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30] ALICE夢遊奇幻聖誕
今天童童派了英文默書,不短的篇章,竟然只錯了四個字。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只要有認真溫習,90分以上沒有什麼難度;但對童童來說,就算作為英文老師的我親自為她溫習,也總是不合格。還記得小一的幾句英默已溫了 20 小時還是不合格,感激當時的英文老師柯老師的體諒,還為她畫上打氣畫。努力被看見,對孩子來說別具意義!別人待你好,從來不是應份的,所以我銘記於心。 後來嘛,無論多努力,童童的測驗、默書一直是慘不忍睹,面對升學的壓力,我還是堅持童童只要努力嘗試過便好了!面對強差人意的表現,最不開心的人,是童童本人,作為母親,我只要好好守護她,而不是落井下石。 升學壓力很大,就算我堅持孩子玩耍的權利,接納她不一樣的學習能力,但童童還是感受到自己在學業上有多不濟…作為老師,我體諒老師的困難,但孩子不是檔案編號或機械人,每個人也有不同的天賦,不能強迫孩子像某某某吧!老師多次提醒我帶童童到補習班、操練試卷,我還是婉拒了。孩子是我的,學業、品格的教導責任也在我,但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出生以前,我已承諾盡我所能一生守護她。守護,是尊重她的與別不同,也信任她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為何童童突然會合格?也許尊重孩子的成長速度,以愛靜心等待,奇蹟還是會出現的。這個奇蹟,不是成績,而是孩子突破自己的限制,看到自己的進步。 讓孩子看見自己的成長 成長的路很漫長,你願意以愛靜心等待嗎?
相比起懷孕期因身體不適的困難,孩子誕生後,才是真正困難的開始。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每一個時期也有不同壓力,同時害怕自己不稱職…當父母,恐怕是世上任期最長而且壓力最大的挑戰吧! 無論是因教養孩子的壓力,或是不滿、擔心孩子的行為,偶然,我也會質疑若重新選擇一次,我還會當母親嗎?完全按自己喜好而活,或是二人世界的生活也好,想去旅行只要說走便走,把薪金、時間、精神全花在自己身上,我應該可以過得更優雅、更富足吧! 但,孩子的出現,除了給予我旁人永遠不會明白的幸福感,也給予我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一個真真正正愛上自己的機會。 孩子們多是父母的2.0,不但相似,更是加強版!孩子擁有我某些優點,同時也放大了我的缺點。教養孩子的同時,我好像再一次檢視「我是誰」,尤其在面對那些缺點時,我能接納並擁抱它嗎?生命無 take 2,但成為媽媽,看著迷你版的自己,讓我多了一次機會,好好去了解及接納那些曾經被自己否定和討厭的部分。 「假如我改變了某個選擇,我會活得更好吧!」別故思亂想了,人生不能重活一次,珍惜當下,不要被其他人的想法或繁重的生活拖垮,想想令你感到幸福的每個瞬間,享受你已作了的最好選擇吧! 孩子們的笑臉是我最大的幸福 你已作了的最好選擇,好好享受吧!
