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分享]He’s Just Doing That To Get Attention?
看過一張很值得反思的漫畫,圖中的孩子拿著燒焊器,破壞牆壁,而畫中的媽媽頭也不回,面容冷漠地邊喝茶邊對友人說:「He’s just doing that to get attention.(他這樣做,只是為了引人注意)」,完全沒有察覺到孩子在牆上所焊上的字,是「I need love.(我需要愛)」
畢竟已是三十多歲的成年人,總有一套既定的價值觀去看待及評價人和事;但所謂三十多歲的父母,其實只是當了父母幾年,謙謙還未夠十歲,所以,我的「父母齡」也只是幾歲罷了。
我們很容易以外顯的行為去判斷(甚至論斷)一件事,這樣的分析最簡單直接,可以以最快的方法解釋整件事。可是,別忘了教育孩子、幫助孩子(和自己)成長的不二法門是「同理心」。當孩子出現成人眼中不恰當的行為,其實他們的內心正在呼喊「我好亂,我好難過,我需要你的回應,我需要你的幫助和陪伴,請聆聽我的需要,請與我並肩同行」。
若把孩子的行為定為無理取鬧,我們便錯過了回應孩子需要、與孩子一同成長的機會了。
幾年前,修讀過 COS (Circle of Security)的課程,要相信,不好的行為並不是孩子的第一選擇,在親子關係中,父母比孩子更強大、更堅強、更有智慧和仁慈,我們要先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好好溝通,放下指責,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訊息。
作父母的,要有這份信心,更要有這份承擔!
所謂的「壞行為」,背後其實是「我需要你回應我的需要」的呼喊
Recent Posts
There is no excerpt because this is a protected post.
全港首次 12生肖 LEGO® minifigures LEGO®牛氣沖天中式園林亭園 其實謙謙是牛年寶寶 :p 龍、虎、雞、馬、蛇 5大生肖 minifigures 馬年的造型變了獨角獸 童童最愛就是龍了 :p 憑消費可換取「至 FIT動樂訓練手冊」(詳情留意文末資料) 至 FIT動樂挑戰共有三款,每完成一項挑戰便能贏得一張珍藏版「LEGO®能量卡」 第一項挑戰是「Pose王瑜伽戰」,謙謙、童童已經預備好啦! 跟隨螢幕中的 LEGO® minifigures擺出各種動作,成功的 MOOVE MASTER挑戰者即可獲贈 Pose王兔子閃卡 難度不高,攪笑居多 第二項挑戰是「肌王臂力戰」 MOOVE MASTER要先眼明手快砌出 mini builds 牛牛,再在迷宮台操控牛牛逃出迷宮,即可贏得力王公雞閃卡 牛牛打咭位,以舉重為主題 考考你,你看到多少隻生肖主題 LEGO 呢? 最後一項挑戰是「拳王耐力戰」 MOOVE MASTER挑戰者只要瞄準沙包,以雙手模擬揮拳動作在限時內 成功儲滿「耐力 BAR 」即可贏得挑戰,獲得拳王豬豬閃卡 我切時以為要擊在木板上,但原來只需模擬揮拳動作便可 :p 差點把裝置打壞呢 :p 集齊 3款閃卡成為「MOOVE MASTER」更可獲贈限量版「LEGO®打氣貼紙」,我覺得LEGO閃卡比貼紙更吸引 :p 其他打咭位包括LEGO® RUN!跑多D呀! 注滿繽紛小顆粒的 LEGO® minifigure,挑戰高難度pose 練好身體過牛年…
數碼年代,相片是在電腦看的,但我是一個很喜歡翻閱相簿的人,我家的『巨型』相簿有超過 30 本呢!一家人一起看相簿,笑說相片中的故事,是電子照片沒有的味道。 相片很珍貴,但缺點是太重,亦佔用極多空間。幾年前發現了『心書』,只要用 Facebook 登入,不用半小時便可製作一本專屬的日記,而價錢亦是眾多製書公司中最平的(並且平一大截) 。師奶仔性格的我,確實有比較過好幾間印刷公司的,未試過當然不清楚質素,但看口碑不錯,適逢有折扣,便試做了第一本。結果,一試便愛上了,連做了幾本,有送給老公作結婚禮物的,也有送給朋友紀念友誼的 :p 當年『心書』停辦,我傷心了好一段日子…幸好,之後出現了 iPastBook,是『心書』的加強版,功能更勝當年! 童童今年小一,有幸遇到兩位超好的班主任柯老師和陳老師,也遇到一群超團結的家長們,所以在學期結束時,我們打算送一份最有意義的禮物給兩位老師,以及全班1E班家長留念 ^^ 結果,我們一致決定收集全班同學照片,再撰寫分享,以感謝老師的教導和付出, 以iPastBook 製作『小一紀念冊』,成為我們 1E 班的珍貴回憶。 