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分享】He’s Just Doing That To Get Attention?
看過一張很值得反思的漫畫,圖中的孩子拿著燒焊器,破壞牆壁,而畫中的媽媽頭也不回,面容冷漠地邊喝茶邊對友人說:「He’s just doing that to get attention.(他這樣做,只是為了引人注意)」,完全沒有察覺到孩子在牆上所焊上的字,是「I need love.(我需要愛)」
畢竟已是三十多歲的成年人,總有一套既定的價值觀去看待及評價人和事;但所謂三十多歲的父母,其實只是當了父母幾年,謙謙還未夠十歲,所以,我的「父母齡」也只是幾歲罷了。
我們很容易以外顯的行為去判斷(甚至論斷)一件事,這樣的分析最簡單直接,可以以最快的方法解釋整件事。可是,別忘了教育孩子、幫助孩子(和自己)成長的不二法門是「同理心」。當孩子出現成人眼中不恰當的行為,其實他們的內心正在呼喊「我好亂,我好難過,我需要你的回應,我需要你的幫助和陪伴,請聆聽我的需要,請與我並肩同行」。
若把孩子的行為定為無理取鬧,我們便錯過了回應孩子需要、與孩子一同成長的機會了。
幾年前,修讀過 COS (Circle of Security)的課程,要相信,不好的行為並不是孩子的第一選擇,在親子關係中,父母比孩子更強大、更堅強、更有智慧和仁慈,我們要先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好好溝通,放下指責,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訊息。
作父母的,要有這份信心,更要有這份承擔!
所謂的「壞行為」,背後其實是「我需要你回應我的需要」的呼喊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 (當生活給了你酸溜溜的檸檬時,就把它做成酸甜的檸檬水吧!) 這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句諺語,據了解,是美國作家Elbert Hubbard 在1915 年為英國皇室最愛、天生患有侏儒症的演員Marshall Pinckney Wilder創作的。儘管 Wilder 面臨著身體上的限制與挑戰,但他仍然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他拿起了命運送給他的檸檬,並開了一個檸檬水攤檔。」 我們也嚐過檸檬吧!明明是水果,卻不像蘋果、香橙般甜甜的可以直接進食,但檸檬有一份獨有的苦澀和香氣,用作調味,予人清新振奮的感覺。哪會有人喜歡只有苦澀?但就像檸檬是特別的存在一樣,有時候,生活很酸澀,壞事會發生在所有人身上,縱然你是好人,甚至沒有做錯什麼,壞事仍舊會發生,當你呼喊「為什麼是我?」也不會得到答案。這不是你的錯!生命中給了你檸檬,就用來製作檸檬水吧!Make 是一個動詞,要我們主動去做,才能把檸檬變成檸檬水。坐著什麼也不做的話,苦澀的檸檬只會仍是檸檬。 人生中添加一點點困難、挑戰,能增強我們的閱歷和韌性。面對困難,「選擇」不放棄,花心思、心力將檸檬變為檸檬水時,生活會變得更美好。從苦澀的檸檬變成美味的檸檬水,可能需要一點時間,也需要你的付出,但積極正面的心態和思想就是那份甜的來源,期待品嚐檸檬水的日子! 良好的心態就是檸檬水中的糖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