「贏咗場交,輸咗個家,值得咩?」 雖然這是一段社會福利署在十多年前宣傳停止家暴短片的口號,但相信大家仍然記憶猶新。短片所提及的是家暴,但其實每次親子間的小衝突也可視為「一場交」(爭執)。你眼中的「贏」是什麼?是孩子乖乖聽話隨你的心意而行,還是孩子心悅誠服才算贏?在過程中若你也要有所讓步,這樣又算不算是贏呢? 避免衝突,凡事以孩子的想法為先,便是家和萬事興,雙贏了嗎?當然不!面對孩子的不是,妥協讓步是放棄教養孩子的責任。孩子若以不當的方法達到目的,父母一定要堅持與孩子周旋到底。 父母可以發脾氣嗎?提高嗓門、指手劃腳、聲淚俱下,我全都做過,筋疲力竭,然後孩子屈服了。我們贏了嗎?我可不想誤導孩子,生氣、指責、哭泣、耍手段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衝突是親子關係之間的角力,我們常把它視為洪水猛獸,處理不當足以令關係破裂,但處理合宜,爭執可以讓彼此更了解對方,成為提昇親子關係的助力。要贏,並不能用強權,「我是父母,所以我決定」,要讓對方思考,心服口服。養育子女是長遠的事,不用執意在每個小衝突中獲勝,經過雙方表達想法和期望,孩子真正了解背後原因,甚至需要父母恰如其分的退讓,只有雙贏,才是真正的贏。 要達致雙贏,可能你也需要讓步 不要在意一時的贏,親子關係只有長遠的贏
無論我曾多次提醒自己,我的世界不能亦不應只有孩子,但孩子嘛,永遠是孩子,我哪能「自私」地只顧自己?作為負責任的媽媽,我當然要凡事以孩子為先!犧牲我的時間、喜好、社交甚至健康,又算得上什麼呢? 大部分時間我是雙職媽媽,誇張地說,是忙得連呼吸也沒時間。有一年的時間,我當上兼職代課老師,在不用工作的日子,我算是全職媽媽吧!但那時我更沒有 Me Time,畢竟犧牲了我最愛的教師工作,怎能不好好用盡每分每秒為孩子而活?但榨乾自己,真的能換來「最佳母親」這殊榮,以及養育出優秀快樂的孩子嗎?當一天只有 24 小時,而育兒是一天 48 小時也不能做到盡善盡美的事,那怎麼辦? 接納自己的限制吧!我們無法成為超人,孩子需要的只是快樂的媽媽,而不是無敵的女超人。讓孩子知道,在愛他們的同時,你也需要一個人安靜獨處的空間,可能是好好看幾頁書、安靜上洗手間、享受泡泡浴等只需半小時的 Me Time 活動。你的世界不能只圍著孩子轉,讓孩子學習等待,讓孩子明白你的感受。要對孩子有信心,相信他們同樣地愛著你,希望你快樂!雖然時間可能很短,但每天有些小確幸時間,已能舒緩不少壓力。 我們「需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身為媽媽,我可以犧牲一切,但並不需犧牲一切!別等到近乎崩潰那刻才勉強給自己大半天 Me Time,然後責備自己自私或不夠愛孩子。Me Time 是你的甜品,也能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無論你是任何身份,工作有多忙碌,你也值得擁有 Me Time! 短短的Me Time已能令你成為更快樂的自己!
網上看到一篇分享,談及「害小孩的十大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求必應物質無盡供給。 做錯任何事都幫他擋。 從小到大幫他安排好所有的事情。 努力控制他,不准他有自己的想法,全都聽從你的安排。 說他不如人、說他爛、說早知道不要生他。 跟他說因為有他,所以你的人生不得志、婚姻不美滿。 告訴他做什麼都要讓爸媽有面子、可炫耀。 教他人生以贏過別人為最終目的。 從不跟他聊心裡話,懶得聽他說話。 拿兄弟姊妹和朋友的表現來刺激他。 第四至第十項,一看便知是不對的,但我在想,第一至第三項,其實是不少愛孩子的父母的寫照。 「溺愛」是愛嗎?我不知道,但這種過度遷就、過份寵愛,肯定是父母們愛自己勝於愛孩子的表現。 大部分父母都渴望向孩子表達愛意並為他們提供最好的生活,無論是自己曾擁有的,還是在自己童年所缺乏的,我們都想盡量提供給孩子,讓孩子們活得豐盛,也能避開我們小時候嚐過的苦頭。但過度溺愛的養育方式可能會寵壞孩子,從而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若孩子每個要求在不用努力下便能被滿足,孩子怎能學懂感激或努力以赴的重要性?