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分享】「建議」,而不是「有意見」

某天和外國朋友分享中文字,我說女兒的名字叫「童」,有兒童的意思,而與「童」字有相同的發音的中文字包括「同」、「桐」、「銅」、「潼」、「瞳」、「彤」等,而每個字均有不同意思,外國朋友們聽到後分分嘖嘖稱奇。 中文的確博大精深,廣東話則更為複雜,最近與孩子論的時候,我不斷反思自己到底是在給予孩子有建設性的「建議」,還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有意見」。給予「意見」當然是好事,但「有意見」則只是對孩子評頭品足,而沒有真正聆聽孩子的需要和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人生。 典型的亞洲社會,表現上我們渴望孩子有獨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但骨子裡這是帶條件的,當我想他們獨立時,他們便要表現出獨立;但當我想他們聽我命令時,孩子便不能爭辯,否則是不尊重的行為。父母本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如果孩子不能在我們面前敞開心扉,作父母的我們是否該反思一下呢? 孩子駁嘴的一瞬,雖不好受,但至少,他們仍試著與你溝通;但帶上耳機、關上房門的一瞬,連溝通之門也關上了。 在「有意見」之前,先停一停,用心聆聽孩子的分享,當你樂意花時間聽,孩子定會同樣樂意用心聆聽你的「建議」! 「用心」讓事情變得不一樣 溝通從來也是雙向的

【心聲分享】橡皮擦

橡皮擦是筆袋內的必備文具之一,如果我問你:「橡皮擦是為誰而設的?」大部分人也會回答「當然是為寫錯答案的人而設啦!」,但,真的嗎?文末給大家另一個答案。 育兒路上滿挑戰,我的人生閱歷的確有四十一年,但打從孩子出生我才擁有「母親」這身份,「媽媽」這角色只有十三年,屈指一算,十三歲還只是個剛剛開始思考人生、似懂非懂的小女孩!如果教養孩子像工作中處理的任務和文件,十三年也許能夠做到熟能生巧,但偏偏孩子的成長總是變幻莫測。剛剛學懂如何協助孩子適應幼稚園,孩子便已升到小學,要處理學業上的衝突;當掌握了協助孩子學習的竅門,又要面對青春期的反叛,我的學習速度好像怎樣也追不上孩子的成長,有時會令我頗沮喪。 一開始,我問大家橡皮擦是為誰而設的。和大部分人一樣,我覺得橡皮擦的出現是因為有人錯了。但有沒有想過,答錯的人不少,但使用橡皮擦的人其實不多!不是每個人也能發現自己的錯誤,只有「能察覺錯誤」並「樂意修正」的人,才會使用橡皮擦的。 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你會不斷審視自己的選擇嗎?在發現錯誤之時,有沒有修正的勇氣? 「修正」需要察覺錯誤,也需要承認和改變的勇氣 錯了,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

【心聲分享】W.A.I.T.

當了老師十多年,同事間常戲言,不用預備我們也可隨意演講一小時。「多言」是老師的職業病,同時是不少父母的毛病。 某天,我和做錯事的謙謙、童童談了近兩小時,當我覺得剛經歷了一場愉快的「談心」時,老公卻說,孩子只是在聽我說,並沒有「對話」。 我相信,孩子有用心聆聽,但他們的沉默不語,也代表著未能整理的萬千思緒。解釋、教導讓我表達了我的想法,但孩子的呢?並未有機會表露出來。有時是基於不服,但更多時候是腦海裡仍未能疏理感受和思緒,更遑論以言語表達出來。可惜的是,我根本沒注意到這點,自以為我說了便是溝通、交流。 Wait有等待的意思,有人說,這四個字母也代表著Why Am I Talking?在真正對話之前,停一停,想一想對話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怒氣和教訓?還是引導孩子思考和相互溝通? 具體說明時、人、地、事,簡潔扼要地表述你的想法,多餘、重覆的句子會阻礙孩子吸收你的核心信息;冗長的教訓,不及少說話多聆聽;試著理解並認可他們的感受,畢竟行為有對錯,但感受沒有;鼓勵孩子分享,「你覺得我們在擔心什麼?」、「你怎樣看這件事?」、「換作是你,該怎樣做?」,讓孩子有思考空間,也有說話的機會,再邀請他們一同訂立合適的處理方法吧! 傾談前問自己Why am I talking? 讓孩子有表達想法和感受的機會

