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媒體專欄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從錯誤中學習

看標題的時候,千萬別誤會我想分享如何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這篇文章的主角是「你」而不是孩子。 其實,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從錯誤中學習。孩子當然有獨特的性情,更有人說三歲定八十,但整體來說,孩子的可塑性和彈性還是較大。反觀成年人會因著自己的性格和經歷建立一套既有模式,要接受自己犯錯,並糾正過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曾經,我很怕認錯,因為不喜歡認輸,也怕自己無法面對後果。但你知道嗎?人生就是不停修正、不斷進步的過程。錯誤並不可怕,修正了便代表著你正邁向更好!自從孩子走進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肩膀上便承載了不再一樣的重量,人生的軌跡亦由「隨自己心意而行,自己一力承擔便可」變為「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怕連累了孩子」,但活於犯錯的恐懼中只會令我們乏力,活在學習和改進中才會令我們更快樂。錯了,不用擔心,下次嘗試不同的方法便可。孩子不會期望擁有從不會犯錯的完美父母,犯錯後勇於承認,然後尋找方法更能獲得孩子的尊重! 如果累了,感到失控了,不妨在孩子安全的情況下給自己一點空間,躲起來、深呼吸、找家人或朋友傾訴。當你感覺好些時,才回到孩子身邊,給他們一個擁抱,同時也讓他們給你一個擁抱,再重新開始吧! 孩子的出現令我們感到軟弱,但同時會因此變得剛強 從錯誤中學習的成人更能贏得孩子的尊敬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面對失敗的勇氣

相比起「成功」,「失敗」出現的比例和機會率也更高吧!畢竟在邁向成功這個結果的過程中,失敗和挫折在過程中更常見。 當我們成功的時候,大腦會釋放多巴胺,當成功的次數越多,腦部的結構也會因而改變,令我們變得更有自信。同樣道理,當我們失敗時,大腦會受到困擾,令下次表現得更差、更緊張。但生活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挑戰組成的,若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為他們「披荊斬棘」撇除所有障礙,過度容易的孩童期反而會令長大後的生活變得更困難。 要記住,若不放棄的話,便還不算失敗!我喜歡鼓勵自己和孩子「承認受挫」,坦誠面對自己的處境和感受永遠是成長的第一步。想放棄的念頭、感到失敗時的自我懷疑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受挫並不可怕,最怕是父母和孩子放棄繼續嘗試。想達到心裡所期望的目標可能需要一點時間,但在過程中定能塑造更堅強勇敢的孩子。 調整心態也很重要!受挫時,我們很容易聚焦自己的失敗,常以為別人眼中我們是失敗者,以致忘了自己值得欣賞的特質。陪伴孩子積極面對困難,引導他們視失敗為成功的必經階段,並了解自己的特質,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一課。 成功和失敗通常是灰色地帶,引領我們走向成功的失敗過程,你會怎樣陪伴和引導孩子走過? 失敗是成功的必經階段 坦誠面對自己的處境和感受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做家務的小孩

你喜歡做家務嗎?如果不喜歡的話,快點訓練你的孩子成為會做家務的小孩吧! 說笑而已!如果你自己也不喜歡做家務,怎能以此為由把它推到孩子身上,成為他們的負擔呢?坦白說,家務是無休止的,朋友常戲言:「家務是每天做了沒人知道,沒做一天卻人人知道的苦差。」對呀,我也不喜歡做家務,雖沒潔癖但我喜歡整潔,不是因為「喜歡」才做家務,也不單是因為「責任」而做家務,我常鼓勵自己和孩子,是因為「想成為更好的自己、生活在更舒適的環境」而做家務。 「家務」不一定是沉悶、繁瑣、厭惡的同義詞。做家務時不妨播點音樂或podcast,可放鬆一下或增長知識。按照謙謙、童童的能力和喜好,他們會負責不同的家務,例如,謙謙負責煮飯,童童會負責收拾。雖然他們選擇了不同的家務,但我會擔當協助的角色,陪著他們一起做。重點不是監督,而且邊做邊聊,讓他們知道,做家務絕對不是懲罰,在他們學習付出和承擔之時,我們也會出於愛而幫助彼此。 還記得某年帶學生入教育營,中一的孩子們竟然用洗澡的冷水泡杯麵;也記得我大學時見過同層的宿友連公仔麵也不懂煮。我家從沒有工人姐姐,做家務是現實世界中建立生活的技能,也是學習規劃時間的好機會,比課堂學習更重要呢! 孩子有照顧自己甚至家人的能力 孩子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選擇做什麼家務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正視自己的陰暗面

