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30] ALICE夢遊奇幻聖誕
相比起「勇敢」,我更渴望孩子擁有「勇氣」。 勇敢和勇氣看似相近,實際上兩者是有細微的分別。勇敢(bravery)通常指外在的行為表現,在面對危險、挑戰或恐懼時,毫不猶豫地展現出無懼的行動;而勇氣(courage)則是一種內心的力量與特質,即使感到害怕,仍以堅定的決心和毅力選擇去面對恐懼或困難。 勇氣,是來自內心的力量。作為母親,我當然會盡力保護孩子,但他們總有自己的路要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還是要自己選擇。我可以給予幫助與支持,但最終仍要孩子自行作決定,以及踏出那一步!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勇敢的人或許能無畏無懼向前衝,但大多數人也會感到害怕、緊張和不安。在這些真實的負面情緒面前,若孩子仍選擇積極面對,我會更欣賞這份勇氣!勇敢可能是一瞬間的,但勇氣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成熟表現,它能讓孩子面對成長中的各項挑戰,更重要的是,勇氣能幫助他們挑戰那個說「不」或沒把握的自己,成為更堅強、更優秀的人。 或許,有些人天生較勇敢,但人生總會遇到害怕而不敢做的事,單憑勇敢,未必能一一跨過。擁有勇氣則完全不一樣!在感到害怕時仍勇於面對,在受挫跌倒時仍選擇從失敗中站起來,在深思難處後仍不屈不撓。 勇敢的人可能在閃光燈下被所有人看見;但擁有勇氣的人,能默默地在日常生活中茁壯成長。 勇氣能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茁壯成長 挑戰說不的自己,成為更堅強的人
現代人的生活總是忙這忙那的,兼顧工作與家庭,身與心也很累。我常說自己「可以 hea 的話不會郁」,不會因行程排得滿滿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而自我感覺良好,可是,生活就是充斥著一大堆事情等著我去處理呀! 美國時間管理大師 Brian Tracy 曾說過:「最糟糕的時間利用方式,就是將根本不必做的事情做得非常好。」這番話讓我有點當頭棒喝的感覺!這不就是我們常犯的錯嗎?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到頭來卻推遲了真正重要的事。 上星期和大家分享過「創造性拖延」,按事情的重要性和價值,選擇優先處理真正能為你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改變的事情。可以根據這個ABCDE分類法把你的待辦事項分為五個等級: A級:不做會有嚴重後果,必須優先處理,如:辦理孩子的文件、確保孩子健康 B級:應該做,但短期內沒做也不會對生活造成重大打擊,如:陪伴孩子閱讀 C級:做了心情好,有療癒感,但對家庭的核心運作沒實質影響,如:整理家裡的雜物 D級:可以委託別人做,如:接送孩子 E級:根本可以不做,如:玩手機、看八卦新聞 「如果你今天只能完成三件事,哪三件對你最有價值?」你聽過80/20法則嗎?研究顯示,專注於最重要的20%任務,能創造80%的成果。減少「忙碌感」,才能真正提升你的效率與滿足感! 每天做好三件最關鍵的事 「做對」比「做多」讓你的生活更有效率
