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AM730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P-E-A-C-E

你試過因小事而大發脾氣嗎?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看似莫名其妙的情緒大爆發,大家也心知背後的原因是自身正在經歷壓力和情緒問題。這件小事可能只是導火線,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令身心俱疲的你情緒崩潰。 當角色互換,你能看到發脾氣的孩子其實是在表達他的不安和無助嗎? 有人說,P.E.A.C.E. 是 Presence, Engagement, Affection, Calm 和 Empathy 的縮寫,分別指你的「存在」、「參與」、「情感」、「平靜」和「同理心」。 Presence...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4S育兒小貼士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4S育兒小貼士」: 感到安全(Feeling Safe) 這一代物質豐富,很多父母會輕看了孩子的困難。香港的確較少人身安全問題,但校園欺凌、朋輩關係、課業壓力仍是孩子們每天必須面對的課題,這些心靈上的問題父母未必輕易察覺。讓孩子覺得安全,不是要逃避困難,相反是要教導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挑戰,並讓孩子在經歷挑戰時在身邊支持他們。 被看見(Feeling Seen) 你能看見孩子嗎?我的意思是,你能看透孩子的內心,明白他們的軟弱、不安和需要,同時認同他們的堅毅、能力和優點嗎?與孩子建立聯擊,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父母關心我,也明白我」。 被安慰(Feeling Soothed) 我喜歡日常溝通,但不喜歡正規開會,明明很多小事可以即時、快捷地處理,何必等待每周一次的例會?每天減少20分鐘的手機時間,好好和孩子傾談,了解孩子每天的情感變化和需要,總勝過「開會式」按「會議議程」一次過處理孩子的「問題」。當小小的情緒困擾能夠被處理、被安慰,便不會醞釀成大事而令你們不知所措。 安全感(Feeling Secure)...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我會一直在這裡

我常想,大部分父母也想向孩子表達愛,但我們也有自己限制,未必懂得如何表達愛,可能因為原生家庭的創傷,也可能因為亞洲父母羞於表達愛的文化,也可能只是單純地不懂得怎樣做,結果,很多時在表達愛這件事上,不是不了了之,便是弄巧成拙。 孩子還小的時候,總是黏人的,父母便是全世界,但當孩子日漸長大,不斷探索「我是誰」,有了自己的想法,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子,甚至想挑戰父母的權威、測試自己的極限時,作為母親的我該如何自處? 停下來反思,便會發現我希望孩子在我身邊,但,我更渴望看到孩子快樂地在空中翱翔!被我以愛之名困在身旁的孩子,又怎能自由地飛翔? 我一直強調,孩子是獨立個體,不是我的附屬品。成長中的孩子正在尋找自我價值和定位,不斷挑戰自己,亦不斷犯錯。在迷失沮喪之時,或是為自己能獨立而興奮之時,我的角色是什麼? 也許,是盡可能給予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做決定,並承擔決定背後的後果吧!我能做的,是「什麼也不做」,放手讓他們去試、去跌、去經歷,讓他們知道我相信他們,也會一直在這裡,為他們提供支持。他們只要勇敢去闖,我永遠是他們的避風港! 放手也是一種愛 希望孩子們能快樂地翱翔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青少年最想聽到的說話

2015年,韓國青少年團體做了一項調查,問青少年「最想從父母口中聽到什麼話?」,結果第一位是「我愛你」,其後第二至第五位順序是「沒關係,辛苦了。很累吧?」、「謝謝」、「對不起」、「我很想你」。 寫稿的這天是謙謙14歲生日。 近幾年我太忙碌,心想孩子已經長大,不再需要我,也覺得青少年期的孩子需要多點空間,也需要獨立,所以少了花時間在孩子身上。回想,卻發現自己忽略了青春期的孩子在尋找身份定位時的迷失、徬徨。看似「成熟」、「不想大人管」的青春期孩子,內心其實前所未有地渴望父母的陪伴和肯定,只是形式上不似幼童罷了!青春期的孩子所需要的「陪伴」,包含更大的信任,相信他們有能力高飛,容讓他們犯錯、受傷,但仍無條件給予第一時間的安慰而非批評。 我的情商不算高,在謙謙步入青春期的日子,我變得易怒,對謙謙也多了質疑的聲音。但,現在回想,在我只看到謙謙的反叛時,其實輕看了他的困難迷惘,也輕看了他因愛我而努力。正在與荷爾蒙抗衡,正在控制情緒,正在迷失中掙扎…明明乖巧的我也經歷過青春期,但變了大人後,好像忘了那時的自己有多身不由己。 第一段的五句說話,看似簡單,卻有震撼性的力量,不要吝嗇說出口! 倒空自己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用心傾聽孩子的聲音 孩子有屬於他們的世界,但你的陪伴和支持仍有一定份量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問題」與「挑戰」

