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分享】當孩子不如我期望
上星期與大家分享過我們在超巿遇到一位想買飲品的婆婆的故事,不用直接向孩子說教,從心而發的行為,精靈的小腦袋一直看在眼裡。
今次想與大家分享「後話」。
童童年紀小,思想較單純,看到婆婆的笑容,覺得我們能夠幫助別人,是一件美事,所以非常認同施比受更有福,她說:下次遇到其他有需要幫助的人,我一定要主動提出幫助。
非常好!完全乎合我的期望。
但假若小腦袋的想法不合乎大人的期望時,到底該怎辦?
謙謙「竟然」不像我預期般學到助人為快樂之本,反而疑惑地問:「既然婆婆沒有錢,為何仍然要飲果汁呢?她可以飲水的。」
如此「冷血」的看法,是不是該痛罵他呢?換著是你,明明期望小孩子學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對於他不如你期望的回應,你又會作出怎樣的反應呢?
首先,我讚賞他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畢竟孩子是獨立個體,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是正常不過的事。而要向成年人表達自己不一樣的想法,著實需要勇氣,也需要一段建基於信任的關係,所以,對孩子提出的質疑,我覺得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其次,當孩子提出疑問時,我們不用急於給予答案,否則很容易會抹殺了孩子思考的空間。除了對他的提問表達欣賞外,我沒有告訴(或是「告誡」)他該怎樣思考,反而是建議他從婆婆的角度出發,想想為何想買果汁,也想想得到別人的幫助後會有怎樣的心情。然後我們從婆婆的感受,談到社會怎樣看待長者,天南地北,又一次愉快的對話。
思考這回事,其實沒有對與錯之分,讓孩子天馬行空地表達,給予少許的引導,他們的小腦袋,遠比我們想像中更有愛心、更有創意呢!
一步一步,陪著孩子思考,建構他專屬的想法
Recent Posts
你喜歡玩遊戲機嗎?小時候沒有網絡遊戲,但我可是 Game Boy和世嘉的忠實粉絲!玩角色扮演遊戲的時候有魔法值、經驗值、能量值、生命值等,作為父母,你有在培養孩子這個角色不同的「值」嗎? 「魔法值」是創造力,孩童期總是天馬行空,有無限的想像力,對未來充滿幻想。但隨著年紀漸長,面對社會不同的期許和定義,作為父母的我,是在鼓勵孩子的創意,還是因著競爭力一詞扼殺他們的想像空間? 「經驗值」在於學習機會,不單是指課堂上學習的課本知識,還有生活中的技能、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遇到失望和挫折時該如何處理等。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是成功或是失敗的經驗,對孩子來說也是重要的,而且父母怎樣回饋每段經歷,也成了孩子如何看待事情的關鍵。 「能量值」如同孩子的情商,智力、能力有時不及穩定的情緒與面對逆境的能力重要。我有時會幻想,自己的說話和行徑,會是提昇孩子能量值的甜品,還是消耗能量值的毒物。 「生命值」是孩子的整體生存能力,我想渴望的,是孩子的情感健康,能夠快快樂樂地生活便是最好了。 除了孩子的各種「值」,我也會留意自己的「值」。孩子做錯小事或駁嘴,我的「怒氣值」會瞬間飆升嗎?我的「耐性值」又是否有所改善?哪些「值」需要提昇,又有哪些「值」快失衡導? 培養孩子各方面的「值」 你有留意自己和孩子各方面的「值」嗎?
