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30] 大細路劇團:爸媽真的愛你
「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生氣。」真的嗎?父母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會感到憤怒和受傷害,作為孩子的榜樣,我們當然不該胡亂發脾氣,但合宜地表達負面情緒,也是讓孩子從我們身上學習疏導情緒的好機會。 記得當年讀心理學,提及抑鬱就是不懂紓解憤怒,把怒氣抑壓,攻擊自己的狀態。假若令你憤怒的「元兇」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如何面對以及宣洩自己的情緒,對你和對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課。 不少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受了他們的氣,忍一忍便是了!但任何年齡的孩子也會觀察別人的反應。幾歲的童童不太懂得表達自己的需要,常以發脾氣甚至打人宣洩不滿,當長輩啞忍時,童童並不懂自己錯在什麼地方,只會變本加厲,反而立刻喝止她的行為,讓她察覺事情的嚴重性後,再和她以「角色互換」的方法,以同理心討論彼此的感受,效果會更好。 不要不切實際地期望一次便能改善孩子的行為,但每個人也有變好的能力!另外,對於孩子的選擇,可能與我期望的不符,但我還是要學習尊重孩子是獨立個體,有自己的選擇,以及獨特的成長時間表。作為父母,我提醒自己是有能力、有承擔的成人,我可以生氣,但不會放棄! 當孩子的行為令你不開心,你會逆來順受,還是表達你的真實感受? 大人、小孩也要學習合宜地宣洩情緒
遇到不喜歡你的人,該怎麼辦? 壞消息是,你無法讓所有人理解你、接納你或對你友善。但好消息是,你並不需要讓所有人喜歡你! 謙謙、童童剛轉校,要重新適應學習環境,更困難的,是重新認識朋友。環境的改變,對個性較獨立的謙謙來說問題不大,但對極需要同齡朋友的童童來說,不像以往般受同學歡迎,甚至被個別同學排斥,對她來說是很煎熬的事情。 我不想小事化大,事情亦遠遠未到欺凌程度,但大人眼中的小事,設身處地代入孩子的角色,便會發現「有同學不喜歡我」是天塌下來的大事! 作為父母,我該告訴童童怎麼辦嗎? 我覺得,給她聆聽的耳朵,認同她的感受,再鼓勵她尋找「童童版」方法解決,比「教她怎樣做」更優勝。 被排斥的時候,有機會打擊孩子的形象和自信心。不用急於提供「成人版」的完美應對方案,畢竟挑戰同時是孩子成長的機會,不要因愛之名過度保護,剝奪了孩子面對逆境的機會。我試著提醒童童她的優點,讓她有信心、有勇氣去面對困難。 我也沒有給予童童應對方案,只是引導她思考自己的專長和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我告訴她,別人可以批評你、誤解你、但他們的想法不是你的問題!保持善良,你就是你,不用因別人而懷疑自己的價值。 看著她似懂非懂的表情,我知道這或許是一場長久戰,但她已在不知不覺中長大了。 每個挑戰也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不用急於提供「成人版」的完美應對方案
最近和一對我很欣賞的夫婦聚會,談及各自的兒時,初時以為如此樂於助人、相識滿天下的他們會有頗愉快的童年。傾談過後,才知他們在兒時經歷了不少痛苦回憶和缺失。我既驚訝又好奇,問他們有什麼秘訣,令他們能打破枷鎖,成為如此幸福的自己。丈夫望了望太太,說:「我倆也決定,詛咒止於我們這一代,不要傳給我們的孩子。」看著他們那位快樂的孩子,為這對夫婦的決定而感恩。這對夫婦提醒我,幸福的父母才能造就幸福的下一代,無論我們的過去如何,也總有打破「宿命」的能力。 毫無疑問,照顧孩子是父母的重要壓力來源。「我是稱職的媽媽嗎?」、「我這樣說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嗎?」、「我能在工作與育兒中找到平衡嗎?」曾有無數的小事,令我質疑自己當媽媽的能力,讓我總是活在不安之中。 直至我告訴自己,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又優秀的父母,也不是優越的經濟條件,他們需要的,是懂得自愛、「選擇」活得幸福的父母。我們可能在童年有缺欠,可能在成長中遇挫折,或經歷過各種的不幸,但,讓過去留在過去吧! 孩子是我們的壓力來源,同時也可以是令我們追求幸福的最大動力!我常感激謙謙、童童的出現,讓我學習放下過去的包袱,提醒自己「選擇」活得幸福,為了把這份幸福傳承給孩子。 讓過去留在過去吧 照顧孩子是壓力,同時也是令自己變得更好的動力!
