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have a pen. My pen is blue. I have a friend. My friend is you.”

「萬里長城長又長,我倆友誼比它長。」


小學的紀念冊上,一定寫過這兩句「金句」。當年雖然只有十一歲,但寫的時候,仍深信大家能友誼永固。可惜,在沒有手提電話、電郵的年代,曾經刻骨銘心的友誼已隨年月消散,多年後遇到當年的摯友,寒暄幾句,交換了 Facebook,僅此而已。


「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多年前這則被受爭議的幼兒面試廣告,提醒著這年代的孩子要活在競爭之中。無可否認,競爭能令人在「成就」上有所進步,但伴隨的後遺症也不少。我一直深信,「幸福感」這些難以量化的感受,才是我作為母親最大的欣慰。所以,以前不太喜歡社交的我,因著謙謙、童童而主動去結識其他家長,同齡的孩子定能在「友誼」中相互學習、快樂成長。



為孩子尋找同伴的同時,我也在為自己尋找友誼。


當上母親,世界容易變得圍著孩子轉。不想「功利地」為了孩子有玩伴而約見其他家長,我愛孩子但我的世界不能只有孩子。在三十多歲時要敞開心扉,與其他家長交流,不是易事,但孩子是敏銳的,觀察著父母的一言一行,我要衝破自己的社交障礙,成為孩子的榜樣!


在尋找的過程中,當然會碰壁。有些家長與我的育兒理念大相逕庭,無謂勉強相處;但想不到,茫茫人海,也有機會找到知心友。在偶然的機會下,與謙謙幼稚園同學相約到宜蘭自駕遊,三個家庭一行十二人,本身不太熟稔,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看重的從來是細節:友人眼中,我的孩子和她的孩子是平等的,沒有偏愛,也會互相補位照顧,難忘友人叫六個小朋友排隊,「工廠式」搽防曬霜的情境。


短短幾日的相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樂,再約同遊歐洲21天!一個家庭做夫妻檔廚神,另一個家庭做後援照顧、補給,我和老公則負責行程安排和拍照記錄。幾年前歐遊之旅的點滴,仍是我們每次見面津津樂道的話題。



因著疫情,謙謙和好友已升上中一,三個家庭錯過了小學畢業旅行。我們笑說中學也來一場畢業旅行吧,但那時候孩子不知會否願意陪伴我們這些「老人家」了。友人說:「可能將來是我們六個老人家自己出遊,不帶小朋友呢!」


心頭一暖,想不到因著孩子而相識的我們能建立深厚的友誼。除了孩子,也希望我們這班老人家能友誼永固。



大人需要建立鞏固的友誼



一同成長的小朋友,父母也可成為好友



希望父母間和孩子間也能友誼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