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30
[AM730] 自家製烤雞烤麵包
就算不是擁有雙胞胎,家中有兩個或以上孩子,其中一些最常聽到的說話,一定是孩子投訴「不公平」。雖然「手心手背也是肉」,但我們也是凡人,一點點的偏心或偏愛總是有的。但真的是因為父母偏心才導致不公平嗎?還是孩子不太理解「平等」和「公平」的分別? 什麼是「平等」(Equality)?曾聽過一個以分配書籍為例的比喻。平等,是每人也可以在圖書館拿到同一本書。那麼,什麼是「公平」(Equity)呢?與每人分到同一本書不同,公平,是按照每人的需要和能力拿到合適他們的書。 聽到孩子投訴「不公平」,不用急著指責、反駁或解釋為何這樣分配,把問題拋給孩子吧!若他擁有分配權會怎樣做,請他想想不同的分配會讓對方有什麼想法和感受。引導孩子思考不同的選擇,以及其帶來的後果和影響,然後再讓孩子作出選擇,遠比「分配結果」更重要。 「平等」代表孩子們擁有相同的資源和機會,「平等」已經很理想化,要做到「公平」,讓每個人也能獲得合適的資源,世上哪有這回事?太理想化吧! 我承認無論是平等,還是公平也是很難做到的事,但我也希望能在孩子心裡埋下「分享」的種子。在這個世代,大家追求擁有,但物慾是無窮盡的,反而樂意分享、富同理心的人才能感到真正的富足。我不會強迫孩子分享自己所有的,但當孩子認識「平等」和「公平」這些概念,當他們眼中不再只是「我擁有什麼」,我相信他們會活得更快樂。 讓孩子思考「平等」和「公平」,再作出選擇 不要急於跳到結果,思考過程更重要
生活中的小驚喜總能帶來快樂,但旅行中的小意外卻未必讓人愉快。 帶孩子們去紐倫堡旅行的第一天,我們在泊車時發生了小意外。因為沒看到告示,車尾撞上了障礙,結果「啪啦」一聲,車尾玻璃整塊碎掉了!幸好沒有人受傷,但在旅程的第一天就遇到這樣的情況,心情難免受到影響。 聖誕期間找不到修理車行,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究竟是應該掉頭回家,還是繼續旅程? 其實沒有了尾窗也不影響駕駛安全,相比起對「旅程」的影響,意外對「心情」的影響其實更大。老公可以指責我沒提醒他注意德文提示,而我也可以埋怨他倒車不夠小心。若我們吵架,最無奈的,應該是無辜的謙謙和童童吧! 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互相責怪真的有意義嗎?笑著、喊著也要面對,不如放鬆心情一起微笑面對吧!於是,老公和童童開始清理玻璃碎,而我和謙謙則前往超市購買保鮮紙。往超市途中,我和謙謙還能有說有笑,在超巿還有心情一起討論哪種保鮮紙最划算,並且思考如何包裹才能防止風雪吹進入車內。 玻璃碎了,不能影響我們的心情;「選擇如何對應」,才是決定心情的最大因素。就這樣,旅程中的小插曲,成為了家人之間的笑料和特別回憶。 孩子們觀察著父母如何應對困難,以身作則,遠比任何說教來得更深刻。 回憶由你創造 父母在遇到困難後的反應和處理方法,才是孩子深刻牢記的回憶
二十年前,誰也想不到,人工智能(AI)會發展得如此迅速。曾經,只有科學家、研究員和技術專家才能接觸到的AI,如今卻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好幫手,無論是資料查詢、行程規劃、內容創作,還是翻譯,AI的能力也令我們讚嘆不已!然而,AI並不是一開始已經如此出色的,它的成長有賴大量數據持續餵養。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類似的。從懵懂傻氣,到成為優秀的孩子,需要透過精心栽培。栽培不是單指學術知識傳授,否則就像只給AI資料而不教導它如何運用一樣,單單提供知識不足以讓孩子全面發展。 