30多本紀念冊,很特別吧! 相冊命名為『我們的紀念冊』by 2017-2018 1E 小可愛,封面我們選了最齊人的班相 獨立包裝,不怕弄皺 每本書也附送禮盒一個,精美又得體 設計用心,附上絲帶,方便取出 這是我以往的一些珍藏 :p 最少 50 頁便可成書 『心書』年代有一個 like & share 比賽,這是我贏了第三 or 第四名的獎品呀 ^^ 為何有兩本?因每本 iPastBook 最多只有 200 頁,我的獎品有300頁,所以會自動分為兩冊,大概是 150 頁一本吧。這本『主瑩童恒 Walking With Him』是精裝版,硬皮設計,紙質也較好 再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 :p我和老公的中文名是『瑩』和『恒』,當年結婚,我在想我倆婚禮的名字,但我倆的名字是『恒瑩(行刑)婚禮』,勁灰之際,想到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應有主在家中作王,所以想到『主瑩童恒 Walking With Him』,而我們的兩個小朋友 Him和童的名字,是未出生前已決定好的 :p 排版方面,可以是以圖片為主…
上星期與大家分享學習接納人生小白點,2021年的第一次分享,當然是分享訂立目標啦! 你知道嗎?根據研究,只有百分之八的人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主因不是能力或性格問題,而是大多數人也不懂如何有效地設定目標。 最近看到一篇關於有效地設定目標的文章,我想與大家分享: —:讓孩子選擇自己的目標 孩子是獨立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讓孩子自訂目標,無論在父母眼中多微不足道,也是孩子成長和自我肯定的過程。曾經我渴望童童能學鋼琴,但她只渴望畫畫,內在的動力讓她自發學習,從而有所進步。父母的角度,是協助孩子尋找明確及可衡量的目標,而不是為孩子決定目標。 二:與孩子討論目標的意義 動力,來自於 Why。孩子思想簡單,未必有一直追求目標的動力。多與孩子討論「為什麼」要實現這個目標,他們便會更加努力。在討論的過程中,除了問孩子達到目標能為個人帶來什麼好處外,也可引導他們思考所追求的目標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好處。今年謙謙打算學習拍攝短片,以他最愛的樂高積木為對象,初時他只知道「自己」想拍片,但商討後他明白到拍片與人分享可以令觀賞者感到快樂,也可讓其他小朋友了解砌積木的技巧。當目標能助己助人,不但能培養孩子關懷別人的心,也能讓他們更加動力成功。 三:將大目標化為小步驟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指出,大部人不能堅持的人是因為過於在意最終結果。有效的目標必須合乎實際情況,不應太具挑戰性或太容易,設立一系列難度遞增的短期目標,有助於達到最終目標。謙謙、童童也不是很堅持的人,將大目標分為多個小目標,讓他們明白長期目標不一定在短期內能夠實現,但只要不斷進步並完成短期目標,總會成功的。 常說「性格決定命運」,那麼,與悲觀的人相比,樂觀的人會較易成功達標嗎?不說不知,原來兩者的成功率竟然是一樣的!為什麼?樂觀的人不是會較易成功嗎?字數所限,下次再繼續與大家分享設立目標的要點和小貼士。 讓孩子選揀適合自己的目標 尋找所定目標的WHY 將大目標化為小步驟一步一步慢慢前進
不經不覺已經到了 2020 年最後一星期,每年的年終,大家總會回想一下這一年的點滴,但抗疫、停課、在家工作、不能外遊甚至外出的2020年,好像沒有什麼值得分享…但所有計劃被打亂的2020年真的如此嗎?想在今年最後一次專欄與大家分享兩個小故事。 《人生小白點》 老師進入課室後,在壁報板上釘上一個黑色的大方塊,方塊中有一個小白點。 她問學生:「你們看見了甚麼?」 班上的學生異口同聲答:「一個小白點。」 「真的?」老師說,「只看見小白點?為何沒有人看見黑色的大方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留意那些不重要和微小的東西,把瑕疵、缺欠放大,卻把緊要的、擁有的忽略了。