Raising a teenager is hard. But BEING a teenager is hard, too!(教養青少年很困難,但「身為」青少年也很困難!) 我常說自己沒有經歷青春期的反叛期,因為爸爸在我青春期的時候患病、離世,作為長女的我沒有步入反叛期的「資格」。我想,我在青春期做過最反叛的事應該是晚上和同性朋友講電話至三點也不肯睡覺吧! 當了近二十年中學老師,每天面對青春期的反叛因子,當然有不少激氣的回憶,但每個孩子也是一個獨特的故事,作為在他們的生命故事書出現的小角色,對他們的了解也許不多,但當你用心去了解每一個故事,總會發現行為背後的原因。 當我聚焦於「自己」時,會覺得教養孩子很難,但當我從孩子的角度和眼光看世界,便會明白「作為」一個青少年可以有多難。當然,也可能因為事隔太久,所以作為大人的我忘記了年輕時的反叛,而誤解了孩子。 你害怕孩子踏入青春期嗎?曾經我有擔憂,但看著踏入青春期的謙謙、童童,我反而開始釋懷,畢竟十多年來的相處已建立了親密的關係,我們應該對彼此有堅定的信心! Having a front row seat in our kids’ lives is a far better place to be than sitting on the highest bleacher. (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擁有前排座位比坐在最高的看台上好得多。)孩子們需要可信任的人來依靠和分享,但當中包括好的,也包括壞的,你準備好了嗎? 坐在孩子生命的前排 簡單的陪伴已是最美好的事情
某天晚上和童童傾計,她突然哭著說覺得自己很蠢… 「不夠聰明」一直是她的痛處,就算我從不以成績或所謂的聰明程度評價她,年紀漸長的她更能感受到自己和同齡人的差距,會感到自卑。 曾經,我會說:「不,你一點也不笨,你其實也很聰明。」我是真心的,在藝術上童童的確有天賦,她的觀察力也不差。但從她的角度,我的認可,可能只是「媽媽的善意」。 現在,我發現比起告訴孩子「其實你很棒」,更好的辦法是為孩子提供成功的機會和幫助,讓他們有能力改變對自己的刻板印象。以前的我很急進,急著給予孩子肯定,但現在的我會給予孩子空間感受不安,讓他們慢慢解決問題。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面對問題,不代表他們能力不足,挑戰是成長的必經階段,按著自己的步伐一步一步走便好了。 當孩子自我批評的時候,有一個不錯的方法,就是把這個內在聲音擬人化為獨立的個體去回應,「刻薄小文來了,我們可以怎樣回應?」因為我們是基督徒,所以有時我會問童童:「這些聲意是來自神還是魔鬼,你又會怎樣回應這些來自魔鬼的聲音?」 信念也很重要,你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對嗎?有時,父母只需提供聆聽的耳朵便可以了。 你的讚賞對孩子來說可能只是「媽媽的善意」 相信孩子有獨自面對的能力
我常教導孩子要堅持,不要輕言放棄。為了成為孩子的榜樣,日常生活中我也頗堅毅!但有些時候,適時的放棄,在育兒路上也是一種祝福? 第一點:放棄承擔孩子的整個人生,也放棄自我犧牲 曾經,我因著追求成為「完美媽媽」而付上沉重代價,賠上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每個人也總有成長空間,和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進步,才是最好的關係。孩子有成長的能力,不要過度掌控而剝奪他們的天賦。作為孩子的榜樣,我們活得快樂,孩子才懂得什麼是精彩人生。 第二點:放棄運籌帷幄 自問是一名嚴母,對孩子的品格訂立了不少規則,但生活的方式是充滿彈性的,每個孩子也是獨一無二的,成長方式和時間也不該由父母掌控,引發孩子思考,與孩子討論。試著引導孩子作正確的決定,但同時容許孩子犯錯,在錯誤中成長。 第三點:放棄大吵大鬧 我想自己優雅一點,奈何作為母親,太多事情不在我們掌控之中,在忙碌的時候,孩子總是倒瀉水、生病、爭執…帶孩子的生活著實令自問情商不低的我有太多情緒崩潰的「理由」!但情緒越失控,事情的進度會更慢,放棄大吵大鬧,學習控制情緒,漸漸你會發現,你和孩子的情緒和行為也會更穩定。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藍圖 擔心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但不必過度焦慮
