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Fathering 父愛

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為父親,但學習成為好父親,卻需要一輩子的時間。 老公常覺得,孩子比較親我,也更樂意與我分享心事,所以他的重要性不及我高。但我常說,雖然與我給予孩子的不一樣,但爸爸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孩子來說同樣重要! Dad is a son’s first hero and a daughter’s first...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爭吵的日常(二)

因著無聊事與孩子起爭執,可算是育兒的日常。上星期和大家分享過,以前的我總是疲於奔命,忙著處理一個又一個湧現的「問題」,現在我的懂得先找出孩子當刻的情緒,並接納它。我們可以不認同孩子的行為,但情緒無分對錯,不應否定。當協助自己和孩子正確解讀當刻的情緒,而不是著眼於當刻的不當行為,孩子自然會打從心底裡明白自己的行為,並作出合適的回應。 怒不可遏的時候,真的可以如此冷靜嗎?我的答案是「當然不能!」,但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要鞏固自己立志打破這循環的決心! 雖然處理孩子的爭執時很累人,但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停止這個「孩子爭執、我感到憤怒、看似沒事、孩子再爭執、我再感到憤怒」的循環。當刻我還是會感到憤怒,但當下定決心要改變,十分鐘便可調整自己的情緒,不再執著,減少怒氣。 當我的情緒不被孩子的行徑控制,當我知道自己擁有控制大局的能力,當我在了解孩子在不當行為背後的情緒後,我便能和孩子一起解讀行為背後的想法和需要。 孩子也是理智的,並不會無緣無故無脾氣。不當行為要立刻處理,但不要急於指責,父母若能與孩子一起解開謎團,爭執的次數和強度自然會減少。 自我反思,永遠比旁人的指責更能改變心態和行為。 教養孩子需要有堅定的信念 弄清問題所在,不要急於生氣或指責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爭吵的日常

與孩子一起回家,只是獨自到信箱取信的兩分鐘,打開家門聽到的不是孩子的「歡迎回來」,而是童的飲泣。原因嘛,童踏上謙的床,謙以牙還牙「反擊」,童隨手拿出晾衣架打了謙,換來的,當然是反攻。 無聊得不得了,但育兒之路好像總由這些無聊事組成。 因著小事爭吵,是家庭之中的日常吧!曾經,我因此而疲於奔命,不停靠一己之力處理一個又一個的「小問題」,罵也罵過,按捺自己的脾氣和感受,先關心孩子的情緒也試過,軟硬兼施,結果事情只會重覆發生,舊的問題未處理,已湧現新的問題… 原來,我用錯了方法,所以無論多努力,也無功而還,甚至加劇了爭吵出現的頻率。 第一步,並不是急於處理「問題」,而是指出並接受孩子的「情緒」。以剛才分享的爭執為例,我不用急於指責雙方的錯誤,或分析案情然後判刑。Name the feeling to tame the feeling(「說出感覺來馴服感覺」),面對衝突,孩子也有怒氣,家長的反應,有可能引發孩子更大的怒氣,向外表達出來的駁嘴、指罵、負面行為,或是向內埋藏心裡的憎恨憤怒,對誰來說也不是好事。與其指罵或忍著怒氣疏導,不如大家一起說出感受,再接受這份情緒。面對孩子的無聊爭執,雖然不是每次也成功,但我試著不當判官,而是幫助孩子找出當刻的感受,當孩子感到被理解,孩子(甚至我自己)的怒氣消散,自然能作出合適的回應,包括道歉,以及與自己復和,減低再犯的比率。 篇幅所限,下星期再繼續分享關於爭執這個大課題。...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孩子的友誼

小學時寫畢業紀念冊,對著自己的好朋友,總會寫「萬里長城長又長,我倆友誼比它長」或是”My pen is blue, my friend is you.”,雖然很老土,這些小學同學也未必會再相見,但回想起曾經的點滴,其實很窩心。 小學同學較難維繫,但中學同學卻是我生命中的摯友!我也渴望謙謙、童童能擁有真摯而長久的友誼。謙謙的英文名字是Alvin,含意是「可靠的朋友」;而童童的中文名字是晞童,我希望她能成為每日把希望帶給身邊人的孩子。 交朋友不是易事,怎樣鼓勵孩子成為值得信賴的好朋友,則更困難。 與其他品格一樣,若父母渴望孩子某些事,最重要的一點,一定是「父母樹立良好的榜樣」。我與本身的好友相熟,孩子見証著大人的友誼,便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朋友。另外,因著成了母親,本身較內向的我「選擇」主動與其他家長交朋友,也會與孩子分享與家長交友的過程,順利的、不順利的,真實呈現當中的快樂與掙扎,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朋友,對自己和孩子來說,是很好的學習過程。 為孩子安排機會也是重要的,童童是社交能手,但對謙謙來說,結交朋友並不重要,適度地協助孩子融入新圈子,給予鼓勵,聆聽孩子在交友時的甜酸苦辣,對孩子來說實在意義非凡。...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為了孩子好

