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問了大家一個問題,當孩子樂意與你分享的時候,你有在聽嗎?我們很容易混淆「聽到」(hearing)和「傾聽」(active listening),若你只是「聽到」孩子的分享,,而非用心「傾聽」他們的需要和想法,漸漸孩子便不會再以期待的心態與你分享他的小事。當你沒有用心聆聽他的小事,他又怎會與你分享他的大事呢?


最近正在教授學生在公開試的說話技巧,在說話考卷當中,除了內容、組織和語法之外,其中一項評分準則是「溝通技巧」,每年我也會問學生,到底溝通技巧是指什麼呢?大部分學生也會提及「眼神接觸」,除此之外,就好像再想不到了。



其實,溝通技巧當中,除了語言上的交流,專家指出70%至80%的交流其實是由非語言訊息傳遞的。非語言訊息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接觸、說話的語調、通過肢體語言顯示的手勢和交流者之間的距離等等,無論有意或無意,非言語交流當中的隱含訊息(implicit messages)著實影響著孩子如何理解大人有沒有用心傾聽。


溝通的時候,必須看著孩子的眼睛,邊滑手機邊聆聽,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重視的表現。與孩子拉近距離,也可試著坐下來,最好能與孩子的視線保持在同一高度,溫柔卻堅定的眼神,比千言萬語更能讓孩子感到安心。


我自己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喜歡交叉雙臂,但這是一個表達防禦的肢體動作,如果能保持張開雙臂,甚至把身體稍微向前傾斜,可傳達參與感及投入感。



記住,溝通的重點不是你能「說」出多少字,學習仔細聽,不要打擾;常常點頭以表示理解,即使感到緊張也要保持微笑、保持鎮定;試著閱讀孩子的非語言訊息,他看上去很困惑嗎?他在向你求助嗎?無論你多渴望回應也好,試著先以輕拍膊頭和點頭等肢體語言回應,待孩子表達完後再給予建議吧!


父母喜歡說,卻很少聽,但若要了解孩子,學習聆聽是一個無可避免的重要一課。



非語言溝通更能表達關愛



被聆聽的孩子才會樂意分享感受



不限於言語,試著以另一角度與孩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