The most impactful memories are made when they are least expected and unplanned.(最深刻的記憶總是在最意想不到、最沒有計劃的時候產生。) 值得慶幸的,是創造持久的回憶並不需要什麼艱鉅的要求,最近看了一篇有科學支持的文章,關於與孩子創造回憶的八個要點,分別是:強調孩子的正向行為、慶祝成就、讓小事變得非凡、花時間和他們一起讀書、一起吃飯、建立傳統、全心投入 15 分鐘,以及和他們一起玩。 看到的時候,有點驚訝,只需做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能讓孩子印象深刻嗎?於是我問了謙謙和童童,他們不停點頭稱是。 孩子不會記得家裡打掃得有多乾淨、他們擁有多少玩具、琴棋書畫有多厲害,但會記住,你花了多少時間陪伴他們、與你相處的感覺、你所教授的生活智慧與價值觀。親子關係,從不是物質能堆砌出來的,只有用心去經營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結,才能在經歷中建立牢不可破的親密關係。每次的擁抱,每次的笑聲,甚至是失落與沮喪,也是永恒的甜蜜回憶。 坦白說,我不覺得自己有多優秀,但感恩的,我不用優秀才能成為孩子喜愛的母親。與孩子一起做簡單的事,伴著他們成長,建立他們的自信,讓他們在成長後仍會浮現童年的點滴和片段,想起與父母的時光時會會心微笑,已是我作為母親的最大成就了。 與孩子創造真正的回憶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建立深刻回憶的關鍵
有人說,每個成功男人背後,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那麼,每個相信自己的孩子背後會有什麼? Behind every young child who believes in himself is a parent who believed first. (每一個相信自己的小孩的背後,都有一個先相信的父母。) 成為母親後,顛覆了自己很多固有想法。從前的我,是看到才相信,有憑證才有信心去做。但在教養謙謙、童童的過程中,著實有太多太多的不穩定因素,我不能預測孩子的際遇,不能有十足把握才走下一步,不能確保付出有回報。摸著石頭過河,初時總是膽戰心驚,但後來我試著學習去享受過程,從來步步為營的我,試著與孩子一起成長,一起擁抱未知,然後發現,生活雖難,但其實同樣可以把挑戰視為樂趣,把失敗視為成長的一課。 父母堅定的信念與無條件的支持,奠定了孩子對自己的認同。從嬰兒期學習進食、爬行、說話、走路,父母也是在孩子未能做到時已相信孩子能做到吧!我想,父母的角色是播下希望的種子,童童的能力稍遜,因著缺乏信心,總是不敢嘗試,我沒有強迫她,沒有任何事情是在某時刻一定要做到的!給予鼓勵才是我們該做的事。某天,她說:「我可能做不到,但我想試一試。」還是沒有大大信心,但願意踏出第一步,已令我欣慰感動。 我喜歡諺語的後半部 a parent who believed first,這裡是指相信孩子,但同時也可以指相信自己吧!孩子的自信和成長,是他自己努力的成果,但同時也是父母對孩子予以無條件支持和信任的回報。 成為先相信孩子的父母 培養自信的孩子
作為父母,當然渴望孩子幸福和成功,在追求這些目標的過程中,總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影響了孩子。迷失、焦慮、害怕、不知所措等感受常常會在伴隨著我。在教育謙謙、童童的過程中,我把大量的心力放在品格建立上,對於他們的學業,我是採取無為而治的,畢竟孩子或是父母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偶意我還是會擔心,孩子會否缺乏競爭力,難以擁有幸福的人生。 最近看到一段令我欣慰的提醒:「如果你花時間追逐蝴蝶,牠們會飛走。但如果你花時間去打造一個美麗的花園,蝴蝶就會自然而然地來到你身邊。」 在教育孩子時,我是催促他們快去撲蝶,花光他們的力氣,還是與他們一起建立花園,讓蝴蝶翩然而至? 慶幸謙謙、童童是截然不同的孩子,能用於謙謙身上的法子,對童童來說絕不適用,反之亦然。兩個南轅北轍的孩子讓我明白觀察的重要性,我的角色,主要是引導孩子發掘自我,優點和缺點也是可愛的,也許起點不一樣,但只要懂得自我成長,定能吸引到更多的機會。沒人喜歡失敗,但最值得嘉許的,是踏出嘗試的第一步,單單是這份勇氣,已值得表揚。 讓孩子「看見」自己的進步吧!進步,不一定是可量化的獎項、成功的結果;它可以是勇敢挑戰以往的自己,也可以是在失敗中看到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別再追逐蝴蝶了,吸引牠們來你的花園吧! 打造你的花園吧! 讓孩子「看見」自己的進步
