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AM730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賣旗這小事

不少家長也曾帶著小朋友賣旗,最近Facebook 彈出 11 年前我的學生參與賣旗的經歷,喚起一段我早已遺忘的回憶。 高中生有選擇賣旗時間和地點的自由,有落力賣旗的同學,但同時也有不少令人側目的學生。 遇到遲到但手裡拿著珍珠奶茶、正在交還空空如也的旗袋的學生,大義澟然地說「遲了起床當然會遲到!」,該訓斥還是扮作若無其事?遇到旗袋裡只有三個硬幣的學生,我心痛地問:「籌備的人力物力,八張旗紙、行政、運輸的費用,你到底在幫機構籌錢還是花錢?」 我所秤的,並不是旗袋裡錢幣的重量,畢竟輕的袋子也不代表沒盡力,不應單單以結果「評價」過程,但他們毫不在乎的態度也反映真實想法。 和大家一樣,謙謙、童童在幼稚園時已參與賣旗活動,但賣旗之前,讓小朋友了解機構的工作會令活動變得更有意義。與家人模擬賣旗的過程,亦會令孩子更有自信。賣旗間的陪伴與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交還旗袋後,讓孩子說出正面甚至負面的感受,也比忙著說教重要! 教導學生的過程,也成了我教養孩子的提醒。體驗的重點,不只是體驗的那一刻,事前的 briefing 和事後的 debriefing...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當我失去當「稱職母親」的信心

讀書時代,我們會獲發成績表,反映我們能否掌握知識。成績也用來反映我們是否稱職,或是把我們在同輩中排次序、分優劣。 我昰考試制度中的勝利者,但卻很討厭這種考核制度。考試並不是全面性評估,只著重某些準則,而且,成績只反映當時「表現」,而不是真正的「學習成果」。 完成了中學、大學,本以為可以逃過考試制度,但除了工作以外,當父母的我們還是不停被考核,「孩子」,好像變成了父母們的成績表。 孩子品學兼優,代表我是好媽媽;孩子成績差、較懶散,便是我辦事不力,沒有做好媽媽的份內事… 孩子乖巧聰穎,我當然感到欣慰;但假若孩子未能成為別人眼中的模範,他是否仍是我的驕傲? 要記住,孩子是獨一無二的,有不同的天性和資質,也會按著自己獨有的速度和時間表成長。曾經,我也因別人的評價或是看到孩子不濟的表現時失去「我是一位好媽媽」的信心,但打從孩子第一次呼吸以來,我就一直用心照顧著他們,有誰會比我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別被「成績表」定義你或孩子,也許我們並不優秀,但我們一定是孩子最好的同行者!重建信心,與孩子一同成長吧! My voice as a parent...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愛不是「如果」

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感到快樂和幸福,但同樣地,「疲累」、「失望」、「想放棄」、「可否給我 me time」也是我們的心聲。 每當我覺得筋疲力竭的時候,便會在網上尋找一些親子諺語來為自己打打氣。其中一句我喜歡的分享是 Love is not “IF” or “BECAUSE”. Love is...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倒翻了的蛋撻

我不是烘焙愛好者,因為手藝真的不佳,但空閒時還是會與孩子一同烘焙,不為美食,只為親子時間。街上只賣數元的蛋撻,親子製作的話可以平一點,但除了食材外,所費的時間、心思、收拾殘局等時間,則不化算。 某次需要於聚會帶上食物,我花了整個下午預備了自家製蛋撻,當快要出爐之際,童童說想幫我把蛋撻從焗爐拿了來。 相比起讓孩子「幫忙」,當然是自己做比較快,畢竟孩子「幫倒忙」的比例不算低。但,「成長」從來也是從錯誤和失敗中慢慢換來的,不能「揠苗助長」,成長從沒有捷徑。 結果,當童童把蛋撻拿出來的時候,手一滑,我花了大半天弄的蛋撻有一半跌在地上… 那一刻,我的心情真的是欲哭無淚…而童童也內疚得哭了。我當然傷心,但「罪魁禍首」難道會比我開心嗎? 蛋撻沒有了,當然可惜,但已是「過去式」;孩子的心情和對「犯錯了該怎麼辦」的想法,才是「現在式」和「將來式」。 曾經我的脾氣很大,育兒後面對極大的困難,本該變得更暴躁;但孩子卻成了我最好的導師,教我渴望變得溫柔。也許我還是會動怒,但頻率和程度卻大大降低了。 感謝我的孩子,在陪伴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我也一同成長了! 別為不能改變的「過去」,抹殺了「現在」和「將來」 照顧孩子從來不是易事,但卻是大人們「變得更好」的動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當我們在孩子面前吵架

爭執的時候,千萬不要找小朋友當「裁判」,孩子該是被父母愛惜的對象,而不是父母爭執下的犧牲品。我倆從來不會在爭執的時候爭取孩子的支持票,畢竟孩子能獲得幸福的秘訣不是支持「勝利」的一方,而是看到父母相處融洽。 我們盡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但若發生爭執,也不會在孩子面前掩飾,扮作若無其事。面對父母爭執,孩子是敏銳的,就算不在孩子面前吵,他們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失落和壞情緒。 在孩子的人生當中,與別人爭執和衝突是難免的,避不了,也不用避!不用刻意保護孩子,所以我不會隱瞞,反而會主動與謙謙和童童討論,亦會安慰說:「父母會吵架,但我們也很愛對方,很快會和好的。」而且,我倆也堅持不在孩子面前說對方壞話。 上星期,我和老公因小事大吵了一場。謙謙看在眼裡,剛滿十三歲的他已不是小人兒,見他欲言又止的樣子,我想也該聽聽他的想法。 我以為他會勸我們不要吵。 但他竟然很溫柔又堅定地說:「爭執是正常的,不用介意,就像我和妹妹也會爭執一樣,但過一會便會無事,會一起玩。希望大家開開心心,不如一起拖手祈禱吧!」 他所說的,不正是平日當我和老公或他和妹妹吵架時我對他說的話?別看孩子年紀小,他們會把你的處理方法全記在心上。 孩子未必記住你的「刻意教化的說話」,但會記住你的「日常行為處事」 爭執是無可避免的,最重要的是父母與孩子好好討論「衝突」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恩愛 be loved up