「拖延症」是指有意識地迴避或將原本計劃執行的任務推遲,隨之而來的,多是內疚感或不良後果。我和不少朋友都曾抱怨說自己總把事情一拖再拖,對這個有拖延症的自己既不滿又無奈。 然而,最近讀到一些關於「創造性拖延」(creative procrastination)的文章,令我對拖延有新的理解。拖延在大部分人眼中是壞習慣,又怎可能帶來創造性?心理學研究指出,拖延並非完全有害,因為沒有人能同時完成所有事情,拖延是無可避免的,如其盲目追求效率,不如有意識地「選擇性拖延」! 從小到大,師長、父母甚至我自己,也習慣要求自己「做多一點」、「做快一點」。當媽媽後,要兼顧工作和孩子,「待辦事項」清單越寫越長,拖延變嚴重,也令自己更感焦慮。Whatsapp短訊總希望秒回,電郵一定要即日處理,稍微慢一點已覺得慚愧。但原來這種「無差別應付」並不是在積極地回應生活,而是讓別人擾亂甚至主宰我的人生節奏! 聰明地選擇性拖延,並非為了推卸責任,而是為了騰出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事。當你懂得分析,刻意拖延不重要、低價值的事情,才能有空間處理真正能為你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改變的事情。 在華人社會,我們不習慣說「不」,覺得拒絕就是失禮、不懂人情世故。但學習說「不」,讓事情按緩急輕重處理,才是對你人生最有價值,亦最負責任的做法。 放下自責,為自己騰出空間成長 拖延可以是令你生活更精彩的創造性行為
你知道嗎?美國政府早於 1914 年定立母親節,雖然父親節起源於相近年份,卻是在近 60 年後的 1972 年才正式定為國定節日的。與母親節相比,父親節通常比較簡單,也許母親作為孩子的情緒支援,與孩子有更多的相處時間,讓孩子覺得與母親更親近吧! 但作為家庭之中最重要的兩個核心人物,其重要性真的有高低之分嗎?父母,是孩子了解「合作」是怎樣一回事的榜樣,對孩子的做人處事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根據《兒童發展期刊》(Journal of Child Development)的研究指出,父母之間具有合作與支持性的互動,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與社會技能,使他們在團體中更能理解他人、解決衝突,並建立更穩固的友誼關係。 在合作中,衝突是難以避免的一環。其實,我和老公會在孩子面前吵架,畢竟孩子是敏銳的,別以為躲在房內爭執孩子便不知道!吵架時難免會說出不好聽的話,但我和老公也堅持在盛怒下也不能說離婚之類不能挽回的說話,爭吵也要有界線。而出現意見分歧時,我們堅持要在當天和好,可以激烈爭辯,但爭拗只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冷靜過後,我們也會和孩子討論整件事,所以每一次衝突也是成長過程,謙謙、童童也會參與其中,明白意見不同並不可怕,最重要是冷靜討論,尋找共識。 父母間如何理解對方的觀點、如何妥協、如何找共識,能為孩子提供寶貴的一課。 父母的身教讓孩子明白合作是什麼 父母能好好合作是孩子的禮物
以前不明白,為何我在當上媽媽後總是覺得很累。當謙謙、童童走進我的生命後,擁有不一樣的幸福感,但隨之而來的,是超乎體力透支的累。的確,當媽媽後要肩負起更多的家務和照顧工作,明明長輩和老公也常幫忙,謙謙、童童也算乖巧,我已經比很多人幸福,我不明白為何我總是累… 直至我看到一篇文章(bit.ly/4jkmpno)才明白,得到家人全力支持的我為何會這麼累,原來是因為我忙著「思考」。 文章提到,媽媽的「累」不是做得多,而是她得「想很多」。她不只是在處理事情,更像是在腦中同時處理行程、判斷、安排。爸爸就算有幫忙,其實做的多半是「執行」工作。但真正消耗心力的,是誰去預想、規劃、提醒。 簡直是一言驚醒夢中人!明明老公已經樂意幫忙,為何身在福中的我仍感乏力?原來是「想太多」作怪! 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夫婦之間,需要不停的磨合、調整。從小也習慣獨自承擔的我,很少表達自己的需要,丈夫也有點粗心,只會等待我「發號司令」才幫忙以免越幫越忙,久而久之,我便越來越忙,而他卻不知可以怎樣幫忙。不是丈夫不願幫忙,只是不懂得如何幫忙。當我願意放手,老公由「幫忙做事」變成「幫忙思考」,我的擔子着實輕鬆了不少。順帶一下,磨合期間,當然要承受不少「小失誤」,在氣憤之時多著眼老公的努力吧! 當媽的快樂是真實的,但身心疲憊也是真實的 從「幫忙做事」到「幫忙思考」