新一年除了為自己訂立新目標,鼓勵自己進步之外,我也提醒自己要多擁抱「完整的自己」!可愛的部分固然會多欣賞,但不可愛的部分,更需要我的包容接納。騙得了人又如何?一定要正視自己的內心。黑暗面從不會因著我的討厭而離開,反而坦然接受這是我有待成長的一部分,學習與它健康地共存,才能活出更完整的人生。 幾天前,謙謙做了一件頗嚴重錯事,被我和丈夫罵了一頓。見到他最喜歡的姨仔時,姨仔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卻嬉皮笑臉地把事情輕輕帶過。看到他滿臉不在乎的樣子,我其實頗憤怒,到底他知道自己錯得有多離譜嗎?但我還是按捺著怒氣,問他是還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是因為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而假裝不在乎,慶幸答案是後者。 年幼時的挑戰和引誘不算多,在父母的幫助和引導下,總能一一跨過。但長大後,孩子需要自己作出抉擇,並承擔責任時,選擇逃避,或是作出自私的抉擇,其實也無可厚非。因著感到尷尬或羞愧,很容易選擇避而不談,或索性不去想,選擇掩耳盜鈴。但「正視自己的陰暗面」是我與謙謙、童童探討「成長」時的重要課題,自私、貪婪、詭詐、懶惰等等「想法」只是人是常情,但我們有能力亦有責任去選擇正確的「做法」! 成長的第一步,永遠是檢視自己的內心。 「正視自己的陰暗面」是「成長」的重要課題 「檢視自己的內心」是成長的第一步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想要」和「渴望」

踏入新一年,朋友間的臉書全是2023年的回顧,以及對2024年的展望。我和孩子也訂立了一些目標,但除了目標,我們也談論了「想要」和「渴望」的分別。 「想要」是 want,是一份對於我們還未擁有的事物的簡單渴望,「我想減肥」、「我想考取好成績」、「我想改善人際關係」,想要和想做的事情可以有很多,不打算付出太多,畢竟這只是一些初步想法,未必會付諸行動。 「渴望」則是 desire,是你強烈地希望會得到的東西或做到的事,不是這一刻你想要喝果汁,下一刻可換作可樂,而是一些較長遠的目標,你會願意為此付出代價,會堅持下去,希望最終能夠實現。 無論是為自己訂立目標,或是與孩子討論他們的期望,我也想認清「想要」和「渴望」。這兩個詞語看似相近,但實際上卻天差地別。世界很大,每天也會出現很多新事物,若只流於「想要」,最後可能一無所獲,生活沒有什麼改變;但「渴望」能讓你了解自己更多,因為包含了心力和時間的取捨,是思考和付出過後的收獲,會尤其珍惜。 有時候,想要和渴望的清單可以是無盡的,也可以隨著經歷和人生階段而變化。但最重要的,是即使你的願望清單未能完全實現,生活也可以很充實、快樂。在追求更好的同時,也可感恩自己已擁有很多。 新一年,祝願大家做到渴望的事 認清「想要」和「渴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等候與期待

在外國一定會見到用來倒數計算聖誕節來臨的日子用的降臨節日曆(Advent Calendar),日曆多以紙盒製成,上面有24個分隔開的小格子,小朋友每日可以開啟一個小格子,取出裡面的禮物,以前是聖經經文,現在多為朱古力、糖果或是其他小禮物。以前的降臨期自11月30日最近的星期日起倒計時,直至聖誕節。現代降臨節日曆為了簡便,通常從12月1日開始計算。當全部24個小禮物盒被打開,聖誕節便到了! 在香港的時候很少見到降臨節日曆,以前不明白為何要使用降臨日曆,不就是商人的玩意嗎?然後外國朋友說,聖誕是廣受大家歡迎的節日,當我們特別期待一些事情時,等待可能會很困難,但能夠每天打開一份禮物,倒數聖誕節的來臨,不是一件美事嗎? 對呀!「等待」是很困難的事,但「期待」卻是令人快樂又充滿動力的事! 若不是放進降臨節日曆盒,24塊朱古力可能會一次過吃完,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若是放進格子裡,一天打開一格,就像每天也有一份充滿神秘感的未知小獎勵,在等候的過程中,會令人滿懷期待。當打開格子的一瞬,也會更為珍惜。也許孩子會偷偷地提早打開小格子,但那種揭開格子的快樂,也是送上一整盒禮物時不會感受得到的。 在親子關係中,我們也樂意花上這些小心思嗎? 在生活中加點心思,將「等候」變「期待」 簡單是小驚喜,是快樂的泉源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當別人沒有善待你

面對朋輩間不友善的行為,童童問我:「我做錯了什麼,她會這樣對我?」 我更正她,說:「傻瓜,你問錯了問題,不是你做錯了什麼,而是她為什麼這樣對你或其他人,無論是有意或無意也好,這麼對待別人是不對的,做錯的人是她,而不是你。但你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讓這些事情不再發生,我也會一直在你身邊陪伴你、幫助你!」 謙謙較有自信,就算別人待他不好,他也很容易認清問題不在他身上,也不太介意別人的目光,隨著這份自信而來的是在朋輩間較受歡迎。但童童自幼因成績不佳,心底裡一直較自卑,單純的她會交到好朋友,但面對別人不友善的行徑,她會感到困惑。 我提醒童童,藉此機會反思自己待人接物的態度,但若問題不在自己,便不應再責怪自己。可以試著與對方溝通,雖然對方未必接受,但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問心無愧,會活得更自在。 良善不代表任人欺負,學習設定界線,也不用攻擊對方。我還是希望童童堅守自己的良善,而不是以惡還惡,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但良善的人更需要堅強,才能持守理念。 我最欣賞童童的地方,是她願意和我分享她的困難,尋求協助。求助一點也不軟弱,反而是堅強的表現。 尋找幫助是堅強的表現 選擇勇敢面對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找朋友