剛看到 BBC 的網站,發現原來 “be loved up” 是用來描述非常恩愛的樣子。恩愛不是沒爭執、不吵架,而是在想法不同的時候仍選擇不傷害,以「和解、共同成長」為目標,而不是「為啖氣拗贏對方」。 自己一個人尚會有不同的想法,更何況是成長環境、性格、想法和處境不一樣的兩個個體?兩人就算相愛,也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那該怎麼辦? 對我來說,既然是不能避免的事,最好的方法就是「積極面對」! 我也是有脾氣的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因著剛烈的性格,與老公爭執是無可避免的事。但我很清楚,衝突是正常不過的,「如何面對衝突」才是建立或摧毀關係的重點!就算多憤怒,也不要以「潑婦」的方式處理。好勝的我在爭執的時候會想贏,但「贏」的方法不是「贏了場交,輸左個家」,要徹底地獲勝,也包括了贏得與對方的關係! 關係,是慢慢累積的。平時儲有足夠的信任、足夠的關心、足夠的愛,在雙方發生衝突時就是最好的調解劑。愛是 love,喜歡...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怎樣看結果」比「結果」更重要

我們習慣看結果,因為結果最容易量化,「結果」好像也是衡量付出是否值得的最可靠方法。但為何得到第一的人不一定最快樂?甚至際遇好的人也不一定比生活得中規中舉的人快樂? 教學的路上遇過不少孩子,考到第一名的,不一定開心。有些孩子把「別人的期望」視為是否成功的首要準則。我任教的是新界區的學校,學生的學能不算出色,但能考得第一名的,也有一定實力。有些考第一的孩子會感到高興,然後繼續努力向前;有些卻總活在「別人不濟我才能成為第一」、「為何我不能進名校」的想法下,難以快樂起來。 無論是對我的學生,還是謙謙、童童,我也告訴他們事前要 aim high,把目標定高一點,才會盡全力去做!如果綜合你的能力和性格後,你能做到 N,就把目標定為 N + 1 吧,否則事情會變得沒趣!但「我要做到 N +...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好好哭一場

不少人喜歡高掛天空的七色彩虹,可是別忘了,「下雨」是象徵著「希望」的彩虹能夠形成的先決條件。 看到謙謙、童童哭的時候,我有時會覺得心煩,暗罵他們為小事哭,又或是責怪他們明明做錯事,沒有哭的「資格」。但「感受」根本沒有對錯之分!明白到這一點,我的想法有了改變。作父母的,當然渴望見到孩子笑。但同樣地,我也鼓勵孩子在傷心的時候哭出來!就像沙子進了眼睛,淚水有助沖洗污穢,眼淚也有洗滌心靈的作用。喜怒哀樂是與生俱來的性情,刻意抹去某些情感,會阻礙我們變得完整。 有一句諺語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哭會被視作懦弱。但最近才知道,「男兒有淚不輕彈」還有下一句「只因未到傷心處」。不許哭不只抹殺了哭這個行為,連傷心的權利也被剝奪,實在可悲。 比起「不要哭」,我們更應正面面對傷心的情緒,還要接納傷心時會出現的行為。難過的話,不要暗暗藏在心底,就像上星期與大家分享《發霉的藍莓》的經歷一樣,壞的感受不好好處理的話,會發酵、擴散。好好哭一場,讓眼淚治瘉心靈。 雨後,會見到彩虹!為演唱會大屏幕下墜意外的傷者禱告,也為受傷的心靈禱告。記得找人傾訴,別一個人撐! 雨後彩虹 笑容重要,眼淚亦同樣珍貴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發霉的藍莓

我們不完美,每個人有優點,同時亦有缺點,甚至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下個月,謙謙便踏入 13 歲,常說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反叛,但我相信任何人也不會瞬間性情大變,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你的付出(或是不付出),孩子會牢記心上,你們的「情感銀行」存款決定了大家會以怎樣的心情和態度面對長成中的衝突。孩子不會在眨眼間變壞,重點是我們有沒有及時察覺,並及時處理。 某天買了藍莓回家,一直未有空吃。幾天後打開盒子,發現有三粒藍莓發霉了,與謙謙、童童一起處理掉發霉的藍莓,好好清洗,其餘的藍莓還能繼續吃。 幾天後,和謙、童討論「缺點」,沒有人喜歡談缺點吧!但我想起了藍莓事件,問:「當時三粒藍莓發霉了,代表整盒也要丟掉嗎?」,他們很清楚,丟掉發霉的藍莓便可,不代表整盒也是壞的。我再問:「但如果我們只丟掉發霉的藍莓,不好好檢查並清洗其他藍莓,後果又會怎樣?」 成大了的謙、童明白我意有所指,人有缺點是正常不過的,但必須好好處理,否則影響深遠。 其實親子關係也一樣,出現小問題並不是問題,及時處理反能增進感情,但若遲遲不處理,到最後定引致大問題。 小事是關係建立的關鍵 好好處理每一件小事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我也不想拖