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故事是一套超過四十年的經典黑白繪本:The Missing Piece,它的主角是一個有缺口的圓形,缺了一角的他,覺得生活不完美,因而不快樂。他希望把「缺憾」填滿,於是出發到處歷險,決意要找到這不見了的一角。在尋找的過程中,他歷盡艱險,也因缺了一角而滾得慢,這種慢,拖延了他尋找完美一角的時機,但同時讓他有機會停下來和毛蟲和蝴蝶閒聊,有機會聞聞花香、看看風景,在尋找的過程中找到生活的樂趣。 經歷了錯誤和障礙,他終於找到所缺的一角,變成「完美」的圓形!得到了一直所追求的,他,變得幸福了嗎? 「完美」的他,能夠滾得極快,卻再也不能停下來好好欣賞生活的點滴。他明白到,「完美」不一定完美,所以毅然放棄尋找多年的那一角。現在的他,是一個缺了一角的不完美圓形,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和快樂。 2020年與我們的計劃有極大的出入,但也是讓我們靜一靜、停一停的一年,沒有多采多姿的旅程,亦未能任意與親友相聚,但卻是讓我們好好留在家與家人相處,想想以往能與所愛的人見面和閒話家常原來並非必然。不完美,讓一切變得更真實、更珍貴,更需要我們去珍惜。幸福不是在失去時抱怨,而且學懂珍惜曾有的和所有的。回望2020,仍有不少幸福的痕跡,希望大家也帶著幸福展望2021! 口罩下仍可掛住笑臉 古靈精怪的動作,已可令人快樂 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讓生活變得豐盛
有人說,吃是一種享受,懂得吃是一件樂事。但對我來說,吃飯,從來只是為了「生存」。太忙的時候,我會忘記肚餓,又或者在五分鐘之內完成午膳然後繼續工作。除了與朋友相聚的飯聚,平日的一日三餐,我根本不在意自己在食什麼。 但,有了小朋友,生活便變得不一樣! 我家沒有工人姐姐,一日三餐也要自己預備。以往可以把即食麵或零食當午餐的我,化身為小朋友的「煮婦」後,想法已完全改變了。 一如以往,今日又是忙碌的一天,上課、開會,只餘下一小時為孩子及自己準備午餐,然後又要繼續工作了。快速地製作了咖喱,但想更有營養,所以又快快地加入了牛肉,噢,謙謙喜歡咖喱配炒蛋呢!不如簡單地加上炒蛋吧!加點香草點綴吧!還有芝士呢,小朋友要多吃奶類產品呀! 就這樣,由簡單無味的咖喱飯,變成了香草炒蛋芝士咖喱牛肉飯。 廚藝不佳的我在忙亂中煮出來的香草炒蛋芝士咖喱牛肉飯,賣相嘛,就真的非常普通,但看著謙謙、童童不停說好味,我突然笑了。明明時間、食材、才藝各方面的條件也有限,但就是因為對孩子的愛,我才想做得更好,感謝孩子,讓我成長了!懂得為他們多行一步,也懂得愛錫自己的身體多一點。另一點令我感動的,是孩子也懂得感謝父母的付出。愛,從來都是雙向的,不是嗎? 最近工作比較忙,謙謙會早些起床,為我調製一杯早餐飲品,每次我也會由衷地向他表達感謝,直至看到他臉上掛上一個超滿足的笑容。不要把「別人的付出」視之為理所當然,記緊給對方一個真誠又肯定的回應呀! 看過一段很感人的文章,大概是這樣的: 「沒有愛,屋子只是空房屋罷了! 擁有金錢,當然可以建造奢華的房屋,但唯有愛,才能把『房子』變成『家』; 金錢可以買大電視,但愛是遙控器,讓你適時關上電視並好好聆聽家人的分享; 義務使你準時送孩子上床睡覺,但愛使你為他們蓋好被子並送上晚安一吻; 義務使你做出豐富的晚餐,但愛使你為餐桌加上裝飾; 義務使你為孩子倒一杯朱古力,但愛使你為朱古力加上棉花糖。」 祝大家的生活多一點棉花糖! 愛是香草炒蛋芝士咖喱牛肉飯 愛是把沙律醬弄成心形 肯定對方的付出,並給予真誠的回應
沒有人喜歡犯錯吧!但有沒有想過,從錯誤中學習,其實是讓我們更健康地成長的重要一環? 史丹福大學有一位研究「兒童從錯誤中學習的重要性」的教授,她的研究追蹤了數百名小學生,一組學生因聰明而被稱讚,而另一組則因努力而受到稱讚。當孩子們被考核超越他們能力的高階難題時,你猜這兩組孩子分別有什麼反應? 兩組孩子也犯了很多錯誤,但因努力而被稱讚的孩子沒有因此而灰心,反而繼續努力;相反,因聰明而被稱讚的孩子則視錯誤為失敗,變得沮喪。及後孩子們再進行智力測試,縱然兩組孩子也在剛才的測試中飽嘗失敗,但因努力而被讚稱的孩子在智力測驗中的分數竟然提高了30%;反之,那群因聰明而被稱讚的孩子的分數竟下降了20%之多!結果有點令人震驚吧! 