「問題」(problem) 與「挑戰」(challenge) 有什麼分別? 最近看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問題」的希臘語是“proballein”,ballein是「投擲」, pro指「之前」,意即「扔在你面前的東西」;「挑戰」一詞源自拉丁語“calumniari ”,意味著「戰鬥的號召」。與「問題」不同,「挑戰」不是我們遇到的事情,而是我們選擇接受的事情。 當「問題」臨到,你會把它視為「困難」,還是擁抱它,讓它成為令你成長的「挑戰」? 下星期謙謙便踏入14歲,青春期的孩子面對成長的困惑、荷爾蒙的改變、躁動的情緒,稍有不慎,親子關係隨時跌進冰點。 在挑戰中,挫折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可幸的是,你總可以選擇應對和克服它們,而不是放棄或迴避!挑戰是學習的機會,而不是威脅。有一段時間,我和謙謙的關係也出現了隔膜,但要對孩子有信心,相信孩子只是正在經歷成長挑戰,而不是刻意挑釁;而你,也有沉著應戰,並戰勝的能力! 研究發現,挑戰可以刺激大腦功能,有助於抑制焦慮和抑鬱,釋放的內啡肽、多巴胺和血清素也會讓你感覺良好。選擇把「困難」視為「挑戰」,也許對你有幫助。 Always remember...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成功的準則

對你來說,「成功」是什麼? 有人覺得,成功的人生是衣食無憂,工作有地位,生活有品味,家庭美滿同時受人景仰。但,擁有這些客觀條件的人一定快樂嗎? 有沒有想過,成功的準則就是「沒有準則」?成功,就是不要為成功加上定義和限制,不要只視單一途徑、唯一目標為成功。 不要誤會,做人一定要有目標,我也常與孩子分享訂立目標的重要性,但除了訂立自己真正渴求的目標,也要保持彈性!當你接納自己透過不同的途徑去經歷生命,回頭看,也許你會驚訝你不曾想走的泥濘路讓你變得堅韌強壯,除了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同時也在路上遇上那些未曾想過自己能接觸到的知心友! 從小我也喜歡平凡穩定,按師長、父母的意願考入他們心儀的中學,大學順利升讀最愛的心理學系,畢業後第一份教職一做便是十五年,期間結婚生子婚姻美滿。一直以來,我也是所謂的「成功人士」,但那時便是我經歷抑鬱、覺得自己很不濟的時候。 現在離開了熟悉的環境、信任的朋友,開展新生活,經歷了失意和迷惘,反而讓我進入不一樣的圈子,擴闊了視野,我和孩子們也由害怕變成期待挑戰! 把不同的途徑和方法視為「成功」,並不是自欺欺人,而是當你處於不同的高度,擁有不同的經歷,你所看到的,便不會只是單一途徑。 「成功」是在一個又一個挑戰中跌倒後又再繼續前行 當視野不一樣,你的人生便充滿無限可能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贏得孩子!

相信大家對「世界之最」這個遊戲不會感到陌生,主持人先說出一半的題目,如「最長…」、「最大…」,參加者要猜猜主持人期望的東西,然後推舉組員作代表與其他人比拼。玩「世界之最」的時候,知道遊戲規則和猜對目標是致勝關鍵。 在育兒的場景,要獲得「勝利」,便要了解自己真正的目標和期望。 父母總希望孩子快樂,但快樂的定義和準則則有所不同。有些人的「快樂」是望子成龍,當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皆能,競爭力十足,成為專業人士,衣食無憂便是快樂;有些人則和我一樣,覺得學業不太重要,品格才是重點,能遠離競爭,簡簡單單過生活才是最大的幸福。在育兒路上總會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被不同的聲音衝擊甚至打倒自己的信念,遇到挑戰時,當然會感到迷惘,那時我便會反問自己,到底我真正的目標是什麼? 育兒是喜樂參半的事,有多愛孩子,相對地便會有多沮喪、迷失。在責罵孩子後感到後悔內疚,或是在覺得自己不是稱職媽媽之時,我總是提醒自己,育兒方針是「長遠目標」,但挑戰是每天發生的,就算今天的我失敗了,也只是短期失誤,我不需要視每次的小違規、小衝突為「戰場」。牢記我的長遠目標,調整方向而不被小失誤擊倒,最終定能獲得勝利! 認清自己的目標 不被間中出現的小失誤擊倒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成長是什麼?

我們總是期望自己或孩子不會犯錯,但有沒有想過,到底「成長」是什麼?是一開始已完美無瑕,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中學習調整心態和目標,「選擇」不放棄然後一次一次回到正軌? 當老師的時候,有些孩子在學業上力有不遞,又或因著家庭背景種種小孩子自身不能控制的因素而導致學業、品行等各方面表現未如理想。其實,在被別人指責前,他們已自我懷疑了上千遍!對這些孩子來說,「真誠的讚賞」是他們的救命草,作為成年人,一味指控孩子不濟,根本是不成熟的表現,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限制,以及值得讚賞的地方,才是成年人該做的事。而在幫助孩子尋找他們的優點之時,亦幫助我自己治癒對自己的挑剔。在我引導謙謙、童童學習寬恕、學習謙虛、學習放過自己時,我亦是對自己說話。 「生活」就是面對不同的挑戰,小朋友有小朋友的挑戰,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困擾,不同年齡有不同的挑戰,不要以為長大了,便能勝過所有挑戰,因為你要面對的挑戰只會越來越多、難度也越來越高。有時我覺得,生活就像遊戲機的關卡,當你以為順利過關,其實是迎來更高難度的下一關,你儲下的經驗值和特殊技能,能提昇你在下一關的戰鬥力。就算失敗了,不代表你能力差,只要不放棄,總有一天能「打爆機」! 人生如「遊戲」 成長是闖過一關又一關挑戰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愛孩子,就先好好「活」!

