心不在焉,且狀態不佳的媽媽,經過一番掙扎後,我便決定由全職轉到兼職。 有人說,孩子有兩種「愛的貨幣」:「時間」和「關注」。當父母把兩者投放在孩子的情感銀行,孩子便會把自己視為珍貴的,從而變得更有自信。同時,因著渴望與父母建立親密關係,所以會更重視父母的想法,變得更乖巧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我明白「知易行難」,尤其在節奏急速、生活壓力極大的香港,我們常慨歎身不由己。但孩子的成長從不等人,孩子不能等待你多賺幾千元,也不能等待你有時間陪他玩,更不能等待你有空閒和心情才聆聽他們的想法和需要!我不希望有一天當我覺得「足夠」時,孩子的身和心已經離我太遠。 如果學習理財和金錢上的投資越早越好,我想,把精神和心力投放在孩子身上這穩賺不賠的投資絕對需要更早開始! 培養相信自己是獨特的孩子 花些心思,簡單的積木也會變成獨一無二的精品,教養孩子也是同樣道理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重覆犯錯

上星期和大家分享過,不應單以「結果」評價孩子,在 0% 與 100%之間,有著孩子「進步中」的証明。對正在努力邁向 100% 途中的孩子,我只需真心給予認可。 對我來說,「重覆犯錯」是孩子(甚至大人)成長的必經階段,所以,面對孩子做錯,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其實也沒有什麼好憤怒或懊惱。當刻感到不滿或無助是必然的情緒,但冷靜下來,便該對孩子多一份體諒。 這兩年,以前從不接觸電子產品的謙謙迷上看 YouTube 和玩遊戲機,多次討論後,已經改善了不少。但,前幾天還承諾不會沉迷的他,在這個周末還是不受控地玩了四小時…我知道後,沒有多說話,只是輕輕提醒他而已。 晚上,謙謙主動向我道歉,他說因為放假,便不知不覺玩得忘形,下次不會了! 孩子的確長大了,根本不用勉強他們立刻致歉或反省。沒有時間思考的道歉,是被迫的;只有沉澱過後的道歉,才是真誠的。不用過於冗長地反覆說教,花時間說教指責,不如花雙倍尤至三、四倍的時間表達愛與信任,讓孩子打從心底裡想做好,也打從心底裡相信自己能做好!...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0與100之間

考試的成績,可以在0與100之間,每個人的要求不一,但至少,60分與61分是有客觀分別的。但今次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分數」,而是「表現」。 有時我會覺得青春期的謙謙做不到「疼愛妹妹」,也會覺得童童做不到「多聆聽別人」。所以每當我看到謙謙與童童爭執,或是童童變得固執而不聽別人意見,我會覺得他們「又」犯錯,「總是」不聽教,令我常生氣,也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教好孩子的能力… 但最近我多了停下來思考的空間,放慢腳步觀察孩子,給了我不一樣的啟發。 以前的謙謙,在十次的相處中,可能有八次也埋怨妹妹慢手慢腳,但現在的謙謙,還是會嫌棄,但次數已由八次變了兩次,可是我仍聚焦於那兩次,而把做好的八次視為理所當然。 以前的童童,固執起來便會目無表情呆坐兩小時,但現在她的固執可能只是十五分鐘至三十分鐘,之後還懂得道歉…我有需要執著於她「還未 100 % 做到」嗎? 我們常以「表現」(performance)評價孩子的成長和「學習」(learning),若只看「結果」,我們很容易會忘記,在 0%「做不到」和 100%「做得到」之間,其實有不少「孩子正在進步」的証據。 你能看到...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翻轉思維

如果我問你「一加一等於什麼」,你的答案一定是2吧!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可能性嗎? 的確,數學上的答案是2,但記得中學時看過一道智力題,「1+1」的答案可以是「王」或「田」。我們也常說,一男一女結婚生了孩子便是「三人行」,後來還知道,計算機二進制裡,1+1=0。若指一條河加一條河,答案是「一條河」,以上所有答案也可以是一加一的結果。 可能你覺得我強詞奪理,但作為典型的香港學生,在傳統家庭和填鴨式教育下長大的我,一直也覺得「一加一只能是二」,不過有了孩子之後,總想與孩子一同進步,古板的我總會試著跳出框框,想想不同的可能性! 除了睡覺時間仍盡量維持在九點半外,平日謙謙、童童沒有規律的時間表。曾經寫過無數個時間表,計劃每天該做的事,但謙、童從來只有三分鐘熱度,從未能堅持超過五天!今次決定翻轉思維模式,不再是「計劃」,而是讓他們在時表間「記錄」當天所做的事,一星期後再審視自己該星期所做的。「審視」不是負面的,要尋找自己值得欣賞的地方,也要看看自己有什麼需要改善! When you let go of what should be,...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分享軟弱

孩子在你心目中是怎樣的呢?是乖巧可愛,不可多得的好孩子,還是一言九「頂」越大越不受教的叛逆少年?無論你的答案是什麼,你有沒有想過,若把角色倒轉,你在孩子的心目中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曾經,我認為母親需要做到「事事完美」,才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時刻優雅、談吐得體、處事圓滑、情緒穩定缺一不可。當我能掌控一切,擁有高情商和智商,孩子才會敬佩我,以我為學習對象。這樣,我才是優秀的母親。 在謙謙、童童心目中,作為媽媽的我很厲害,畢業於名校,有自己喜歡的工作,有良好的社交圈子,連旅行的時候,媽媽也可與外國人溝通,來他們眼中,媽媽就是優秀。 但,媽媽的優秀,與「他」有什麼關係?並不代表他們能如同媽媽般成功… 謙謙、童童學懂如何克服困難,並不是在我「告訴」他們我每次也能成功的時候,而是他們看到我在困難的時候經歷沮喪、無助,但選擇堅持、勇敢嘗試解決的時候。 謙謙、童童學懂接納自己不足,期望自己有所進步,並不是我示範完美解決問題的時候,而是他們看到我也有弱點,但承認自己的不足,擁抱它,便能成長的時候。 後來我才明白,孩子並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只需要「真實的人」。讓孩子分享你的軟弱,也見証並和你一同成長。 不完美人生才是真實的寫照 父母需要堅強,但同時也不用介意分享自己軟弱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