我們常說「這是為了孩子好」,但這些「為了孩子好的決定」是從你的期望出發,還是從孩子真實的需要出發? 從小打好語文基礎當然重要,但期望幾歲的孩子精通三文兩語,甚至及早學習四文三語,到底是為了孩子好,還是因為我們恐懼孩子未夠好?學習音樂能陶冶性情,但苦練到演奏級到底是孩子的喜好還是父母的堅持?孩子是獨立個體,不是我們的「第二次人生」,我們兒時未能擁有的物質、未能追逐的夢想,孩子並不用負責完成。 育兒的第一步,其實是了解自己。我們的選擇是出於真正的愛?還是出於害怕孩子未夠好的恐懼?打著愛的旗號,有機會令孩子窒息。什麼是「訂立教養孩子的目標」?其實不是「為孩子設定目標」,而是在於父母如何身教言教,成為榜樣。 在資訊氾濫的年代,周圍的聲音太多,要認清自己的目標更為困難。當生活已被日常小事困擾,很容易失卻焦點。教養目標不一定越大越好,反而建立好穩固的基礎,訂立短期的小目標,才會更容易成功。 當設立目標後,可以堅定地努力求進步,但別忘了自己和孩子也不是機器或程式,成長的過程有進有退,在「失敗」的日子不用感到沮喪,調整心情再出發便可! 育兒的第一步,其實是了解自己 什麼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SMART育兒目標

有人說,最好的育兒目標是 S.M.A.R.T.。 S (Specific):具體而不含糊的目標,能讓你與孩子的目標更明確。相比起告訴謙謙、童童我希望他們能獨立,我會按他們的年齡和能力和他們分析獨立的孩子該做和能做的事,簡單如收拾衣服、幫助烹調晚餐,清楚的指引不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M (Measurable):可衡量的目標讓大家有更確切的方向進步。想花「更多」時間在孩子身上?想孩子「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半小時也好,一小時也好,與孩子共同訂立渴望的確實時間,並把每天真實時間記錄下來,有助了解怎樣繼續改善情況。 A (Achievable):理想很完美,但現實是否真的能做到?作為雙職媽媽的我曾渴望自己成為完美母親,能包攬心理輔導員、五星級廚師、陪玩專員、補習名師、美術老師等職位,也渴望自己溫柔體貼、不發脾氣,但不設實際的目標只會令人徒添煩惱!訂立能實踐的目標,慢慢進步吧! R (Relevant):目標應該推動你朝著你的價值觀、夢想和抱負的方向前進,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在這個育兒資訊氾濫的年代,認清你對孩子的真正期望,也認清孩子真正的喜好和優點、缺點,才能讓孩子過得更快樂。 T (Time-bound):訂立目標時,同時要訂下期望達到目標的時間。沒有人喜歡「死線」,但人是有惰性的,沒有期限的目標如同空談,設立時間的限制,更能推動我們達成目標。...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育兒這回事

「養育孩子是世界上最艱難、最有成就感的工作之一,也是你可能感覺最沒有準備的工作。」看到這番說話時,百般滋味在心頭。 「育兒是最艱難的工作」,我知道很多人害怕數學,但我卻很喜歡數學,中學年代的數學就像解謎一樣,有既定答案,反覆運算,最後總能破解。但育兒不一樣,充滿著未知數、變數、概率…沒有一條可以應用於所有處境的方程式,我、孩子、身邊人的說話、性格和經歷能影響每一步,令人舉步維艱。 「育兒是最有成就感的工作」,把孩子從「一舊飯」養育為獨立自主的小人兒,不容易吧!沒有薪水,也沒休假,唯一令人堅持下去的,就是對孩子的愛吧! 「育兒是感覺最沒有準備的工作」,有人說,在綜合身體、經濟、閱歷等各方面條件後,二十八歲的母親誕下的孩子是最聰明成熟的,但無論你的學歷有多高,生活條件有多優厚,心理上有多準備好孩子的到來,他們的出現總是會打亂你的節奏、顛覆你的認知、挑戰你的底線… 承認吧,我們沒有可能成為完美父母!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們有缺點也有優點,並可以與孩子一同成長。曾經,我只看到自己的缺點,直至把眼目專注在孩子那愛意滿滿的眼神中,我才明白,我要接納自己的限制,喜歡自己多一點,為孩子樹立正向的榜樣。 多看看孩子那充滿愛意的眼神 讓孩子的笑容讓你學懂愛與被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愛與內疚(二)

上星期和大家分享過,我對謙謙的愛,總是夾雜著內疚感。 內疚,因為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沒有察覺表面像個沒事人、乖巧聰穎的謙謙內心的真正需要;縱然到後來我明瞭他的需要,也因著工作或家庭的需要而未能及時給予。有一段時間,內疚感佔據了我的內心,令我不停責備自己不是一位稱職的母親。 某天,我決定改變想法!內疚,是因為我愛孩子,所以才「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但我必須要認清,這種建基於害怕的愛對自己和孩子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反思,對父母來說是很重要的功課,但當我把焦點放在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便難以享受與孩子的經歷;當我不停質疑自己是否一個好媽媽,擔心自己不是一個好榜樣,我便不能發現專屬自己的優點;當我深信其他父母做得比我好,便會耗盡我的自信,並忘記了自己和孩子也是獨一無二的。 研究表明,母親大腦的某些區域(例如負責管理情緒的杏仁核)會出現增長,以增強母親對嬰兒需求的敏感度。但若對自己的懷疑和內疚正影響著你當父母的幸福感,那麼,也是時候該改變了! 因為愛,所以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會感到內疚,這些感覺是真實又正常的。但作為父母,我們要變得更強大,建立更多的自信。改變,未必會立刻見到效果,但堅持下去,你會發現,臉上的喜悅和幸福感會越來越多。 讓愛戰勝恐懼 相信自己的能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愛與內疚(一)