大部分父母也是愛孩子的,我相信不少父母也願意為孩子犧牲一切,包括生命! 但你有好好為孩子而活嗎? 大學時,第一次乘搭飛機,用心留意機組人員示範安全指引,但有一點我很不明白,如果飛機發生意外,氧氣罩掉下來,為何要先為自己戴上,才能為孩子戴上?作為父母,不是應該先照顧同行孩子,才顧念自己嗎?但因為那時年紀還小,並沒有多想。 成為父母後,經歷過「永遠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卻把自己弄得半死」的日子,我才明白,疼愛孩子的最佳方法,是先把自己照顧好!就像在飛機上的危急關頭,若只顧為孩子戴上氧氣罩,而忘了先照顧好自己,又怎會有能力幫助孩子?難道要孩子照顧缺氧昏迷的你嗎? 「我愛我的孩子,甚至願意為我的孩子而死。」我相信你!但你願意為他們而好好生活嗎?你會讓自己變得健康、快樂,成為他們的好榜樣嗎? 曾經,我為照顧孩子而焦頭爛額,不敢休息,任何 me time 也令我內疚。孩子任何一個成長中必然會犯的小錯誤也會被我視為「我不是好媽媽」的「確據」,那時的我如驚弓之鳥,孩子也變得容易緊張。把自己榨乾的父母,不能讓孩子變快樂,他們就是我們的鏡子,父母快樂積極,喜歡自己,孩子也會如是! 你只需要死一次,但你必須活好每一天!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不用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天使與魔鬼

常說每個孩子也是白紙,性格被後天的經歷和教養方法等影響。這是對的,但同樣地,「白紙」也有不同程度的白,而白紙本身也可以由不同的物料製成。 曾經的貼心小男孩謙謙已踏入青春期,天使與魔鬼的念頭常常同時出現在他的腦袋中,青少年的反叛荷爾蒙好像令他總是做錯決定,不得不承認,「謊言」、「隱瞞」也動搖了我們之間建立了十幾年的信任和親密關係… 教導別人的孩子,還可多一分理智,但面對自己一手一腳教育出來的,總是混和了複雜的情感。 —– 「我的內心正在進行一場鬥爭,是兩隻獅子之間的鬥爭。」老爺爺對孫子說:「一隻獅子是邪惡的,牠充滿了惡意、憤怒、貪婪、自憐和虛假的驕傲。另一隻則充滿了和平、愛、喜悅、仁慈和謙遜。」 爺爺接著說:「同樣的鬥爭正在你和所有人的內心進行中。」 孫子沉默了,想了想,問道:「哪隻獅子會贏?」 爺爺笑道:「你餵的那隻。」 — 從高中起,我便參與青少年甚至邊緣青年的義務工作,加上當了老師近二十年的時間,從沒遇過一個孩子是百分百的好,也當然沒有百分百的壞孩子!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錯誤的決定,或說了什麼不恰當的話,在包容卻不縱容的前題下,他們還是需要被愛、被接納。不要放棄,和孩子一起好好餵養善良的獅子吧! 天使與魔鬼同時存在我們心裡 決定餵養哪一隻獅子則是選擇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還未做到,而不是永遠做不到

結識新朋友時,當他們看到我在吃飯前謝飯禱告,便會知道我是基督徒,未有信仰的朋友會說自己是「不信」的。但以基督教的概念,我們只會稱對方為「未信」而不是「不信」。「未信」有「暫時還沒有,但之後有機會」的意思,我很喜歡這個想法,沒有排除未來任何的可能性。 每次談及「不信」和「未信」這個題目,也會令我想到教養孩子。你傾向相信孩子只是在這刻暫時未做到,但將來仍有做到的可能性,還是因這刻的表現確信孩子將來也做不到? 還記得在謙謙的嬰兒期,我常期望他會反身,長輩常說,早上不會反身,一學懂便能滾來滾去了!那時我不曾懷疑謙謙永遠不會反身,「學懂」只是時間問題。 成長是很奇妙的,我常覺得孩子太矮,但某天望著謙謙、童童,發現他們突然長高了幾厘米,我已不用再低頭才能望著孩子說話。他們的成長,並不是突然發生的事,突然的,只是我「發現的時機」。 我本身也有很多陰暗面,也不知自己已下成決心多少次要減肥、要對家人溫柔、要早睡早起…但「未能做到」的時候,我還是多給自己機會,而不是斷言自己「永遠不可能做到」。今天面對孩子的「未做到」,我也不應認定他們「永遠做不到」。 成長需要時間,你樂意等待嗎? 在等待的過程中,你能滿懷信心嗎?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別再局限自己!