【心聲分享】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你怎樣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句說話? 小時候沒有太多煩惱,最大的煩惱,可能是與朋友相處有爭執,或是沒完成功課、成績不夠好之類;但長大了便會發現,成人的世界複雜得多!爭執可能引致變為敵人而被誣蔑並惹上麻煩,工作沒做好可能引致失業甚至財務困難,與家人、伴侶、朋友、同事,甚至路人的關係如果攪不好,問題便不只是爭執這麼簡單。 初時以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近代的說法,但原來最早見於《晉書·羊祜傳》,原文是「天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故有當斷不斷」,重點不在於表達人生大多不如意,反而是想鼓勵大家,挫折、困難既是常事,何必為此灰心喪志?做事不必顧慮太多,活在當下、堅定向前便可! 喜歡聆聽孩子的看法,也許稚氣,也許不周全,但未經社會殘酷洗禮的他們總能給我滿滿的正能量,下雨天會想到踏水氹、留在家也可有無限創意,在我看到「困境」之時,他們總以另一角度看到「希望」。 悲觀地聚焦常發生的壞事,還是樂觀地接受逆境本乃常事,選擇更珍視順利的一二事?人生本就充滿不如意事,把它看作日常,多向孩子學習,也許能令你釋懷。 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原來很有鼓勵性

【心聲分享】放手是更好的選擇

抑鬱是最常見的情緒病之一,除了工作壓力大,我想,「成為父母」也是令我們沮喪的原因之一。 不要誤會,有幸成為謙謙、童童的媽媽,我感到無比驕傲光榮,「當媽媽」也是我最感恩而且從沒後悔的事!但無可否認,當父母的快樂,與當父母的壓力是相連的,應該沒有只感到快樂而完全沒壓力的父母吧!我的生活雖然充滿未知,但尚算可以掌控一部分,對於想達成的目標,只是「暫未做到」而不是「永不可能」,努力、努力再努力便可。但孩子嘛,無論我多稱職,他們的成長、性格和選擇總像脫疆的野馬,捱過了發掘自我的 trouble 2,又要經歷升小學的適應期,由高小開始便進入反叛期,長大成人便要擔心他們的經濟和家庭,「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一點也不誇張。 這十多年的「媽媽生涯」,令我從抑鬱走出來的其中一個轉捩點是「學會放手」。「放手」是退後一步而非一直按自己的目標向前衝,是努力做好稱職母親的本份後的順其自然,是明白孩子不是我的附屬品,我該尊重他們擁有活出自己人生的權利。 我曾害怕我的「失職」會令孩子「誤入歧途」,但撫心自問,過慮並不會令孩子活得更好,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健康的母親,而不是時刻責怪自己和他們的壓力來源。 放手對你和孩子來說也是更好的選擇 給自己和孩子多一點信心,相信彼此能一起成長

【心聲分享】尋找「美好」?

有一段時間覺得生活很「沉悶」,乏味的早晨、忙碌的工作、重覆地為孩子檢查功課和溫習,好不容易捱到周末只想倒頭大睡,補充工作日失去的休息,為了迎接下周又一次的循環。長假期時只想便瘋狂旅行花費玩樂,以填補心裡的缺失。拖著疲乏的身軀,難道還要花精神時間「尋找」生活中美好嗎? 焦點錯了!生活中的美好本來就存在,只是我們聚焦在「追趕生活」而錯過了它的本質。 追趕孩子的功課、測考,令我忘記了第一眼看到孩子的感動和初心,就算學業未如理想、偶有反叛和爭執,相比起這些失意,單純地看到孩子健康成長,便是我最大的欣慰; 為工作疲於奔命時,很容易忘記,工作只是為了「支撐」我的生活,而不是讓工作「支配」我的生活,但當然,在我埋怨工作勞累的同時,其實我也感恩有工作的能力,也感激工作帶來的收入和滿足感; 在抱怨生命為何不讓我少吃一點苦頭時,回首一看,原來我已跨過每個我以為自己會倒下的難關。而這些經歷,也令我成為更堅毅勇敢、值得引以為傲的自己—一個我從未想像的我! 當你相信,「美好」一直在身邊,記錄美好而不把它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你便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現況沒變,只在於你有沒有發現。 美好的事其實一直在身邊 你所拼砌的現實是怎樣的?

【心聲分享】學習享受被稱讚

每個人都渴望被稱讚?也許這是我們心底的渴望,但面對讚賞,在喜悅的同時,你會否感到尷尬或不安? 一項研究中顯示,68% 的人表示他們將「尷尬」與「被認可、被稱讚」聯想在一起。雖然部分讚美是為了得到好處的恭維說話,或是言不由衷的客套之詞,但大部分來自家人、朋友的讚美也是發自真心的,但為何聽到對方的讚賞,我們會難以接受呢? 我便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從小便被學校、家庭教導做人要「謙遜」,「做得好」只是基本的份內事,不值一提。被讚賞時,我總覺得別人的稱讚只是基於未發現我不濟的一面。每當有人欣賞我的優點時,我總是急不及待地否定,生怕別人會高估了我的能力。對於別人的厚愛或厚望,我容易感到不安,懷疑自己會令人失望。 坦白說,我真的不習慣被稱讚,但為了成為孩子的榜樣,以前總是急於否認的我,慢慢學習以微笑和「謝謝」回應。久而久之,我不再胡亂猜度別人真誠的稱讚,害怕自己不夠好會令人失望,反而在學習享受被稱讚的同時,我更能好好發揮優點;有些事是相對的,當我能優雅地接受稱讚,適度地評價自己,欣賞自己的長處時,在我發現自己的缺點後,反而更能坦然面對及改善。 自尊心低的人最難接受讚美,他們堅信自己不夠好 優雅地回應別人的稱讚