在電影《孤男寡女》中,每當遇到不愉快的事時,女主角Sammi就會進行大清潔,看似傻乎乎的行為,其實是一項有益身心的活動。 心情處於低谷,或是思緒混亂的時候,你喜歡做什麼?當然是什麼也不做或是睡覺啦!情緒差的時間,我多會缺乏動力,什麼也不想做,明知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但想從低迷的情緒中走出來也不是一件易事…這時候,我會選擇徹底的「執屋大掃除」。沒有什麼技巧可言,人人也能做到! 「明明身心也疲憊,還是做大掃除這些體力活嗎?也太辛苦自己了!」你這樣想便大錯特錯了!打掃,實際上有助我們專注於當下,暫時忘記煩惱。凌亂的家,不一定要沒有時間打掃,更是思緒不穩的縮影。打掃是一種自我調整的過程,能讓思緒更清晰。我喜歡從洗手間開始,因為面積最小,而且不太需要把物件分類重新放置,不用仔細思考是否需要保留。清潔洗手間的前後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會產生一種成就感,讓我覺得自己很厲害!整理廚房、睡房、客廳是「大工程」,慢慢做,專注做便好了,專注當下,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增加安全感的其中一環是「可預測和可掌控的環境」,收拾、整理看似簡單,卻是「重新建立秩序」,確立「我能做得到」的信心。心理學研究指出,決定一個人幸福感的原因,一半跟家族基因有關,10%跟環境有關,剩下的40%則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透過實際行動,我們有能力提升幸福感。 打掃可以是自我療癒的過程 專注當下,重拾生活的節奏
卡通片裡的噴火龍是有趣的角色,但現實生活中,常常生氣到噴火的小孩卻會令人退避三舍。 生氣,其實是自然不過的情緒反應,它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心理學研究指,適度表達和妥善處理憤怒情緒,能有效減少焦慮和抑鬱的風險,相反,過度抑壓而不懂釋放,可能引發身心健康問題,令情況更糟。 然而,大部人也不懂得如何妥善表達這種情緒。小時候,生氣的童童會隨手拿起旁邊的物件亂拋,最嚴重的一次是把膠紙座拋向謙謙!她感到生氣的原因,竟然是謙謙在完成功課和溫習後可以看圖書,多不合理呀! 面對生氣中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冷靜,千萬不要令他們更生氣,也不要比他們更生氣!要相信,孩子並不是為了生氣而生氣,只是不懂如何處理和表達情緒而已。溫柔的言語和身體接觸有助撲滅怒火讓他們平靜下來,讓孩子獲得安全感是首要的事。情緒穩定下來,才開始引導孩子透過言語來表達不滿,有時,孩子並不知道令自己生氣或煩躁的真正原因。鼓勵他們說出生氣的原因和感受,不用急著為他們尋找解決方法,讓他們好好說出來,用言語整理自己的思緒,有助了解自己真正的想法,才能學會釋放情緒,而不是用不恰當的行為來發洩。 除了語言表達,平日教導孩子找適當的行為替代,如深呼吸、畫畫、寫日記、做運動,也能健康地釋放怒氣。 好好疏導怒氣
從小,我已是一個品學兼優的乖孩子,我的聽話,一部分是性格使然,但另一部分,卻是因為父親早逝,身為長女,我深知自己不能讓家人失望。所以我總是努力滿足別人的要求和需要,久而久之,別人的快樂便成了我的快樂,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也變得不再重要,我漸漸不再聆聽自己心底的聲音。 近40歲時我才明白,這種為了取悅別人的「乖巧」,其實是一種自我壓抑,令人感到不安,也容易迷失自我。 我當然為謙謙、童童的乖巧感到驕傲,但同時我想提醒自己和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遵從自己的感覺,拒絕我的要求和選擇,並不等於壞和反叛。謙謙、童童是我的孩子,但更重要的身分是他們自己。