哭泣是一種正常不過的情感,每個人也有表達情感的權利。 謙謙是一個很少哭泣的孩子,不是他天生堅強,而是他一直「想太多」。害怕為家人帶來麻煩、相信男孩子不該哭泣、覺得哭泣對事情沒有幫助、不想面對事情並接受自己的軟弱…哭可以有很多理由,不讓自己哭,也有數不盡的理由。謙謙很少哭,但每當他哭的時候,總是覺得特別委屈,也許因為哭這與生俱來的能力,越是想隱藏,在情感決堤時便更一發不可收拾。 渴望孩子能全面、健康地成長嗎?每一種情緒,無論屬我們眼中的「好」或「壞」,也是成為完整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前,在孩子哭泣的時候,我會覺得手足無措,看著對方的眼淚,總感到心碎,覺得要說點什麼,教導他們怎樣做,也許,因為我自己也害怕這樣的氣氛吧!當我拋開自己的害怕,反而能靜心地等待,真正聆聽對方的想法和需要。其實,讓孩子哭,安靜陪伴,簡單地拍拍膊頭、大腿,或是給他們一個輕輕的擁抱便以足夠。孩子需要明白,哭是正常不過、有助宣洩情感的健康途徑,父母也要正面看待哭泣。 大人和小孩同樣擁有傷心的權利,哭泣不是軟弱,而是容許自己正常宣洩情感的途徑。哭過了,再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便要擦乾眼淚,積極尋找方法解決問題。 哭和笑,也是表達情感的正常途徑 學會哭泣,才能笑著面對挑戰
失望,是因為對方與我們的期望有落差,他的行為和回應與我們腦海所幻想的不一樣。 不要後悔、責怪或生氣,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沈澱後,便要審視自己的內心。「什麼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要相信自己的育兒選擇,既要有調整的彈性,也要有等待孩子成長的堅韌性,縱然現在感到失感,但我們作為父母,能為孩子帶來正面成長的影響。讓孩子愛自己的方法,就是我也愛自己。 雖然我從小已很乖巧,但小時候、青春期,甚至長大成人後,我也犯過很多或大或小的錯誤,跌倒過不少次,也讓父母擔心過不少次吧!只是成為大人的我,忘記了當初的小插曲吧!靜心等待孩子的成長吧! 有一本書叫When our grown kids disappoint us,它的封面寫著Letting go of their problems, loving them anyway, and getting on with our lives (放下他們的問題、無論如何愛他們、繼續我們的生活),也許這正是我們該學習的方向。 當攢夠失望,是發脾氣、埋怨,然後放棄、離開嗎?當然可以!但撫心自問,我還不想放棄吧…也許,無力感、疲乏感令我累得覺得自己「需要」放棄,但我的心真的「渴望」放棄嗎?若選擇放棄後,我會更開心嗎? 攢夠失望,也許是把一切 reset 重置的好機會,一直以來都是用既有思維去生活,期望別人會怎樣做,同時也用框框限制了自己,何不摒棄舊我,reset,重新成為更包容、更成熟的自己! 攢夠失望,也許是把一切重置的契機 累了,便休息一下,再重新開始新一章
今天童童派了英文默書,不短的篇章,竟然只錯了四個字。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只要有認真溫習,90分以上沒有什麼難度;但對童童來說,就算作為英文老師的我親自為她溫習,也總是不合格。還記得小一的幾句英默已溫了 20 小時還是不合格,感激當時的英文老師柯老師的體諒,還為她畫上打氣畫。努力被看見,對孩子來說別具意義!別人待你好,從來不是應份的,所以我銘記於心。 後來嘛,無論多努力,童童的測驗、默書一直是慘不忍睹,面對升學的壓力,我還是堅持童童只要努力嘗試過便好了!面對強差人意的表現,最不開心的人,是童童本人,作為母親,我只要好好守護她,而不是落井下石。 升學壓力很大,就算我堅持孩子玩耍的權利,接納她不一樣的學習能力,但童童還是感受到自己在學業上有多不濟…作為老師,我體諒老師的困難,但孩子不是檔案編號或機械人,每個人也有不同的天賦,不能強迫孩子像某某某吧!老師多次提醒我帶童童到補習班、操練試卷,我還是婉拒了。孩子是我的,學業、品格的教導責任也在我,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出生以前,我已承諾盡我所能一生守護她。守護,是尊重她的與別不同,也信任她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為何童童突然會合格?也許尊重孩子的成長速度,以愛靜心等待,奇蹟還是會出現的。這個奇蹟,不是成績,而是孩子突破自己的限制,看到自己的進步。 讓孩子看見自己的成長 成長的路很漫長,你願意以愛靜心等待嗎?
