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的下午,我帶著孩子在超巿購物,看到一位行動不便的老婆婆很想買飲品,卻看不清價錢,問了我和謙謙、童童多款飲品的價格。我們陪著婆婆約十分鐘,但她還是未能找到心儀的(或是能負擔的)飲品。我很想對婆婆說:『隨便選,我請你飲吧』,但怕讓她尷尬。畢竟老人家也有自己的想法,勉強把想法加諸她的身上,未必是好事。



一邊購物,一邊為自己未敢主動給予關懷而暗自後悔。豈料,排隊付款之際,婆婆竟然排在我們前面。其實她是插隊的,應該是看不清楚人龍吧!



當機會再次來到,又怎能再讓自己後悔?我幫婆婆把飲品放在收銀處,她對我微微一笑,這次我鼓起勇氣,説:『婆婆,不如我請你飲吖。』婆婆笑著說:『咁好人呀!多謝你呀!』收銀姐姐説:『婆婆一定很開心。』我也覺得得幸福,只説:『別客氣,是應該的。』



我不知道婆婆年輕時有沒有為香港付出過什麼,我不知道她的政治取態,我只知道,安居樂業,老有所依,是每個人也該有的權利;愛護弱小,關懷鄰者,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人越大,越怕被拒絕、怕尷尬、怕成為異類,所以我們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乾脆什麼也不做,忘卻了我們起初最單純的愛。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用直接向孩子說教,從心而發的行為,精靈的小腦袋一直看在眼裡。




【心聲分享】回應頂嘴的孩子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面對駁嘴的謙謙、童童,初時我的確感受到被冒犯或不滿,但後來明白到,相比起緘默的孩子,我寧可孩子能安心自在地展示真正的想法,包括黑暗面。 別誤會,我的意思並不是讓孩子肆意駁嘴,而是可以把它視為教導孩子的契機。 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教導出情緒穩定的孩子,俗語說:「一隻手掌拍唔響」,當孩子失控時,我們可以嚴加斥責,但情緒不能被孩子帶著走,否則雙方也會失了方向,變為互相謾罵。 先忍著怒氣,思考孩子駁嘴的原因,會否是太累、太無助所致?有時他們不是為了挑戰你,而是另一種求救,沒有表達感受和想法的技巧,才會沮喪地發脾氣。當孩子駁嘴時,未必需要急著指罵或反駁他們的投訴內容,輕輕問一句:「你今日過得好嗎?平常的你不會這樣的。」可能已能改變氣氛。 不要連珠炮法地責罵孩子,有時我也怕氣上心頭的自己說了令自己後悔的話。面對駁嘴的孩子,若真的動氣,便很容易被他們的情緒牽著走,也容易被他們帶動談話內容,一同走往錯的方向。嘗試心平氣和地應對吧!「你」才是決定性的一位! 就像其他育兒守規一樣,怎樣回應駁嘴的孩子並非只有一種方式,按著孩子的性格、年齡和情況調整吧!愛和溝通才是親子並肩成長的重點。 駁嘴是孩子尋找自己身分的開始 你會以怒氣回應駁嘴的孩子嗎?

【心聲分享】愛與內疚(二)

上星期和大家分享過,我對謙謙的愛,總是夾雜著內疚感。 內疚,因為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沒有察覺表面像個沒事人、乖巧聰穎的謙謙內心的真正需要;縱然到後來我明瞭他的需要,也因著工作或家庭的需要而未能及時給予。有一段時間,內疚感佔據了我的內心,令我不停責備自己不是一位稱職的母親。 某天,我決定改變想法!內疚,是因為我愛孩子,所以才「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但我必須要認清,這種建基於害怕的愛對自己和孩子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反思,對父母來說是很重要的功課,但當我把焦點放在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便難以享受與孩子的經歷;當我不停質疑自己是否一個好媽媽,擔心自己不是一個好榜樣,我便不能發現專屬自己的優點;當我深信其他父母做得比我好,便會耗盡我的自信,並忘記了自己和孩子也是獨一無二的。 研究表明,母親大腦的某些區域(例如負責管理情緒的杏仁核)會出現增長,以增強母親對嬰兒需求的敏感度。但若對自己的懷疑和內疚正影響著你當父母的幸福感,那麼,也是時候該改變了! 因為愛,所以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會感到內疚,這些感覺是真實又正常的。但作為父母,我們要變得更強大,建立更多的自信。改變,未必會立刻見到效果,但堅持下去,你會發現,臉上的喜悅和幸福感會越來越多。 讓愛戰勝恐懼 相信自己的能力

