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30] MIKIKI飛天小女警
你試過因小事而大發脾氣嗎?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看似莫名其妙的情緒大爆發,大家也心知背後的原因是自身正在經歷壓力和情緒問題。這件小事可能只是導火線,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令身心俱疲的你情緒崩潰。 當角色互換,你能看到發脾氣的孩子其實是在表達他的不安和無助嗎? 有人說,P.E.A.C.E. 是 Presence, Engagement, Affection, Calm 和 Empathy 的縮寫,分別指你的「存在」、「參與」、「情感」、「平靜」和「同理心」。 Presence 與 engagement 不同,你的出現不代表你投入地參與其中。多少偽單親的家庭,或無效的親子關係正影響著下一代。我喜歡看孩子的眼睛,眼睛是人的靈魂之窗,眼神背後有很多故事。慌亂的孩子見到你的出現,是變得安心還是更驚惶?倔強好勝的孩子見到你後,會緩緩流下眼淚,還是變得更逞強?孩子的表現,足以展現你倆平日的相處,有父母參與的孩子,那份發自內心快樂和自信是掩藏不了的。 情感是一個大課題,甚至比理性分析更能影響我們每一個決定和行為!在壓力下,我們需要的,並不是什麼大道理,一個溫柔的擁抱,一聲平靜的鼓勵,已是最大的安慰,發揮你的同理心,輕輕說一句:「我一直在這裡,當你準備好分享,我很樂意聆聽。」,對孩子來說,已是最好的支援! 尋找行為背後的原因 情緒穩定有助孩子茁助成長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4S育兒小貼士」: 感到安全(Feeling Safe) 這一代物質豐富,很多父母會輕看了孩子的困難。香港的確較少人身安全問題,但校園欺凌、朋輩關係、課業壓力仍是孩子們每天必須面對的課題,這些心靈上的問題父母未必輕易察覺。讓孩子覺得安全,不是要逃避困難,相反是要教導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挑戰,並讓孩子在經歷挑戰時在身邊支持他們。 被看見(Feeling Seen) 你能看見孩子嗎?我的意思是,你能看透孩子的內心,明白他們的軟弱、不安和需要,同時認同他們的堅毅、能力和優點嗎?與孩子建立聯擊,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父母關心我,也明白我」。 被安慰(Feeling Soothed) 我喜歡日常溝通,但不喜歡正規開會,明明很多小事可以即時、快捷地處理,何必等待每周一次的例會?每天減少20分鐘的手機時間,好好和孩子傾談,了解孩子每天的情感變化和需要,總勝過「開會式」按「會議議程」一次過處理孩子的「問題」。當小小的情緒困擾能夠被處理、被安慰,便不會醞釀成大事而令你們不知所措。 安全感(Feeling Secure) 「感到安全」是一刻的狀態,但「安全感」是累積而來的。有安全感的人面對挑戰時仍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困境時不會輕言放棄,在壓力下能臨急不亂。也許我的孩子自身的能力算不上優秀,但我渴望他們能成為有安全感的人,在勇闖世界之時,知道我和家人是他們隨時可以安歇的避風港。 用心體會,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你的孩子有安全感嗎?
我常想,大部分父母也想向孩子表達愛,但我們也有自己限制,未必懂得如何表達愛,可能因為原生家庭的創傷,也可能因為亞洲父母羞於表達愛的文化,也可能只是單純地不懂得怎樣做,結果,很多時在表達愛這件事上,不是不了了之,便是弄巧成拙。 孩子還小的時候,總是黏人的,父母便是全世界,但當孩子日漸長大,不斷探索「我是誰」,有了自己的想法,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子,甚至想挑戰父母的權威、測試自己的極限時,作為母親的我該如何自處? 停下來反思,便會發現我希望孩子在我身邊,但,我更渴望看到孩子快樂地在空中翱翔!被我以愛之名困在身旁的孩子,又怎能自由地飛翔? 我一直強調,孩子是獨立個體,不是我的附屬品。成長中的孩子正在尋找自我價值和定位,不斷挑戰自己,亦不斷犯錯。在迷失沮喪之時,或是為自己能獨立而興奮之時,我的角色是什麼? 也許,是盡可能給予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做決定,並承擔決定背後的後果吧!我能做的,是「什麼也不做」,放手讓他們去試、去跌、去經歷,讓他們知道我相信他們,也會一直在這裡,為他們提供支持。他們只要勇敢去闖,我永遠是他們的避風港! 放手也是一種愛 希望孩子們能快樂地翱翔
