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姊妹間,爭執總是免不了的吧!謙謙、童童的年紀相差一年零九個月,年紀相若令他們更親密,但同樣亦令他們更多爭執,畢竟年紀相差不多,三歲的他要讓一歲的妹妹看似合理,但十歲的孩子要讓八歲的孩子,又合理嗎?難道比童童早出生,便要一輩子承擔著「大的要讓細的」的責任?


試想想,如果從小到大,每當遇到孩子覺得「不公平」的情況,父母便以「你是哥哥/姐姐,一定要讓弟弟/妹妹!」強迫遷就,久而久之,孩子會變成兩個極致,一是表面上習慣讓步,但對弟妹心懷不滿甚至憤怒,就算生性善良的孩子沒有憤恨之情,也覺得自己不被父母所愛,對自己充滿懷疑吧;另一結果是孩子會選擇凡事駁嘴、堅決不讓,既然父母不幫自己,當然要先下手為強,無論喜歡與否,也要搶先一步奪過來。無論是放棄追求自己想要的,或是變得自私自利,我相信,兩個結果也不是父母樂見的。



其實,大家心裡也明白,公平與否,從不是以「年紀」區分的。有些事,有明顯的對錯,父母便要學習與孩子一同分析,要減少孩子錯誤的行為,最有效的方法是糾正孩子錯誤的觀念,要知道,「思想」才是決定「行為」的關鍵。


但最令人苦惱的,應該是沒有對錯的公平吧!「剩下的一塊餅乾由誰吃?」、「誰可以先玩新玩具?」等,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以「大讓細」分配就最簡單快捷了,不是嗎?



對呀,走捷徑當然快,但同時也錯過了建立孩子的機會。在孩子的角度,「自己得不到」便等於「不公平」。父母不用太快因著孩子的外顯行為下結論,批評孩子的行徑。有些時候,孩子太快跳到「不公平」的結論,作父母的我們其實需要引導孩子組織自己的看法,才能有機會糾正。在成年人的社會,也沒有「人人也覺得公平」這一回事。孩子間的爭執,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我們不用因而覺得沮喪。好好聆聽孩子的想法,慢慢作出引導,孩子能坦誠說出感受,想法得以被聆聽,已經是成長的一大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