無意為孩子「決定」找誰當朋友,有些事,父母需要放手,而孩子總要在跌跌撞撞裡學習和成長。但就像其他成長階段一樣,你的陪伴和協助是孩子需要的,能幫助他們茁壯成長,活出自己所渴望的自信人生。 我喜歡與謙謙、童童分享我自己的交友經驗和一些小貼士,但不會「告訴」他們該跟誰交朋友。你知道嗎?當與孩子討論什麼是值得交的朋友的特質之時,孩子也會朝著這些特質努力,成為別人值得托付的朋友。朋友的想法不用完全相同,但某些信念和價值觀是不可有衝突的。在交友的路上,我也曾做過錯誤的決定,但時間會証明,誰是你的真正朋友。我的好朋友見証著謙、童成長,謙、童也見証著我的的友誼,在分享我的故事時,孩子們也能代入,明白好朋友的重要性。 我沒有阻止謙謙、童童與任何小朋友接觸,畢竟社會上有著各式各樣的人,為何要限制孩子,只讓孩子接觸美好的一面?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合適的,不讓孩子親身體會,他們無法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以及想成為的。在孩子感受什麼是令人舒服或討厭的特質之時,我們只需靜心等待,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小提議便可以了。 「選擇朋友」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孩子必須自己做出的讓他們不後悔的決定。 邀請朋友來家中玩耍,鼓勵他們介紹朋友給你認識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簡單愛

愛不只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動詞。能為孩子付出會讓我們感到幸福,但同時也會感到疲憊,怎樣可以簡單地表達愛? 小時候,擁抱、讚賞、說「我愛你」也很容易,長大了便會變得尷尬。但這些方法是過時了嗎?有時我覺得,正正因為長大了,孩子面對難以達到的「期望」,更需要回歸這些基本的方式表達愛。言語會有誤解,但緊緊的擁抱,用心而非耳朵「感受」對方的關懷,勝過千言萬語。 作為母親,每時每刻我也是孩子的榜樣,但「快快樂樂地享受每一瞬間」也是我想「教」他們的事,但我不用「努力」去教,只要和他們一起樂在其中,變回孩子,走進他們的世界便可。無需時刻以完美母親的姿態示人,和孩子創造專屬的傻氣回憶吧! 偶意送些小禮物或零食、在雪櫃貼上愛心字條、在孩子做得好時和他們擊掌…生活中有很多簡單的小事,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滿滿的愛。謙謙、童童已經十多歲,會覺得這些「小把戲」太幼稚嗎?當然不,他們可喜歡呢!小驚喜能為生活增加不少趣味呢。 生活忙碌,有時感到太累,未能主動做些什麼去表達愛,那便坐下來,什麼也不做!靜靜地聽聽孩子分享,孩子也會感到被重視。又或者直接告訴孩子你累了,讓他們為你倒杯水、輕輕按摩,要記住,能為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也是幸福的。 簡簡單單的快樂 表達愛的方法有很多種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Grow through what you go through

人生和生活並不完美,這是我們無法否認的事實。我也不打算為孩子打造虛構的烏托邦,讓他們誤以為世界只有美好的一面。難道我想孩子以消極的眼光看世界嗎?當然不是!明白世界不完美,然後堅信我們可以 Grow through what you go through(透過你所經歷的事情成長),才是最合宜和積極的做法! 保護孩子是父母們的天性,讓孩子陷於困難當中,不要吧?但保護孩子的工作不是在困難臨到前已為孩子擋走所有困難,而是讓孩子經歷,塑造品格、性格和能力。若把「困難」視為學習成長,你還會剝奪這個機會嗎? 成長是消除恐懼,以正面的想法取代恐懼,讓我們成為更堅強自信的人。成功與否不是最重要的,重點是擁有「成長心態」,相信自己會一直進步,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和改善生活;相信失敗並不是永遠;相信自己不斷嘗試後總會成功;相信一切也有可能。 隨著謙謙、童童長大,我能安排和控制的事情變少,很多時候都由他們自行決定。我的任務已完成嗎?不,由決策者、協助者變為啦啦隊,繼續在他們身邊支持鼓勵便已足夠了! 面對困難,是讓它打敗你,或是由它推動你成長呢? 選擇權在我們手上,我們可以選擇將經歷視為成長的機會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父母不能生氣嗎?