上星期和大家分享過,研究指大部分的拖延行為也不是基於「懶」,而是基於心理恐懼。那麼,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呢? 想一想有什麼方法令自己不再拖延,然後應用到孩子身上便可以了! 對我來說,懶惰就像是天性,但既然拖延是心理障礙,總有一些能激勵自己的方法!以成年人的角度看,很多事只是小事,但試回想年幼時的自己,這些困難真的是小事嗎?有時孩子不是不想做,只是無從入手,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給孩子一些小提示,甚至陪伴他們開始,俗語說「萬事起頭難」,好的開始已是成功的一半了。 要求孩子完成一本小說是不可能是任務吧!但如果孩子每日寫100字,難度便大大降低了。有些孩子對自己信心不足,「成功」對他們來說實在太遙遠,這個時候不妨把任務拆細,讓孩子在步向成功的過程中也能經歷滿足感。 好習慣總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但父母們習慣在孩子做錯時責罵,卻忘了在孩子做對時稱讚。要記住,給予獎勵或是口頭上的鼓勵,有助孩子堅持做好。 最後,和孩子一同訂立目標吧!父母的目標未必是孩子的目標,達成目標的速度也需得到孩子認同。共同設定能量化的目標,被尊重、被理解的孩子一定樂於成為更好的自己。 相信孩子不是懶,只是不知道怎樣開始 陪伴孩子踏出第一步,必能事半功倍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一拖再拖的孩子

有時我會懷疑孩子患上拖延症! 「等一下我便會去刷牙」、「明天開始,我便會溫習了!」、「晚一些我便會收拾玩具」,這些「承諾」多數也是空頭支票,最終父母會因孩子一拖再拖而發火,大家不歡而散。明明幾分鐘能完成的事,又或者遲早要完成的事,為何孩子總喜歡拖延?一定是時間管理、優次先後出了問題! 但研究指出,大部分人把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也是基於內心的恐懼! 「拖延」只是行為,背後有多種原因,千萬別把拖延的原因歸類為「懶惰」,箇中的原因絕對複雜得多,有時甚至是基於孩子的優點或是出於善意!例如:追求完美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習慣拖延,因為要尋找最好的方法才開始;體貼的孩子害怕自己過份出色會傷害別人的感受;有主見的孩子害怕被掌控,不想按照別人的標準和時間做事;不夠自信的孩子覺得反正會失敗不如什麼也不做;懂「計數」的孩子害怕表現出色會被要求將來要同樣出色… 撫心自問,作為成年人的我也常常把重要事情一拖再拖,真是單純是因為「懶」嗎?絕對不是!如其把拖延歸因為「懶」,不如試試找出自己和孩子拖延的真正原因,對症下藥。 大部分人不是因為「懶惰」而拖延的 下次再與大家分享一些實用小貼士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假裝有人在旁看

工作上,我算是有耐性的人,但面對家人,我常常給予較少的包容。 約克大學的一項調查指,「多些耐心」是父母對自己的期許項目第一名。但有趣的是,但凡我們對自己期許的事,大部分也正正是我們未能做到的事。相信父母們覺得「對孩子有耐性」是困難的事,才會把多些耐心視為最大的期望。 最近發現了一個令自己更有耐性的小貼士,就是「假裝有人在旁看」。 這個辦法對我來說很有效,沒有人在旁的時候,怒火很容易一發不可收拾,越罵越大聲,越罵越難聽,甚至到最後可能是為了發洩不滿而繼續罵,已經偏離了事情本身。我相信天下間沒有父母渴望自己多對孩子發脾氣吧!發脾氣,無論是有意或無意的,都不是自己樂見的,但就是控制不了! 但若假想有人在旁看著,情況便截然不同了!例如在朋友面前,我們的態度偏向比較溫和及有耐性,聲量也會稍稍降低,畢竟有人在場呀!有時可能是礙於面子的假裝行為,但更多時間是因有人在旁而令我們的自覺性提高,便不會過度反應。 上次分享過,言語上的小改變,也許能提昇我們的正向思維,但控制情緒從不是易事,假想有朋友在旁,看看能否幫助我們調整情緒啦! 尋找讓自己「降溫」的方法 「假裝有人在旁看」有助我們留意自己的行為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語言藝術非偽術

成績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考試總是令人又愛又恨。家長想藉此了解孩子的進度和於同輩間的排名,卻又因成績影響孩子前途而不敢掉以輕心,往往要請假「陪太子讀書」。以往的六月中是考試完結的日子,大部分的孩子已在這刻享受著試後活動,盡情玩樂!但今年的六月尾,大家卻仍在忙碌預備延遲了的考試,疫情下,本已不容易的讀書生活再添壓力,教授課時短,但考試內容卻不容刪減,生怕影響了下一年的教學。 上次和大家分享過,要試著避免用「不要」二字,因腦袋會自動刪除「不要」,把「不要偷懶」變為「偷懶」。那麼,我們到底該怎樣表達呢? 很多人常戲言「語言藝術」即「語言偽術」,我想,生活中、職場上的確存在語言「偽」術,但親子之間的表達一定要是「藝」術。每天親密相處的人,難道傻傻分不清真心話和虛情假意嗎? 你上一次真誠地讚賞孩子,是什麼時候的事?人是很奇怪的動物,做得好的地方,我們看為份內事,當孩子為你畫一幅畫、給你一個擁抱、關心你工作和心情的一句話,我們是否接收到那份愛?是由衷的感謝,還是視為理所當然而輕易忽視? 當你開始認真地發掘孩子的優點,並真誠地表達出來,你和你的孩子也會變得不一樣。 不用出類拔萃,也值得獲得你發自真心的讚賞 也許這刻你未習慣發掘孩子的好,但練習真誠地尋找,並真誠地表達出來,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你們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戒掉「不要」

