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愛謙謙和童童。對於童,我只有「愛」;但對謙謙,則是「愛,卻帶著內疚」。


從小,童童在情感、行為和學術上的需要也很明顯,我總是給她百分之二百的關注和體貼,自問我已做得夠好。


但對謙謙卻不一樣。


他的聰穎與乖巧,讓我從不需要擔心。但正因為這樣,我總是把本該屬於他的時間和心機給了童童、工作、家人、朋友、學生。他不爭也不吵,只是一直在各方面做好自己。因著忙碌,因著他一直看似沒問題,因著他從不會讓我擔心,令我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他只是不到十歲的小孩子!在不爭寵、不惹麻煩的背後,心思細密的他對家人的關注和渴求絕對比同齡人多,只是他不懂也不願說出口罷了。可是,因著表現出比同齡孩子的成熟和乖巧,竟換來較少的關注。原來,我們是在「懲罰」他。


直至這三、四年,他對我仍然好得無話可說,但出現了偷偷玩遊戲機、急躁、不信任身邊人、常放大別人缺點的情況。他沒有什麼真正的壞行為,也把我寵上天,但總覺和他疏遠了。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好媽媽這個角色,也為未能及早發現他在情感上的需要而內疚…


這份內疚曾令我無所適從,但內疚同時也是自我反省,有助關注他人的情緒和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並產生同理心。下一篇,再和大家談談我們的關係如何由內疚變得更親密。



你曾對孩子感到內疚嗎?



心思細密的孩子,可能有更多的情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