「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生氣。」真的嗎?父母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會感到憤怒和受傷害,作為孩子的榜樣,我們當然不該胡亂發脾氣,但合宜地表達負面情緒,也是讓孩子從我們身上學習疏導情緒的好機會。 記得當年讀心理學,提及抑鬱就是不懂紓解憤怒,把怒氣抑壓,攻擊自己的狀態。假若令你憤怒的「元兇」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如何面對以及宣洩自己的情緒,對你和對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課。 不少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受了他們的氣,忍一忍便是了!但任何年齡的孩子也會觀察別人的反應。幾歲的童童不太懂得表達自己的需要,常以發脾氣甚至打人宣洩不滿,當長輩啞忍時,童童並不懂自己錯在什麼地方,只會變本加厲,反而立刻喝止她的行為,讓她察覺事情的嚴重性後,再和她以「角色互換」的方法,以同理心討論彼此的感受,效果會更好。 不要不切實際地期望一次便能改善孩子的行為,但每個人也有變好的能力!另外,對於孩子的選擇,可能與我期望的不符,但我還是要學習尊重孩子是獨立個體,有自己的選擇,以及獨特的成長時間表。作為父母,我提醒自己是有能力、有承擔的成人,我可以生氣,但不會放棄! 當孩子的行為令你不開心,你會逆來順受,還是表達你的真實感受? 大人、小孩也要學習合宜地宣洩情緒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他們不喜歡我

遇到不喜歡你的人,該怎麼辦? 壞消息是,你無法讓所有人理解你、接納你或對你友善。但好消息是,你並不需要讓所有人喜歡你! 謙謙、童童剛轉校,要重新適應學習環境,更困難的,是重新認識朋友。環境的改變,對個性較獨立的謙謙來說問題不大,但對極需要同齡朋友的童童來說,不像以往般受同學歡迎,甚至被個別同學排斥,對她來說是很煎熬的事情。 我不想小事化大,事情亦遠遠未到欺凌程度,但大人眼中的小事,設身處地代入孩子的角色,便會發現「有同學不喜歡我」是天塌下來的大事! 作為父母,我該告訴童童怎麼辦嗎? 我覺得,給她聆聽的耳朵,認同她的感受,再鼓勵她尋找「童童版」方法解決,比「教她怎樣做」更優勝。 被排斥的時候,有機會打擊孩子的形象和自信心。不用急於提供「成人版」的完美應對方案,畢竟挑戰同時是孩子成長的機會,不要因愛之名過度保護,剝奪了孩子面對逆境的機會。我試著提醒童童她的優點,讓她有信心、有勇氣去面對困難。 我也沒有給予童童應對方案,只是引導她思考自己的專長和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我告訴她,別人可以批評你、誤解你、但他們的想法不是你的問題!保持善良,你就是你,不用因別人而懷疑自己的價值。 看著她似懂非懂的表情,我知道這或許是一場長久戰,但她已在不知不覺中長大了。 每個挑戰也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不用急於提供「成人版」的完美應對方案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傳承幸福

最近和一對我很欣賞的夫婦聚會,談及各自的兒時,初時以為如此樂於助人、相識滿天下的他們會有頗愉快的童年。傾談過後,才知他們在兒時經歷了不少痛苦回憶和缺失。我既驚訝又好奇,問他們有什麼秘訣,令他們能打破枷鎖,成為如此幸福的自己。丈夫望了望太太,說:「我倆也決定,詛咒止於我們這一代,不要傳給我們的孩子。」看著他們那位快樂的孩子,為這對夫婦的決定而感恩。這對夫婦提醒我,幸福的父母才能造就幸福的下一代,無論我們的過去如何,也總有打破「宿命」的能力。 毫無疑問,照顧孩子是父母的重要壓力來源。「我是稱職的媽媽嗎?」、「我這樣說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嗎?」、「我能在工作與育兒中找到平衡嗎?」曾有無數的小事,令我質疑自己當媽媽的能力,讓我總是活在不安之中。 直至我告訴自己,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又優秀的父母,也不是優越的經濟條件,他們需要的,是懂得自愛、「選擇」活得幸福的父母。我們可能在童年有缺欠,可能在成長中遇挫折,或經歷過各種的不幸,但,讓過去留在過去吧! 孩子是我們的壓力來源,同時也可以是令我們追求幸福的最大動力!我常感激謙謙、童童的出現,讓我學習放下過去的包袱,提醒自己「選擇」活得幸福,為了把這份幸福傳承給孩子。 讓過去留在過去吧 照顧孩子是壓力,同時也是令自己變得更好的動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給不夠聰明的你

某天晚上和童童傾計,她突然哭著說覺得自己很蠢… 「不夠聰明」一直是她的痛處,就算我從不以成績或所謂的聰明程度評價她,年紀漸長的她更能感受到自己和同齡人的差距,會感到自卑。 曾經,我會說:「不,你一點也不笨,你其實也很聰明。」我是真心的,在藝術上童童的確有天賦,她的觀察力也不差。但從她的角度,我的認可,可能只是「媽媽的善意」。 現在,我發現比起告訴孩子「其實你很棒」,更好的辦法是為孩子提供成功的機會和幫助,讓他們有能力改變對自己的刻板印象。以前的我很急進,急著給予孩子肯定,但現在的我會給予孩子空間感受不安,讓他們慢慢解決問題。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面對問題,不代表他們能力不足,挑戰是成長的必經階段,按著自己的步伐一步一步走便好了。 當孩子自我批評的時候,有一個不錯的方法,就是把這個內在聲音擬人化為獨立的個體去回應,「刻薄小文來了,我們可以怎樣回應?」因為我們是基督徒,所以有時我會問童童:「這些聲意是來自神還是魔鬼,你又會怎樣回應這些來自魔鬼的聲音?」 信念也很重要,你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對嗎?有時,父母只需提供聆聽的耳朵便可以了。 你的讚賞對孩子來說可能只是「媽媽的善意」 相信孩子有獨自面對的能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學習放棄