你會如何介紹自己?除了名字,我還會說自己是一名基督徒老師和兩位小朋友的媽媽,當然也會因應場合增加或刪減內容。 但,如果這個介紹不是短短一分鐘,而是花一小時向最愛、最信任的人分享「我是誰」,你又會說些什麼呢? 從小,童童的成績總是游走於合格與不合格之間,年紀漸長,與朋友們在學術上的差距更甚。好一段日子,縱然作為老師並親自教導童童的我知道她的付出,但分數還是不理想,令童童十分沮喪。 多少人善意地告訴我,童童成績不好,應該減少玩樂和畫畫的時間,好好讀書才能追上進度,多做練習便會「變聰明」。但如果童童按照別人的定義生活,很可能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失去喜歡畫畫、真正快樂的自己。 「分數」是客觀事實,但怎樣理解成績(視為「不(夠)努力」或是「已盡力」),或是怎樣看待成績(「成績預視未來」或「成績不及品格重要」)卻是可以選擇的! 我們很容易被別人的說話影響,身邊的人是積極還是消極、注重物質還是注重內在,會影響我們從哪個角度看待自己,以及怎樣定義自己。也許就像多元宇宙的概念,不用限制自己的可能性,「我」比任何人對我的定義複雜得多。 每個人也存在無限的可能性 不要因滿足別人的期望錯失快樂的人生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我」的價值

不知道是性格使然,還是因為成長環境,我特別怕犯錯和失敗。讀書時當然有測考,但畢業後進入「社會大學」,游走於不同角色,每一個決定也是考核,考驗我是否稱職的老師、太太、母親、女兒、朋友…其實身邊人對我很仁慈,但我卻對自己嚴苛,彷彿表達任何負面情緒,或多微小的錯誤,我也會變得不配,並懷疑自己的價值。 — 老師拿著一張千元紙幣問學生:「如果你想要這一千元,請舉手。」 房間裡的每隻手都舉起,老師把鈔票在手中揉成一團,然後問:「紙幣皺了,仍有人想要嗎?」同學們的反應仍然熱烈。 隨後,老師把鈔票扔在地上,用腳踩它,再把它撿起來,問:「現在呢?」同學們仍然把手舉得高高的。 老師說:「不管我對這張紙幣做了什麼,你仍然想要它,因為它的價值保持不變。即使有摺痕和污漬,它仍然值一千元,你們也一樣!你的生活中也會有跌倒、受傷的時候,但無論發生什麼,你仍然是你,價值不會變!」 — 我很慶幸自己能成為母親,成為母親後,需要做更多的決定,也會做錯更多的決定!但看著孩子,總會提醒我,我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自己必先成為怎樣的人!我渴望孩子相信自己的價值,不因挫折、失敗而貶低自己的價值,所以我也努力成為這樣的一個人。 你的價值,不會因挫敗而貶值 因為孩子,我再一次接納自己的不足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建議」,而不是「有意見」

某天和外國朋友分享中文字,我說女兒的名字叫「童」,有兒童的意思,而與「童」字有相同的發音的中文字包括「同」、「桐」、「銅」、「潼」、「瞳」、「彤」等,而每個字均有不同意思,外國朋友們聽到後分分嘖嘖稱奇。 中文的確博大精深,廣東話則更為複雜,最近與孩子論的時候,我不斷反思自己到底是在給予孩子有建設性的「建議」,還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有意見」。給予「意見」當然是好事,但「有意見」則只是對孩子評頭品足,而沒有真正聆聽孩子的需要和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人生。 典型的亞洲社會,表現上我們渴望孩子有獨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但骨子裡這是帶條件的,當我想他們獨立時,他們便要表現出獨立;但當我想他們聽我命令時,孩子便不能爭辯,否則是不尊重的行為。父母本該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如果孩子不能在我們面前敞開心扉,作父母的我們是否該反思一下呢? 孩子駁嘴的一瞬,雖不好受,但至少,他們仍試著與你溝通;但帶上耳機、關上房門的一瞬,連溝通之門也關上了。 在「有意見」之前,先停一停,用心聆聽孩子的分享,當你樂意花時間聽,孩子定會同樣樂意用心聆聽你的「建議」! 「用心」讓事情變得不一樣 溝通從來也是雙向的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橡皮擦

橡皮擦是筆袋內的必備文具之一,如果我問你:「橡皮擦是為誰而設的?」大部分人也會回答「當然是為寫錯答案的人而設啦!」,但,真的嗎?文末給大家另一個答案。 育兒路上滿挑戰,我的人生閱歷的確有四十一年,但打從孩子出生我才擁有「母親」這身份,「媽媽」這角色只有十三年,屈指一算,十三歲還只是個剛剛開始思考人生、似懂非懂的小女孩!如果教養孩子像工作中處理的任務和文件,十三年也許能夠做到熟能生巧,但偏偏孩子的成長總是變幻莫測。剛剛學懂如何協助孩子適應幼稚園,孩子便已升到小學,要處理學業上的衝突;當掌握了協助孩子學習的竅門,又要面對青春期的反叛,我的學習速度好像怎樣也追不上孩子的成長,有時會令我頗沮喪。 一開始,我問大家橡皮擦是為誰而設的。和大部分人一樣,我覺得橡皮擦的出現是因為有人錯了。但有沒有想過,答錯的人不少,但使用橡皮擦的人其實不多!不是每個人也能發現自己的錯誤,只有「能察覺錯誤」並「樂意修正」的人,才會使用橡皮擦的。 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你會不斷審視自己的選擇嗎?在發現錯誤之時,有沒有修正的勇氣? 「修正」需要察覺錯誤,也需要承認和改變的勇氣 錯了,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W.A.I.T.