你有沒有用過 ChatGPT 或其他 AI 程式?不同的指令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要讓孩子能茁壯健康地成長,需要成人陪伴探索、指引方向。與父母和朋友交流,接觸不同的新事物,在多樣的環境中體驗,都是與社會建立聯繫的關鍵,這些經歷能讓他們真正認識自己和世界。 你有沒有注意到,在互網線搜尋資訊後,你的社交媒體和網站會自動出現相關的廣告和資料?近年常提及的「演算法」,有點像父母的教導和回饋。AI系統需要不斷更新,孩子也是一樣不斷在成長。生命是很奇妙的,孩子不是完美無瑕的進階版AI,而是需要時間與空間不斷探索、成長。父母可以成為良師,與孩子一起孕育無限可能。 父母的教導有助孩子找到自己 AI的成長有賴數據,孩子成長則有賴你的參與
孩子犯錯時,最害怕的未必是犯錯本身,而是父母的反應。也許問題並非這麼嚴重,但父母的過激反應,可能會超越了事情本身的嚴重性,把事情弄得更糟。我不勉強自己成為「時刻心平氣和,完全不會發脾氣」的「完美」母親,但我相信自己可以把每次犯錯視之為讓大家(包括孩子及父母)共同成長的機會。做錯了,不一定要羞辱孩子,讓孩子感到羞愧,覺得自己有多糟糕;錯誤,也可以是孩子學習承擔、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契機。 孩子的成長,是一場奇妙的冒險之旅,不完美,也常出現驚心動魄的驚喜與考驗。在失誤中,讓孩子明白犯錯並不可怕,承擔錯誤,調整策略,重新出發!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對應犯錯三部步」:第一步是「冷靜」,別被怒氣沖昏頭腦!事情真的值得你如此生氣嗎?第二步是「關心」,除了為了吸引父母注意外,孩子很少刻意犯錯。既然成年人也會犯錯,也會在犯錯時渴望被了解、接納,那麼,將心比己,在孩子犯錯時何不先關心孩子有沒有受傷,有什麼需要,而不是「為什麼你又搞垮了!」最後一步是「處理」,爛攤子總是要處理的,孩子需要學習承擔責任,但有人陪著一起收拾,被理解是成長的動力。 有人打趣說「育兒現場天天像災難片,但還是要笑著撿飯粒」。多年後回想這些災難現場,應該會讓我們會心微笑吧! 孩子的成長是一場又一場的奇妙冒險 記住每個令人破涕為笑的瞬間
你喜歡玩遊戲機嗎?小時候沒有網絡遊戲,但我可是 Game Boy和世嘉的忠實粉絲!玩角色扮演遊戲的時候有魔法值、經驗值、能量值、生命值等,作為父母,你有在培養孩子這個角色不同的「值」嗎? 「魔法值」是創造力,孩童期總是天馬行空,有無限的想像力,對未來充滿幻想。但隨著年紀漸長,面對社會不同的期許和定義,作為父母的我,是在鼓勵孩子的創意,還是因著競爭力一詞扼殺他們的想像空間? 「經驗值」在於學習機會,不單是指課堂上學習的課本知識,還有生活中的技能、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遇到失望和挫折時該如何處理等。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是成功或是失敗的經驗,對孩子來說也是重要的,而且父母怎樣回饋每段經歷,也成了孩子如何看待事情的關鍵。 「能量值」如同孩子的情商,智力、能力有時不及穩定的情緒與面對逆境的能力重要。我有時會幻想,自己的說話和行徑,會是提昇孩子能量值的甜品,還是消耗能量值的毒物。 「生命值」是孩子的整體生存能力,我想渴望的,是孩子的情感健康,能夠快快樂樂地生活便是最好了。 除了孩子的各種「值」,我也會留意自己的「值」。孩子做錯小事或駁嘴,我的「怒氣值」會瞬間飆升嗎?我的「耐性值」又是否有所改善?哪些「值」需要提昇,又有哪些「值」快失衡導? 培養孩子各方面的「值」 你有留意自己和孩子各方面的「值」嗎?