我常教導孩子要堅持,不要輕言放棄。為了成為孩子的榜樣,日常生活中我也頗堅毅!但有些時候,適時的放棄,在育兒路上也是一種祝福? 第一點:放棄承擔孩子的整個人生,也放棄自我犧牲 曾經,我因著追求成為「完美媽媽」而付上沉重代價,賠上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每個人也總有成長空間,和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進步,才是最好的關係。孩子有成長的能力,不要過度掌控而剝奪他們的天賦。作為孩子的榜樣,我們活得快樂,孩子才懂得什麼是精彩人生。 第二點:放棄運籌帷幄 自問是一名嚴母,對孩子的品格訂立了不少規則,但生活的方式是充滿彈性的,每個孩子也是獨一無二的,成長方式和時間也不該由父母掌控,引發孩子思考,與孩子討論。試著引導孩子作正確的決定,但同時容許孩子犯錯,在錯誤中成長。 第三點:放棄大吵大鬧 我想自己優雅一點,奈何作為母親,太多事情不在我們掌控之中,在忙碌的時候,孩子總是倒瀉水、生病、爭執…帶孩子的生活著實令自問情商不低的我有太多情緒崩潰的「理由」!但情緒越失控,事情的進度會更慢,放棄大吵大鬧,學習控制情緒,漸漸你會發現,你和孩子的情緒和行為也會更穩定。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藍圖 擔心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但不必過度焦慮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你在專注什麼?

翻看謙謙兩年多前的照片,那時經歷了長時間的網課,沒有運動也沒有外出,那時的他臉圓圓、身材矮小、活像一個吹脹了的大皮球。當生活漸漸回復正常,愛上柔術和運動的他,漸漸變瘦變高。  “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說話,不但是指你吃什麼,身體便會隨之而變化,也指你接觸什麼、怎樣思考,會影響你成為怎樣的人。 多年前,曾患抑鬱症的森美說,醫生教他把每日遇到的開心事記錄下來,他說怎樣也想不到,因為所有快樂事也是「基本」,醫生迫他一定要記下,森美開始寫下小事,例如想吃乾炒牛河時真的能夠吃到,當記錄美好的小事,他的生活便快樂起來! 你的生活筆記簿所記下的,是美好的事,還是令人憤慨的事? 有一段時間,青春期的謙謙覺得身邊所有的人和事也很煩人,面對這個燥動不安的大男孩,我們也經歷過一段火星撞地球的時間,但謾罵、指責只會換來更多的負面情緒。我們開始在晚上好好談心,沒有批評,也沒有「提醒」,只是好好地聆聽。有一晚,謙謙委屈得哭了,他說,他也不想裝滿負面情緒,但他就是控制不了…於是,我們開始專注數算值得感恩和開心的事,不再「刻意處理」負面情緒,當聚焦在快樂的事情上,令他煩擾的事好像突然消失了。 專注於快樂,而不是處理負面情緒 記錄每一件令你愉快的小事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不過」、「但」是你的口頭禪嗎?

初小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學習連接詞,我常教導學生,在做閱讀理解練習時,若遇到不懂的生字或句子,可透過連接詞推測含意。幾歲的孩子也明白,「不過」、「但是」的作用是把兩個相反的概念連在一起,但這兩個詞語是中性的,沒有負面的意思,例如:「雖然我很忙碌,但我還是想先陪伴你一起玩」,就是正面的事。 說出口的言語是重要的,但身體很誠實,對於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我們會否只是假裝明白和了解,表達的關懷只是門面功夫,後續的「不過」才是我們的真正想法? 「我明白默書、測驗繁多,溫習很攰,不過還是要繼續,否則便會追不上進度。」、「我知道你難過,不過也不能停下來。」、「我愛你, 但我的工作很忙碌,沒有時間陪伴你。」你的優次顯而易見。 生活很忙碌,上一代是體力上的勞累,這一代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則是心靈上的疲憊。成年人常要一人分飾多角,個人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畢竟快樂的父母才能培養快樂的孩子,所以我從不覺得孩子應該是世界的中心和唯一!只是,言行一致無論是對懵懂的幼兒,還是心智漸漸成熟的青少年來說是也重要的。 「但」沒有貶義,讓孩子意識到被愛、被尊重才是重點。 言行一致十分重要 認清你所珍視的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快樂育兒