我很愛謙謙和童童。對於童,我只有「愛」;但對謙謙,則是「愛,卻帶著內疚」。 從小,童童在情感、行為和學術上的需要也很明顯,我總是給她百分之二百的關注和體貼,自問我已做得夠好。 但對謙謙卻不一樣。 他的聰穎與乖巧,讓我從不需要擔心。但正因為這樣,我總是把本該屬於他的時間和心機給了童童、工作、家人、朋友、學生。他不爭也不吵,只是一直在各方面做好自己。因著忙碌,因著他一直看似沒問題,因著他從不會讓我擔心,令我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他只是不到十歲的小孩子!在不爭寵、不惹麻煩的背後,心思細密的他對家人的關注和渴求絕對比同齡人多,只是他不懂也不願說出口罷了。可是,因著表現出比同齡孩子的成熟和乖巧,竟換來較少的關注。原來,我們是在「懲罰」他。 直至這三、四年,他對我仍然好得無話可說,但出現了偷偷玩遊戲機、急躁、不信任身邊人、常放大別人缺點的情況。他沒有什麼真正的壞行為,也把我寵上天,但總覺和他疏遠了。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好媽媽這個角色,也為未能及早發現他在情感上的需要而內疚… 這份內疚曾令我無所適從,但內疚同時也是自我反省,有助關注他人的情緒和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並產生同理心。下一篇,再和大家談談我們的關係如何由內疚變得更親密。 你曾對孩子感到內疚嗎? 心思細密的孩子,可能有更多的情感需要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你會比較太陽和月亮嗎?

「不要將你的孩子與其他人進行比較,正如你不會拿太陽與月亮來比較一樣!當時候到了,他們自然會發光發亮。」 我常慶幸自己有兩個孩子,更準確來說,是兩個性格、喜好、能力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孩子。他們讓我深切體會到,沒有百分百完全正確的育兒模式,只有最合適「這個孩子」的育兒模式。當然鼓勵、信任等特質是育兒的不二門法,但怎樣去鼓勵和幫助孩子、對孩子有何期待及如何按孩子的需要與他們一同設立時間和目標,便要視乎孩子本身的能力和性格了。 一直以來聰穎乖巧的謙謙進入迷惘的青春期,他也不明白自己為何常覺煩躁不安,我能做的,只有多陪伴、多理解,等待他自己想通破繭的一天。強行為毛蟲破繭,少了不懈的努力,是不能成為美麗的蝴蝶的。 很喜歡這樣的一個比喻:「爆谷是在同樣的鍋、同樣的熱量、同樣的油中製作的,但是,玉米粒不會同時爆開(pop)。他們專屬的POP 時刻很快便會來到。」 童年,不是一場競賽。同齡時兄弟姊妹已懂得做什麼,或是其他孩子能做什麼,根本不用比較,因為孩子就像指紋一樣,是獨一無二、沒有兩個是相同的。父母的責任是培養、鼓勵和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按著自己的步速成長。 讓孩子們以自己的步速成長 面對困難時,對自己和孩子多點信心,耐心等待吧!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放手的決心

小時候,孩子總是喜歡黏著父母,那怕上洗手間的幾分鐘,孩子們已覺恍如隔世。那時,我們總是盼望孩子快些長大,讓我們多點喘息的空間;但當孩子漸長,看著他們慢慢遠去,獨自勇闖新天地,作父母的我們,有沒有放手的勇氣,以及持續放手的決心? 謙謙、童童是我們一家最珍貴的禮物,打從他們出生開始,我和老公便盡所能為孩子作最好的決定:餵哺母乳、不請工人姐姐、常伴左右、建立社交圈子、選擇輕鬆的幼稚園和小學…為了多陪伴孩子,我減少了最愛的教育工作,我的人生,因著孩子們作了很多「取捨」和「妥協」,不喜歡稱為「犧牲」,因為這是我的選擇,也因而得著了更多寶貴的關係和回憶。 放手不單是一刻的選擇,而是需要父母們持之以恆的艱難決定。 每個孩子也渴求別人(尤其是父母)認可和欣賞。但同樣地,其實我也渴求「他們需要我」。孩子漸長,對我的依賴逐漸減少,我真的能接受這改變嗎? 某天晚上,謙謙完成學校舞台劇表演,他先是往台下尋找我們的身影,我很感動。完場後,我以為他會和我們一起回家,但他卻詢問可否和同學慶功,再自行回家。曾經,他的整個世界只有我和家人,現在,他的世界變大了,他亦已變勇敢了。也許,我還不太習慣,但我為孩子的成長而驕傲,也為自己能教出來勇敢獨立的好孩子而驕傲! 放手,孩子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更自由 為孩子驕傲,也為自己教導出獨立自主的孩子而驕傲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黑夜