當了老師十多年,同事間常戲言,不用預備我們也可隨意演講一小時。「多言」是老師的職業病,同時是不少父母的毛病。 某天,我和做錯事的謙謙、童童談了近兩小時,當我覺得剛經歷了一場愉快的「談心」時,老公卻說,孩子只是在聽我說,並沒有「對話」。 我相信,孩子有用心聆聽,但他們的沉默不語,也代表著未能整理的萬千思緒。解釋、教導讓我表達了我的想法,但孩子的呢?並未有機會表露出來。有時是基於不服,但更多時候是腦海裡仍未能疏理感受和思緒,更遑論以言語表達出來。可惜的是,我根本沒注意到這點,自以為我說了便是溝通、交流。 Wait有等待的意思,有人說,這四個字母也代表著Why Am I Talking?在真正對話之前,停一停,想一想對話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怒氣和教訓?還是引導孩子思考和相互溝通? 具體說明時、人、地、事,簡潔扼要地表述你的想法,多餘、重覆的句子會阻礙孩子吸收你的核心信息;冗長的教訓,不及少說話多聆聽;試著理解並認可他們的感受,畢竟行為有對錯,但感受沒有;鼓勵孩子分享,「你覺得我們在擔心什麼?」、「你怎樣看這件事?」、「換作是你,該怎樣做?」,讓孩子有思考空間,也有說話的機會,再邀請他們一同訂立合適的處理方法吧! 傾談前問自己Why am I talking?...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你怎樣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句說話? 小時候沒有太多煩惱,最大的煩惱,可能是與朋友相處有爭執,或是沒完成功課、成績不夠好之類;但長大了便會發現,成人的世界複雜得多!爭執可能引致變為敵人而被誣蔑並惹上麻煩,工作沒做好可能引致失業甚至財務困難,與家人、伴侶、朋友、同事,甚至路人的關係如果攪不好,問題便不只是爭執這麼簡單。 初時以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近代的說法,但原來最早見於《晉書·羊祜傳》,原文是「天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故有當斷不斷」,重點不在於表達人生大多不如意,反而是想鼓勵大家,挫折、困難既是常事,何必為此灰心喪志?做事不必顧慮太多,活在當下、堅定向前便可! 喜歡聆聽孩子的看法,也許稚氣,也許不周全,但未經社會殘酷洗禮的他們總能給我滿滿的正能量,下雨天會想到踏水氹、留在家也可有無限創意,在我看到「困境」之時,他們總以另一角度看到「希望」。 悲觀地聚焦常發生的壞事,還是樂觀地接受逆境本乃常事,選擇更珍視順利的一二事?人生本就充滿不如意事,把它看作日常,多向孩子學習,也許能令你釋懷。 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原來很有鼓勵性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放手是更好的選擇

抑鬱是最常見的情緒病之一,除了工作壓力大,我想,「成為父母」也是令我們沮喪的原因之一。 不要誤會,有幸成為謙謙、童童的媽媽,我感到無比驕傲光榮,「當媽媽」也是我最感恩而且從沒後悔的事!但無可否認,當父母的快樂,與當父母的壓力是相連的,應該沒有只感到快樂而完全沒壓力的父母吧!我的生活雖然充滿未知,但尚算可以掌控一部分,對於想達成的目標,只是「暫未做到」而不是「永不可能」,努力、努力再努力便可。但孩子嘛,無論我多稱職,他們的成長、性格和選擇總像脫疆的野馬,捱過了發掘自我的 trouble 2,又要經歷升小學的適應期,由高小開始便進入反叛期,長大成人便要擔心他們的經濟和家庭,「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一點也不誇張。 這十多年的「媽媽生涯」,令我從抑鬱走出來的其中一個轉捩點是「學會放手」。「放手」是退後一步而非一直按自己的目標向前衝,是努力做好稱職母親的本份後的順其自然,是明白孩子不是我的附屬品,我該尊重他們擁有活出自己人生的權利。 我曾害怕我的「失職」會令孩子「誤入歧途」,但撫心自問,過慮並不會令孩子活得更好,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健康的母親,而不是時刻責怪自己和他們的壓力來源。 放手對你和孩子來說也是更好的選擇 給自己和孩子多一點信心,相信彼此能一起成長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尋找「美好」?

