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失敗時,大人總是告訴我們「失敗乃成功之母」,但不斷經歷失敗真的能讓我們變成功嗎?三年前和大家分享過「成功乃成功之母」這個想法,孩子擁有成功經歷,才能建立自信,更容易成功。


除了「成功的經歷」,是否充滿「希望」也是決定孩子能否經歷成功的重要一環。


希望(HOPE)是什麼?有人說,H.O.P.E. 就是 Hold On, Pain Ends(堅持下來,痛苦會結束的)。有人認為「樂觀」與「希望」是相同,但其實兩者有很大的分別。「樂觀」是期望未來會有好事發生,也許會否定負面的資訊,只聚焦正面的訊息;「希望」包括了相信我們有實現目標的能力,也影響著我們怎樣計劃和行動,以達到正面的結果。


希望不是一廂情願,而是一種心態,是可以培養的。



既然希望包括了實現目標,所以如果想培養小朋友的希望,我們便需要由設定目標開始!除了設立明確、可實現的目標外,還有兩點小貼士想和大家分享:


多談未來:我喜歡聽謙謙、童童分享「未來」,童童還是天馬行空的年紀,熱愛畫畫的她渴望成為漫畫家,也想成為與動物相伴的動物園護理員。謙謙嘛,年紀漸長,他想成為工程師,也想成為 LEGO 設計師。從小已渴望成為教師的我能夠達成兒時夢想是幸運的,但就算孩子的未來與兒時夢想不一樣也沒所謂吧!多與孩子談談未來的多種可能性,引導他們了解自己想擁有什麼和做什麼,想想自己希望成為怎樣的人。這些互動的討論不但有趣,也能培養小朋友對未來的盼望。


不要給予「答案」:考試的時候,大部分的試題有既定答案,但人生就不一樣了!相比起提供「答案」,提出「問題」也許是父母更應該做的事。網絡發達的年代,孩子很容易能找到資訊。假若事情進展不順利,試著問孩子「你覺得下一步該怎樣做?」。有些孩子像謙謙,有自信並會直接嘗試;有些則像童童,想依賴父母、害怕做錯決定。性格和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尊重孩子的獨特性,我們的角色是「啦啦隊」,在孩子沒自信時鼓勵一下,幫助孩子回想之前的成功經歷便可以了!


充滿希望的人,也許不是最聰明、最有實力的人,但相信自己能做到,並不會放棄或自我埋怨的他們,一定是快樂的一群。



充滿希望的人未能避開障礙,但卻會以正向的心境去面對



有時「相信能夠實現目標」比「真正能夠實現目標」更重要



希望是可以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