「唔好咁懶!」、「唔好咁慢!」、「唔好再講大話!」是不是你與孩子相處的口頭禪? 上星期和大家分享過,世上沒有「總是犯錯的孩子」,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的回應,所影響的從不是「這一次」,而是決定了孩子在下次、下下次、下下下次的表現,亦影響著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本性和能力。 面對不合適的行徑,我們習慣說「不要這樣!」、「你總是那樣!」。想起大學修讀心理學時學到一個有趣的理論,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腦部的思維很有趣,心理學提醒我們,我們的腦袋習慣自動刪除「不」字,例如:當我們聽到「不要再發脾氣!」,腦袋只會接收到「發脾氣」。所以當我們期望孩子別再懶散時,千萬不要說:「不要偷懶」,要改為:「努力加油」。試想想,當小朋友爭執時,我們習慣說的「不要再吵」或許能停止當刻的行為,但他們的腦袋裡只會記得「再吵」,以致更容易重覆犯錯。 作父母的我們也有情緒,習慣了說「不要」,未必能在一時三刻改掉,氣上心頭的時候更難心平氣和吧!但在憤怒過後用正向的言語和小朋友好好談談,效果也許會出乎你意料之外呢! 聽到「不要再偷懶!」,腦袋只會接收到「偷懶」 事後與孩子好好傾談,也是一起成長的關鍵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總是犯錯的孩子?

我常感到疑惑,為何「讚美」需要花極大心力學習和練習,但「責罵」好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和天性?氣上心頭,罵孩子的時候我們總能滔滔不絕;但心平氣和的時候,卻難以口若懸河數出孩子的優點。 當謙謙、童童吵架的時候,我習慣說:「不要再吵了!你們太頑皮!」;當他們未完成功課,我習慣說:「你們總是偷懶!總是慢吞吞的!」,彷彿他們天生是壞孩子,大部分的時間也在犯錯。 學生常對我說,花了兩、三小時溫書,父母總是看不到。但稍作休息玩手機,父母便會即時出現,在父母眼中,學生彷彿整整兩小時也在玩樂般,久而久之,他們便沒有了努力的動力,反正總是一直被罵,做好的時候也不會被稱讚。 角度倒轉,面對你的上司、伴侶,對方是否總是看到你不濟的一面然後無限放大,卻看不到你的付出?將心比己,會否更明白孩子的感受? 我常想,世上有「總是犯錯的孩子」嗎?也許有些孩子能力較弱,或是性格不討好,但每一個孩子也是一個獨特的故事,到底他的背後是只強調他錯處的父母,還是在他犯錯後給予提醒和改正機會的父母?我想,孩子的故事會有截然不同的續寫。 孩子是父母的果子,成長取決於父母的言行 我們擁有明白孩子感受的能力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假如我是犯錯的孩子

說謊、發脾氣、駁嘴、爭執…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我們常感到無力,雖說我們聽過不同的育兒理論、嘗試過建立不同的紀律和規則,但實踐的時候總是很容易碰釘。 其實,成年人也同樣會說謊、發脾氣、駁嘴和與人爭執,不是嗎?回想一下,那刻的你真的完全不清楚自己態度差劣嗎?還是因著面子,唯有在明知犯錯的情況下硬撐下去?無論知錯與否,你期望對方用怎樣的態度和情緒面對你? 易地而處,便不難明白怎樣面對孩子有意或無意的失誤了。 處理孩子的問題最好是「即時」,但處理的方法不一定是「即時」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處理自己的情緒。成人的感受受孩子影響,但孩子的反應又何嘗不是被成人牽動?當成人能夠冷靜下來,孩子才能收拾心情去聽!以前的我在謙謙、童童犯錯是總是急於糾正,連珠炮法把問題、感受、改善方案一一向孩子說明,但在憤怒的時候,總是很容易做錯決定或說了傷害性的話,我的態度和情緒也會加劇了孩子的攻擊性和防禦性。現在的我會試著代入對方角色,怒氣自然減少,亦能輕鬆找到最合適的說話和態度。 正如之前所分享的:「我們是自己情緒的主人,不要把問題推諉給孩子」 換個角度,便能消減怒氣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解決「問題」而不是「孩子」

對你來說,管教的目的是什麼?喝止孩子的爭執?停止孩子的壞脾氣? 有一點我們要緊記:「要解決的是問題本身,不是孩子。」 上星期和大家分享過一些關於管教的看法,「管」和「教」是缺一不可的,但千萬別把「管教」與「懲罰」混為一談!懲罰是短暫和負面的,管教則是長遠和正面的。管教包含了引導、指導的意思,為了糾正孩子的行為,引導孩子將來作合適的選擇,而不是針對單一事件的懲罰和回應。 「管」就是設立限制,亦要清晰告知孩子後果。不用每件事也告訴孩子怎樣做,只要提供清晰而且一致的規則便可,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亦可稍作調整。 你要培養的是有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孩子,還是言聽計從的傀儡?除了「管」,「教」也是重點。提醒他們什麼不可以做,更要引導他們知道什麼可以做、應該做。 「教」包含了聆聽孩子的想法,無論是讓他們自己決定,還是由你決定也好,最重要是孩子必須明白背後的原因。孩子做對時,不妨鼓勵一下,具體的讚美能讓孩子向好的方向成長。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從錯誤中學習,同時,對於你自己,也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學習機會。 「管」與「教」缺一不可 培養優秀的孩子,而不是言聽計從的傀儡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管教