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希望他們成為善良正直的好人,但聆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適當的時候拒絕別人,也是重要的!真正的快樂和堅強,並不用抹殺自己感受,然後強裝沒事。 別被「乖巧」騙了,鼓勵孩子聆聽和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常直接對謙謙、童童表達感謝,感謝他們的付出,但同時告訴他們不需要透過乖巧懂事來維持我們的關係,也無須犧牲自己的感受來討好我。我愛你因為你是你,不用假裝沒事,為了讓我安心。不要以別人的標準定義自己,好好活出自己的光芒吧。 有多少孩子從小被教導要乖巧聽話? 聆聽心底的聲音,不要刻意討好別人
母親,是矛盾的代表。 我希望時間加快前進,尤其當照顧孩子而分身乏術時,總希望孩子快些長大,不需要凡事依賴我;但當孩子漸漸獨立,我卻又希望時間能走慢些,讓我能多享受與孩子每一個感動的瞬間。 我喜歡安靜,渴望休息,多些 Me Time,孩子吵吵鬧鬧時,我恨不得找一個「靜音」按鈕;但當孩子不在旁,面對那份久違的寧靜時,心裡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總是莫名地掛念。 我喜歡簡單平淡的生活,也喜歡規劃未來,盡量讓事物在我的掌控中;但母親的生活就是不停令人發瘋,讓我容易失方寸,也很不像我自己。 在這段育兒的奇妙旅程中,我會感到迷失。我的方式是否正確?我是否一位好母親?壓力讓我疲憊,想著想著我會哭…每逄這些時候,我便會好好靜下來,認認真真地靜下來,想想當上母親是怎樣的一回事。真正地靜下來,腦海裡便會浮現出與孩子同笑同哭的珍貴片段,讓我瞬間融化,幸福得哭出來。這種哭,是深感壓力後的宣洩,但更多的,是被那種獨有的幸福感充滿的感動。 有幸見証孩子的成長,矛盾和衝突也是我與孩子一同成長的見証,令我們變得親密無間,也是最令人懷念的美好回憶。謙謙、童童已經十五和十三歲,外表已是青少年,但每一個天真真摯的笑容總是能溶化我的心,聽到他們的笑聲,我就明白了,我很幸福。 累了,便認真地停一停,回想與孩子共創的美好時光 渇望孩子長大,卻又不捨得他們長大
Remember, it’s not about being the perfect parent, it’s about being a present parent. Your presence and love mean more to your child than anything else.(記住,重點不在於成為完美的父母,而是成為一位在場的父母。) 「追求完美」是兩面刃,既可以是讓你漸漸進步、不斷成長的優點,也可以是讓你壓力滿滿、難以幸福的缺點。工作上如是,育兒上更是如是。尤其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更容易在互聯網、家長 Whatsapp 群中接觸到育兒資訊,讓父母們跌入「噢!這才是稱職的父母」的陷阱。 謙謙、童童已踏入青春期,我該不再算是「新手母親」,但我只是養育了他們十多年,經歷過嬰兒期、孩童期,對於青少年這時期,我難道不是新手嗎?再者,每位孩子也是獨一無二的,教育孩子不像是數學題,答案只有一個。無論是我或是孩子,也是複雜多變而且靈活敏感的,每一天、每一個選擇也只有一次機會,任何情況,我也只是第一次面對,我並不可能做到完美。 曾經的我,總是活於不安。看到其他父母和社交媒體分享完美的親子時光,或是教導孩子的經歷,我總是自我懷疑,自愧不如。現在我會靜下來,提醒自己,我們一家人也共同擁有只屬我們的美好回憶。 快樂和幸福,不一定每時每刻的順境和笑容。真正的美好家庭生活,不需要是電視劇的完美情節,幸福,可以是經歷一團糟後再抹去眼淚攜手面對,可以是日積月累的甜酸苦辣在回首時再會心微笑。 真正的幸福是情感上的連結,是依賴和信任的建立,是踏實的感覺 讓時間來証明你們的專屬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