【心聲分享】鱷魚的眼淚

從前人們認為,鱷魚在吞食獵物時會留下假惺惺的眼淚。事實上,特別是當離開水時間過長,眼睛發乾時,鱷魚的淚腺會分泌眼淚,潤滑眼球,使鱷魚看起來像在哭泣。有證據顯示,鱷魚進食時也會發生相同的現象。鱷魚流淚並不是因為動情,而是為了清潔和潤滑眼球。 常說鱷魚無情,但流淚只是牠的表面行徑而已!反而是我們自己看到「鱷魚流淚」這行徑,便一廂情願地把流淚傳釋為「傷心的表現」,鱷魚可沒有說自己是因為傷心呢! 只看到事情的表面的我們,是否常以為自己已掌握全部資訊,並自行傳釋這些外顯行為及妄下定論?其實,我們常會忽略事情的前因後果。 還記得童童仍在幼稚園的時候,我拖著疲憊的身軀從學校回家,看到她不但不願溫習默書,更亂發脾氣拋東西!我斷定童童懶惰、不聽話,怒火瞬息爆發!但原來在我回家前幾小時,童童一直在努力著,只是怎麼背誦也記不住生字,因為怪責自己,才發「自己」脾氣!而我,卻在她無助地討厭自己時,因著她的行徑把事情傳釋為「她不聽話而發脾氣」… 就算是孩子本人,有時也攪不清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若父母能冷靜點,拋開偏見、刻板印象嘗著去了解孩子及自己,定能有意外收獲!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 拋開既有概念,會有不一樣的領會

【心聲分享】你不需要心理學學位才能了解你的孩子

「不需要心理學學位,才能了了解你的孩子;你所需要的,只是花時間和用心觀察。」 看到這番說話,覺得很感動… 某天我正在看如何正為更好的父母的育兒資訊,內容大概是「不亂發脾氣,多向孩子表達關懷」,在我正對文章內容點頭稱是的時候,童童呼喚我到她的房間,我讓她多等一會。而大家也知道,對等待的人來說,「等一會」是數十秒,但正在忙的人來說,可以是十五分鐘甚至更長。當童童再追問我時,我忍不住向她發脾氣,說我正在忙,指責她為何不能靜心等待。發脾氣後感到內疚的我走到她的房間,原來,她為我準備了小禮物,不停呼喚我,是因為為我預備了驚喜,她的滿腔熱誠,卻被正在專注地學習「如何對孩子付出更多的愛心與耐心」等育兒技巧的我打擊了,這是何等的諷刺! 孩子有不同的天性,但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法和態度對他們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了解孩子,當然不是易事!了解自己已經夠難了,更何況是可塑性甚高的小人兒!但比起批判他們的行徑,試著從孩子的視角體驗他們的情緒,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吧。除了父母自己需要認清,也要協助孩子認清行為背後的感受,也是十分重要的。 你不需要心理學學位,才能了解你的孩子 最珍貴的,從來也是時間和用心才能體會到的

【心聲分享】即食麵與自製麵

大學最後一年,住在學校宿舍的我埋首在畢業論文中。為求方便,曾經經常吃即食麵。不難想像,除了長胖以外,我的身體狀況也隨之變差。 明知選擇速食快餐要付上沉重的代價,但當年的我還是會走捷徑。當時年紀輕,沒有想太多,也恃著自己年紀輕,覺得不用自尋煩惱。但隨著了解即食快餐對身體有多大影響,也隨著年齡漸長不能有恃無恐,便大大減少了吃快餐的次數。 在育兒的路上,「知識」和「經驗」有改變你的選擇嗎? 在這個「速食」的年代,我們習慣追求快捷便利,誤以為這便是「有效率」,但在速度背後,你有沒有想過犠牲了什麼更重要的東西? 陪伴孩子一起看故事書,可以由真人發聲的閱讀筆代替;教導孩子功課,可以由補習班、功輔班負責;家務嘛,有工人姐姐代勞。但你清楚知道,「你的陪伴」是無可取替的!看故事、做功課、做家務真的是為了完成任務嗎?還是讓你在陪伴當中更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讓孩子更了解你的價值觀? 即食麵的確很方便,但大家知道它對身體不好。這幾年,我們試著自製麵條。由麵粉開始,攪拌、製作、煮麵等過程需時很久,但那份經歷卻是無價的。不用強迫自己常做,忘了初衷又累壞自己,但要記住即食快餐並不能取替正餐呀! 花時間和心思會獲得不一樣的樂趣 有些快樂是無法被取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