有一段時間覺得生活很「沉悶」,乏味的早晨、忙碌的工作、重覆地為孩子檢查功課和溫習,好不容易捱到周末只想倒頭大睡,補充工作日失去的休息,為了迎接下周又一次的循環。長假期時只想便瘋狂旅行花費玩樂,以填補心裡的缺失。拖著疲乏的身軀,難道還要花精神時間「尋找」生活中美好嗎? 焦點錯了!生活中的美好本來就存在,只是我們聚焦在「追趕生活」而錯過了它的本質。 追趕孩子的功課、測考,令我忘記了第一眼看到孩子的感動和初心,就算學業未如理想、偶有反叛和爭執,相比起這些失意,單純地看到孩子健康成長,便是我最大的欣慰; 為工作疲於奔命時,很容易忘記,工作只是為了「支撐」我的生活,而不是讓工作「支配」我的生活,但當然,在我埋怨工作勞累的同時,其實我也感恩有工作的能力,也感激工作帶來的收入和滿足感; 在抱怨生命為何不讓我少吃一點苦頭時,回首一看,原來我已跨過每個我以為自己會倒下的難關。而這些經歷,也令我成為更堅毅勇敢、值得引以為傲的自己—一個我從未想像的我! 當你相信,「美好」一直在身邊,記錄美好而不把它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你便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現況沒變,只在於你有沒有發現。 美好的事其實一直在身邊 你所拼砌的現實是怎樣的?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學習享受被稱讚

每個人都渴望被稱讚?也許這是我們心底的渴望,但面對讚賞,在喜悅的同時,你會否感到尷尬或不安? 一項研究中顯示,68% 的人表示他們將「尷尬」與「被認可、被稱讚」聯想在一起。雖然部分讚美是為了得到好處的恭維說話,或是言不由衷的客套之詞,但大部分來自家人、朋友的讚美也是發自真心的,但為何聽到對方的讚賞,我們會難以接受呢? 我便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從小便被學校、家庭教導做人要「謙遜」,「做得好」只是基本的份內事,不值一提。被讚賞時,我總覺得別人的稱讚只是基於未發現我不濟的一面。每當有人欣賞我的優點時,我總是急不及待地否定,生怕別人會高估了我的能力。對於別人的厚愛或厚望,我容易感到不安,懷疑自己會令人失望。 坦白說,我真的不習慣被稱讚,但為了成為孩子的榜樣,以前總是急於否認的我,慢慢學習以微笑和「謝謝」回應。久而久之,我不再胡亂猜度別人真誠的稱讚,害怕自己不夠好會令人失望,反而在學習享受被稱讚的同時,我更能好好發揮優點;有些事是相對的,當我能優雅地接受稱讚,適度地評價自己,欣賞自己的長處時,在我發現自己的缺點後,反而更能坦然面對及改善。 自尊心低的人最難接受讚美,他們堅信自己不夠好 優雅地回應別人的稱讚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鱷魚的眼淚

從前人們認為,鱷魚在吞食獵物時會留下假惺惺的眼淚。事實上,特別是當離開水時間過長,眼睛發乾時,鱷魚的淚腺會分泌眼淚,潤滑眼球,使鱷魚看起來像在哭泣。有證據顯示,鱷魚進食時也會發生相同的現象。鱷魚流淚並不是因為動情,而是為了清潔和潤滑眼球。 常說鱷魚無情,但流淚只是牠的表面行徑而已!反而是我們自己看到「鱷魚流淚」這行徑,便一廂情願地把流淚傳釋為「傷心的表現」,鱷魚可沒有說自己是因為傷心呢! 只看到事情的表面的我們,是否常以為自己已掌握全部資訊,並自行傳釋這些外顯行為及妄下定論?其實,我們常會忽略事情的前因後果。 還記得童童仍在幼稚園的時候,我拖著疲憊的身軀從學校回家,看到她不但不願溫習默書,更亂發脾氣拋東西!我斷定童童懶惰、不聽話,怒火瞬息爆發!但原來在我回家前幾小時,童童一直在努力著,只是怎麼背誦也記不住生字,因為怪責自己,才發「自己」脾氣!而我,卻在她無助地討厭自己時,因著她的行徑把事情傳釋為「她不聽話而發脾氣」… 就算是孩子本人,有時也攪不清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若父母能冷靜點,拋開偏見、刻板印象嘗著去了解孩子及自己,定能有意外收獲!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 拋開既有概念,會有不一樣的領會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你不需要心理學學位才能了解你的孩子

「不需要心理學學位,才能了了解你的孩子;你所需要的,只是花時間和用心觀察。」 看到這番說話,覺得很感動… 某天我正在看如何正為更好的父母的育兒資訊,內容大概是「不亂發脾氣,多向孩子表達關懷」,在我正對文章內容點頭稱是的時候,童童呼喚我到她的房間,我讓她多等一會。而大家也知道,對等待的人來說,「等一會」是數十秒,但正在忙的人來說,可以是十五分鐘甚至更長。當童童再追問我時,我忍不住向她發脾氣,說我正在忙,指責她為何不能靜心等待。發脾氣後感到內疚的我走到她的房間,原來,她為我準備了小禮物,不停呼喚我,是因為為我預備了驚喜,她的滿腔熱誠,卻被正在專注地學習「如何對孩子付出更多的愛心與耐心」等育兒技巧的我打擊了,這是何等的諷刺! 孩子有不同的天性,但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法和態度對他們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了解孩子,當然不是易事!了解自己已經夠難了,更何況是可塑性甚高的小人兒!但比起批判他們的行徑,試著從孩子的視角體驗他們的情緒,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吧。除了父母自己需要認清,也要協助孩子認清行為背後的感受,也是十分重要的。 你不需要心理學學位,才能了解你的孩子 最珍貴的,從來也是時間和用心才能體會到的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即食麵與自製麵