還年輕的時候,很喜歡晚上,那時有用不完的精力,也沒什麼大煩惱,可以捱夜做喜歡的事,可以與朋友傾談,或是看戲,也可靜靜地幻想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未來。 當上母親後,孩子總有很多「突發事」,陪伴、吵鬧、生病…總是不停打亂我的計劃。謙謙總是睡不好,在他四歲半之前,我想我沒有一天是可以一覺睡到天亮的;而「有性格」的童童,總是沒由來的發脾氣,白天忙著疏導她的情緒,好不容易捱到晚上,又沒一覺好睡,小睡片刻,又再拖著疲憊的身軀上班… 不知是產後抑鬱,抑或單純是荷爾蒙改變,還是當雙職母親太累,曾經很討厭黑夜,「只是睡覺沒有生產力,根本沒時間處理所有事情」,說穿了,其實是害怕寂靜時帶來孤獨、無助的感覺。白天的時候可以用「多姿多采」的忙碌生活充斥每分每秒,但當黑夜來臨,一切靜止了,我便要面對最真實的自己。抑鬱的那段日子,黑夜是難熬的。 但一天之中,若 24 小時也是白天,沒有停下來安靜和休息的時間,真的好嗎?沒有動力的時候,我常說自己混混沌沌又浪費了一天,覺得自己什麼也沒做…但現在會欣賞自己已夠努力,縱然未必能夠完成所有事情,也要欣賞自己「選擇了休息」和「聆聽了身體的需要」。 育兒路是漫長的,也會常質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確決定,但多給自己肯定,堅定為自己選擇快樂的育兒路吧! 育兒路上,需要給予自己更多的肯定 讓孩子的笑臉給你更多的動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駁嘴的孩子

我不太在意謙謙、童童在學術範疇的表現,但從小對他們在品格方面頗有要求。我不算嚴格的父母,但他們明確知道我的角色是母親而不是朋友,孩子可把我視為知己分享心事,但同時要懂尊卑、知分寸。 一直以來,謙謙、童童也是我的驕傲!他們不是我的附屬品,值得驕傲不是基於他們的成就或是過人之處,看到他們能獨立成長,縱有犯錯,但總是樂意改善,已讓我為之自豪! 踏入青春期,孩子開始駁嘴,雖然他們只敢稍稍表示不滿而不算亂發脾氣,但有些「歪理」已令我感到憤怒! 但想深一層,明知與我不同,孩子仍能在我面前表達真實想法,其實是一件美事!謙謙剛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時,因為確信我一定不會贊同,所以總是忍著不說,我想他心裡也是氣憤的,只是敢怒不敢言,漸漸變得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既然你不會接受,哪說出來有什麼用?反正改變不了現況」應該是他常有的想法。有一段時間,總是我自顧自地指責他的不是,他的沉默令我更不滿,我們的距離也疏遠了…直至,他開始明白,我真心渴望聆聽他的內心,那怕我倆想法不一樣。 孩子感到安心、自在時,才能展示真正的想法,包括黑暗面。作為滿有權威的母親,初時當然感到不習慣,但這種轉變其實是一件好事,反映了孩子的安全感和被愛的程度,以及他們對父母的信任程度。 接納孩子在成長中的改變,也是作為父母的重要里程碑 「駁嘴」可以是健康親子關係的反映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打破常規的創意

創意是什麼?我頗喜歡的一句說話是 Creativity is intelligence having fun. 無論創意是「智慧在尋找樂趣」,或是「有趣地運用智力」,創意也能為孩子的生活增添色彩,帶來金錢買不到的樂趣。 創意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回想一下,拿著顏色筆的孩子不會只畫直線、畫紙從不能框住創意、不合比例的物件、不受「正確顏色」限制的用色…小時候的圖畫雖然不完美,卻是獨一無二、天馬行空的。可是,當孩子漸漸長大,在家裡、學校、社會上學到「正確」的答案、「更有藝術性」的表達方法後,創意卻在不知不覺間流走了。 其中一種激勵謙謙、童童創意的方法,是讓他們覺得「悶」。家裡沒有電視機和玩具,他們自然會廢物利用,用鉛筆和廢紙設計桌遊,自訂規則;到公園閒逛,沒有機動遊戲,自然會觀察昆蟲花卉,就地取材設計活動;沒有令人感到「新奇刺激」的電子遊戲機,孩子們自有能力與玩伙創作新遊戲。 創意需要勇氣─打破常規的勇氣!希望孩子循規蹈矩,同時又想孩子創意滿滿?我想這沒有矛盾的,但要好好尋找最合適的平衡點。 常說邏輯會帶你由一到二,但想像力能把你帶到任何地方!渴望孩子飛得高、飛得遠,但更渴望孩子能快樂地翱翔。 讓孩子創作漫畫...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從手遊到桌遊

勞碌一天過後,大多數的香港人會躺在梳化上看電視或拿著各自的手機「放鬆」,但在德國,最常見的黃昏家庭活動就是一起玩桌遊。手機遊戲多是個人遊戲,但你總不能一個人玩桌遊吧!桌遊並不是靠運氣的孩子遊戲,而是人與人間增進溝通互動的途徑,也是歐洲常見的教育和輔導工具。你知道嗎?研究証實,桌遊能刺激大腦中負責複雜思考與記憶的區域,也能鍛鍊認知思維如解難和決策技巧,能令孩子更聰明。遊戲中的笑聲能提昇快樂荷爾蒙,有助減壓,同時釋放令肌肉放鬆的安多酚,能促進血液運行,以及調整血壓。 「我當然知道桌遊的好處,但我哪有時間和孩子玩?要處理他們的問題已令我分身不下了!」曾經,我會刻意找時間與孩子討論他們的問題,希望他們改善。但過份著眼問題本身反而會令我們忘記了大家可以以輕鬆舒服的方法分享感受和需要。在參與桌遊的過程中,性格和思維方式會表露無遺,讓你能了解孩子更多,也讓孩子更了解你。玩樂過後,彼此分享得著與體會,那些難以啟齒的困難和挑戰,可以透過桌遊破冰。 Those who play together stay together. 也許不用為了桌遊的「好處」而玩桌遊,最重要的,是享受過程吧!試著放下你的手機,與家人或朋友好好共渡一個只有桌遊的時光。 桌遊對你和孩子的好處遠超你所想 放下手機,享受桌遊的樂趣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長大與成長