剛畢業我便當上老師了,忘了是入職第一年還是第二年,學生會首次舉辦「最受歡迎老師」選舉,入職不久的我,竟然能成為其中一位當選老師!那時除了受寵若驚,還有少許沾沾自喜,不是因為我自覺勝過其他老師,反而,因為我任教的學校有很多令我敬仰的老師,能在云云良師之中當選,我的沾沾自喜是來自覺得自己選對了與學生相處的模式。獲得學生認同,被學生視之為朋友,為初出茅廬的我打了一枝強心針,自覺當時的教學方法和方向是正確的。 可是,由學生選出來的「最受歡迎老師」真的是好老師嗎? 22歲當上老師的我,與學生只差幾歲。相比起「師生關係」,我更喜歡與他們建立「友誼」,把他們視為朋友。我會為他們準備生日蛋糕,也會一起打球,我認為作為學生們的朋友,會讓他們更樂意專注於我的課堂,也更樂意與我分享心事,所以我在學生面前的形象是「朋友」多於「老師」。這樣的老師,難道不該是最受歡迎的好老師嗎? NO!當教學年資漸長,我明白到好老師可以「像」朋友,但最多只能是「亦師亦友」。老師的職責是「管教」學生,要先「管」後「教」。老師不該高高在上,自以為是,但絕對需要畫好自己的底線,在適當的時候嚴厲,也在適當的時候堅持,才能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方向。當初的「受歡迎」,可能因為我不強迫學生在限期前交功課,上堂讓學生有較大的自由度,下課時亦不太管束他們的錯誤行為。這樣的受歡迎,並不能為學生帶來最好的學習和榜樣。 曾經我以為「友誼」是最好的師生關係,但後來我明白,若只能當朋友而未能給予方向、成為模範,那麼便是以「維持良好關係」推諉了該承擔的責任,沒有做好本分了。 老師從不是學生的朋友,家長也不是孩子的朋友。師生、親子能像朋友般敞開心扉,互相支持固然是好的,但無論是老師或是家長,除了陪伴的角色,也需要成為能指引孩子的明燈和榜樣。 「管」和「教」是缺一不可的,你對孩子有多嚴厲,則需要投放更多的愛。另外,「管教」(discipline)與「懲罰」(punishment)也是大相徑庭的概念。篇幅所限,下次與大家分享管教的想法和小貼士。 親子關係可以如朋友般開心坦誠,但絕不可輕看作為父母的指導角色 「管」「教」並行,缺一不可 成為孩子可以信靠的對象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悅讀樂

其中一份能送予孩子的最佳禮物,一定是「悅」讀。之前和大家分享過,悅讀的小貼士是 R.E.A.D.:R (Reading Materials), E (Engagement), A (Atmosphere), D (Daddy & Mami)。謙謙、童童不是會費寢忘餐地閱讀的書迷,但他們喜歡到圖書館,平時也喜歡看看書,對我來說,已經很足夠了!我不是專家,但今日也想再和大家分享一些小貼士。...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挑戰,不是問題!

你喜歡接受挑戰嗎?年輕時的我試過和朋友到訪尼泊爾攀山、玩激流,也常到偏遠山區做義工,可是人長大了,顧慮多了,安穩慣了,現在的我反而不太喜歡挑戰。可是對於孩子,我還是希望他們能勇敢嘗試,在挑戰中成長。 小孩子(甚至成年人)也很容易混淆「挑戰」(challenge) 和「問題」(problem),把令人成長的挑戰視為令人苦惱的問題。若能把次序倒轉,學習把「問題」視之為「挑戰」。你會發現,心情會大大改變。 當孩子拒絕挑戰時,父母很容易覺得孩子懶散或是在找藉口,總是急於催促孩子一定要立刻接受挑戰,但有沒有想過孩子的做法背後的原因?謙謙和童童便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例子。 曾經,童童的口頭禪是「我做不到」,不是因為她懶惰或是不願意嘗試,而是她「相信自己做不到、做不好」。既然註定會失敗,那為什麼還要做?失敗的經歷還不夠多嗎?她的不嘗試,不是不想做成功,反而比任何人更想擁有成功經歷,拒絕只是她缺乏信心的表現。後來,我試著把步驟分拆,變成不同的小任務,當成功感提昇,她會更樂意多走一步。若最終任務「失敗」,她還是能在最初的小任務中「成功」。記住「成功」乃成功之母,有些孩子需要多些成功經歷,儲到足夠的能量,才敢接受挑戰、接受有可能出現的失敗。 有時可能只是時機不對,有些孩子像思考型的謙謙,不是百分百拒絕,而是需要時間消化。在成人的世界看似簡單的決定,孩子有自己的運算速度。作為父母,面對思考型的孩子,不妨給予多些時間孩子思考,也可邀請孩子把想法說出來,由父母幫忙整理、引導。不但能增進親子關係,孩子的思維模式也總會給大人很多驚喜。 無論是幫手做簡單的家務,或是挑戰艱難的任務,謙謙、童童常常會問:「為什麼是我?」,我現在試著鼓勵他們,以 ”Try Me!” 取代 “Why me?”。接受挑戰,無論結果成功與否,「挑戰」並不是讓我或別人找到他們的弱點,而是讓他們變得更強,更了解自己的過程。...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育兒就是攀山挑戰

