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年廿九,小時候常聽到「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謙謙、童童這年代的小朋友可能沒有聽過這些說話。不說不知,「賣懶」其實是廣東的過年傳統習俗,小朋友拿著燈籠、紅雞蛋等在街上一邊叫著:「賣懶,賣懶,賣到年卅晚,人懶我唔懶。」回家後再將紅雞蛋給予長輩或把雞蛋吃掉,代表已經「賣掉懶惰」,寓意新一年不再懶惰,變得勤奮。


「你的孩子屬於勤力型,還是懶惰型呢?」


我相信十居其九,也會覺得孩子不夠勤力吧!甚至,我們常常軟硬兼施、威迫利誘,希望孩子變得積極自律,不是嗎?勤力的孩子誰不愛?


但,你的孩子真的是懶惰嗎?



我們容易以「結果」判斷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尤其在忙碌的香港,父母哪有時間「見証」孩子的努力?下班回家,我們總是忙於追趕功課、默書和測驗的進度,以分數、已完成的習作數量去量度孩子的付出,無疑地,把一切量化絕對是最快捷的方法,可是,這種以結果去判斷的做法,很容易抹殺了孩子的努力。代入孩子的角色,當成功只屬少數人,當結果是唯一的標準,當努力不被認可,你還有努力的動力嗎?


從小到大,我的學習成績也不錯,雖然不屬於聰明,但就是那種很懂得考試技巧的學生吧!在沒有家庭支援的情況下,我也考到自己心儀的學系,所以一直相信努力是可以改善成績的。但當上教師一段日子後,便明白到很多事情不是單靠努力便可以的。



曾經教過不少讀寫障礙的學生,對他們來說,文字就像一堆又一堆沒有意思的符號,中四的學生也不分清 what 和 where,記得有一次,我問學生 listen 這個字的解釋,當我胸有成竹地以為一定能幫她提昇自信時,她卻抓抓頭,尷尬地說:「好像是聽過的」,listen 是她每天也聽到的字呀…


謙謙的學業成績從不用我擔心,直至童童出現,我才真正明白到,努力,不一定有回報。我深信孩子有不同才能,但有些孩子的天賦並不在學業上,無論多努力也未必能換來分數上的進步,試卷上,只有正確與錯誤,沒有「努力分」、「進步分」或「差不多正確分」。學校需要以分數公平地把學生排次序是無可厚非的,但作父母的我們需要以同一準則去評價我們的小朋友嗎?


並不是懶惰,多留意過程,不要太快下判斷。



找出問題核心才能成長



能量化的分數,不一定是唯一的標準,更不是最好的標準



學習欣賞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