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和外國朋友分享中文字,我說女兒的名字叫「童」,有兒童的意思,而與「童」字有相同的發音的中文字包括「同」、「桐」、「銅」、「潼」、「瞳」、「彤」等,而每個字均有不同意思,外國朋友們聽到後分分嘖嘖稱奇。
中文的確博大精深,廣東話則更為複雜,最近與孩子論的時候,我不斷反思自己到底是在給予孩子有建設性的「建議」,還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有意見」。給予「意見」當然是好事,但「有意見」則只是對孩子評頭品足,而沒有真正聆聽孩子的需要和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人生。
典型的亞洲社會,表現上我們渴望孩子有獨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但骨子裡這是帶條件的,當我想他們獨立時,他們便要表現出獨立;但當我想他們聽我命令時,孩子便不能爭辯,否則是不尊重的行為。父母本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如果孩子不能在我們面前敞開心扉,作父母的我們是否該反思一下呢?
孩子駁嘴的一瞬,雖不好受,但至少,他們仍試著與你溝通;但帶上耳機、關上房門的一瞬,連溝通之門也關上了。
在「有意見」之前,先停一停,用心聆聽孩子的分享,當你樂意花時間聽,孩子定會同樣樂意用心聆聽你的「建議」!
「用心」讓事情變得不一樣
溝通從來也是雙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