愛迪生是出色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擁有多項發明專利,被世人譽為奇才的愛迪生如何看失敗?他說:「我沒有失敗,只是找到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面對失敗的時候我們常感到沮喪,但成長從不是永遠不會犯錯,而是從錯誤中學習,盡量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錯誤,不一定令孩子變得沮喪,若父母能引導孩子以積極的角度看「錯誤」,「錯誤」也可以成為孩子正面的學習機會。 最後,與大家分享十種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方法: 10種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方法 告訴孩子你不需要他們是完美的。 無論孩子犯錯與否,讓他們知道你的愛是無條件的。 不要從孩子的錯誤中「拯救」他們,專注於尋找解決方案。 與孩子分享自己曾犯的錯誤、要承擔的後果,以及如何從錯誤中學習。 鼓勵孩子對自己的錯誤負責,而不是責怪他人。 避免指出孩子過去的錯誤,相反,專注於現在的錯誤。 稱讚孩子承認錯誤的能力。 讚揚孩子們為克服挫折所付出的努力和勇氣。 若孩子的錯誤傷害了他人,指導孩子如何道歉。 幫助孩子們看待犯錯的得著。 投入參與,享受過程,讓孩子變得更積極 在追求「贏」的社會,「錯誤」可能是孩子更需要學習的功課 無條件的愛,不是縱容,而是真正的包容
現今的小朋友都很聰明,細細個已可以接觸編程,這套 Osmo Coding Starter Kit超易上手,而且互動性強,謙謙、童童非常喜歡 Osmo Coding Starter Kit只需數百元(童你去玩讀者額外有 85折!) 已包括OSMO紅色反射器、擺放iPad的白色底坐、3個編程遊戲及31塊coding blocks,超過 100款 puzzles,超抵! 童童表示一盒有三款編程遊戲好開心 版面設計很適合小朋友,小朋友需要用編程去幫助遊戲中的主角解決問題 Coding blocks 的設計也很 user-friendly,雖然遊戲建議參加者年齡為5歲以上,但個人覺得年紀細一點也可以一試 謙謙、童童真的玩得很投入(鏡頭內、鏡頭外也超喜歡),兩人更一起討論 Real Play, Real Learning,用coding blocks 實物於iPad裡玩編程,比單純的編程更有互動性 成功闖關 OSMO遊戲中不乏對戰、合作等元素,可以讓一家人一起參與(這張興奮得拍手的圖片也是自然反應,兩兄妹難得如此合作) 簡易版已內含不同遊戲,完全不會悶 OSMO 遊戲感應實體玩具是完全實時的,不會延遲,令遊戲體驗更完美 謙謙、童童打算挑戰中級難度 誰說編程只可以用來玩遊戲?中級難度的Coding Jam是作曲,超過300款音樂,等你慢慢發掘! 對自己有信心的話,可以再挑戰高階版的 Coding Duo 高階版的 Coding Duo 可以單獨玩,又可以兩兄妹對戰,超正! 再為大家多介紹一套 Osmo Game:Osmo Detective Agency 明明在拍開箱,童童已急不及待偷看新遊戲了! Osmo Detective Agency包括偵探不能缺少的放大鏡,以及8張地圖 顧名思義,Osmo Detective Agency是類似探偵遊戲,但加入了創新元素 雖然我把顯示設定為中文,但語音是英文的,小朋友要聽著指示去尋找答案…
神在創造蜈蚣時,並沒有為牠造腳,但是牠仍可以爬得和蛇一樣快速。有一天,牠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牠還快,心裡很不高興,便嫉妒地說:「哼!牠們有這麼多腳,當然跑得快啦!」 於是,牠向神禱告,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 神答應了蜈蚣的請求,把好多好多腳放在蜈蚣面前,任憑牠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隻一隻地往身體貼上去,從頭一直貼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貼了,牠才依依不捨地停止。 牠心滿意足地看著滿身是腳的自己,心中暗暗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飛快了!」 