大學最後一年,住在學校宿舍的我埋首在畢業論文中。為求方便,曾經經常吃即食麵。不難想像,除了長胖以外,我的身體狀況也隨之變差。 明知選擇速食快餐要付上沉重的代價,但當年的我還是會走捷徑。當時年紀輕,沒有想太多,也恃著自己年紀輕,覺得不用自尋煩惱。但隨著了解即食快餐對身體有多大影響,也隨著年齡漸長不能有恃無恐,便大大減少了吃快餐的次數。 在育兒的路上,「知識」和「經驗」有改變你的選擇嗎? 在這個「速食」的年代,我們習慣追求快捷便利,誤以為這便是「有效率」,但在速度背後,你有沒有想過犠牲了什麼更重要的東西? 陪伴孩子一起看故事書,可以由真人發聲的閱讀筆代替;教導孩子功課,可以由補習班、功輔班負責;家務嘛,有工人姐姐代勞。但你清楚知道,「你的陪伴」是無可取替的!看故事、做功課、做家務真的是為了完成任務嗎?還是讓你在陪伴當中更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讓孩子更了解你的價值觀? 即食麵的確很方便,但大家知道它對身體不好。這幾年,我們試著自製麵條。由麵粉開始,攪拌、製作、煮麵等過程需時很久,但那份經歷卻是無價的。不用強迫自己常做,忘了初衷又累壞自己,但要記住即食快餐並不能取替正餐呀! 花時間和心思會獲得不一樣的樂趣 有些快樂是無法被取替的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用心追隨音樂才能走得更遠

小一的謙謙曾學過長笛,當時我沒有好好了解課程便隨便報了名。長達九個月的課堂,謙謙連單音也吹不到。學期結束,導師為家長安排了表演,看到濫竽充數的謙謙和部分學生,這真的是好的音樂之路嗎? 聽過不少父母抱怨孩子不練習樂器,令我思考到底孩子是純粹懶惰,還是填鴨式的枯燥教學令孩子興趣缺缺? 謙謙屬於「什麼樂器也不感興趣」的類型,童童則是「什麼也想試但只有三分鐘熱度」。無論你的孩子像謙謙或是童童,千萬不要從「我想孩子能彈奏什麼樂器」出發,最好的出發點,總是透過親身體驗不同樂器,找到啟發孩子的老師或課程。自己發掘最有共鳴的音樂,熱誠才能維持! 放下樂器多年的謙謙和童童,在參加了音樂體驗日、工作坊,竟然喜歡上我從未想過的小號和單簧管!短短幾星期已能奏出簡短曲目,還會自發練習呢! 與其由你替孩子選擇你喜歡的樂器,不如讓孩子沉浸在音樂體驗中!有興趣的話可以留意Prestige Music Academy,除了幼童班及樂器班、他們會透過組織坊間罕有的講座、工作坊和音樂會分享,幫助孩子全面地了解音樂,啟發他們對音樂的喜愛。 「興趣」是很有趣的東西,也是孩子最大的動力來源,能啟發孩子興趣,也是重要的教學能力。 用心追隨音樂才能走得更遠 你渴望孩子擁有彈奏樂器的能力,還是能夠享受音樂的樂趣?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耐性

我常渴望自己對教導孩子有耐性。可惜,越發渴望對孩子有耐性的我,越刻意壓抑怒氣的我,越強迫自己即時接納孩子的我,卻令情緒越發容易失控,變得更易怒。 後來我明白,因為我過份在意「在這刻抑壓怒氣」,而忘了「處理我的感受」,也忘了「關係提昇」才是我最渴望的結果。 我很喜歡A moment of patience in a moment of anger saves...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犯錯=壞孩子?

孩子犯錯時,我總期望自己有耐性,能以溫婉的語氣與孩子對話,但可惜總是事與願違。一次性的小事如「倒瀉水」、「忘了做功課」等,我還能控制自己,但「態度不佳」、「說謊」等有機會週而復始發生的情況,我的怒氣便會倍增! 但我所說的「週而復始」不代表「每一次」或「經常」,而是指有機會重覆發生的事,那怕已相隔很長的日子。對於孩子的好,大人有時很「健忘」,或視之為理所當然;但對於孩子犯錯,就算是偶一為之也好,我們總是牢牢記住他們「曾經」的不是。就算孩子已改變,就算已做好九十九次,就算他的錯誤是一時失手,也會觸發「N年前他曾犯錯」的回憶。 孩子犯錯,不一定刻意為之,甚至可以說,大部分的錯誤也非刻意釀成的。兄弟姐妹間爭執,不一定是自私,更多的只是不明白為何要讓步,處理得好的話,只是成長的過程和階段,畢竟經歷過後「選擇良善」遠比「避開衝突」有意義;說謊,可能是不夠信心做錯了仍能被愛,可能是害怕受罰的自我保護機制,未必等同於「學壞了」,更不是要刻意傷害和疏遠你;欺負別人,可能是不懂事,或不懂正確處理方法,家長及早留意及介入,便可避免將來的不幸。 無意為孩子開脫,但我確信,家長看待「犯錯」的態度,決定孩子將會有怎樣的成長。 孩子的未來取決於你的態度 犯錯是人之常情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新年新願望?