相比起懷孕期因身體不適的困難,孩子誕生後,才是真正困難的開始。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每一個時期也有不同壓力,同時害怕自己不稱職…當父母,恐怕是世上任期最長而且壓力最大的挑戰吧! 無論是因教養孩子的壓力,或是不滿、擔心孩子的行為,偶然,我也會質疑若重新選擇一次,我還會當母親嗎?完全按自己喜好而活,或是二人世界的生活也好,想去旅行只要說走便走,把薪金、時間、精神全花在自己身上,我應該可以過得更優雅、更富足吧! 但,孩子的出現,除了給予我旁人永遠不會明白的幸福感,也給予我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一個真真正正愛上自己的機會。 孩子們多是父母的2.0,不但相似,更是加強版!孩子擁有我某些優點,同時也放大了我的缺點。教養孩子的同時,我好像再一次檢視「我是誰」,尤其在面對那些缺點時,我能接納並擁抱它嗎?生命無 take 2,但成為媽媽,看著迷你版的自己,讓我多了一次機會,好好去了解及接納那些曾經被自己否定和討厭的部分。 「假如我改變了某個選擇,我會活得更好吧!」別故思亂想了,人生不能重活一次,珍惜當下,不要被其他人的想法或繁重的生活拖垮,想想令你感到幸福的每個瞬間,享受你已作了的最好選擇吧! 孩子們的笑臉是我最大的幸福 你已作了的最好選擇,好好享受吧!
「贏咗場交,輸咗個家,值得咩?」 雖然這是一段社會福利署在十多年前宣傳停止家暴短片的口號,但相信大家仍然記憶猶新。短片所提及的是家暴,但其實每次親子間的小衝突也可視為「一場交」(爭執)。你眼中的「贏」是什麼?是孩子乖乖聽話隨你的心意而行,還是孩子心悅誠服才算贏?在過程中若你也要有所讓步,這樣又算不算是贏呢? 避免衝突,凡事以孩子的想法為先,便是家和萬事興,雙贏了嗎?當然不!面對孩子的不是,妥協讓步是放棄教養孩子的責任。孩子若以不當的方法達到目的,父母一定要堅持與孩子周旋到底。 父母可以發脾氣嗎?提高嗓門、指手劃腳、聲淚俱下,我全都做過,筋疲力竭,然後孩子屈服了。我們贏了嗎?我可不想誤導孩子,生氣、指責、哭泣、耍手段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衝突是親子關係之間的角力,我們常把它視為洪水猛獸,處理不當足以令關係破裂,但處理合宜,爭執可以讓彼此更了解對方,成為提昇親子關係的助力。要贏,並不能用強權,「我是父母,所以我決定」,要讓對方思考,心服口服。養育子女是長遠的事,不用執意在每個小衝突中獲勝,經過雙方表達想法和期望,孩子真正了解背後原因,甚至需要父母恰如其分的退讓,只有雙贏,才是真正的贏。 要達致雙贏,可能你也需要讓步 不要在意一時的贏,親子關係只有長遠的贏
無論我曾多次提醒自己,我的世界不能亦不應只有孩子,但孩子嘛,永遠是孩子,我哪能「自私」地只顧自己?作為負責任的媽媽,我當然要凡事以孩子為先!犧牲我的時間、喜好、社交甚至健康,又算得上什麼呢? 大部分時間我是雙職媽媽,誇張地說,是忙得連呼吸也沒時間。有一年的時間,我當上兼職代課老師,在不用工作的日子,我算是全職媽媽吧!但那時我更沒有 Me Time,畢竟犧牲了我最愛的教師工作,怎能不好好用盡每分每秒為孩子而活?但榨乾自己,真的能換來「最佳母親」這殊榮,以及養育出優秀快樂的孩子嗎?當一天只有 24 小時,而育兒是一天 48 小時也不能做到盡善盡美的事,那怎麼辦? 接納自己的限制吧!我們無法成為超人,孩子需要的只是快樂的媽媽,而不是無敵的女超人。讓孩子知道,在愛他們的同時,你也需要一個人安靜獨處的空間,可能是好好看幾頁書、安靜上洗手間、享受泡泡浴等只需半小時的 Me Time 活動。你的世界不能只圍著孩子轉,讓孩子學習等待,讓孩子明白你的感受。要對孩子有信心,相信他們同樣地愛著你,希望你快樂!雖然時間可能很短,但每天有些小確幸時間,已能舒緩不少壓力。 我們「需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身為媽媽,我可以犧牲一切,但並不需犧牲一切!別等到近乎崩潰那刻才勉強給自己大半天 Me Time,然後責備自己自私或不夠愛孩子。Me Time 是你的甜品,也能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無論你是任何身份,工作有多忙碌,你也值得擁有 Me Time! 短短的Me Time已能令你成為更快樂的自己!