若孩子從小不用分辨是非,或是承受犯錯的後果,他們怎能學懂對錯及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被過度寵愛的孩子,說白一點,其實是被剝奪了成長的權利。千萬不是以愛為名,害了孩子。 愛與溺愛並不相同 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每當向新朋友介紹自己,我也會提及自己有兩個孩子,新朋友多會問及孩子年紀,當我說謙謙、童童已經15和13歲的時候,對方多數會意味深長地笑一笑,然後說:「已經是青少年,那應該很難纏吧!」 我大多會笑著回應:「還好吧!兩個孩子算很聽話,很少駁嘴,還會為我煮晚餐及分擔家務。」 青春期嘛,或多或少會有點燥動的荷爾蒙,連平常很少對我發脾氣的謙謙,有時也會忍不住反駁我。爭執後,我當然不開心,但孩子也不好受。有一天,謙謙更委屈地說:「媽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這麼煩燥…」 如果脾氣是積聚起來未能處理的壞心情,就像洪水來襲時堤壩未能支撐的話會決堤一樣,壞情緒會在儲滿的時候突然爆發。那麼,可否不要待決堤後才處理事後的爛攤子?在洪水氾濫之前做好疏導功夫,豈不是更好嗎? 帶著情緒去指罵,大家也難以聽到對方真正的想法和需要。在平日建立連結,培養親密關係尤其重要,就像鞏固和修建堤壩的工程;除此以外,日常的疏導工作也很重要,負面情緒和壓力是一點一點累積的,可以是學業或交友不如意,也可以是陌生人的不友善行徑,無論是大事或是小事,還是早點處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做好加固和疏導工作,縱然間中堤壩抵擋不住洪水,至少也可把傷害減到最低。 面對猶如洪水猛獸的情緒,要提早做好防禦工作 良好的關係有助能處理衝突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常常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學校或生活中不夠努力?為什麼他們總是缺乏動力?」是因為孩子的意志力不足或不夠聽話嗎?研究指,孩子表現不如父母所想並不一定源於缺乏動力,反而在於他們內在的真正渴望和感受。 腦神經學家指出,大腦天生就會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能表現出色。當父母的期望與孩子的能力或實際表現有差距,問題真的只在於孩子的動機嗎?在成長的過程中,探索自我身份是一個必經的重要階段,了解「我是誰」,尋找自己的聲音尤其重要。孩子有自己成長的時間表,與父母的時間表未必一致,這種落差可能會增加孩子的壓力,令孩子感到挫敗、無力,若未能滿足父母的期望,可能會出現焦慮、恐懼等情緒,更甚的,是令孩子誤以為自己「將來也不會做得到」,以致影響表現,甚至放棄嘗試。 別期望孩子凡事聽你的,當孩子開始問:「為什麼我要這麼做?」的時候,你會感到被冒犯,還是能欣然接受大腦天生就具有的自主性?孩子需要尋找自己的身分,而不是你對他們的期望來探索世界。真正的動力,出自於他們內心的渴望,而非外在的期望或壓力。 你準備好聆聽孩子的想法,縱然有機會與你所期望的不一樣嗎? 縱然有別於我們的期望,也要學習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感受 讓孩子在探索自我與世界的過程中找到真正的自己及屬於自己的動力