【心聲分享】愛與內疚(一)

我很愛謙謙和童童。對於童,我只有「愛」;但對謙謙,則是「愛,卻帶著內疚」。 從小,童童在情感、行為和學術上的需要也很明顯,我總是給她百分之二百的關注和體貼,自問我已做得夠好。 但對謙謙卻不一樣。 他的聰穎與乖巧,讓我從不需要擔心。但正因為這樣,我總是把本該屬於他的時間和心機給了童童、工作、家人、朋友、學生。他不爭也不吵,只是一直在各方面做好自己。因著忙碌,因著他一直看似沒問題,因著他從不會讓我擔心,令我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他只是不到十歲的小孩子!在不爭寵、不惹麻煩的背後,心思細密的他對家人的關注和渴求絕對比同齡人多,只是他不懂也不願說出口罷了。可是,因著表現出比同齡孩子的成熟和乖巧,竟換來較少的關注。原來,我們是在「懲罰」他。 直至這三、四年,他對我仍然好得無話可說,但出現了偷偷玩遊戲機、急躁、不信任身邊人、常放大別人缺點的情況。他沒有什麼真正的壞行為,也把我寵上天,但總覺和他疏遠了。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好媽媽這個角色,也為未能及早發現他在情感上的需要而內疚… 這份內疚曾令我無所適從,但內疚同時也是自我反省,有助關注他人的情緒和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並產生同理心。下一篇,再和大家談談我們的關係如何由內疚變得更親密。 你曾對孩子感到內疚嗎? 心思細密的孩子,可能有更多的情感需要

【心聲分享】你會比較太陽和月亮嗎?

「不要將你的孩子與其他人進行比較,正如你不會拿太陽與月亮來比較一樣!當時候到了,他們自然會發光發亮。」 我常慶幸自己有兩個孩子,更準確來說,是兩個性格、喜好、能力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孩子。他們讓我深切體會到,沒有百分百完全正確的育兒模式,只有最合適「這個孩子」的育兒模式。當然鼓勵、信任等特質是育兒的不二門法,但怎樣去鼓勵和幫助孩子、對孩子有何期待及如何按孩子的需要與他們一同設立時間和目標,便要視乎孩子本身的能力和性格了。 一直以來聰穎乖巧的謙謙進入迷惘的青春期,他也不明白自己為何常覺煩躁不安,我能做的,只有多陪伴、多理解,等待他自己想通破繭的一天。強行為毛蟲破繭,少了不懈的努力,是不能成為美麗的蝴蝶的。 很喜歡這樣的一個比喻:「爆谷是在同樣的鍋、同樣的熱量、同樣的油中製作的,但是,玉米粒不會同時爆開(pop)。他們專屬的POP 時刻很快便會來到。」 童年,不是一場競賽。同齡時兄弟姊妹已懂得做什麼,或是其他孩子能做什麼,根本不用比較,因為孩子就像指紋一樣,是獨一無二、沒有兩個是相同的。父母的責任是培養、鼓勵和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按著自己的步速成長。 讓孩子們以自己的步速成長 面對困難時,對自己和孩子多點信心,耐心等待吧!

【心聲分享】放手的決心

小時候,孩子總是喜歡黏著父母,那怕上洗手間的幾分鐘,孩子們已覺恍如隔世。那時,我們總是盼望孩子快些長大,讓我們多點喘息的空間;但當孩子漸長,看著他們慢慢遠去,獨自勇闖新天地,作父母的我們,有沒有放手的勇氣,以及持續放手的決心? 謙謙、童童是我們一家最珍貴的禮物,打從他們出生開始,我和老公便盡所能為孩子作最好的決定:餵哺母乳、不請工人姐姐、常伴左右、建立社交圈子、選擇輕鬆的幼稚園和小學…為了多陪伴孩子,我減少了最愛的教育工作,我的人生,因著孩子們作了很多「取捨」和「妥協」,不喜歡稱為「犧牲」,因為這是我的選擇,也因而得著了更多寶貴的關係和回憶。 放手不單是一刻的選擇,而是需要父母們持之以恆的艱難決定。 每個孩子也渴求別人(尤其是父母)認可和欣賞。但同樣地,其實我也渴求「他們需要我」。孩子漸長,對我的依賴逐漸減少,我真的能接受這改變嗎? 某天晚上,謙謙完成學校舞台劇表演,他先是往台下尋找我們的身影,我很感動。完場後,我以為他會和我們一起回家,但他卻詢問可否和同學慶功,再自行回家。曾經,他的整個世界只有我和家人,現在,他的世界變大了,他亦已變勇敢了。也許,我還不太習慣,但我為孩子的成長而驕傲,也為自己能教出來勇敢獨立的好孩子而驕傲! 放手,孩子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更自由 為孩子驕傲,也為自己教導出獨立自主的孩子而驕傲

