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無聊事與孩子起爭執,可算是育兒的日常。上星期和大家分享過,以前的我總是疲於奔命,忙著處理一個又一個湧現的「問題」,現在我的懂得先找出孩子當刻的情緒,並接納它。我們可以不認同孩子的行為,但情緒無分對錯,不應否定。當協助自己和孩子正確解讀當刻的情緒,而不是著眼於當刻的不當行為,孩子自然會打從心底裡明白自己的行為,並作出合適的回應。


怒不可遏的時候,真的可以如此冷靜嗎?我的答案是「當然不能!」,但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要鞏固自己立志打破這循環的決心!


雖然處理孩子的爭執時很累人,但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停止這個「孩子爭執、我感到憤怒、看似沒事、孩子再爭執、我再感到憤怒」的循環。當刻我還是會感到憤怒,但當下定決心要改變,十分鐘便可調整自己的情緒,不再執著,減少怒氣。


當我的情緒不被孩子的行徑控制,當我知道自己擁有控制大局的能力,當我在了解孩子在不當行為背後的情緒後,我便能和孩子一起解讀行為背後的想法和需要。


孩子也是理智的,並不會無緣無故無脾氣。不當行為要立刻處理,但不要急於指責,父母若能與孩子一起解開謎團,爭執的次數和強度自然會減少。


自我反思,永遠比旁人的指責更能改變心態和行為。



教養孩子需要有堅定的信念



弄清問題所在,不要急於生氣或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