但是,牠一開始要跑步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制這些腳,所以牠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看完蜈蚣的故事,你會否覺得蜈蚣太貪心,牠的麻煩好像是自找的?當謙謙、童童聽完故事,也一致認為蜈蚣太傻。但當我問謙謙、童童:「試試設身處地代入蜈蚣的角色,縱然自己不慢,但看到別人比你跑得快,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當我們嘲笑爬得並不慢、卻不知足地渴望自己跑得像羚羊一樣快的蜈蚣的時候,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沒有像蜈蚣般不接納自己呢? 當童童還小的時候,她是一個非常固執的孩子。有一次,謙謙努力完成功課後便乖巧地坐著看書,童童卻對勤力的哥哥非常不滿,憑什麼哥哥可以看書而自己卻仍要做功課呢?於是她推倒坐在椅子上的謙謙,更隨手把桌上的物品擲向謙謙!剛下班回家看到這場景的我,不震怒才怪呢!可是,硬撞硬並不會令倔強的童童心悅誠服,但不知道哪來的提醒,我竟然給了童童一個擁抱! 你以為童童會立刻融化?抱歉,育兒從不是童話,童童把我推開後,更仇視著我呢! 「搏鬥」大半小時之後,童童突然靜下來,眼裡充滿內疚…她緩緩地說:「媽咪,其實我是因為哥哥比我叻,我覺得自己很蠢,什麼也做不好,所以才發脾氣的,對不起。」 孩子的行為,很容易被大人錯誤詮釋。當我著眼童童的不是,便忽略了童童的錯誤行為其實源於她對自己的不接納。對於孩子的錯誤行徑,我們當然要嚴厲斥責;但對於背後的原因,我們有沒有花時間去了解? 接納自己的不足,認清真正要改善的地方,是父母和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學習接納自己,是成長中重要的一課 對自己和孩子溫柔一點吧! 不用急,慢慢會看到進步的
研究員在一項心理學研究中問一群孩子:「怎樣知道一對男女仍在拍拖階段,還是已經結了婚?」 意想不到的是「如果他們吵架,那麼他們很可能已經結婚了」竟然是其中一個不斷出現的答案。 不得不承認,小朋友一直留意著父母的一言一行。我們常說孩子像海綿一樣,迅速地吸收著知識,但除了知識外,在情感上,孩子們遠比我們想像中敏銳。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地掩飾問題,孩子們都能察覺到父母間微妙的關係,並直接受到父母互動方式的影響。謙謙小時候有分離焦慮,不能離開我半步,無論是參加從小已出席的兒童主日學,還是上幼稚園,每當與我分離,他便會嚎啕大哭,無論是教會的會友,或是幼稚園的老師,也會認得這位整學年也在哭的小朋友。初時,我堅信問題出於謙謙,但後來我明白到,問題其實出於當時患上抑鬱的我,年紀小小的謙謙因著想保護我而不願與我分離。孩子們的情感著實比我們想像中更細膩。 意見不同,在家庭關係裡著實非常普遍,我與丈夫的性格和想法截然不同,但有一點我們頗堅持,就是不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有些父母總在有意無意間在孩子面前說伴侶的壞話,彷彿能招攬孩子歸入自己的陣營便代表自己是正確的。但有沒有想過,作為孩子的至親,硬要把將小小的孩子拖入衝突之中,所帶來了傷害,足以成為孩子一生的負擔。夫妻之間的爭執是難免的,但一時的情緒發洩,換來孩子的困惑,真的值得嗎? 若忍不住在孩子面前「開戰」,怎麼辦?爭執是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不用扮演完美父母,孩子的心思可遠比我們想像細密!和伴侶吵架了,便道歉吧!就像孩子間發生爭執,父母需要好好調解,再引導孩子真誠地道歉一樣。爭執時,情緒當然不好,但冷靜過後,我和老公會與謙謙、童童討論,會在孩子面前道歉,謙謙、童童很明白,父母間中有爭執,不代表我們不相愛。畢竟沒有家庭是完美的,我們會爭執,甚至說了傷害性的說話,但好好道歉,好好成長,反而會令家庭關係更親密。 別把孩子捲入大人的爭執之中 讓父母間能好好吵架,也可以讓孩子學習換個角度思考 孩子的情感遠比我們想像中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