兔年第一篇,祝大家「兔」氣揚眉,老師們名師出高「兔」,做生意的人鴻「兔」大展。 無論是西曆或是農曆一月一日,對很多人來說也是新的開始,大家喜歡分享願望和打算作出的嘗試。「新一年」代表去舊立新,重新給予讓我們「改過自身」的機會。 某天和朋友們談起新年願望,當大家興致勃勃地分享新一年對自己的期望時,其中一個朋友默不作聲,當大家邀請她分享時,她說:「我從不在新一年想想自己的願望,因為對我來說,每一天也是新的,每一天我也能下定決心改變和調整人生的方向,根本不用等到新一年呀!」 對呀…為何只能在一年之初才能有新目標、新改變?每天也是新的,甚至每刻也是新的!改變是一個念頭,最好的時刻就是「這刻」了! 不要祈許「新一年與伴侶和孩子更親密」、「新一年多做運動令身體更健康」、「新一年…」,任何時刻也可以開始行動! 明白「新一年並不重要,這刻便是最好的一刻」,不單令我更有行動力,也令我得到安慰。想做的事未必會成功,但縱然效果未如理想,也不代表「失敗了」,因為「每一刻」我也可以重整旗鼓,重新向更好的自己出發! 生活態度如是,育兒態度也如是,共勉之。 每一天也可以去舊迎新 孩子期望今年多看書,但不用等待新年,任何一刻也可作出改變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記錄美好、感謝美好

有人說,在社交網站「放閃」的人,現實生活不一定過得好。的確,網上世界是虛擬的,亦只節錄了某些片段,日常24/7才是真實的。也有人說,正因為夫婦關係不好,才要在網上放閃刷存在感、扮親密。 但對我來說,記錄美好的小事,是再一次提醒自己活得幸福!家人提你天氣將變冷,記緊要多穿衣的短訊、孩子在你辛苦工作後遞上一杯水、別人隨手的小幫助…沒有人是完美的,同時,在忙碌的生活裡,我們很多容易錯過和低估並非必然會發生的小確幸。 有時人與人的關係變得疏離,是因為「我覺得對方應該/已經知道,不用親口說」,「表逹謝意實在太尷尬/太誇張」,但對於怒氣、不滿,我們卻很容易表現出來。久而久之,少了溝通、交流,也少了認可和被認可。我相信,若身邊人知道做了某些事(尤其是小事)會令對方開心,大部分人也會再做的。 當然,每個人的選擇不同,你可以選擇在社交媒體表逹到伴侶、家人、朋友的謝意,也可在私下感謝對方的陪伴和付出。不要把「愛意」和「謝意」隱藏,覺得對方一定知道。不知試過多少次,對方眼中的「小事」對我有著深遠的影響,真誠致謝,總會令我們的關係更上一層樓。 簡單的自製小禮物蘊含滿滿的心意 為所愛的人預備小驚喜
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Share on Google+Email this to someoneShare on Facebook

【心聲分享】從N到Z的育兒秘訣

上星期分享了A-M的成功秘訣,不如今次以N-Z談談育兒秘訣吧! Nurturing(培育):常有人把孩子比喻為「白紙」和「海綿」,的確,性格和能力是如生俱來的,但後天的培養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Objectives(目標)和Passion(熱情):育人的困難在於投放了大量時間和心力,卻未必見到即時效果。在沮喪的時候,不妨回想孩子名字的由來和嬰孩期的片段,找回你的初心。 Quality和Quantity(質量):與孩子相處,質素當然重要,但教養孩子沒有捷徑,渴望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懷?投放時間也十分重要! Resolve(解決)和Strategy(策略):育兒是「問題天天都多」的大學問,但作父母的我們沒有「放棄」這個選項,尋找解決的策略,定能一天比一天進步! Team(團隊)和Useful(有用):不要單打獨鬥,丈夫、長輩甚至朋友也可成為你的伙伴,坊間也有支援的。 Vision(願景):遇到困難想放棄時,想像若能堅持下去,孩子會成為更快樂的人,便能重拾動力。 Weird(奇怪)和X-factor(X因素):天馬行空的育兒點子,不同的嘗試,也可成為與孩子打成一片的契機! Youthful(年輕) 和Zestful(熱情):年齡上我們當然會不斷增長,但心態上我們一定要保持活力,與孩子一同成長。 你仍記得育兒的初心嗎? 你的育兒秘訣又是什麼?