「時間」是最公平的。無論貧富、健康與否,每人每天也擁有 24 小時。嬰兒期父母希望孩子快些長大,每一個瞬間,如:第一次站立、第一句爸爸媽媽、第一天上幼稚園,也能令我們欣喜若狂。但當孩子漸長,我們又希望時間能過得慢一點…但時間從不停步,我們不能令其加速,也不能阻止它流逝。 「長大」是必經階段;但「成長」不是。「長大」是 grow,除了人以外,動植物甚至死物如金錢也可以用 grow;「成長」則是 grow up,只可以用來形容人,是心靈上的進步和成熟。 作為母親的我,理所當然地期盼謙謙、童童長大的同時,在心智和待人處事上也有所成長。但孩子長大了,並不代表他們同時成長,或更確切地說,成長的速度和方向也未必如我所期望的。我期望謙謙、童童更乖巧懂事,但孩子期望推倒我對他們的定義,追求自己渴想的生活方式;我期望孩子作出正確的選擇,凡事三思而行,但孩子的「正確」未必如我所望,在跌跌撞撞中經歷並不是失敗。 我希望陪著孩子長大,更希望與孩子一起成長,縱然與我所期望的未必一樣。常說孩子是父母的驕傲,但在新的一年,我也期望自己能成為更好的媽媽、更好的大人,讓自己成為孩子的驕傲。 陪伴孩子「長大」,同時與孩子一起「成長」 grow...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從錯誤中學習

看標題的時候,千萬別誤會我想分享如何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這篇文章的主角是「你」而不是孩子。 其實,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從錯誤中學習。孩子當然有獨特的性情,更有人說三歲定八十,但整體來說,孩子的可塑性和彈性還是較大。反觀成年人會因著自己的性格和經歷建立一套既有模式,要接受自己犯錯,並糾正過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曾經,我很怕認錯,因為不喜歡認輸,也怕自己無法面對後果。但你知道嗎?人生就是不停修正、不斷進步的過程。錯誤並不可怕,修正了便代表著你正邁向更好!自從孩子走進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肩膀上便承載了不再一樣的重量,人生的軌跡亦由「隨自己心意而行,自己一力承擔便可」變為「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怕連累了孩子」,但活於犯錯的恐懼中只會令我們乏力,活在學習和改進中才會令我們更快樂。錯了,不用擔心,下次嘗試不同的方法便可。孩子不會期望擁有從不會犯錯的完美父母,犯錯後勇於承認,然後尋找方法更能獲得孩子的尊重! 如果累了,感到失控了,不妨在孩子安全的情況下給自己一點空間,躲起來、深呼吸、找家人或朋友傾訴。當你感覺好些時,才回到孩子身邊,給他們一個擁抱,同時也讓他們給你一個擁抱,再重新開始吧! 孩子的出現令我們感到軟弱,但同時會因此變得剛強 從錯誤中學習的成人更能贏得孩子的尊敬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面對失敗的勇氣

相比起「成功」,「失敗」出現的比例和機會率也更高吧!畢竟在邁向成功這個結果的過程中,失敗和挫折在過程中更常見。 當我們成功的時候,大腦會釋放多巴胺,當成功的次數越多,腦部的結構也會因而改變,令我們變得更有自信。同樣道理,當我們失敗時,大腦會受到困擾,令下次表現得更差、更緊張。但生活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挑戰組成的,若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為他們「披荊斬棘」撇除所有障礙,過度容易的孩童期反而會令長大後的生活變得更困難。 要記住,若不放棄的話,便還不算失敗!我喜歡鼓勵自己和孩子「承認受挫」,坦誠面對自己的處境和感受永遠是成長的第一步。想放棄的念頭、感到失敗時的自我懷疑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受挫並不可怕,最怕是父母和孩子放棄繼續嘗試。想達到心裡所期望的目標可能需要一點時間,但在過程中定能塑造更堅強勇敢的孩子。 調整心態也很重要!受挫時,我們很容易聚焦自己的失敗,常以為別人眼中我們是失敗者,以致忘了自己值得欣賞的特質。陪伴孩子積極面對困難,引導他們視失敗為成功的必經階段,並了解自己的特質,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一課。 成功和失敗通常是灰色地帶,引領我們走向成功的失敗過程,你會怎樣陪伴和引導孩子走過? 失敗是成功的必經階段 坦誠面對自己的處境和感受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做家務的小孩

