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老師十多年,同事間常戲言,不用預備我們也可隨意演講一小時。「多言」是老師的職業病,同時是不少父母的毛病。


某天,我和做錯事的謙謙、童童談了近兩小時,當我覺得剛經歷了一場愉快的「談心」時,老公卻說,孩子只是在聽我說,並沒有「對話」。


我相信,孩子有用心聆聽,但他們的沉默不語,也代表著未能整理的萬千思緒。解釋、教導讓我表達了我的想法,但孩子的呢?並未有機會表露出來。有時是基於不服,但更多時候是腦海裡仍未能疏理感受和思緒,更遑論以言語表達出來。可惜的是,我根本沒注意到這點,自以為我說了便是溝通、交流。


Wait有等待的意思,有人說,這四個字母也代表著Why Am I Talking?在真正對話之前,停一停,想一想對話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怒氣和教訓?還是引導孩子思考和相互溝通?


具體說明時、人、地、事,簡潔扼要地表述你的想法,多餘、重覆的句子會阻礙孩子吸收你的核心信息;冗長的教訓,不及少說話多聆聽;試著理解並認可他們的感受,畢竟行為有對錯,但感受沒有;鼓勵孩子分享,「你覺得我們在擔心什麼?」、「你怎樣看這件事?」、「換作是你,該怎樣做?」,讓孩子有思考空間,也有說話的機會,再邀請他們一同訂立合適的處理方法吧!



傾談前問自己Why am I talking?



讓孩子有表達想法和感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