因為愛,所以願意讓孩子迷路;因為信任,所以樂意學習放手。 大腦不是脆弱的機器,多用不會壞,反而越鍛鍊會越厲害,犯錯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有些壞事當然不能做,但其實人生中很多事件也沒有絕對的對錯,讓孩子作選擇、親身經歷成和敗,比起由你告訴孩子「別這樣,這是錯的」得著更多。 額葉主管認知、情緒和行為管理,它能抑制一些我們認為社會不同意的行為,所以有助管理我們的衝動行為。額葉也能讓我們根據現階段狀況去判斷和預測將會發生的事情,有助解決問題,亦能幫助形成和情緒有關的記憶。但你知道嗎?原來大腦前額葉發育成熟的時間約為18到20歲。當謙謙、童童有反叛行為,或是作出傻更更(不是愚蠢)的決定時,我就會想,孩子的腦袋並未完全發育,我才是該有管理自己行為和情緒能力的大人吧!在他們仍在不停成長、進步的階段,我的角色是傳遞正確的觀念,塑造多角度思考的機會,以及給予讓孩子選擇的空間。 每當我想像謙謙、童童會成為怎樣的人時,我會先反思自己的育兒方向正在塑造怎樣的孩子。不用成為什麼大人物,我只渴望孩子開朗善良,相信自己的世界擁有無限可能。沒有人喜歡被監視、掌控,別總盯著孩子的失誤或弱點,跌倒了、迷路了、做錯了,只要有重新站起來調整心態繼續前行的勇氣,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人生路。 迷路並不可怕,讓孩子有尋找前路的勇氣和信心 孩子的腦部並未完全發育,別和他們斤斤計較
無論是走路還是駕車,我也很喜歡用 Google 地圖,雖然不算百分百可靠,但大部分時間也能按當時的交通狀況準確地提示最佳路徑。 但 Google 地圖最吸引的地方,不只是準確度,還有它的「態度」。 走路的時候,要調整方向不困難,但駕車的時候,我很怕錯,因為不能隨意調頭,但在我走錯路的時候,也會不太驚慌,因為Google 地圖不會說:「明明已經提醒了你怎樣走,為何你還是走錯路?你是個大笨蛋嗎?為何這麼簡單也會弄錯!錯了,一切都錯了,既然你不聽我的,那麼我也懶得給你提示了!」 當你不慎轉「錯」彎、選錯路徑,Google不會說你錯了,只會花點時間調整路線,建議你在下一步該怎樣走,才能到達目的地。 聰明的你,相信已經明白我所指的 be like google map,是與孩子相處時的態度。 小時候不懂,不明白人生可以有不同出路,以為只有一條「正確的路」,長大後才發現,人生可以是精彩多變的,只要你不被自己的框框限制,生命可以遠追你所能想像的豐盛。不同的閱歷能塑造我們的性格,我渴望孩子的人生是精彩的,是不被我的思想限制,也超越我所能想像的。 也許,人生並沒有偏離正軌,另一條道路可能遠一點,但沿途的風景可能更美、更令你印象深刻。 Be like Google Map 不同的路,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
上星期和大家分享過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我們與孩子說話時,如果只著眼自己想對孩子說什麼,而忘了重點在於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得到,便很容易會錯過了與孩子溝通的機會。 學懂「如何說」後,「怎樣聽」也是由你採取主動與孩子溝通的過程。 當我和學生分享公開試口試技巧時,內向的學生總是害怕爭取不到發言機會。但我常說,積極傾聽也是溝通良方,點頭微笑、身體前傾以表示投入也能讓對方感覺被尊重。聆聽不是被動的嗎?當然不!別輕視肢體動作在溝通中的角色!我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喜歡把雙手繞在胸前,不是因為沒興趣,只是壞習慣而已。但在學習與孩子溝通的旅程中,我試著留意自己的小動作,真誠地為聆聽孩子的分享作好預備,眼裡只有孩子,自然會散發溫柔的目光,身體自然會前傾,然後自然會與孩子坐近一點,輕輕拍拍他們的手或膊頭以示支持鼓勵,甚至給他們一個帶有溫度的擁抱,也能鼓勵孩子多分享一點。但,這一切如其說是「技巧」,不如說是當你真誠地渴想積極傾聽孩子,多堅持、多練習後的成果。 對孩子來說,與父母分享其實是一件需要鼓氣勇氣才能做的。父母就是父母,如何親近也好,孩子也會擔心想法不被接納,或害怕令父母失望而不敢表達,願作父母的我們多行一步,學習說,也學習聽,讓孩子能夠有信心地與我們分享。 讓孩子樂意與我們分享內心世界 學習說,也學習聽