你喜歡行山嗎?我自己不是運動愛好者,但也知道行山的基本知識。行山的時候,總不能穿拖鞋、短褲吧!我們會穿上合適的運動服和波鞋,帶上足夠的食物和水補充體力,同時也會帶上指南針和地圖以防迷路。 有沒有想過,你的育兒路和行山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呢? 每一位孩子也是獨特的,有些如簡單的家樂徑,在照顧孩子的路上總是順境,孩子的性格就是乖巧,也較聰慧;但有些孩子卻像充滿挑戰的高難度星級路線,滿途荊棘,明明我只是初學者,卻硬是要我攀山涉水,受盡苦頭。 我有一位胖胖的好朋友,從未聽過他會做運動!但當他下定決心要改善體魄後便堅持每天跑步、攀山,初時當然是辛苦的,但後來,跑山已成了他的日常,變得駕輕就熟,行山對他來說不再是痛苦,他也漸漸懂得欣賞困難路段不一樣的美麗風景。 當初跑山,他又怎會想到自己會愛上運動呢? 有留意「童你去玩」專欄的朋友會知道小時候的童童是一個非常固執的孩子,她的心地不壞,只是,不善表達的她往往會罵人、躲藏兩小時,或是推人、打人。以前我會感到很憤怒,誤以為她在對我發脾氣,但其實,她只是因未能清晰表達想法和感受而對自己發脾氣而已。溝通,讓我和她也成長了,現在的她是可愛又貼心的小天使,我也變得更有耐性。 育兒路上挑戰大,很少人喜歡挑戰,畢竟小朋友的變數太大,常讓我們感到無所適從。坦白說,當初要面對的時候,我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做得到,但就像那位愛上行山的朋友一樣,我們每一個也有戰勝困難的能力,也能在回望的時候感謝自己當初有堅持下去。 孩子像不同難度的路線,在育兒的路上,我們也難以有確實的地圖,畢竟每位孩子也不一樣,而我們的教養方法、身邊人的影響、孩子的自身經歷等等也會影響著孩子。雖然沒有地圖,但我們仍要裝備好自己!之前和大家分享過好幾篇關於「不想秒變怪獸」的文章,我明白知易行難,但仍希望可作大家的小貼士。別單憑「感覺」、「情緒」作你的指南針,否則你很容易會迷失的。 孩子像不同難度的行山路徑 登上高山,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回望便會感謝一直堅持的自己 以「感覺」和「情緒」作你的指南針會很容易迷路的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不想秒變怪獸的秘訣(3):把你的想法和感受告訴孩子

相信大家不會懷疑自己有多愛孩子,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孩子有多愛你? 之前兩星期分享了兩個平靜情緒的小貼士:「當自己情緒的主人」和「預先彩排不同場景下我們對孩子的反應」,今天再和大家分享另一個很有用的方法:「把想法和感受告訴孩子」。 母親總是愛孩子的,但別忘了,孩子也深愛著你!孩子把你的愛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當你難受的時候,孩子也感同身受!就像你願意作出任何犧牲以換取孩子的幸福,孩子也渇望令你變得更幸福、更快樂,孩子對父母的愛,從不比父母對孩子的微小。 但到底是哪一點出了錯,令親子間出現磨擦? 讓我先分享我的故事! 有一段時間,我和童童的關係很惡劣,她常做出令我憤怒的行為,我甚至覺得她是故意招惹我的!我的想法是:「明明已經多次提醒,有心記住的話又怎會重覆犯錯?童童絕對是故意挑戰我底線的!」但,有時,孩子太年輕,我們常以成人的角度去評價孩子,覺得孩子一定明白父母為何發怒。但其實,每個孩子的敏銳度不同,當我心平氣和地問童童(甚至較年長的謙謙)錯在何處時,原來很多時候孩子只看到事情的表面,而不太明白父母發怒的深層原因。例如:當謙謙、童童爭執時,他們總以為錯在搶了玩具、推倒對方之類的「行為」,但我在意的,其實是兩兄妹的關係,以及害怕他們將來與其他人相處也會出現類似情況。指出孩子錯誤時,他們總是著眼「被發現的壞行為」,而不明白父母真正的憂慮。以前的我總是集中火力「處理」孩子的「惡行」,結果卻因焦點錯誤而加劇了孩子的不當行為。但後來,我試著放下「問題」,先問謙謙、童童的看法,再把我的想法和感受告訴他們。漸漸,我便不用提醒謙謙、童童每一個不當行為,而是他們從心底裡、主動自動地決定要做好行為,因為他們也希望我開心。 當然,羅馬非一日建成,孩子也不是一時三刻便能改變,但找到正確的方向,便會漸漸看到曙光。 溝通,從來也是雙向的。與其覺得對方一定明白,甚至應該要明白,不如好好坐下來談談,孩子的腦袋也許未如成人般成熟,但孩子對你的愛,加上你對孩子的耐性,絕對能填補空隙。 孩子也渴望令你幸福 別低估孩子對你的愛 溝通有助親子關係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不想秒變怪獸的秘訣(2):彩排