The most impactful memories are made when they are least expected and unplanned.(最深刻的記憶總是在最意想不到、最沒有計劃的時候產生。) 值得慶幸的,是創造持久的回憶並不需要什麼艱鉅的要求,最近看了一篇有科學支持的文章,關於與孩子創造回憶的八個要點,分別是:強調孩子的正向行為、慶祝成就、讓小事變得非凡、花時間和他們一起讀書、一起吃飯、建立傳統、全心投入 15 分鐘,以及和他們一起玩。 看到的時候,有點驚訝,只需做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能讓孩子印象深刻嗎?於是我問了謙謙和童童,他們不停點頭稱是。 孩子不會記得家裡打掃得有多乾淨、他們擁有多少玩具、琴棋書畫有多厲害,但會記住,你花了多少時間陪伴他們、與你相處的感覺、你所教授的生活智慧與價值觀。親子關係,從不是物質能堆砌出來的,只有用心去經營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結,才能在經歷中建立牢不可破的親密關係。每次的擁抱,每次的笑聲,甚至是失落與沮喪,也是永恒的甜蜜回憶。 坦白說,我不覺得自己有多優秀,但感恩的,我不用優秀才能成為孩子喜愛的母親。與孩子一起做簡單的事,伴著他們成長,建立他們的自信,讓他們在成長後仍會浮現童年的點滴和片段,想起與父母的時光時會會心微笑,已是我作為母親的最大成就了。 與孩子創造真正的回憶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建立深刻回憶的關鍵
有人說,每個成功男人背後,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那麼,每個相信自己的孩子背後會有什麼? Behind every young child who believes in himself is a parent who believed first. (每一個相信自己的小孩的背後,都有一個先相信的父母。) 成為母親後,顛覆了自己很多固有想法。從前的我,是看到才相信,有憑證才有信心去做。但在教養謙謙、童童的過程中,著實有太多太多的不穩定因素,我不能預測孩子的際遇,不能有十足把握才走下一步,不能確保付出有回報。摸著石頭過河,初時總是膽戰心驚,但後來我試著學習去享受過程,從來步步為營的我,試著與孩子一起成長,一起擁抱未知,然後發現,生活雖難,但其實同樣可以把挑戰視為樂趣,把失敗視為成長的一課。 父母堅定的信念與無條件的支持,奠定了孩子對自己的認同。從嬰兒期學習進食、爬行、說話、走路,父母也是在孩子未能做到時已相信孩子能做到吧!我想,父母的角色是播下希望的種子,童童的能力稍遜,因著缺乏信心,總是不敢嘗試,我沒有強迫她,沒有任何事情是在某時刻一定要做到的!給予鼓勵才是我們該做的事。某天,她說:「我可能做不到,但我想試一試。」還是沒有大大信心,但願意踏出第一步,已令我欣慰感動。 我喜歡諺語的後半部 a parent who believed first,這裡是指相信孩子,但同時也可以指相信自己吧!孩子的自信和成長,是他自己努力的成果,但同時也是父母對孩子予以無條件支持和信任的回報。 成為先相信孩子的父母 培養自信的孩子
作為父母,當然渴望孩子幸福和成功,在追求這些目標的過程中,總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影響了孩子。迷失、焦慮、害怕、不知所措等感受常常會在伴隨著我。在教育謙謙、童童的過程中,我把大量的心力放在品格建立上,對於他們的學業,我是採取無為而治的,畢竟孩子或是父母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偶意我還是會擔心,孩子會否缺乏競爭力,難以擁有幸福的人生。 