你喜歡做家務嗎?如果不喜歡的話,快點訓練你的孩子成為會做家務的小孩吧! 說笑而已!如果你自己也不喜歡做家務,怎能以此為由把它推到孩子身上,成為他們的負擔呢?坦白說,家務是無休止的,朋友常戲言:「家務是每天做了沒人知道,沒做一天卻人人知道的苦差。」對呀,我也不喜歡做家務,雖沒潔癖但我喜歡整潔,不是因為「喜歡」才做家務,也不單是因為「責任」而做家務,我常鼓勵自己和孩子,是因為「想成為更好的自己、生活在更舒適的環境」而做家務。 「家務」不一定是沉悶、繁瑣、厭惡的同義詞。做家務時不妨播點音樂或podcast,可放鬆一下或增長知識。按照謙謙、童童的能力和喜好,他們會負責不同的家務,例如,謙謙負責煮飯,童童會負責收拾。雖然他們選擇了不同的家務,但我會擔當協助的角色,陪著他們一起做。重點不是監督,而且邊做邊聊,讓他們知道,做家務絕對不是懲罰,在他們學習付出和承擔之時,我們也會出於愛而幫助彼此。 還記得某年帶學生入教育營,中一的孩子們竟然用洗澡的冷水泡杯麵;也記得我大學時見過同層的宿友連公仔麵也不懂煮。我家從沒有工人姐姐,做家務是現實世界中建立生活的技能,也是學習規劃時間的好機會,比課堂學習更重要呢! 孩子有照顧自己甚至家人的能力 孩子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選擇做什麼家務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正視自己的陰暗面

新一年除了為自己訂立新目標,鼓勵自己進步之外,我也提醒自己要多擁抱「完整的自己」!可愛的部分固然會多欣賞,但不可愛的部分,更需要我的包容接納。騙得了人又如何?一定要正視自己的內心。黑暗面從不會因著我的討厭而離開,反而坦然接受這是我有待成長的一部分,學習與它健康地共存,才能活出更完整的人生。 幾天前,謙謙做了一件頗嚴重錯事,被我和丈夫罵了一頓。見到他最喜歡的姨仔時,姨仔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卻嬉皮笑臉地把事情輕輕帶過。看到他滿臉不在乎的樣子,我其實頗憤怒,到底他知道自己錯得有多離譜嗎?但我還是按捺著怒氣,問他是還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是因為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而假裝不在乎,慶幸答案是後者。 年幼時的挑戰和引誘不算多,在父母的幫助和引導下,總能一一跨過。但長大後,孩子需要自己作出抉擇,並承擔責任時,選擇逃避,或是作出自私的抉擇,其實也無可厚非。因著感到尷尬或羞愧,很容易選擇避而不談,或索性不去想,選擇掩耳盜鈴。但「正視自己的陰暗面」是我與謙謙、童童探討「成長」時的重要課題,自私、貪婪、詭詐、懶惰等等「想法」只是人是常情,但我們有能力亦有責任去選擇正確的「做法」! 成長的第一步,永遠是檢視自己的內心。 「正視自己的陰暗面」是「成長」的重要課題 「檢視自己的內心」是成長的第一步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想要」和「渴望」

踏入新一年,朋友間的臉書全是2023年的回顧,以及對2024年的展望。我和孩子也訂立了一些目標,但除了目標,我們也談論了「想要」和「渴望」的分別。 「想要」是 want,是一份對於我們還未擁有的事物的簡單渴望,「我想減肥」、「我想考取好成績」、「我想改善人際關係」,想要和想做的事情可以有很多,不打算付出太多,畢竟這只是一些初步想法,未必會付諸行動。 「渴望」則是 desire,是你強烈地希望會得到的東西或做到的事,不是這一刻你想要喝果汁,下一刻可換作可樂,而是一些較長遠的目標,你會願意為此付出代價,會堅持下去,希望最終能夠實現。 無論是為自己訂立目標,或是與孩子討論他們的期望,我也想認清「想要」和「渴望」。這兩個詞語看似相近,但實際上卻天差地別。世界很大,每天也會出現很多新事物,若只流於「想要」,最後可能一無所獲,生活沒有什麼改變;但「渴望」能讓你了解自己更多,因為包含了心力和時間的取捨,是思考和付出過後的收獲,會尤其珍惜。 有時候,想要和渴望的清單可以是無盡的,也可以隨著經歷和人生階段而變化。但最重要的,是即使你的願望清單未能完全實現,生活也可以很充實、快樂。在追求更好的同時,也可感恩自己已擁有很多。 新一年,祝願大家做到渴望的事 認清「想要」和「渴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等候與期待

在外國一定會見到用來倒數計算聖誕節來臨的日子用的降臨節日曆(Advent Calendar),日曆多以紙盒製成,上面有24個分隔開的小格子,小朋友每日可以開啟一個小格子,取出裡面的禮物,以前是聖經經文,現在多為朱古力、糖果或是其他小禮物。以前的降臨期自11月30日最近的星期日起倒計時,直至聖誕節。現代降臨節日曆為了簡便,通常從12月1日開始計算。當全部24個小禮物盒被打開,聖誕節便到了! 在香港的時候很少見到降臨節日曆,以前不明白為何要使用降臨日曆,不就是商人的玩意嗎?然後外國朋友說,聖誕是廣受大家歡迎的節日,當我們特別期待一些事情時,等待可能會很困難,但能夠每天打開一份禮物,倒數聖誕節的來臨,不是一件美事嗎? 對呀!「等待」是很困難的事,但「期待」卻是令人快樂又充滿動力的事! 若不是放進降臨節日曆盒,24塊朱古力可能會一次過吃完,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若是放進格子裡,一天打開一格,就像每天也有一份充滿神秘感的未知小獎勵,在等候的過程中,會令人滿懷期待。當打開格子的一瞬,也會更為珍惜。也許孩子會偷偷地提早打開小格子,但那種揭開格子的快樂,也是送上一整盒禮物時不會感受得到的。 在親子關係中,我們也樂意花上這些小心思嗎? 在生活中加點心思,將「等候」變「期待」 簡單是小驚喜,是快樂的泉源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當別人沒有善待你