2015年,韓國青少年團體做了一項調查,問青少年「最想從父母口中聽到什麼話?」,結果第一位是「我愛你」,其後第二至第五位順序是「沒關係,辛苦了。很累吧?」、「謝謝」、「對不起」、「我很想你」。 寫稿的這天是謙謙14歲生日。 近幾年我太忙碌,心想孩子已經長大,不再需要我,也覺得青少年期的孩子需要多點空間,也需要獨立,所以少了花時間在孩子身上。回想,卻發現自己忽略了青春期的孩子在尋找身份定位時的迷失、徬徨。看似「成熟」、「不想大人管」的青春期孩子,內心其實前所未有地渴望父母的陪伴和肯定,只是形式上不似幼童罷了!青春期的孩子所需要的「陪伴」,包含更大的信任,相信他們有能力高飛,容讓他們犯錯、受傷,但仍無條件給予第一時間的安慰而非批評。 我的情商不算高,在謙謙步入青春期的日子,我變得易怒,對謙謙也多了質疑的聲音。但,現在回想,在我只看到謙謙的反叛時,其實輕看了他的困難迷惘,也輕看了他因愛我而努力。正在與荷爾蒙抗衡,正在控制情緒,正在迷失中掙扎…明明乖巧的我也經歷過青春期,但變了大人後,好像忘了那時的自己有多身不由己。 第一段的五句說話,看似簡單,卻有震撼性的力量,不要吝嗇說出口! 倒空自己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用心傾聽孩子的聲音 孩子有屬於他們的世界,但你的陪伴和支持仍有一定份量
「問題」(problem) 與「挑戰」(challenge) 有什麼分別? 最近看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問題」的希臘語是“proballein”,ballein是「投擲」, pro指「之前」,意即「扔在你面前的東西」;「挑戰」一詞源自拉丁語“calumniari ”,意味著「戰鬥的號召」。與「問題」不同,「挑戰」不是我們遇到的事情,而是我們選擇接受的事情。 當「問題」臨到,你會把它視為「困難」,還是擁抱它,讓它成為令你成長的「挑戰」? 下星期謙謙便踏入14歲,青春期的孩子面對成長的困惑、荷爾蒙的改變、躁動的情緒,稍有不慎,親子關係隨時跌進冰點。 在挑戰中,挫折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可幸的是,你總可以選擇應對和克服它們,而不是放棄或迴避!挑戰是學習的機會,而不是威脅。有一段時間,我和謙謙的關係也出現了隔膜,但要對孩子有信心,相信孩子只是正在經歷成長挑戰,而不是刻意挑釁;而你,也有沉著應戰,並戰勝的能力! 研究發現,挑戰可以刺激大腦功能,有助於抑制焦慮和抑鬱,釋放的內啡肽、多巴胺和血清素也會讓你感覺良好。選擇把「困難」視為「挑戰」,也許對你有幫助。 Always remember to challenge yourself to go beyond what is comfortable, be more, create more, experience more.(永遠記住挑戰自己!超越舒適,成為更多,創造更多,體驗更多。) 學習把「問題」視為「挑戰」 挑戰能讓你成長
對你來說,「成功」是什麼? 有人覺得,成功的人生是衣食無憂,工作有地位,生活有品味,家庭美滿同時受人景仰。但,擁有這些客觀條件的人一定快樂嗎? 有沒有想過,成功的準則就是「沒有準則」?成功,就是不要為成功加上定義和限制,不要只視單一途徑、唯一目標為成功。 不要誤會,做人一定要有目標,我也常與孩子分享訂立目標的重要性,但除了訂立自己真正渴求的目標,也要保持彈性!當你接納自己透過不同的途徑去經歷生命,回頭看,也許你會驚訝你不曾想走的泥濘路讓你變得堅韌強壯,除了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同時也在路上遇上那些未曾想過自己能接觸到的知心友! 從小我也喜歡平凡穩定,按師長、父母的意願考入他們心儀的中學,大學順利升讀最愛的心理學系,畢業後第一份教職一做便是十五年,期間結婚生子婚姻美滿。一直以來,我也是所謂的「成功人士」,但那時便是我經歷抑鬱、覺得自己很不濟的時候。 現在離開了熟悉的環境、信任的朋友,開展新生活,經歷了失意和迷惘,反而讓我進入不一樣的圈子,擴闊了視野,我和孩子們也由害怕變成期待挑戰! 把不同的途徑和方法視為「成功」,並不是自欺欺人,而是當你處於不同的高度,擁有不同的經歷,你所看到的,便不會只是單一途徑。 「成功」是在一個又一個挑戰中跌倒後又再繼續前行 當視野不一樣,你的人生便充滿無限可能
相信大家對「世界之最」這個遊戲不會感到陌生,主持人先說出一半的題目,如「最長…」、「最大…」,參加者要猜猜主持人期望的東西,然後推舉組員作代表與其他人比拼。玩「世界之最」的時候,知道遊戲規則和猜對目標是致勝關鍵。 在育兒的場景,要獲得「勝利」,便要了解自己真正的目標和期望。 父母總希望孩子快樂,但快樂的定義和準則則有所不同。有些人的「快樂」是望子成龍,當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皆能,競爭力十足,成為專業人士,衣食無憂便是快樂;有些人則和我一樣,覺得學業不太重要,品格才是重點,能遠離競爭,簡簡單單過生活才是最大的幸福。在育兒路上總會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被不同的聲音衝擊甚至打倒自己的信念,遇到挑戰時,當然會感到迷惘,那時我便會反問自己,到底我真正的目標是什麼? 育兒是喜樂參半的事,有多愛孩子,相對地便會有多沮喪、迷失。在責罵孩子後感到後悔內疚,或是在覺得自己不是稱職媽媽之時,我總是提醒自己,育兒方針是「長遠目標」,但挑戰是每天發生的,就算今天的我失敗了,也只是短期失誤,我不需要視每次的小違規、小衝突為「戰場」。牢記我的長遠目標,調整方向而不被小失誤擊倒,最終定能獲得勝利! 認清自己的目標 不被間中出現的小失誤擊倒
