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完成了為期一星期的測驗週,感覺比返工還要累呢!在香港的學制下,「成功」好像只有一種定義,就是在試卷上取得高分。


邊個唔想聰明?五年級的謙謙一早已做好功課、完成溫習、看了報紙,並正在閱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準時九點十五分上床休息了。相反,童童有學習困難,每次默書、串字都「溫到喊」,怪責自己怎樣努力也極速把字詞忘掉。身為大學時讀心理學、擁有十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想到的方法也用過了,每次也是親自教,但要童童串字,好比運動白痴的我要挑戰三項鐵人一樣,異常困難。


曾經我也試過強迫童童挑戰這不可能的任務,後來發現這不單傷害了母女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不停以「社會的尺」去量度她,讓她的信心跌入谷底,不單在學術上,連社交上、自我形象上,也帶來負面影響。



其實,我只是心痛童童,她不是沒有努力,只是,「努力」並不能量化,更不是評核準則之一。一直也覺得是學制的錯,到底孩子要追趕學制所訂立的課程,還是學制的設立是為了讓孩子按自己的步速成長?難度只有國際學校這個選擇嗎?為什麼香港的中小學就不能讓學生好好地、慢慢地、茁壯地、充滿信心地成長?


我們沒有能力改變學制,但絕對有能力亦有責任捍衛孩子的成長和價值觀。孩子是自己的,不能隨波逐流,讓「別人的準則」去定義充滿獨特性的孩子。看著童童,我不應亦不會試圖扭曲原本的她成為大眾追求的模範,只希望幫她發掘自己的優點,並給她更多的愛,讓她知道,成績表上的分數,或大眾的標籤,並不代表她。


她的獨特性和價值,生而有之,就好好發光發亮吧!



讀書成績只是人生學習過程的其中一部分



真摯的笑容,是最好的証書



也許學術上表現一般,但童童是社交能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