自問很努力成為優秀的母親,但育兒路上的挫折總叫我們感到沮喪。 無意間在網上看到一首叫 “Please, Mom and Dad” 的詩,大致翻譯如下: 「我的手很小,我無意把牛奶打翻; 我的腿很短,請放慢速度我才能跟上你; 當我和你說話時請看著我,讓我知道你在聽; 我的感情很細膩,別整天嘮叨我,令我在犯錯時感到羞愧愚昧; 不要指望我舖的床或畫的畫是完美的,試著欣賞我的嘗試。 請記住,我是一個孩子,而不是一個小大人,有時我不明白你想表達的意思,而不是刻意做錯。 我很愛你,請愛我因為『我』,而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事情。」 當謙謙、童童還是兩、三歲時,我對做得不夠好的他們是寬容的,畢竟只是孩子嘛,但面對長大了的他們,我好像缺少了當初的耐心和愛意… 這首小詩讓我回想起養育謙謙、童童的點滴。記得有一次,工作太勞累,回家後謙謙偷偷走進廚房為我製作芒果奶昔,沒有蓋好的攪拌機,讓整個廚房也是芒果和奶,但我卻只是甜甜一笑,然後慢慢清理現場,甘之如飴,沒有半點責怪的意思;現在的他為我製作晚餐,我卻只是怪責他放入太多調味會影響身體。改變了的,真的是孩子嗎?還是我的對「孩子做得不夠好」的恐懼和被瑣事磨滅的耐性,讓我看不到孩子的成長與美好? 孩子長大了,我對他們的期望早已不一樣,但願我能謹記初心,給予他們最單純的愛。 還記得當初對孩子的愛嗎? 改變的,也許不是孩子
當我們不理解某種行為時,我們往往會認為孩子是故意這樣做的,為了發洩不滿,或挑釁他人,總之是不負責任的惡意表現。 要培養孩子的情商,首要是面對自己的恐懼。「孩子不尊重我」、「孩子做得不夠好」、「我處理得不夠好」反映的未必是事實,而單單只是父母們內心的恐懼而已。 父母的選擇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但同樣地,孩子的表現和情感也感染著父母。當孩子出現不耐煩、無禮、不安、挫敗等情緒時,父母自然地想要透過改變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去掌控局面。但身為父母,你的責任不是控制孩子的情緒,而是掌控自己的情緒。試想像,當孩子發脾氣時,平靜的你,和心情不好的你會有相同的表現嗎?別因自己缺乏安全感而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負面的結論,然後以負面的言語及態度回應孩子的情感需要。要記住,無論處境如何,你也是自己情緒的管家,別把一切歸咎於孩子的行為。 孩子總是在模仿父母的行為,當我們對孩子展現同理心,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而不是按父母的選擇做決定,孩子也會模仿。教導孩子抑制情緒並不能讓他們平靜,別讓他們對情感麻木。讓孩子接受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忽視。「冷靜」、「高情商」是孩子學會感受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忽略情緒後發展出來的技能。 情緒商數(EQ)比智慧商數(IQ)更重要 「高情商」是孩子掌控自己情緒後的表現
很多人覺得數學困難,但無論算術能力優劣,數學有特定公式,答案是定律。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事情。 求學時,「讀書是本份,談不上辛苦」,同時也礙於年紀輕或是身分只是學生而不可亦不敢亂發脾氣;工作時,要表現出專業,薪金包括受氣,也怕丟了工作,總會控制自己情緒;在朋友面前,礙於面子也好,基於形象也好,很少會表現出最壞一面。 但在最愛的家人面前,我們總會最「真」。肆無忌憚批評,任意表達負面情緒,說出最具傷害性的話,做出最令對方難受的事。為什麼他對我總是忟忟憎憎,對朋友卻笑意迎迎?明明我給他滿滿的愛,為何他總是為小事動怒?親密的關係,總是令人不解又苦惱。 有人說:把最壞的情緒留給最親密的家人,不是因為「討厭」,而是家人的意見太重要、影響力太大,正因為重視家人的想法和感受,所以壓力更大,更容易發怒。也有人說,在家人面前,最有安全感,可以安心表達最真實的自己,因為縱然犯錯也一定會得到諒解。 但撫心自問,這是把壞情緒留給最愛的人的「好理由」嗎? 年輕時,生活上遇到的,多是結婚生子、升職喬遷等喜事;年紀漸長,由婚禮常客變為安息禮拜,更常遇到的,是生離死別,願我們在更懂得珍惜身邊一切時,能把愛好好表達出來。 情緒有起伏,是正常不過的事,但別把最壞的情緒留給最愛的人 珍惜所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