網上看到一篇分享,談及「害小孩的十大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求必應物質無盡供給。 做錯任何事都幫他擋。 從小到大幫他安排好所有的事情。 努力控制他,不准他有自己的想法,全都聽從你的安排。 說他不如人、說他爛、說早知道不要生他。 跟他說因為有他,所以你的人生不得志、婚姻不美滿。 告訴他做什麼都要讓爸媽有面子、可炫耀。 教他人生以贏過別人為最終目的。 從不跟他聊心裡話,懶得聽他說話。 拿兄弟姊妹和朋友的表現來刺激他。 第四至第十項,一看便知是不對的,但我在想,第一至第三項,其實是不少愛孩子的父母的寫照。 「溺愛」是愛嗎?我不知道,但這種過度遷就、過份寵愛,肯定是父母們愛自己勝於愛孩子的表現。 大部分父母都渴望向孩子表達愛意並為他們提供最好的生活,無論是自己曾擁有的,還是在自己童年所缺乏的,我們都想盡量提供給孩子,讓孩子們活得豐盛,也能避開我們小時候嚐過的苦頭。但過度溺愛的養育方式可能會寵壞孩子,從而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若孩子每個要求在不用努力下便能被滿足,孩子怎能學懂感激或努力以赴的重要性?若孩子從小不用分辨是非,或是承受犯錯的後果,他們怎能學懂對錯及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被過度寵愛的孩子,說白一點,其實是被剝奪了成長的權利。千萬不是以愛為名,害了孩子。 愛與溺愛並不相同 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每當向新朋友介紹自己,我也會提及自己有兩個孩子,新朋友多會問及孩子年紀,當我說謙謙、童童已經15和13歲的時候,對方多數會意味深長地笑一笑,然後說:「已經是青少年,那應該很難纏吧!」 我大多會笑著回應:「還好吧!兩個孩子算很聽話,很少駁嘴,還會為我煮晚餐及分擔家務。」 青春期嘛,或多或少會有點燥動的荷爾蒙,連平常很少對我發脾氣的謙謙,有時也會忍不住反駁我。爭執後,我當然不開心,但孩子也不好受。有一天,謙謙更委屈地說:「媽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這麼煩燥…」 如果脾氣是積聚起來未能處理的壞心情,就像洪水來襲時堤壩未能支撐的話會決堤一樣,壞情緒會在儲滿的時候突然爆發。那麼,可否不要待決堤後才處理事後的爛攤子?在洪水氾濫之前做好疏導功夫,豈不是更好嗎? 帶著情緒去指罵,大家也難以聽到對方真正的想法和需要。在平日建立連結,培養親密關係尤其重要,就像鞏固和修建堤壩的工程;除此以外,日常的疏導工作也很重要,負面情緒和壓力是一點一點累積的,可以是學業或交友不如意,也可以是陌生人的不友善行徑,無論是大事或是小事,還是早點處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做好加固和疏導工作,縱然間中堤壩抵擋不住洪水,至少也可把傷害減到最低。 面對猶如洪水猛獸的情緒,要提早做好防禦工作 良好的關係有助能處理衝突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常常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學校或生活中不夠努力?為什麼他們總是缺乏動力?」是因為孩子的意志力不足或不夠聽話嗎?研究指,孩子表現不如父母所想並不一定源於缺乏動力,反而在於他們內在的真正渴望和感受。 腦神經學家指出,大腦天生就會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能表現出色。當父母的期望與孩子的能力或實際表現有差距,問題真的只在於孩子的動機嗎?在成長的過程中,探索自我身份是一個必經的重要階段,了解「我是誰」,尋找自己的聲音尤其重要。孩子有自己成長的時間表,與父母的時間表未必一致,這種落差可能會增加孩子的壓力,令孩子感到挫敗、無力,若未能滿足父母的期望,可能會出現焦慮、恐懼等情緒,更甚的,是令孩子誤以為自己「將來也不會做得到」,以致影響表現,甚至放棄嘗試。 別期望孩子凡事聽你的,當孩子開始問:「為什麼我要這麼做?」的時候,你會感到被冒犯,還是能欣然接受大腦天生就具有的自主性?孩子需要尋找自己的身分,而不是你對他們的期望來探索世界。真正的動力,出自於他們內心的渴望,而非外在的期望或壓力。 你準備好聆聽孩子的想法,縱然有機會與你所期望的不一樣嗎? 縱然有別於我們的期望,也要學習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感受 讓孩子在探索自我與世界的過程中找到真正的自己及屬於自己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