育兒是喜樂參半的事,孩子能讓你感到無可比擬的幸福,但面對「我是否稱職?」這個疑惑,還是常會感到迷失。到底怎樣才能自信又快樂地做這喜樂參半的事? #未放棄便不是失敗 我愛分享正向育兒訊息,謙謙、童童也算乖巧,我一定是稱職的媽媽吧!其實,因為犯了很多錯誤,我才能在經歷中學習,成為更好的媽媽!快樂的秘訣是「接納」和「原諒」,犯錯並不可怕,也不可恥,可怕的,是被錯誤纏繞而不能或不敢前行!不要因犯錯而感到害怕,認清自己的育兒目標,不斷調整方向,只要你不放棄,便不算失敗,總有一天會成功的! #整理待辦清單 無論你是雙職家長,或是全職照顧孩子,「待辦清單」永遠也是滿滿的,等待你去完成的事總是有增無減。我愛把待辦事項寫在紙上,再排列優次,畢竟時間和能力也是有限的,很多事情其實未必需要即時處理,放過自己,相比起能夠按時完成所有事情的超人,孩子更需要一個快樂的母親。 #讓你和孩子做回自己 曾經,我怕自己做得不夠好,也怕自己選擇的育兒模式令孩子不夠競爭力,連累了孩子,甚至因此而抑鬱…但,我們真的要過一式一樣的人生嗎?你和孩子也是獨特的,可以欣賞並學習別人的長處,但不用與人比較,專注探索自己和孩子感到快樂的獨有方式,你們會活得更自在! 讓你和孩子做回自己 未放棄,便不算失敗!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P-E-A-C-E

你試過因小事而大發脾氣嗎?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看似莫名其妙的情緒大爆發,大家也心知背後的原因是自身正在經歷壓力和情緒問題。這件小事可能只是導火線,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令身心俱疲的你情緒崩潰。 當角色互換,你能看到發脾氣的孩子其實是在表達他的不安和無助嗎? 有人說,P.E.A.C.E. 是 Presence, Engagement, Affection, Calm 和 Empathy 的縮寫,分別指你的「存在」、「參與」、「情感」、「平靜」和「同理心」。 Presence...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4S育兒小貼士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4S育兒小貼士」: 感到安全(Feeling Safe) 這一代物質豐富,很多父母會輕看了孩子的困難。香港的確較少人身安全問題,但校園欺凌、朋輩關係、課業壓力仍是孩子們每天必須面對的課題,這些心靈上的問題父母未必輕易察覺。讓孩子覺得安全,不是要逃避困難,相反是要教導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挑戰,並讓孩子在經歷挑戰時在身邊支持他們。 被看見(Feeling Seen) 你能看見孩子嗎?我的意思是,你能看透孩子的內心,明白他們的軟弱、不安和需要,同時認同他們的堅毅、能力和優點嗎?與孩子建立聯擊,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父母關心我,也明白我」。 被安慰(Feeling Soothed) 我喜歡日常溝通,但不喜歡正規開會,明明很多小事可以即時、快捷地處理,何必等待每周一次的例會?每天減少20分鐘的手機時間,好好和孩子傾談,了解孩子每天的情感變化和需要,總勝過「開會式」按「會議議程」一次過處理孩子的「問題」。當小小的情緒困擾能夠被處理、被安慰,便不會醞釀成大事而令你們不知所措。 安全感(Feeling Secure)...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我會一直在這裡

我常想,大部分父母也想向孩子表達愛,但我們也有自己限制,未必懂得如何表達愛,可能因為原生家庭的創傷,也可能因為亞洲父母羞於表達愛的文化,也可能只是單純地不懂得怎樣做,結果,很多時在表達愛這件事上,不是不了了之,便是弄巧成拙。 孩子還小的時候,總是黏人的,父母便是全世界,但當孩子日漸長大,不斷探索「我是誰」,有了自己的想法,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子,甚至想挑戰父母的權威、測試自己的極限時,作為母親的我該如何自處? 停下來反思,便會發現我希望孩子在我身邊,但,我更渴望看到孩子快樂地在空中翱翔!被我以愛之名困在身旁的孩子,又怎能自由地飛翔? 我一直強調,孩子是獨立個體,不是我的附屬品。成長中的孩子正在尋找自我價值和定位,不斷挑戰自己,亦不斷犯錯。在迷失沮喪之時,或是為自己能獨立而興奮之時,我的角色是什麼? 也許,是盡可能給予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做決定,並承擔決定背後的後果吧!我能做的,是「什麼也不做」,放手讓他們去試、去跌、去經歷,讓他們知道我相信他們,也會一直在這裡,為他們提供支持。他們只要勇敢去闖,我永遠是他們的避風港! 放手也是一種愛 希望孩子們能快樂地翱翔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青少年最想聽到的說話