【心聲分享】黑夜

還年輕的時候,很喜歡晚上,那時有用不完的精力,也沒什麼大煩惱,可以捱夜做喜歡的事,可以與朋友傾談,或是看戲,也可靜靜地幻想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未來。 當上母親後,孩子總有很多「突發事」,陪伴、吵鬧、生病…總是不停打亂我的計劃。謙謙總是睡不好,在他四歲半之前,我想我沒有一天是可以一覺睡到天亮的;而「有性格」的童童,總是沒由來的發脾氣,白天忙著疏導她的情緒,好不容易捱到晚上,又沒一覺好睡,小睡片刻,又再拖著疲憊的身軀上班… 不知是產後抑鬱,抑或單純是荷爾蒙改變,還是當雙職母親太累,曾經很討厭黑夜,「只是睡覺沒有生產力,根本沒時間處理所有事情」,說穿了,其實是害怕寂靜時帶來孤獨、無助的感覺。白天的時候可以用「多姿多采」的忙碌生活充斥每分每秒,但當黑夜來臨,一切靜止了,我便要面對最真實的自己。抑鬱的那段日子,黑夜是難熬的。 但一天之中,若 24 小時也是白天,沒有停下來安靜和休息的時間,真的好嗎?沒有動力的時候,我常說自己混混沌沌又浪費了一天,覺得自己什麼也沒做…但現在會欣賞自己已夠努力,縱然未必能夠完成所有事情,也要欣賞自己「選擇了休息」和「聆聽了身體的需要」。 育兒路是漫長的,也會常質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確決定,但多給自己肯定,堅定為自己選擇快樂的育兒路吧! 育兒路上,需要給予自己更多的肯定 讓孩子的笑臉給你更多的動力

【心聲分享】駁嘴的孩子

我不太在意謙謙、童童在學術範疇的表現,但從小對他們在品格方面頗有要求。我不算嚴格的父母,但他們明確知道我的角色是母親而不是朋友,孩子可把我視為知己分享心事,但同時要懂尊卑、知分寸。 一直以來,謙謙、童童也是我的驕傲!他們不是我的附屬品,值得驕傲不是基於他們的成就或是過人之處,看到他們能獨立成長,縱有犯錯,但總是樂意改善,已讓我為之自豪! 踏入青春期,孩子開始駁嘴,雖然他們只敢稍稍表示不滿而不算亂發脾氣,但有些「歪理」已令我感到憤怒! 但想深一層,明知與我不同,孩子仍能在我面前表達真實想法,其實是一件美事!謙謙剛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時,因為確信我一定不會贊同,所以總是忍著不說,我想他心裡也是氣憤的,只是敢怒不敢言,漸漸變得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既然你不會接受,哪說出來有什麼用?反正改變不了現況」應該是他常有的想法。有一段時間,總是我自顧自地指責他的不是,他的沉默令我更不滿,我們的距離也疏遠了…直至,他開始明白,我真心渴望聆聽他的內心,那怕我倆想法不一樣。 孩子感到安心、自在時,才能展示真正的想法,包括黑暗面。作為滿有權威的母親,初時當然感到不習慣,但這種轉變其實是一件好事,反映了孩子的安全感和被愛的程度,以及他們對父母的信任程度。 接納孩子在成長中的改變,也是作為父母的重要里程碑 「駁嘴」可以是健康親子關係的反映