面對朋輩間不友善的行為,童童問我:「我做錯了什麼,她會這樣對我?」 我更正她,說:「傻瓜,你問錯了問題,不是你做錯了什麼,而是她為什麼這樣對你或其他人,無論是有意或無意也好,這麼對待別人是不對的,做錯的人是她,而不是你。但你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讓這些事情不再發生,我也會一直在你身邊陪伴你、幫助你!」 謙謙較有自信,就算別人待他不好,他也很容易認清問題不在他身上,也不太介意別人的目光,隨著這份自信而來的是在朋輩間較受歡迎。但童童自幼因成績不佳,心底裡一直較自卑,單純的她會交到好朋友,但面對別人不友善的行徑,她會感到困惑。 我提醒童童,藉此機會反思自己待人接物的態度,但若問題不在自己,便不應再責怪自己。可以試著與對方溝通,雖然對方未必接受,但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問心無愧,會活得更自在。 良善不代表任人欺負,學習設定界線,也不用攻擊對方。我還是希望童童堅守自己的良善,而不是以惡還惡,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但良善的人更需要堅強,才能持守理念。 我最欣賞童童的地方,是她願意和我分享她的困難,尋求協助。求助一點也不軟弱,反而是堅強的表現。 尋找幫助是堅強的表現 選擇勇敢面對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親子關係盒子

「大多數人結婚時都相信這樣一個神話:婚姻是一個美麗的盒子,裡面裝滿了他們渴望的所有東西:陪伴、親密、友誼等。但,事實是,婚姻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空盒子。婚姻中沒有愛情,愛存在於人們之中,要學習把愛情融入婚姻。夫妻必須學習這門藝術,並養成給予、愛、服務、讚美和保持盒子裝滿的習慣。在取出任何東西之前,你必須先放入一些東西。如果取出的多於放入的,則盒子將是空的。」 這個「關係盒子」的概念,除了適用於婚姻,也適用於親子關係。 雖說與孩子的血緣關係是與生俱來的,但親子關係的好與壞、親與疏,並不建基於「父母與子女」這稱呼,而在於實質上投放了多少感情、心機和時間。一直喜歡小朋友,成為母親之前,我當然也有幻想過擁有自己的孩子的美好景象。但同時,作為中學老師的我,也見證過不少支離破碎的親子關係。我害怕嗎?不!用心經營關係,願意付出而非一直視對方的好為理所當然,親子關係一定好! 令人欣慰的是,雖然你是成人,但從不需要孤單地肩負起把所有好東西投進「親子關係盒子」的使命,因為孩子的愛來得很單純,他們沒有金錢、經驗或大智慧,但總會無私地把他們最好的東西–無條件的愛–投進盒中。 你和孩子也可一同付出,你並不孤單 和孩子一起,把愛和關心投進關係盒子吧!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找朋友

無意為孩子「決定」找誰當朋友,有些事,父母需要放手,而孩子總要在跌跌撞撞裡學習和成長。但就像其他成長階段一樣,你的陪伴和協助是孩子需要的,能幫助他們茁壯成長,活出自己所渴望的自信人生。 我喜歡與謙謙、童童分享我自己的交友經驗和一些小貼士,但不會「告訴」他們該跟誰交朋友。你知道嗎?當與孩子討論什麼是值得交的朋友的特質之時,孩子也會朝著這些特質努力,成為別人值得托付的朋友。朋友的想法不用完全相同,但某些信念和價值觀是不可有衝突的。在交友的路上,我也曾做過錯誤的決定,但時間會証明,誰是你的真正朋友。我的好朋友見証著謙、童成長,謙、童也見証著我的的友誼,在分享我的故事時,孩子們也能代入,明白好朋友的重要性。 我沒有阻止謙謙、童童與任何小朋友接觸,畢竟社會上有著各式各樣的人,為何要限制孩子,只讓孩子接觸美好的一面?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合適的,不讓孩子親身體會,他們無法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以及想成為的。在孩子感受什麼是令人舒服或討厭的特質之時,我們只需靜心等待,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小提議便可以了。 「選擇朋友」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孩子必須自己做出的讓他們不後悔的決定。 邀請朋友來家中玩耍,鼓勵他們介紹朋友給你認識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簡單愛

