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如何介紹自己?除了名字,我還會說自己是一名基督徒老師和兩位小朋友的媽媽,當然也會因應場合增加或刪減內容。


但,如果這個介紹不是短短一分鐘,而是花一小時向最愛、最信任的人分享「我是誰」,你又會說些什麼呢?


從小,童童的成績總是游走於合格與不合格之間,年紀漸長,與朋友們在學術上的差距更甚。好一段日子,縱然作為老師並親自教導童童的我知道她的付出,但分數還是不理想,令童童十分沮喪。


多少人善意地告訴我,童童成績不好,應該減少玩樂和畫畫的時間,好好讀書才能追上進度,多做練習便會「變聰明」。但如果童童按照別人的定義生活,很可能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失去喜歡畫畫、真正快樂的自己。


「分數」是客觀事實,但怎樣理解成績(視為「不(夠)努力」或是「已盡力」),或是怎樣看待成績(「成績預視未來」或「成績不及品格重要」)卻是可以選擇的!


我們很容易被別人的說話影響,身邊的人是積極還是消極、注重物質還是注重內在,會影響我們從哪個角度看待自己,以及怎樣定義自己。也許就像多元宇宙的概念,不用限制自己的可能性,「我」比任何人對我的定義複雜得多。



每個人也存在無限的可能性



不要因滿足別人的期望錯失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