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隻健康又可愛的小狗誕生不久,在主人忙碌之際,身旁出現了一位小男孩,希望買下其中一隻小狗作伴。主人吹了一聲口哨,四隻小狗便興奮地跑了過來,這時,男孩注意到狗屋裡有一隻弱小的跛腳小狗,正蹣跚地走出狗屋。


小男孩對主人說:「我可以要那隻小狗嗎?」


主人好心地提醒男孩:「千萬不要選這隻小狗,牠永遠無法像其他狗那樣和你一起奔跑和玩耍的!」


說著,小男孩捲起他的一條褲管,露出代替小腿的鋼鐵支架,說:「我自己也跑得不太好,懂我的伴便足夠了。」



童童的口頭禪是「我做得不好」,她總覺自己不夠聰明,記憶力不佳,學習速度慢。的確她不算天姿聰穎,但也不至於愚笨。以前當她做不好的時候,總是以抱怨的口吻怪責自己;但現在的她開始明白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強項、弱項,現在當她說「我做得不好」的時候,總是眼角偷偷望向我,嘴角微微向上翹的,大部分情況是渴望我在她失敗之時給予她一些肯定。


從沒自信,到懂得接納自己,其中一大轉變是我們由「同情」她的能力不如人,到在她失敗時展示「同理心」。


「同理心」和「同情心」從來不是同義詞。同情心是頭腦上的認知,我們可以對社會上的弱勢社群予以同情,覺得他們很可憐。以最近的烏俄戰爭為例,有些人只停留在「無家可歸的難民真慘,幸好我不是他們」的層面,在情感上保持距離,僅此而已。但相信還是有不少充滿「同理心」的人,設身處地試著感受他人的感受,從他人的角度而不是你自己的角度來理解對方。


怎樣才能讓孩子「學到」同理心?讓我再分享一個故事。



祖母帶著孫女來到嘉年華,孩子們也滿心期待地等候藝術家為他們塗上面部彩繪。排在後面的男孩卻告訴臉上長滿雀斑的小孫女:「你的雀斑太多了!面部哪有地方可以畫彩繪呢?」


女孩尷尬地低下頭,祖母卻跪在她身邊,一邊摸著女孩的臉頰,一邊柔聲說:「我很喜歡你的雀斑,你是獨特的!」


女孩抬頭問:「是真的嗎?」


得到祖母的肯定後,女孩凝視著祖母的臉,輕聲說:「我也很喜歡奶奶臉上的皺紋。」


同理心不是強迫或提醒而來的,當我們成為有同理心的父母,孩子自然會「遺傳」到同理心。



「同情心」和「同理心」只有一字之差,但意義卻相差很遠



代入對方的感受,更勝千言萬語



多些眼神交流,會更明白對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