翻看謙謙兩年多前的照片,那時經歷了長時間的網課,沒有運動也沒有外出,那時的他臉圓圓、身材矮小、活像一個吹脹了的大皮球。當生活漸漸回復正常,愛上柔術和運動的他,漸漸變瘦變高。 “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說話,不但是指你吃什麼,身體便會隨之而變化,也指你接觸什麼、怎樣思考,會影響你成為怎樣的人。 多年前,曾患抑鬱症的森美說,醫生教他把每日遇到的開心事記錄下來,他說怎樣也想不到,因為所有快樂事也是「基本」,醫生迫他一定要記下,森美開始寫下小事,例如想吃乾炒牛河時真的能夠吃到,當記錄美好的小事,他的生活便快樂起來! 你的生活筆記簿所記下的,是美好的事,還是令人憤慨的事? 有一段時間,青春期的謙謙覺得身邊所有的人和事也很煩人,面對這個燥動不安的大男孩,我們也經歷過一段火星撞地球的時間,但謾罵、指責只會換來更多的負面情緒。我們開始在晚上好好談心,沒有批評,也沒有「提醒」,只是好好地聆聽。有一晚,謙謙委屈得哭了,他說,他也不想裝滿負面情緒,但他就是控制不了…於是,我們開始專注數算值得感恩和開心的事,不再「刻意處理」負面情緒,當聚焦在快樂的事情上,令他煩擾的事好像突然消失了。 專注於快樂,而不是處理負面情緒 記錄每一件令你愉快的小事
初小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學習連接詞,我常教導學生,在做閱讀理解練習時,若遇到不懂的生字或句子,可透過連接詞推測含意。幾歲的孩子也明白,「不過」、「但是」的作用是把兩個相反的概念連在一起,但這兩個詞語是中性的,沒有負面的意思,例如:「雖然我很忙碌,但我還是想先陪伴你一起玩」,就是正面的事。 說出口的言語是重要的,但身體很誠實,對於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我們會否只是假裝明白和了解,表達的關懷只是門面功夫,後續的「不過」才是我們的真正想法? 「我明白默書、測驗繁多,溫習很攰,不過還是要繼續,否則便會追不上進度。」、「我知道你難過,不過也不能停下來。」、「我愛你, 但我的工作很忙碌,沒有時間陪伴你。」你的優次顯而易見。 生活很忙碌,上一代是體力上的勞累,這一代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則是心靈上的疲憊。成年人常要一人分飾多角,個人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畢竟快樂的父母才能培養快樂的孩子,所以我從不覺得孩子應該是世界的中心和唯一!只是,言行一致無論是對懵懂的幼兒,還是心智漸漸成熟的青少年來說是也重要的。 「但」沒有貶義,讓孩子意識到被愛、被尊重才是重點。 言行一致十分重要 認清你所珍視的
育兒是喜樂參半的事,孩子能讓你感到無可比擬的幸福,但面對「我是否稱職?」這個疑惑,還是常會感到迷失。到底怎樣才能自信又快樂地做這喜樂參半的事? #未放棄便不是失敗 我愛分享正向育兒訊息,謙謙、童童也算乖巧,我一定是稱職的媽媽吧!其實,因為犯了很多錯誤,我才能在經歷中學習,成為更好的媽媽!快樂的秘訣是「接納」和「原諒」,犯錯並不可怕,也不可恥,可怕的,是被錯誤纏繞而不能或不敢前行!不要因犯錯而感到害怕,認清自己的育兒目標,不斷調整方向,只要你不放棄,便不算失敗,總有一天會成功的! #整理待辦清單 無論你是雙職家長,或是全職照顧孩子,「待辦清單」永遠也是滿滿的,等待你去完成的事總是有增無減。我愛把待辦事項寫在紙上,再排列優次,畢竟時間和能力也是有限的,很多事情其實未必需要即時處理,放過自己,相比起能夠按時完成所有事情的超人,孩子更需要一個快樂的母親。 #讓你和孩子做回自己 曾經,我怕自己做得不夠好,也怕自己選擇的育兒模式令孩子不夠競爭力,連累了孩子,甚至因此而抑鬱…但,我們真的要過一式一樣的人生嗎?你和孩子也是獨特的,可以欣賞並學習別人的長處,但不用與人比較,專注探索自己和孩子感到快樂的獨有方式,你們會活得更自在! 讓你和孩子做回自己 未放棄,便不算失敗!
你試過因小事而大發脾氣嗎?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看似莫名其妙的情緒大爆發,大家也心知背後的原因是自身正在經歷壓力和情緒問題。這件小事可能只是導火線,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令身心俱疲的你情緒崩潰。 當角色互換,你能看到發脾氣的孩子其實是在表達他的不安和無助嗎? 有人說,P.E.A.C.E. 是 Presence, Engagement, Affection, Calm 和 Empathy 的縮寫,分別指你的「存在」、「參與」、「情感」、「平靜」和「同理心」。 Presence 與 engagement 不同,你的出現不代表你投入地參與其中。多少偽單親的家庭,或無效的親子關係正影響著下一代。我喜歡看孩子的眼睛,眼睛是人的靈魂之窗,眼神背後有很多故事。慌亂的孩子見到你的出現,是變得安心還是更驚惶?倔強好勝的孩子見到你後,會緩緩流下眼淚,還是變得更逞強?孩子的表現,足以展現你倆平日的相處,有父母參與的孩子,那份發自內心快樂和自信是掩藏不了的。 情感是一個大課題,甚至比理性分析更能影響我們每一個決定和行為!在壓力下,我們需要的,並不是什麼大道理,一個溫柔的擁抱,一聲平靜的鼓勵,已是最大的安慰,發揮你的同理心,輕輕說一句:「我一直在這裡,當你準備好分享,我很樂意聆聽。」,對孩子來說,已是最好的支援! 尋找行為背後的原因 情緒穩定有助孩子茁助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