【心聲分享】打破常規的創意

創意是什麼?我頗喜歡的一句說話是 Creativity is intelligence having fun. 無論創意是「智慧在尋找樂趣」,或是「有趣地運用智力」,創意也能為孩子的生活增添色彩,帶來金錢買不到的樂趣。 創意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回想一下,拿著顏色筆的孩子不會只畫直線、畫紙從不能框住創意、不合比例的物件、不受「正確顏色」限制的用色…小時候的圖畫雖然不完美,卻是獨一無二、天馬行空的。可是,當孩子漸漸長大,在家裡、學校、社會上學到「正確」的答案、「更有藝術性」的表達方法後,創意卻在不知不覺間流走了。 其中一種激勵謙謙、童童創意的方法,是讓他們覺得「悶」。家裡沒有電視機和玩具,他們自然會廢物利用,用鉛筆和廢紙設計桌遊,自訂規則;到公園閒逛,沒有機動遊戲,自然會觀察昆蟲花卉,就地取材設計活動;沒有令人感到「新奇刺激」的電子遊戲機,孩子們自有能力與玩伙創作新遊戲。 創意需要勇氣─打破常規的勇氣!希望孩子循規蹈矩,同時又想孩子創意滿滿?我想這沒有矛盾的,但要好好尋找最合適的平衡點。 常說邏輯會帶你由一到二,但想像力能把你帶到任何地方!渴望孩子飛得高、飛得遠,但更渴望孩子能快樂地翱翔。 讓孩子創作漫畫 把相片打印,讓孩子創作遊記

【心聲分享】從手遊到桌遊

勞碌一天過後,大多數的香港人會躺在梳化上看電視或拿著各自的手機「放鬆」,但在德國,最常見的黃昏家庭活動就是一起玩桌遊。手機遊戲多是個人遊戲,但你總不能一個人玩桌遊吧!桌遊並不是靠運氣的孩子遊戲,而是人與人間增進溝通互動的途徑,也是歐洲常見的教育和輔導工具。你知道嗎?研究証實,桌遊能刺激大腦中負責複雜思考與記憶的區域,也能鍛鍊認知思維如解難和決策技巧,能令孩子更聰明。遊戲中的笑聲能提昇快樂荷爾蒙,有助減壓,同時釋放令肌肉放鬆的安多酚,能促進血液運行,以及調整血壓。 「我當然知道桌遊的好處,但我哪有時間和孩子玩?要處理他們的問題已令我分身不下了!」曾經,我會刻意找時間與孩子討論他們的問題,希望他們改善。但過份著眼問題本身反而會令我們忘記了大家可以以輕鬆舒服的方法分享感受和需要。在參與桌遊的過程中,性格和思維方式會表露無遺,讓你能了解孩子更多,也讓孩子更了解你。玩樂過後,彼此分享得著與體會,那些難以啟齒的困難和挑戰,可以透過桌遊破冰。 Those who play together stay together. 也許不用為了桌遊的「好處」而玩桌遊,最重要的,是享受過程吧!試著放下你的手機,與家人或朋友好好共渡一個只有桌遊的時光。 桌遊對你和孩子的好處遠超你所想 放下手機,享受桌遊的樂趣

【心聲分享】長大與成長

「時間」是最公平的。無論貧富、健康與否,每人每天也擁有 24 小時。嬰兒期父母希望孩子快些長大,每一個瞬間,如:第一次站立、第一句爸爸媽媽、第一天上幼稚園,也能令我們欣喜若狂。但當孩子漸長,我們又希望時間能過得慢一點…但時間從不停步,我們不能令其加速,也不能阻止它流逝。 「長大」是必經階段;但「成長」不是。「長大」是 grow,除了人以外,動植物甚至死物如金錢也可以用 grow;「成長」則是 grow up,只可以用來形容人,是心靈上的進步和成熟。 作為母親的我,理所當然地期盼謙謙、童童長大的同時,在心智和待人處事上也有所成長。但孩子長大了,並不代表他們同時成長,或更確切地說,成長的速度和方向也未必如我所期望的。我期望謙謙、童童更乖巧懂事,但孩子期望推倒我對他們的定義,追求自己渴想的生活方式;我期望孩子作出正確的選擇,凡事三思而行,但孩子的「正確」未必如我所望,在跌跌撞撞中經歷並不是失敗。 我希望陪著孩子長大,更希望與孩子一起成長,縱然與我所期望的未必一樣。常說孩子是父母的驕傲,但在新的一年,我也期望自己能成為更好的媽媽、更好的大人,讓自己成為孩子的驕傲。 陪伴孩子「長大」,同時與孩子一起「成長」 grow 與 grow up 並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