上次和大家分享過,育兒路上我們常會秒變怪獸,但如其怪罪孩子是導致我們難以成為優雅媽媽元兇,不如學習「相信自己才是自己情緒的主人」。我們雖不能控制孩子的行為,卻能決定自己如何回應!作為曾經的怪獸,今日希望再與大家分享另一個小貼士! 大家也知道「彩排」的重要性,但有沒有想過,育兒也可預先彩排呢?我對孩子不夠耐性,容易發脾氣,但也常在向孩子發脾氣後感到內疚,「如果有機會可以重來,我一定不會這樣做」。不妨試試問問自己,不會這樣做,哪會怎樣做呢? 媽媽總是秒變怪獸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行徑「不似預期」,這份期望的落差容易讓我們瞬間崩潰,忍不住向孩子開火。但「不似預期」的行徑不代表「我們沒想過孩子會這樣回應」,作為照顧者,我們熟知孩子的性格。發生過的事,的確不能重新再做一次選擇,但我們卻可為未來預演一下!試試在孩子發脾氣之前,先預想一下自己想怎樣回應、該怎樣回應。「假如孩子不肯做功課」、「假如孩子再次說謊」、「假如孩子在該安靜的時候尖叫」,在這些與孩子相處的日常衝突中,想減少自己情緒失控的情況,不妨試著在腦裡彩排一下對應方案。 雖說「計劃未必能趕上進度」,孩子的反應是千奇百怪的,而我們也不是機械人,難以預設程式作出恰到好處的回應。但在腦裡預先彩排一下「若孩子做了A,我會怎樣回應?」,就算當刻我們被情緒左右,未能百分百作出預想中的理想反應,但至少,也不會完全失了方寸,秒變怪獸。性格使然,我應該不會成為溫柔媽媽,但我想,我也不用強迫自己成為溫柔型的母親,只需要成為合理型便可。 不過,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善待自己」。我們要當自己情緒的主人,不然即使孩子沒有做錯任何事,當我們受情緒困擾,也會把壓力發洩在孩子身上。照顧孩子從不是易事,「父母」這個沒有下班、沒有假期的身分,很容易把我們的耐性消磨。累了的時候,別害怕給自己一點喘息的空間。當你能夠停一停休息一下,為自己充充電,便不會成為怪獸了! 快樂的父母能養育出快樂的孩子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父母和孩子的笑容同樣重要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不想秒變怪獸的秘訣:當自己情緒的主人

我從不是溫婉型的女性,但至少我情商不錯,面對與自己不同的意見也樂意講道理。可是當上媽媽之後,面對孩子們的「不可預測」,我總會秒變兇猛的怪獸!有時,旁觀者(尤其是爸爸或朋友)覺得孩子是可以原諒,我有點反應過度。但其實情緒是累積的,作為孩子的長期照顧者,一件小事已可壓倒最後一根稻草,把我的理智消耗;作為媽媽,也長期活在「若我沒有好好教導孩子,孩子將來可能會因我而變壞」的夢魘中。24/7可不是說笑的,長時間的壓力讓我總是處於作戰狀態。 不過,我是失控,真的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嗎? 「因為孩子頑皮,我才會發脾氣!」、「如果他主動做功課,我才不會罵他!」這些說話看似合理,但想深一層,真的是孩子的行為「決定」了你的情緒嗎?孩子的行為會「影響」你的情緒,但「你」才是決定情緒的關鍵!試想想,兩個孩子在玩耍時突然起了衝突,悠閒時的你和正在忙於煮飯的你會有什麼反應呢?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是罪魁禍首,是我們情緒失控的「元兇」。但其實,當我情緒平和的時候,我總是有更多耐性,也會尋找有建設性的方法引導孩子下次做得更好。可是,當我被那一刻的情緒主導,視孩子為破壞我心情的主因,便會變得肆無忌憚地發洩「我的情緒」,令事情變糟。 可能你會誤以為我的脾氣很好,所以能控住情緒。錯了!我的改變,源於太多太多的失敗經歷,每次的失敗也加重了我的無力感,令我更容易發脾氣!有一天,我不想再次墮入惡性循環,所以試著做出改變,先提醒自己才是情緒的主人,不能輕易怪罪孩子,把自己的脾氣歸咎於孩子的行為。雖然間中還是被孩子影響,但當想法改變,自然沒有這麼憤怒了。 育兒路不會一帆風順,我們一直在跌跌碰碰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合法。曾經我與孩子甚至丈夫的關係也很緊張,但正如愛迪生把失敗的電燈設計視為發現不可行的方法一樣,曾經的失敗只是告訴了我們哪些方法不適合。在育兒路上,每一天也可以是新的,行不通便改變方法吧你,的育兒會漸漸變得更順利的! 不要讓自己變成怪獸 Pikachu 可愛,但怪獸就會令身邊人難受啦! 我們不是火山,別讓情緒失控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一對一的約會時間

