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有禮貌,最大的因素是什麼?


若果你問我,我會亳不猶豫地回答:「家庭教育」。但根據最近一項關於「香港學童禮貌表現」的調查,近五成半的家庭覺得「學校」該負上最大責任,只有不足三成的家長覺得自己的責任最大。更令人驚訝的,是當七成家長認同身教的重要性時,近三成家庭自覺自己並沒有以禮待人。


小時候,父母常強調「禮多人不怪」,大清早起床的時候,縱然睡眼惺忪,也要互相說「早晨」,在電梯裡碰到陌生人也要點頭微笑,對著管理員要叫「叔叔」、「阿姨」,回到學校見到老師,要停下來,正視老師並微笑打招呼,這些看似重覆又充滿傻勁的行為,其實,在不知不覺間被內化了,奠定了我們在任何時刻、對任何人也要有禮貌的基礎,其實是讓我們畢生受用的好品格。



父母讀書不多,但注重品格,也以身作則。假若當初父母沒有從小提醒我在細節裡注重禮貌,當壞習慣一旦養成,便難以改變了。


有人說,一個人有沒有禮貌,取決於性格。性格故然影響著孩子的表現,但作為一位教書十五年,教授過過千學生的老師,我和許多老師也見証著「你的父母如何,你的孩子也必如何」。每次見到不懂禮貌的學生,背後不是有一位「更勝一籌」的父母,便是有一位深信自己「管不了」孩子的父母。


其實作父母的我們很清楚,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我們一直是孩子的榜樣。問題是,到底我們期望成為「正面教材」,還是甘心淪為「反面教材」呢?



感謝謙謙、童童的長輩,一起用心教育謙、童


生氣是學來的,禮貌亦然



 

謙謙、童童的成績不算十分標青,但他們的品格夠以讓我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