最近被一本書的書名吸引,書名是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翻譯本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肯說》。 滔滔不絕地「說」是老師們的強頂,但在教育裡,最好的老師不是 teacher (teach的人),而是 facilitator,是推動和鼓勵學生追求的協助者。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能夠「說」的人不少,但懂得「如何說」,讓對方會願意聽、聽得懂的人真的不多。我喜歡說教,一、兩小時也沒問題,但談話過後,往往發現樣子看似在認真聽的謙謙、童童能真正記住的內容其實少之又少。以前我會怪責謙謙、童童不夠專注,尤其在犯錯後,卻沒有認真聆聽我用心良苦的肺腑之言,也太不聽教了!但現在明白,我說了,不代表對方能接收;是對方不夠專心嗎?還是我表達時只在乎「我想說什麼」,而不是「我應該怎樣說」?在教學的日子裡,不停與學生們交流,終於較了解「說話的藝術」了。言語藝術不是言語偽術,最重要的一點,是真誠地與對方交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代入對方的感受吧! 很多時候,我們停留在「我要如何說」,卻忘了雙向的溝通不是單向的演說,溝通是有來有往的交流,所以看到「怎樣聽,孩子才肯說」時,我是深深被觸動的…聆聽從不是被動的,父母常指責孩子不肯說,拒絕溝通,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篇幅所限,下次再與大家繼續分享! 學習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說話前,試著代入對方的角色
當我們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時,經常會假設他們是故意的。然而,事實上,他們並不是在「製造」麻煩,而是在「經歷」困擾而不知如何應對,才以不恰當的方式回應。 孩子要明白,做錯事就必須承擔後果。但我希望他們不因為害怕懲罰才不做壞事,我希望謙謙、童童的行為都是出於「自愛」的選擇,而非為了討好別人或害怕被罰、被討厭的偽裝行為。畢竟,人生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未來的路,孩子需要自己走。 當孩子出現挑釁或製造麻煩的行為時,請不要急於回應或過度聚焦於這些行為。試著冷靜下來。如果只是急著處理這些「表面」的問題,可能會錯過與孩子建立更緊密情感連結的機會。 不要害怕面對負面行為,也不要將負面情緒與負面行為劃上等號。負面行為是情緒和壓力過大而難以調節的反應,負面行為的根源並非負面情緒,而是不懂得如何表達情感。因此,父母不必對孩子的生氣、悲傷或不安感到恐懼,把它們視之為學習情感表達的機會,便能以另一態度面對。 研究證明,「能夠表達憤怒和悲傷等負面情緒」有助於提高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因此,影響我們的並非負面情緒本身,而是「未能承認、疏導和釋放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會成為身體中的負能量,引致負面行為。 渴望大家的孩子能夠真正快樂,擁有一個健康、情感豐富的成長過程。 負面行為是情緒和壓力過大而難以調節的反應 學習以健康的方法表達負面情緒
謙謙是一個非常貼心的孩子,因為我的工作忙碌,他常常為我煮飯和打理家務,甚至主動輔導童童功課,但我還是經常提醒他,這些行為應該是出於他自己的快樂,而非單純為了我。 我是討好型人格,待人友好未必是為了獲得實際回報,但我常常更喜歡別人,卻忽視了自己的需求。即使再忙,我也會優先完成別人的任務,然後才顧及自己的需求;我樂意為家人、朋友付出,卻不捨得善待自己。看似很偉大,但不懂先愛自己的人,最終只會耗盡自己。只有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持續地去愛他人。 喜歡自己代表自戀嗎?當然不!自戀的人往往以「我」為中心,而自愛的人則以「我們」為中心。只有真正喜歡自己的人,才能自我成長,也能幫助他人的成長。自戀令你把別人視作競爭對手,而自愛則教你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促使自己變得更好。 喜歡自己意味著接納自己的真實面,包括優點和缺點。這不是驕傲的自戀,而是一種堅定的自我信念。培養自愛意識非常重要,你不需要特殊的天賦,在日常生活中多發掘、多留意自己便可。 自愛的人也會害怕失敗,但他們會勇敢嘗試,學習面對逆境。有人說,面對自己的缺點就像「撣掉身上的灰塵」,讓我們才學會韌性,變得更好。 讚美自己,不是讚美結果,而是讚美過程和決心。跌倒、犯錯,是無可避免的事,但我們不必完美才能相信自己並愛自己。 不用完美,也值得被愛 學習喜歡自己多一點,然後再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