最近看到一段令我欣慰的提醒:「如果你花時間追逐蝴蝶,牠們會飛走。但如果你花時間去打造一個美麗的花園,蝴蝶就會自然而然地來到你身邊。」 在教育孩子時,我是催促他們快去撲蝶,花光他們的力氣,還是與他們一起建立花園,讓蝴蝶翩然而至? 慶幸謙謙、童童是截然不同的孩子,能用於謙謙身上的法子,對童童來說絕不適用,反之亦然。兩個南轅北轍的孩子讓我明白觀察的重要性,我的角色,主要是引導孩子發掘自我,優點和缺點也是可愛的,也許起點不一樣,但只要懂得自我成長,定能吸引到更多的機會。沒人喜歡失敗,但最值得嘉許的,是踏出嘗試的第一步,單單是這份勇氣,已值得表揚。 讓孩子「看見」自己的進步吧!進步,不一定是可量化的獎項、成功的結果;它可以是勇敢挑戰以往的自己,也可以是在失敗中看到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別再追逐蝴蝶了,吸引牠們來你的花園吧! 打造你的花園吧! 讓孩子「看見」自己的進步
因為愛,所以願意讓孩子迷路;因為信任,所以樂意學習放手。 大腦不是脆弱的機器,多用不會壞,反而越鍛鍊會越厲害,犯錯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有些壞事當然不能做,但其實人生中很多事件也沒有絕對的對錯,讓孩子作選擇、親身經歷成和敗,比起由你告訴孩子「別這樣,這是錯的」得著更多。 額葉主管認知、情緒和行為管理,它能抑制一些我們認為社會不同意的行為,所以有助管理我們的衝動行為。額葉也能讓我們根據現階段狀況去判斷和預測將會發生的事情,有助解決問題,亦能幫助形成和情緒有關的記憶。但你知道嗎?原來大腦前額葉發育成熟的時間約為18到20歲。當謙謙、童童有反叛行為,或是作出傻更更(不是愚蠢)的決定時,我就會想,孩子的腦袋並未完全發育,我才是該有管理自己行為和情緒能力的大人吧!在他們仍在不停成長、進步的階段,我的角色是傳遞正確的觀念,塑造多角度思考的機會,以及給予讓孩子選擇的空間。 每當我想像謙謙、童童會成為怎樣的人時,我會先反思自己的育兒方向正在塑造怎樣的孩子。不用成為什麼大人物,我只渴望孩子開朗善良,相信自己的世界擁有無限可能。沒有人喜歡被監視、掌控,別總盯著孩子的失誤或弱點,跌倒了、迷路了、做錯了,只要有重新站起來調整心態繼續前行的勇氣,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人生路。 迷路並不可怕,讓孩子有尋找前路的勇氣和信心 孩子的腦部並未完全發育,別和他們斤斤計較
無論是走路還是駕車,我也很喜歡用 Google 地圖,雖然不算百分百可靠,但大部分時間也能按當時的交通狀況準確地提示最佳路徑。 但 Google 地圖最吸引的地方,不只是準確度,還有它的「態度」。 走路的時候,要調整方向不困難,但駕車的時候,我很怕錯,因為不能隨意調頭,但在我走錯路的時候,也會不太驚慌,因為Google 地圖不會說:「明明已經提醒了你怎樣走,為何你還是走錯路?你是個大笨蛋嗎?為何這麼簡單也會弄錯!錯了,一切都錯了,既然你不聽我的,那麼我也懶得給你提示了!」 當你不慎轉「錯」彎、選錯路徑,Google不會說你錯了,只會花點時間調整路線,建議你在下一步該怎樣走,才能到達目的地。 聰明的你,相信已經明白我所指的 be like google map,是與孩子相處時的態度。 小時候不懂,不明白人生可以有不同出路,以為只有一條「正確的路」,長大後才發現,人生可以是精彩多變的,只要你不被自己的框框限制,生命可以遠追你所能想像的豐盛。不同的閱歷能塑造我們的性格,我渴望孩子的人生是精彩的,是不被我的思想限制,也超越我所能想像的。 也許,人生並沒有偏離正軌,另一條道路可能遠一點,但沿途的風景可能更美、更令你印象深刻。 Be like Google Map 不同的路,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