拍拖的時候,男、女朋友總是渴望兩人獨處,不想有「電燈膽」。有沒有想過,孩子也渴望與你有單對單的約會時間? 最近因為二人限聚令,我們一家四口外出食飯的話,便需要分開兩枱,雖然感覺不太方便,但同樣造就了我和童童、老公和謙謙獨處的機會。大部分時間,我們也是一家四口相處的,一直以來,謙謙較健談,腦筋也較靈活,年紀較大的他會更快回答我的問題,現在回想起來,可能剝奪了童童的機會。短短一小時的午餐,我成為「專屬童童的媽媽」,而不是與哥哥分享的「半個媽媽」。與童童單獨談話,她有充分的時間思考,也有足夠的時間回應,我的眼裡也只有她。我眼中的童童一直是「妹妹」,但原來妹妹的成長速度遠比我想像中快,感覺很奇妙。 以前讚賞其中一個孩子的時候,我總會擔心另一個孩子的感受:會否感到被忽略?會否因兄弟姊妹受讚賞而自己沒有被讚而感到不開心?今次與童童單獨相處,讓我可以單純地讚賞童童,而不用顧及謙謙的想法或回應,讓我能更專注。兩個孩子的好處,是父母可分別專注地與一個孩子相處,確保另一個孩子不會打斷對方的交流,當然,也需要願意付出的神隊友丈夫啦! 有人覺得照顧孩子的時間不能使用電子產品,這點我個人是有保留的,畢竟這世代工作很忙,不是人人有放低電話的資格,而且身心疲累時,看看電話也是放鬆的一種方法,只要用得合宜,便不用太妖魔化這行為。我在謙謙和童童面前會看電話,孩子也需要了解父母工作的不容易,只要孩子仍是重心,我也沒有完全迴避電子產品。我甚至會把電話的內容分享給孩子看,我最愛分享的是 Facebook 的「動態回顧」,謙謙、童童出生後,基本上我整個 Facebook 記錄的也是他們的童年,一起看看這些大家也遺忘了的美好回憶,其實也是一件樂事。 以前的我是「無飯煮婦」,疫情這兩年多之間,大家也變了廚神。作為幼稚園級的廚師,有孩子在旁只會令事情變得更糟,煮飯的時間會更長。但煮飯的時候,不妨讓其中一個孩子和你一起煮,不是為了節省時間或提昇他們的生活技能,只是單純地在一起,把食材轉為食物,享受彼此,共建回憶。 一家四口的相處重要,但也不要忽視一對一相處的重要性 以拍拖的心態與一個孩子相處,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得著! 簡單的活動也可得到極大的滿足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治癒一生的童年

有人說愛的邏輯很簡單,就是沒有邏輯。 「有些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些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常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它令孩子有更健康的大腦發育、增強建立正向關係和抗壓的能力,也能令孩子有更強的免疫系統。很多人也知道海馬體(Hippocampus)是大腦中控制記憶、學習能力和對壓力反應的重要部分,但原來親子之間的關係影響著海馬體的大小,若孩子的情感被忽視,海馬體會變小。親子關係對孩子的一生從來都是影響深遠的。 「無條件的愛」是什麼?當孩子犯了錯誤或達不到期望,而父母仍然接受、愛護和表達對孩子的愛,這種愛就是沒有附加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是一種妥協,但沒有失落的感覺。相反,有條件的愛則需孩子透過滿足父母的期望才能「贏得」父母的愛和認可。 有人說,有條件的愛令孩子更易取得更高的成就,但同時帶著深遠的負面影響,甚至遠超這些表面的「好處」。一系列針對大學生的研究表明,獲得有條件的愛的大學生更有可能會按照父母的意願做決定。但同時他們亦傾向於埋怨和不喜歡他們的父母。此外,他們亦經常感到羞愧或內疚,質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 但別扭曲「無條件的愛」!如果誤解了它的本質,可能會變成不健康的惡性循環。 第一,不要忽略關係上的衝突。「衝突」在人際關係中是正常和健康的。無條件的愛並不意味著你需要避免衝突,而是尊重彼此不同的想法。真實地分享,同時用心聆聽對方的分享,試著以開放式的模式溝通,才是真正的無條件的愛。 第二,無條件的愛可能涉及「犧牲」,但犧牲不等同於放棄自己需要和想要的一切。就像我上次分享過的,喜歡孩子先由喜歡自己開始。忽視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對你的身體和精神也有不良影響,而敏銳的孩子也總能體會到父母的情緒和感受。教導孩子在接受無條件的愛的同時也給予父母無條件的愛,關係從來都是雙向的。 「衝突」和「犧牲」是很容易被曲解的兩點,父母不完美,但可以在孩子成長的同時一同成長。 衝突並不可怕 「犧牲」和「付出」是雙向的 讓童年治癒孩子的一生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喜歡孩子由喜歡自己開始

你上一次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或打從心底裡欣賞自己、讚美自己是多久前的事? 之前與大家分享過,小時候的童童脾氣很大,差不多每天我也會被她的固執和壞行為弄哭,有時是憤怒,有時是內疚,但更強烈的感受應該是不知所措吧!在我感到絕望,甚至想放棄的時候,其中一句激勵我重新振作的話是:Love me when I least deserve it because that is when...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錯誤就是經驗值

課室內,總有不同類型的學生,一些自信滿滿,一些則害怕失敗、害怕做錯。害怕做錯的學生在面對挑戰的時候,多數會採取兩種反應:「逃避」或「不相信自己做得到」。前者未開始嘗試已放棄,只要拒絕接受挑戰,便不會輸了!後者好像好一點,至少會踏出第一步呀!不過,就算剛踏出的第一步是成功的,他們也會急急否定自己成功的機率,結果中途放棄,或是因不安而做不好,以致難以成功。 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學生,也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人生總是充滿著無數決定的時刻,年輕的時候不怕做決定,反正年輕就是本錢,只要沒有影響別人,犯錯也是承擔得起的。可是,當上父母後,我們很怕在育兒路上做錯決定,影響了孩子的未來。我以前常渴望有人能向我指出「正確的育兒方法」,我便能少行些「冤枉路」。 但育兒有著千萬種可能性,我渴望孩子發脾氣時我能有耐性安慰,可是總忍不住自己的情緒;我渴望時間夠用,自己也能一人分飾多角做好母親、輔導員、教師、廚師、陪伴者等角色,還有數之不盡的時刻,我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在沮喪之時,我想起當在孩子缺乏信心時,我們會鼓勵孩子「錯誤是經驗值」,而我自己在育兒路上碰釘,難度不是也能提昇我的經驗值嗎? The point of parenting is not to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