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接受挑戰嗎?年輕時的我試過和朋友到訪尼泊爾攀山、玩激流,也常到偏遠山區做義工,可是人長大了,顧慮多了,安穩慣了,現在的我反而不太喜歡挑戰。可是對於孩子,我還是希望他們能勇敢嘗試,在挑戰中成長。


小孩子(甚至成年人)也很容易混淆「挑戰」(challenge) 和「問題」(problem),把令人成長的挑戰視為令人苦惱的問題。若能把次序倒轉,學習把「問題」視之為「挑戰」。你會發現,心情會大大改變。


當孩子拒絕挑戰時,父母很容易覺得孩子懶散或是在找藉口,總是急於催促孩子一定要立刻接受挑戰,但有沒有想過孩子的做法背後的原因?謙謙和童童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例子。



曾經,童童的口頭禪是「我做不到」,不是因為她懶惰或是不願意嘗試,而是她「相信自己做不到、做不好」。既然註定會失敗,那為什麼還要做?失敗的經歷還不夠多嗎?她的不嘗試,不是不想做成功,反而比任何人更想擁有成功經歷,拒絕只是她缺乏信心的表現。後來,我試著把步驟分拆,變成不同的小任務,當成功感提昇,她會更樂意多走一步。若最終任務「失敗」,她還是能在最初的小任務中「成功」。記住「成功」乃成功之母,有些孩子需要多些成功經歷,儲到足夠的能量,才敢接受挑戰、接受有可能出現的失敗。


有時可能只是時機不對,有些孩子像思考型的謙謙,不是百分百拒絕,而是需要時間消化。在成人的世界看似簡單的決定,孩子有自己的運算速度。作為父母,面對思考型的孩子,不妨給予多些時間孩子思考,也可邀請孩子把想法說出來,由父母幫忙整理、引導。不但能增進親子關係,孩子的思維模式也總會給大人很多驚喜。


無論是幫手做簡單的家務,或是挑戰艱難的任務,謙謙、童童常常會問:「為什麼是我?」,我現在試著鼓勵他們,以 ”Try Me!” 取代 “Why me?”。接受挑戰,無論結果成功與否,「挑戰」並不是讓我或別人找到他們的弱點,而是讓他們變得更強,更了解自己的過程。


Don’t limit your challenges; challenge your limits (不要限制你的挑戰;挑戰你的限制)



接受挑戰不是易事



成長和改變,也許令人不舒服,但卻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都習慣為自己加上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