2015年,韓國青少年團體做了一項調查,問青少年「最想從父母口中聽到什麼話?」,結果第一位是「我愛你」,其後第二至第五位順序是「沒關係,辛苦了。很累吧?」、「謝謝」、「對不起」、「我很想你」。 寫稿的這天是謙謙14歲生日。 近幾年我太忙碌,心想孩子已經長大,不再需要我,也覺得青少年期的孩子需要多點空間,也需要獨立,所以少了花時間在孩子身上。回想,卻發現自己忽略了青春期的孩子在尋找身份定位時的迷失、徬徨。看似「成熟」、「不想大人管」的青春期孩子,內心其實前所未有地渴望父母的陪伴和肯定,只是形式上不似幼童罷了!青春期的孩子所需要的「陪伴」,包含更大的信任,相信他們有能力高飛,容讓他們犯錯、受傷,但仍無條件給予第一時間的安慰而非批評。 我的情商不算高,在謙謙步入青春期的日子,我變得易怒,對謙謙也多了質疑的聲音。但,現在回想,在我只看到謙謙的反叛時,其實輕看了他的困難迷惘,也輕看了他因愛我而努力。正在與荷爾蒙抗衡,正在控制情緒,正在迷失中掙扎…明明乖巧的我也經歷過青春期,但變了大人後,好像忘了那時的自己有多身不由己。 第一段的五句說話,看似簡單,卻有震撼性的力量,不要吝嗇說出口! 倒空自己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用心傾聽孩子的聲音 孩子有屬於他們的世界,但你的陪伴和支持仍有一定份量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問題」與「挑戰」

「問題」(problem) 與「挑戰」(challenge) 有什麼分別? 最近看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問題」的希臘語是“proballein”,ballein是「投擲」, pro指「之前」,意即「扔在你面前的東西」;「挑戰」一詞源自拉丁語“calumniari ”,意味著「戰鬥的號召」。與「問題」不同,「挑戰」不是我們遇到的事情,而是我們選擇接受的事情。 當「問題」臨到,你會把它視為「困難」,還是擁抱它,讓它成為令你成長的「挑戰」? 下星期謙謙便踏入14歲,青春期的孩子面對成長的困惑、荷爾蒙的改變、躁動的情緒,稍有不慎,親子關係隨時跌進冰點。 在挑戰中,挫折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可幸的是,你總可以選擇應對和克服它們,而不是放棄或迴避!挑戰是學習的機會,而不是威脅。有一段時間,我和謙謙的關係也出現了隔膜,但要對孩子有信心,相信孩子只是正在經歷成長挑戰,而不是刻意挑釁;而你,也有沉著應戰,並戰勝的能力! 研究發現,挑戰可以刺激大腦功能,有助於抑制焦慮和抑鬱,釋放的內啡肽、多巴胺和血清素也會讓你感覺良好。選擇把「困難」視為「挑戰」,也許對你有幫助。 Always remember...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成功的準則

對你來說,「成功」是什麼? 有人覺得,成功的人生是衣食無憂,工作有地位,生活有品味,家庭美滿同時受人景仰。但,擁有這些客觀條件的人一定快樂嗎? 有沒有想過,成功的準則就是「沒有準則」?成功,就是不要為成功加上定義和限制,不要只視單一途徑、唯一目標為成功。 不要誤會,做人一定要有目標,我也常與孩子分享訂立目標的重要性,但除了訂立自己真正渴求的目標,也要保持彈性!當你接納自己透過不同的途徑去經歷生命,回頭看,也許你會驚訝你不曾想走的泥濘路讓你變得堅韌強壯,除了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同時也在路上遇上那些未曾想過自己能接觸到的知心友! 從小我也喜歡平凡穩定,按師長、父母的意願考入他們心儀的中學,大學順利升讀最愛的心理學系,畢業後第一份教職一做便是十五年,期間結婚生子婚姻美滿。一直以來,我也是所謂的「成功人士」,但那時便是我經歷抑鬱、覺得自己很不濟的時候。 現在離開了熟悉的環境、信任的朋友,開展新生活,經歷了失意和迷惘,反而讓我進入不一樣的圈子,擴闊了視野,我和孩子們也由害怕變成期待挑戰! 把不同的途徑和方法視為「成功」,並不是自欺欺人,而是當你處於不同的高度,擁有不同的經歷,你所看到的,便不會只是單一途徑。 「成功」是在一個又一個挑戰中跌倒後又再繼續前行 當視野不一樣,你的人生便充滿無限可能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贏得孩子!

相信大家對「世界之最」這個遊戲不會感到陌生,主持人先說出一半的題目,如「最長…」、「最大…」,參加者要猜猜主持人期望的東西,然後推舉組員作代表與其他人比拼。玩「世界之最」的時候,知道遊戲規則和猜對目標是致勝關鍵。 在育兒的場景,要獲得「勝利」,便要了解自己真正的目標和期望。 父母總希望孩子快樂,但快樂的定義和準則則有所不同。有些人的「快樂」是望子成龍,當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皆能,競爭力十足,成為專業人士,衣食無憂便是快樂;有些人則和我一樣,覺得學業不太重要,品格才是重點,能遠離競爭,簡簡單單過生活才是最大的幸福。在育兒路上總會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被不同的聲音衝擊甚至打倒自己的信念,遇到挑戰時,當然會感到迷惘,那時我便會反問自己,到底我真正的目標是什麼? 育兒是喜樂參半的事,有多愛孩子,相對地便會有多沮喪、迷失。在責罵孩子後感到後悔內疚,或是在覺得自己不是稱職媽媽之時,我總是提醒自己,育兒方針是「長遠目標」,但挑戰是每天發生的,就算今天的我失敗了,也只是短期失誤,我不需要視每次的小違規、小衝突為「戰場」。牢記我的長遠目標,調整方向而不被小失誤擊倒,最終定能獲得勝利! 認清自己的目標 不被間中出現的小失誤擊倒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說「不」的藝術