愛不只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動詞。能為孩子付出會讓我們感到幸福,但同時也會感到疲憊,怎樣可以簡單地表達愛? 小時候,擁抱、讚賞、說「我愛你」也很容易,長大了便會變得尷尬。但這些方法是過時了嗎?有時我覺得,正正因為長大了,孩子面對難以達到的「期望」,更需要回歸這些基本的方式表達愛。言語會有誤解,但緊緊的擁抱,用心而非耳朵「感受」對方的關懷,勝過千言萬語。 作為母親,每時每刻我也是孩子的榜樣,但「快快樂樂地享受每一瞬間」也是我想「教」他們的事,但我不用「努力」去教,只要和他們一起樂在其中,變回孩子,走進他們的世界便可。無需時刻以完美母親的姿態示人,和孩子創造專屬的傻氣回憶吧! 偶意送些小禮物或零食、在雪櫃貼上愛心字條、在孩子做得好時和他們擊掌…生活中有很多簡單的小事,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滿滿的愛。謙謙、童童已經十多歲,會覺得這些「小把戲」太幼稚嗎?當然不,他們可喜歡呢!小驚喜能為生活增加不少趣味呢。 生活忙碌,有時感到太累,未能主動做些什麼去表達愛,那便坐下來,什麼也不做!靜靜地聽聽孩子分享,孩子也會感到被重視。又或者直接告訴孩子你累了,讓他們為你倒杯水、輕輕按摩,要記住,能為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也是幸福的。 簡簡單單的快樂 表達愛的方法有很多種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Grow through what you go through

人生和生活並不完美,這是我們無法否認的事實。我也不打算為孩子打造虛構的烏托邦,讓他們誤以為世界只有美好的一面。難道我想孩子以消極的眼光看世界嗎?當然不是!明白世界不完美,然後堅信我們可以 Grow through what you go through(透過你所經歷的事情成長),才是最合宜和積極的做法! 保護孩子是父母們的天性,讓孩子陷於困難當中,不要吧?但保護孩子的工作不是在困難臨到前已為孩子擋走所有困難,而是讓孩子經歷,塑造品格、性格和能力。若把「困難」視為學習成長,你還會剝奪這個機會嗎? 成長是消除恐懼,以正面的想法取代恐懼,讓我們成為更堅強自信的人。成功與否不是最重要的,重點是擁有「成長心態」,相信自己會一直進步,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和改善生活;相信失敗並不是永遠;相信自己不斷嘗試後總會成功;相信一切也有可能。 隨著謙謙、童童長大,我能安排和控制的事情變少,很多時候都由他們自行決定。我的任務已完成嗎?不,由決策者、協助者變為啦啦隊,繼續在他們身邊支持鼓勵便已足夠了! 面對困難,是讓它打敗你,或是由它推動你成長呢? 選擇權在我們手上,我們可以選擇將經歷視為成長的機會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父母不能生氣嗎?

「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生氣。」真的嗎?父母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會感到憤怒和受傷害,作為孩子的榜樣,我們當然不該胡亂發脾氣,但合宜地表達負面情緒,也是讓孩子從我們身上學習疏導情緒的好機會。 記得當年讀心理學,提及抑鬱就是不懂紓解憤怒,把怒氣抑壓,攻擊自己的狀態。假若令你憤怒的「元兇」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如何面對以及宣洩自己的情緒,對你和對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課。 不少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受了他們的氣,忍一忍便是了!但任何年齡的孩子也會觀察別人的反應。幾歲的童童不太懂得表達自己的需要,常以發脾氣甚至打人宣洩不滿,當長輩啞忍時,童童並不懂自己錯在什麼地方,只會變本加厲,反而立刻喝止她的行為,讓她察覺事情的嚴重性後,再和她以「角色互換」的方法,以同理心討論彼此的感受,效果會更好。 不要不切實際地期望一次便能改善孩子的行為,但每個人也有變好的能力!另外,對於孩子的選擇,可能與我期望的不符,但我還是要學習尊重孩子是獨立個體,有自己的選擇,以及獨特的成長時間表。作為父母,我提醒自己是有能力、有承擔的成人,我可以生氣,但不會放棄! 當孩子的行為令你不開心,你會逆來順受,還是表達你的真實感受? 大人、小孩也要學習合宜地宣洩情緒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他們不喜歡我

遇到不喜歡你的人,該怎麼辦? 壞消息是,你無法讓所有人理解你、接納你或對你友善。但好消息是,你並不需要讓所有人喜歡你! 謙謙、童童剛轉校,要重新適應學習環境,更困難的,是重新認識朋友。環境的改變,對個性較獨立的謙謙來說問題不大,但對極需要同齡朋友的童童來說,不像以往般受同學歡迎,甚至被個別同學排斥,對她來說是很煎熬的事情。 我不想小事化大,事情亦遠遠未到欺凌程度,但大人眼中的小事,設身處地代入孩子的角色,便會發現「有同學不喜歡我」是天塌下來的大事! 作為父母,我該告訴童童怎麼辦嗎? 我覺得,給她聆聽的耳朵,認同她的感受,再鼓勵她尋找「童童版」方法解決,比「教她怎樣做」更優勝。 被排斥的時候,有機會打擊孩子的形象和自信心。不用急於提供「成人版」的完美應對方案,畢竟挑戰同時是孩子成長的機會,不要因愛之名過度保護,剝奪了孩子面對逆境的機會。我試著提醒童童她的優點,讓她有信心、有勇氣去面對困難。 我也沒有給予童童應對方案,只是引導她思考自己的專長和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我告訴她,別人可以批評你、誤解你、但他們的想法不是你的問題!保持善良,你就是你,不用因別人而懷疑自己的價值。 看著她似懂非懂的表情,我知道這或許是一場長久戰,但她已在不知不覺中長大了。 每個挑戰也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不用急於提供「成人版」的完美應對方案
Site is using a trial version of the theme. Please enter your purchase code in theme settings to activate it or purchase this wordpress the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