加州大學在幾年前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父母對一歲的孩子說「不」的次數,猜一猜,每天父母會對一歲的孩子說多少次「不」? 答案是「約400次」,很誇張吧! 「No No No!你不可以這樣做!不要…」,一次犯錯,已令我們輕易說出五次「不」了。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可能我們會減少說「不」的次數,一來少了溝通,二來覺得說了孩子也不會聽,但在對話中使用「不」字的頻率,絕對比我們想像中高! 育兒從來也是一門藝術,一方面要保護孩子的心靈,另一方面也要幫助孩子認清現實,讓他們了解世界不會圍著他們轉動。怎樣可以重新調整孩子的思維,讓他們聽到提醒並成長,同時亦能感到被傾聽呢? 「一個從未被說『不』的孩子是一個被忽視的孩子。」重點不是不能說「不」,而是怎樣何告訴孩子「不」!與其指責孩子不該做什麼,不如準確地告訴他們需要做什麼吧! 你相信孩子是講道理的嗎?可以說「不」,但更好的方法是引導孩子該做什麼。父母需要控制怒氣,引導孩子思考被說「不」的理由,以及繼續這樣做的後果,才能培養孩子在未來做出更多正確的決定! 「不」是否用得合宜,是決定性的關鍵 你的說話能引導孩子在將來做出正確的選擇嗎?
我們總是期望自己或孩子不會犯錯,但有沒有想過,到底「成長」是什麼?是一開始已完美無瑕,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中學習調整心態和目標,「選擇」不放棄然後一次一次回到正軌? 當老師的時候,有些孩子在學業上力有不遞,又或因著家庭背景種種小孩子自身不能控制的因素而導致學業、品行等各方面表現未如理想。其實,在被別人指責前,他們已自我懷疑了上千遍!對這些孩子來說,「真誠的讚賞」是他們的救命草,作為成年人,一味指控孩子不濟,根本是不成熟的表現,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限制,以及值得讚賞的地方,才是成年人該做的事。而在幫助孩子尋找他們的優點之時,亦幫助我自己治癒對自己的挑剔。在我引導謙謙、童童學習寬恕、學習謙虛、學習放過自己時,我亦是對自己說話。 「生活」就是面對不同的挑戰,小朋友有小朋友的挑戰,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困擾,不同年齡有不同的挑戰,不要以為長大了,便能勝過所有挑戰,因為你要面對的挑戰只會越來越多、難度也越來越高。有時我覺得,生活就像遊戲機的關卡,當你以為順利過關,其實是迎來更高難度的下一關,你儲下的經驗值和特殊技能,能提昇你在下一關的戰鬥力。就算失敗了,不代表你能力差,只要不放棄,總有一天能「打爆機」! 人生如「遊戲」 成長是闖過一關又一關挑戰
大部分父母也是愛孩子的,我相信不少父母也願意為孩子犧牲一切,包括生命! 但你有好好為孩子而活嗎? 大學時,第一次乘搭飛機,用心留意機組人員示範安全指引,但有一點我很不明白,如果飛機發生意外,氧氣罩掉下來,為何要先為自己戴上,才能為孩子戴上?作為父母,不是應該先照顧同行孩子,才顧念自己嗎?但因為那時年紀還小,並沒有多想。 成為父母後,經歷過「永遠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卻把自己弄得半死」的日子,我才明白,疼愛孩子的最佳方法,是先把自己照顧好!就像在飛機上的危急關頭,若只顧為孩子戴上氧氣罩,而忘了先照顧好自己,又怎會有能力幫助孩子?難道要孩子照顧缺氧昏迷的你嗎? 「我愛我的孩子,甚至願意為我的孩子而死。」我相信你!但你願意為他們而好好生活嗎?你會讓自己變得健康、快樂,成為他們的好榜樣嗎? 曾經,我為照顧孩子而焦頭爛額,不敢休息,任何 me time 也令我內疚。孩子任何一個成長中必然會犯的小錯誤也會被我視為「我不是好媽媽」的「確據」,那時的我如驚弓之鳥,孩子也變得容易緊張。把自己榨乾的父母,不能讓孩子變快樂,他們就是我們的鏡子,父母快樂積極,喜歡自己,孩子也會如是! 你只需要死一次,但你必須活好每一天!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不用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