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人們認為,鱷魚在吞食獵物時會留下假惺惺的眼淚。事實上,特別是當離開水時間過長,眼睛發乾時,鱷魚的淚腺會分泌眼淚,潤滑眼球,使鱷魚看起來像在哭泣。有證據顯示,鱷魚進食時也會發生相同的現象。鱷魚流淚並不是因為動情,而是為了清潔和潤滑眼球。


常說鱷魚無情,但流淚只是牠的表面行徑而已!反而是我們自己看到「鱷魚流淚」這行徑,便一廂情願地把流淚傳釋為「傷心的表現」,鱷魚可沒有說自己是因為傷心呢!


只看到事情的表面的我們,是否常以為自己已掌握全部資訊,並自行傳釋這些外顯行為及妄下定論?其實,我們常會忽略事情的前因後果。


還記得童童仍在幼稚園的時候,我拖著疲憊的身軀從學校回家,看到她不但不願溫習默書,更亂發脾氣拋東西!我斷定童童懶惰、不聽話,怒火瞬息爆發!但原來在我回家前幾小時,童童一直在努力著,只是怎麼背誦也記不住生字,因為怪責自己,才發「自己」脾氣!而我,卻在她無助地討厭自己時,因著她的行徑把事情傳釋為「她不聽話而發脾氣」…


就算是孩子本人,有時也攪不清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若父母能冷靜點,拋開偏見、刻板印象嘗著去了解孩子及自己,定能有意外收獲!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



拋開既有概念,會有不一樣的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