加州大學在幾年前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父母對一歲的孩子說「不」的次數,猜一猜,每天父母會對一歲的孩子說多少次「不」? 答案是「約400次」,很誇張吧! 「No No No!你不可以這樣做!不要…」,一次犯錯,已令我們輕易說出五次「不」了。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可能我們會減少說「不」的次數,一來少了溝通,二來覺得說了孩子也不會聽,但在對話中使用「不」字的頻率,絕對比我們想像中高! 育兒從來也是一門藝術,一方面要保護孩子的心靈,另一方面也要幫助孩子認清現實,讓他們了解世界不會圍著他們轉動。怎樣可以重新調整孩子的思維,讓他們聽到提醒並成長,同時亦能感到被傾聽呢? 「一個從未被說『不』的孩子是一個被忽視的孩子。」重點不是不能說「不」,而是怎樣何告訴孩子「不」!與其指責孩子不該做什麼,不如準確地告訴他們需要做什麼吧! 你相信孩子是講道理的嗎?可以說「不」,但更好的方法是引導孩子該做什麼。父母需要控制怒氣,引導孩子思考被說「不」的理由,以及繼續這樣做的後果,才能培養孩子在未來做出更多正確的決定! 「不」是否用得合宜,是決定性的關鍵 你的說話能引導孩子在將來做出正確的選擇嗎?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成長是什麼?

我們總是期望自己或孩子不會犯錯,但有沒有想過,到底「成長」是什麼?是一開始已完美無瑕,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中學習調整心態和目標,「選擇」不放棄然後一次一次回到正軌? 當老師的時候,有些孩子在學業上力有不遞,又或因著家庭背景種種小孩子自身不能控制的因素而導致學業、品行等各方面表現未如理想。其實,在被別人指責前,他們已自我懷疑了上千遍!對這些孩子來說,「真誠的讚賞」是他們的救命草,作為成年人,一味指控孩子不濟,根本是不成熟的表現,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限制,以及值得讚賞的地方,才是成年人該做的事。而在幫助孩子尋找他們的優點之時,亦幫助我自己治癒對自己的挑剔。在我引導謙謙、童童學習寬恕、學習謙虛、學習放過自己時,我亦是對自己說話。 「生活」就是面對不同的挑戰,小朋友有小朋友的挑戰,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困擾,不同年齡有不同的挑戰,不要以為長大了,便能勝過所有挑戰,因為你要面對的挑戰只會越來越多、難度也越來越高。有時我覺得,生活就像遊戲機的關卡,當你以為順利過關,其實是迎來更高難度的下一關,你儲下的經驗值和特殊技能,能提昇你在下一關的戰鬥力。就算失敗了,不代表你能力差,只要不放棄,總有一天能「打爆機」! 人生如「遊戲」 成長是闖過一關又一關挑戰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愛孩子,就先好好「活」!

大部分父母也是愛孩子的,我相信不少父母也願意為孩子犧牲一切,包括生命! 但你有好好為孩子而活嗎? 大學時,第一次乘搭飛機,用心留意機組人員示範安全指引,但有一點我很不明白,如果飛機發生意外,氧氣罩掉下來,為何要先為自己戴上,才能為孩子戴上?作為父母,不是應該先照顧同行孩子,才顧念自己嗎?但因為那時年紀還小,並沒有多想。 成為父母後,經歷過「永遠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卻把自己弄得半死」的日子,我才明白,疼愛孩子的最佳方法,是先把自己照顧好!就像在飛機上的危急關頭,若只顧為孩子戴上氧氣罩,而忘了先照顧好自己,又怎會有能力幫助孩子?難道要孩子照顧缺氧昏迷的你嗎? 「我愛我的孩子,甚至願意為我的孩子而死。」我相信你!但你願意為他們而好好生活嗎?你會讓自己變得健康、快樂,成為他們的好榜樣嗎? 曾經,我為照顧孩子而焦頭爛額,不敢休息,任何 me time 也令我內疚。孩子任何一個成長中必然會犯的小錯誤也會被我視為「我不是好媽媽」的「確據」,那時的我如驚弓之鳥,孩子也變得容易緊張。把自己榨乾的父母,不能讓孩子變快樂,他們就是我們的鏡子,父母快樂積極,喜歡自己,孩子也會如是! 你只需要死一次,但你必須活好每一天!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不用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